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K-MB、FAR、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AMI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因胸痛胸闷入院的41例老年非AMI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实)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K-MB、FAR、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比AMI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CK-MB、FAR、D-二聚体;分析老年AMI患者CK-MB、FAR、D-二聚体与LVEDD、LVEF的相关性,并评估CK-MB、FAR、D-二聚体对AMI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LVEDD、CK-MB、FAR、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LVE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87、6.697、8.080、7.792、3.116,P<0.05);CK-MB、FAR、D-二聚体水平在AMI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中的比较均为: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8、14.483、8.57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K-MB、FAR、D-二聚体与LVEDD呈正相关(r=0.562、0.557、0.394,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46、-0.385、-0.137,P<0.05);ROC曲线显示,CK-MB、FAR、D-二聚体及其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分别为0.839、0.874、0.861及0.958.结论 CK-MB、FAR、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AMI患者心功能及病情有关,通过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发生预测效能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鹅膏菌中毒患者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与预后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预后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寻找潜在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慢性肝衰竭(CLIF)-SOFA评分、欧洲慢性肝衰竭研究基金会器官衰竭评分(CLIF-C OF)〕,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不同预后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4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8例,死亡7例。死亡组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SOFA、CLIF-C OF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T(s):69.59±15.94比25.99±4.64,APTT(s):83.44±17.82比42.64±3.79,INR:6.13±1.47比2.07±0.33,SOFA评分(分):11.57±1.38比6.03±0.77,CLIF-SOFA评分(分):9.86±2.17比5.55±0.67,CLIF-C OF评分(分):11.71±0.97比8.37±0.35〕,PLT明显低于存活组(×10 9/L:80.57±29.65比169.60±1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一般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指标PT、APTT、INR、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C OF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凝血指标的敏感度均达85%以上,其中INR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8 〔95%可信区间(95% CI)为0.74~1.00〕和83.0%;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的敏感度均为100%,其中CLIF-C OF评分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6(95% CI为0.74~0.99)和66.0%。 结论:INR和CLIF-C OF评分可以用于鹅膏菌中毒患者不良预后的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右向左分流隐源性卒中患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人群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发病风险,为CS的准确和高效预测提供解决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神经内科治疗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阳性的289例RLS人群的临床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和治疗等。使用机器学习train_test_split()函数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8∶2。采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梯度提升、极限树和自适应增强等算法构建RLS人群CS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混淆矩阵、精确率、召回率、准确率、F1值、校准曲线、决策曲线等综合评估模型性能。性能最优的模型使用特征重要性和SHAP值进行可解释性分析。使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间AUC的差异。 结果:289例RLS人群发生CS 166例(57.5%),非CS 123例(42.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S患者D-二聚体、平均血小板体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生化指标高于非CS患者(均 P<0.01);训练集与测试集各变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测试集进行CS风险预测,随机森林模型取得了最高的AUC(0.885)、精确率(0.806)、召回率(0.879)、准确率(0.810)以及F1得分(0.841)。校准曲线显示随机森林模型最接近参考线,决策曲线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具有更大的净受益。可解释性分析显示高风险因素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体质量指数以及年龄。 结论:基于随机森林的预测工具表现出色,在预测RLS人群CS风险方面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血液学指标探讨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及列线图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血液学指标探讨接受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基线期、最佳缓解期和疾病进展(PD)期的血液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截至随访截止日期,80例患者中63例PD,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HR=2.09,95% CI为1.17~3.74, P=0.013),治疗线数( HR=2.23,95% CI为1.21~4.12, P=0.010),基线期的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 HR=0.75,95% CI为0.57~0.97, P=0.028),最佳缓解期的D-二聚体( HR=1.00,95% CI为1.00~1.00, P=0.002)、乳酸脱氢酶(LDH)( HR=1.01,95% CI为1.00~1.01, P=0.006),PD期的血红蛋白( HR=0.97,95% CI为0.96~0.99, P<0.001)、D-二聚体( HR=1.00,95% CI为1.00~1.00, P=0.002)、C-反应蛋白( HR=1.01,95% CI为1.00~1.01, P=0.011)、白蛋白(ALB)( HR=0.91,95% CI为0.87~0.96, 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HR=1.16,95% CI为1.05~1.27, P=0.002)和LMR( HR=0.62,95% CI为0.42~0.90, P=0.012)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 P<0.10的变量进行筛选,得到9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最佳缓解期的纤维蛋白原、LDH,PD期的血红蛋白、D-二聚体、C-反应蛋白、LDH、ALB和LMR。将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HR=0.91,95% CI为0.86~0.97, P=0.004)、PD期的LDH( HR=1.01,95% CI为1.00~1.01, P=0.013)和ALB( HR=0.82,95% CI为0.67~0.99, P=0.041)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2年OS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 CI为0.65~0.89)、0.75(95% CI为0.66~0.88),C-index为0.71(95% CI为0.64~0.7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好。低风险组患者( n=40)的中位OS为29.9个月(95% CI为22.5个月~NA),明显优于高风险组( n=40)[13.4个月(95% CI为11.4~23.5个月), χ2=11.30, P<0.001]。 结论:年龄、PD期的LDH和ALB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1、2年OS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常规参数对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PR)预测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48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72例(非DV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血常规化验和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 χ2检验、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DVT组术前及术后3 d NLR、术前RPR、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分别为10.920±7.120、7.190±3.390、(0.090±0.040)%、(4.800±1.480) g/L、(5.960±3.370) mg/L,非DVT组分别为4.650±1.930、6.020±2.430、(0.058±0.020)%、(5.680±1.730) g/L、(3.910±3.06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56、-2.065、-5.069、2.867、-3.458,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RPR及术后3 d 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 OR)=1.171,95%可信区间( CI):1.016~1.350, P<0.05)。与术后D-D曲线下面积比较,术前NLR、术前NLR与术前RPR联合检测、术前NLR与术后D-D联合检测、术前RPR与术后D-D联合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730、2.368、2.278、2.200、2.814, P<0.05)。 结论:术前NLR、RPR及术后D-D在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NLR与RPR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D-D,而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紫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98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氨溴索等治疗。治疗前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在参考值范围。因抗感染效果不佳,13 d后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为伏立康唑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7 d后改为伏立康唑、美罗培南及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利奈唑胺3 d后患者体温39.3 ℃,双手、双上肢、肩背部出现散在暗红色瘀点,部分呈片状瘀斑,按之无压痛且不褪色。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8.4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3.6 s,纤维蛋白原5.11 g/L,血浆D-二聚体4.27 mg/L。考虑为过敏性紫癜,可能与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有关。停用该药,换用替加环素,并给予抗过敏、补液和输注血浆等治疗,其他治疗不变。11 d后,患者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6.2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6 s,纤维蛋白原2.62 g/L,血浆D-二聚体2.48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CAD)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栓前状态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SCA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匹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口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栓前状态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外周血NLR、血清hs-CRP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5%(32/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10%(2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每周发作次数、单次发作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 P<0.05),且均以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均 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且均以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均 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NLR和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 P<0.05),观察组外周血NLR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9.76%(4/41) vs 7.32%(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SCAD的总体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机体血栓前状态及炎症状态,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差异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指标差异,以及各凝血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28 d病死率等。比较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和肺部感染致ARDS者凝血功能、28 d病死率,应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凝血指标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ARDS患者240例,其中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145例,肺部感染致ARDS者95例。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PT[16.90(15.40,19.45)s 比 15.80(14.70,18.00)s, P=0.003]、INR[1.38(1.22,1.68) 比1.28(1.17,1.48), P=0.005]、APTT[48.90(42.35,56.95)s 比 43.50(37.50,55.00)s, P=0.012]明显高于肺部感染致ARDS者,AT-Ⅲ[56.00(42.00,72.00)% 比 75.00(53.50,91.00)%, P<0.001]低于肺部感染致ARDS者。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中28 d存活者93例,死亡者52例,病死率为35.9%,28 d死亡者的PT、INR、APTT显著高于生存者,AT-Ⅲ低于生存者;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中28 d存活者49例,死亡者46例,病死率为48.4%,存活者与死亡者的PT、INR、APTT、Fib、D-二聚体、FDP和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包含PLT的SOFA( OR=1.210,95 %CI 1.067~1.372, P=0.003)、INR( OR=2.408,95 %CI 1.007~5.760, P=0.048)是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指标并非预测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凝血功能存在显著差异,INR是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例健康妇女和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析其经期和非经期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2)分析同期在本院住院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45例(非出血期观察组)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129例(非出血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凝血指标。(3)分析同期在子宫出血期于本院门诊行诊刮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54例(出血期观察组)和经妇科超声检查子宫肌层无病变的妇女147例(出血期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子宫出血期的凝血指标。(4)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指标与癌相关抗原125(CA 125)、癌相关抗原19-9(CA 19-9)、子宫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1)25例健康妇女的凝血指标在经期和非经期间无显著差异( P均>0.05);子宫腺肌病患者经期纤维蛋白原[FIB;2.61 g/L(2.50~3.10 g/L)]和D-二聚体[0.60 mg/L(0.40~1.00 mg/L)]均明显高于非经期[FIB为2.25 g/L(1.90~2.70 g/L)、D-二聚体为0.27 mg/L(0.20~0.40 mg/L); P均<0.01],经期凝血酶时间[TT;16.70 s(16.10~17.40 s)]明显低于非经期[17.95 s(17.20~18.40 s); P<0.01)]。(2)与非出血期对照组相比,非出血期观察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二聚体[0.26 mg/L(0.20~0.40 mg/L)]、血小板计数[257.0×10 9/L(212.0×10 9/L~308.5×10 9/L)]均增高( P均<0.01)。其中,FIB( r=0.237, P=0.004)和D-二聚体( r=0.373, P<0.001)均与CA 125呈正相关,凝血酶原时间(PT; r=-0.208, P=0.012)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 r=-0.201, P=0.015)均与CA 19-9呈负相关。(3)与出血期对照组相比,出血期观察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PT[10.70 s(10.10~11.20 s)]、PT-INR[0.93(0.90~1.00)]均减小,D-二聚体[0.41 mg/L(0.20~0.80 mg/L)]升高( P均<0.01)。其中,FIB( r=0.252, P=0.038)、D-二聚体( r=0.321, P=0.008)均与子宫体积呈正相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r=-0.190, P=0.018)和TT( r=-0.304, P=0.012)均与子宫体积呈负相关。(4)非出血期观察组和出血期观察组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贫血者APTT和TT均显著低于非贫血者( P均<0.05)。 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子宫出血期和非出血期均存在着高凝倾向,高凝倾向可能与子宫体积增大、血CA 125水平升高、贫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