-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因素探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3年6月在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1 0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胆漏分为并发组(n=56)和未并发组(n=97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1:1比例匹配并发组和未并发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资料.匹配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因素.结果:并发组和未并发组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成功匹配51对患者,两组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ASA分级均达到均衡(P>0.05);匹配后,两组手术时间、胆囊萎缩、胆囊炎症、胆囊颈部结石、胆囊结石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主刀医师临床经验<5年、局部解剖变异、Calot三角粘连、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及胆囊壁厚度≥5 mm占比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刀医师临床经验<5年、局部解剖变异、Calot三角粘连、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胆囊壁厚度≥5 mm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倾向性匹配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ASA分级资料后,主刀医师临床经验<5年、局部解剖变异、Calot三角粘连、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胆囊壁厚度≥5 mm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WI联合SIRI预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短期疗效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预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胆道三科首次行TACE治疗的97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1周内对所有患者行MRI检查,记录ADC值、SIRI和临床病理特征.术前收集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SIRI.术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Child-Pugh分级、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BCLC).TACE治疗后1个月,依据美国肝病协会提出的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估,分为客观缓解(Objective remission,OR)组和非OR组.结果 经TACE治疗后,76例患者纳入OR组,21例患者纳入非OR组.与OR组比较,非OR组的肿瘤最大径增大,术前ADC降低,SIR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肿瘤最大径<60 mm者相比较,肿瘤最大径≥60 mm者的术前ADC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hild-Pugh分级为B级患者比较,A级患者的术前SIR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治疗前ADC值与SIRI呈负相关关系(r=-0.308,P=0.002).ADC值、SIRI及两者联合预测肝癌患者经TACE治疗后疗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分别为 0.854(95%CI:0.766~0.942)、0.857(95%CI:0.772~0.942)和0.925(95%CI:0.868~0.981).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联合SI-RI对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短期疗效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 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 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 μg/L、>200 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 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09,6.787,23.906,7.114,34.375, 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 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 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40, 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030, 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33, 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60, 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50, 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30, 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20, P<0.05)。 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患病年龄在双表型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患病年龄在同时期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患者与非双表型肝细胞癌(非DPHCC)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以寻求快捷有效的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64例,其中DPHCC共29例(17.7%),非DPHCC共135例(82.3%)。统计以上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传染病史、术前1 d实验室化验指标、术后病理报告等相关资料,术后随访时间18个月,资料完整。通过分析同时期DPHCC患者与非DPHCC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寻找快捷有效的鉴别诊断指标物,并探讨提示DPHC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DPHCC和非DPHCC组患者患病年龄[(53.9±10.0)与(62.6±9.1)岁]、甲胎蛋白[143(4.8~984.8)与9.9(2.8~71.3)μg/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3.650±1.924与2.220±1.486)、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脉管浸润率、TNM分期、中国肝癌分期(CNLC)、Child分级和日本综合分期评分(JIS)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病年龄( OR值:0.967,95% CI:0.860~0.957)和NLR( OR值:1.564,95% CI:1.205~2.029)为DPHCC鉴别诊断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后发现NLR的诊断效能最大,最佳截断值为2.586。其联合患病年龄可提高鉴别诊断能效性,最大的诊断效能为曲线下面积(AUC)=0.836,灵敏度为89.66%,特异度为65.93%。 结论:NLR联合患病年龄对预测DPHCC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或可成为鉴别DPHCC与非DPHCC患者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包容手术对Perthes病自然史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比较Perthes病患儿早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病程演变,探讨早期手术治疗Perthes病的意义。方法:收集自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Perthes病患儿资料,分为手术组(35例)和保守组(32例)。手术组35例,男32例,女3例,年龄(8.3±1.0)岁(范围7.0~11.8岁),左侧21例,右侧14例;保守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8.4±1.4)岁(范围7.1~12.0岁),左侧22例,右侧10例。每3个月摄取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参照改良Waldenstr?m分期评估Perthes病的病程演变,在系列观察未发现改良Waldenstr?mⅡb期视为跳过碎裂期。在愈合期后的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根据Stulburg分级评估结果,并且测量患侧与健侧干骺端宽度比值和股骨头骺高度比值。结果:35例手术组进入Ⅲa期所需时间(0.58±0.33)年(范围0.1~1.5年),32例保守组(0.96±0.30)年(范围0.4~1.8年),进入修复期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9, P<0.05);手术组病程跳过碎裂期共11例(31%),保守组5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626, P<0.05);手术组干骺端患侧与健侧比为108.0%±6.0%(范围101%~123%),保守组115.8%±11.2%(范围10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50, P<0.05)。手术组股骨头骺高度患侧与健侧比为82.5%±8.2%(范围61%~96%),保守组74.7%±1.3%(范围3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21, P<0.05)。手术组改良Stulberg分级为Ⅰ类髋关节29髋,Ⅱ类髋关节6髋,Ⅲ类髋关节0髋;保守组Ⅰ类髋关节16髋,Ⅱ类髋关节10髋,Ⅲ类髋关节6髋。两者进入Ⅳ期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86, P<0.05)。 结论:早期手术改变了Perthes病的自然演变,早期手术治疗缩短Perthes病碎裂期病程,使其更早进入修复期,并且有机会跳过碎裂晚期,改变其自然病程,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更接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布啡预防胃肠镜检查术患儿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痛的量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纳布啡预防胃肠镜检查术患儿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胃肠镜检查术患儿,年龄3~8岁,ASA分级Ⅰ或Ⅱ。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第1例患儿静脉注射纳布啡0.2 mg/kg,5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2.5 mg/kg。采用Ambesh 4分法评价丙泊酚注射痛,注射痛预防无效,则下一例增加纳布啡剂量,否则降低一个剂量,相邻剂量相差0.01 mg/kg,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第7个交折点。采用Probit法计算半数有效剂量(ED 50)和95%有效剂量(ED 95)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纳布啡预防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痛的ED 50和ED 95及其95%CI分别为:1.57(1.50~1.62)和1.71(1.64~2.05) mg/kg。 结论:纳布啡预防胃肠镜检查术患儿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痛的ED 50和ED 95分别为1.57和1.71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年龄1~3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 n=25):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9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组(DK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3 μg/kg、艾司氯胺酮2 mg/k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时记录威斯康星州儿童医院镇静量表评分(CHW评分)、SpO 2、HR、肺动脉收缩压(PAP),并计算给药后SpO 2、HR、PAP的下降率。记录镇静起效时间,镇静过程中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2组均未见镇静不足和镇静过深。与D组比较,DK组给药后30 min时CHW评分降低,镇静起效时间缩短,HR下降率降低( P<0.05),给药前后HR、SpO 2、P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K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症状轻微,无需给药干预。2组均未见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可优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效果,艾司氯胺酮有诱发恶心呕吐的可能,镇静时应严格把握禁饮食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和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共53例患者纳入研究。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6.3(27.0~64.0)岁;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2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4.7(33.0~5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术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记物)以及Child-Pugh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401.67±183.12)ml比(552.17±333.8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Clavein-Dindo分级≥IIIb)发生率为47.8%(11/23),高于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8%、49.9%、33.2%,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0%、58.2%、43.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2%、38.8%和21.6%,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4%、41.7%和27.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13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行腹腔镜手术者设为腹腔镜组,93例开腹手术者并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选取其中45例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并发症病例、术后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9.48±53.61) min、(208.53±39.74) mL、2例、3例、(3.62±0.51) d、(4.73±0.85) d、(10.59±1.37) d,开腹组分别为(185.37±46.92) min、(267.49±35.83) mL、8例、10例、(4.56±0.73) d、(5.29±0.94) d、(13.87±1.68)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腹腔镜组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8.39±30.76) ng/mL、(66.78±7.31) ng/mL、(28.39±3.45) μg/mL、(66.51±7.14) U/L、(73.39±7.85) U/L、(20.67±2.74) μmol/L、(37.52±6.48) g/L,开腹组分别为(316.92±37.51) ng/mL、(75.63±8.39) ng/mL、(38.47±4.56) μg/mL、(82.39±9.06) U/L、(94.05±9.74) U/L、(22.93±3.18) μmol/L、(34.65±5.87) 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HBsAg阳性、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5年预后的危险因素( HR=6.627、7.518、5.143、4.881;95% CI:1.516~9.738、2.382~12.495、3.078~6.249、1.925~7.723; P<0.05)。 结论:在选择性肝细胞癌病例中采用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一致,但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及并发症,利于及早拔除引流管和进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应激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因而近期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