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檀芪对人乳头瘤病毒16整合感染宫颈上皮细胞系生长、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紫檀芪对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整合感染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生长、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紫檀芪与H8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H8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观察MDC染色后细胞自噬形态学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ATG5、P62)、HPV致癌基因蛋白(E6、E7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对照组(0)、25、50、75、100 μmol/L紫檀芪作用H8细胞48 h后,各组细胞相对生长率(100.00% ± 1.56%、99.02% ± 4.97%、93.59% ± 2.01%、81.28% ± 4.90%、69.17% ± 7.56%)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F = 77.22, P < 0.05),随着浓度增加生长率渐降低,各紫檀芪组与对照组比较,均 P < 0.05。紫檀芪作用H8细胞24 h后,各组细胞G1期、G2期、S期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7 845.00、51.14、266.50,均 P < 0.05),各紫檀芪组G1期、G2期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紫檀芪作用48 h后,0 ~ 100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8% ± 0.50%、14.66% ± 0.22%、13.50% ± 0.49%、14.56% ± 0.19%、15.30% ± 0.76%,各紫檀芪组均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紫檀芪作用24 h后细胞MDC染色显示,对照组中仅有少量H8细胞检测到高亮点状荧光,各紫檀芪组高亮点状荧光的自噬小体较对照组增多。Western印迹显示,紫檀芪作用24 h、48 h后各组细胞cyclinD1、caspase3、caspase9、Beclin1、LC3-Ⅱ/Ⅰ、ATG5、P62、E6、E7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紫檀芪处理后cyclinD1表达降低,caspase3、caspase9表达升高,Beclin1、LC3-Ⅱ/Ⅰ、ATG5、P62升高,E6、E7表达降低(个别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多数组间比较 P < 0.05)。 结论:紫檀芪可抑制H8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和自噬,抑制E6、E7致癌基因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云南省100例异常血红蛋白E患者的血液学和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异常血红蛋白E(hemoglobin E,Hb E)杂合子及Hb E合并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对100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提示为Hb E异常血红蛋白携带病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并用Gap-PCR和PCR-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α-和β-珠蛋白基因常见突变类型。结果:100例疑似Hb E携带的病例,经基因诊断全部检出β-珠蛋白链CD26突变(HBB:c.79G>A),其中Hb E杂合子90例,Hb E合并αα/-α 3.7突变7例,Hb E合并αα/-- SEA突变2例,1例为Hb E合并-α 3.7/-α 3.7。Hb E杂合子血液学表型分析结果:Hb A2(26.02±3.64) %,Hb F (1.35±1.25)%,平均红细胞体积(78.83±4.68)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1.5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9.65±10.73) g/L,血红蛋白(141.08±16.53) g/L;Hb E复合α地贫时,α地贫基因的突变类型不同,血液学表型结果不同。 结论:云南省Hb E及Hb E合并α地贫的发生率较高,高效液相色谱能够有效检出Hb E,Hb E合并其它α地贫基因突变时,有较大差异的表型变化;仅依靠血液学结果进行产前筛查会造成Hb E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模态碳量子点间充质干细胞成像及细胞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制备双模态碳量子点(carbon dots,CDs)探针并探索其示踪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行性.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以钆喷酸葡胺、柠檬酸及二乙烯三胺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合成Gd∶CDs[钆(Gd)掺杂的碳量子点],进行表征并用于MSCs标记及成像.检测不同浓度Gd∶CDs(10、25、50 nmol/L)对MSCs成骨分化及成脂肪分化的影响.结果 Gd∶CDs生物安全性好,荧光量子产率为76%,纵向弛豫率为5.5727 mmol-1·s-1,具备双模态成像潜力,可用于MSCs标记.不同浓度Gd∶CDs(10、25、50 nmol/L)标记的MSCs经成骨诱导后,吸光度[D(λ)]分别为2.368±0.014、2.253±0.084及2.133±0.127,与对照组D(λ)(2.334±0.062)相比,高浓度Gd∶CDs对MSCs成骨分化有少许影响(P<0.05),中低浓度的Gd∶CDs标记对MSCs成骨分化无明显影响(P>0.05).不同浓度Gd∶CDs(10、25、50 nmol/L)标记的MSCs经成脂肪诱导后,D(λ)分别为0.274±0.036、0.286±0.032、0.262±0.065,与对照组D(λ)(0.254±0.026)相比,各组对MSCs的成脂肪分化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采用水热法制备的Gd∶CDs荧光量子产率及纵向弛豫率高,具有示踪MSCs的潜能,且对MSCs的分化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ettl3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ng Ⅱ诱导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3(Mettl3)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C57BL/6J小鼠,(1)细胞实验中,采用磁珠分选法培养纯化小鼠肾脏周细胞,并予以1×10 6 mmol/L的Ang Ⅱ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Ang Ⅱ组;正常培养的周细胞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及实时反转录PCR(RT-q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验证转分化成功。采用斑点印迹、RT-qPCR、Western blot检测N6-甲基腺苷(m6A)修饰水平及相关酶[Mettl3、Mettl14、Wilms肿瘤蛋白1相关蛋白(WTAP)、肥胖相关蛋白(FTO)、ALKB同源蛋白5(ALKBH5)、YTH结构域家族蛋白(YTHDF)1、YTHDF2、YTHDC1、YTHDC2、YTHDC3]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Mettl3 shRNA的方法抑制细胞中的Mettl3表达,为sh-Mettl3组、Ang Ⅱ+sh-Mettl3组;以转染慢病毒空载体作为阴性对照,为Ang Ⅱ+sh-NC组,观察Ang Ⅱ对周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并检测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包括PI3K、AKT(丝氨酸磷酸化位点473)[p-AKT(S473)]、AKT(苏氨酸磷酸化位点308)[p-AKT(T308)]等。加入放线菌素D与各组周细胞共培养以抑制PI3K基因的转录,通过检测不同共培养时间残余PI3K mRNA表达量以计算PI3K mRNA半衰期。在Ang Ⅱ+sh-Mettl3组周细胞中加入AKT激动剂SC79,观察是否可逆转Mettl3抑制对Ang Ⅱ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作用。(2)动物实验中,分为假手术组(仅给予0.9%无菌生理盐水)、Ang Ⅱ组(泵入Ang Ⅱ溶液)、sh-Mettl3组(注射Mettl3 shRNA慢病毒溶液)、Ang Ⅱ+sh-Mettl3组(泵入Ang Ⅱ溶液+注射Mettl3 shRNA慢病毒溶液)、Ang Ⅱ+sh-Mettl3+SC79组(Ang Ⅱ+sh-Mettl3组处理基础上注射SC79),每组6只。手术前后采用尾夹法测定血压,术后4周测定血清肌酐、尿素含量及尿液白蛋白含量。28 d后取肾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三色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检测肾脏纤维化程度。 结果:(1)磁珠分选法可获得原代肾脏周细胞,以1×10 6 mmol/L的Ang Ⅱ处理周细胞48 h可成功诱导其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斑点印迹结果显示,Ang Ⅱ组总RNA的m6A修饰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中Mettl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 P均<0.05)。Ang Ⅱ+sh-Mettl3组细胞中的Mettl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Ang Ⅱ组,α-SMA、波形蛋白、肌间线蛋白、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a(FAPa)以及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亦低于Ang Ⅱ组( 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的PI3K mRNA表达水平上调,且p-AKT(S473)和p-AKT(T308)蛋白高表达;Ang Ⅱ+sh-Mettl3组的PI3K mRNA表达水平低于Ang Ⅱ组,p-AKT(S473)和p-AKT(T308)蛋白表达下调( P均<0.05)。Ang Ⅱ+sh-Mettl3组的半衰期短于Ang Ⅱ+sh-NC组(2.34 h比3.42 h)。而Mettl3抑制对Ang Ⅱ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改善作用可被SC79逆转。(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Ang Ⅱ组小鼠的血压更高,血清肌酐、尿素及24 h尿蛋白测量值更高,纤维化面积更大( P均<0.05);而Ang Ⅱ+sh-Mettle3组的纤维化面积小于Ang Ⅱ组( P<0.05),但在加入SC79后肾脏纤维化又加重。 结论:Mettl3介导的RNA m6A表观遗传调控参与Ang Ⅱ诱导的肾脏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肾脏纤维化,Mettl3可能通过影响PI3K的稳定性,进而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红蛋白Santa Ana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1例血红蛋白Santa Ana (Hb Santa Ana)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选择2013年8月4日因"发现贫血、脾大伴尿色加深5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一例Hb Santa Ana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查。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红细胞参数,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技术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红蛋白组分,利用跨越断裂点PCR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患儿的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利用二代测序(NGS)检测患儿的珠蛋白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儿表现为轻中度溶血性贫血,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含量(90 g/L)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67 g/L)均偏低,网织红细胞比值(0.141)偏高,提示为低色素性增生性贫血。血红蛋白组分分析提示患儿血红蛋白F升高至10.7%,提示β珠蛋白肽链合成存在异常。患儿HPLC分析图谱可见异常峰,面积占总面积的4.5%。患儿父母的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组分分析结果均未见异常。未在患儿中检出中国人常见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珠蛋白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 HBB:c.266T>C杂合变异,其父母未见相同的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定为致病变异。 结论:患儿存在 HBB:c.266T>C杂合变异,以溶血性贫血为主要临床表征,可确诊为Hb Santa An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法结合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制备以二硝基苯酚(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系统为质控线的SAA检测试剂盒.通过鸡IgY-羊抗鸡IgY系统作为对照评价了 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可行性,并通过优化量子点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条件,进一步提高试剂盒的性能,并对试剂盒的空白限、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稳定性,以及临床实际样本测定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 以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SAA试剂盒受干扰成分浓度的影响小,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量子点微球与SAA抗体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 3-吗啉丙磺酸pH 7.4,与DNP-BSA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吗啉乙磺酸pH 6.0时偶联效果最佳.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0.5 mg/L;线性范围为1~200 mg/L,R2≥0.99;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5.31%,批间精密度CV%≤15%;在低、高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2%、98.83%;在血红蛋白浓度≤5 g/L,胆红素浓度≤0.15 g/L,胆固醇浓度≤15 g/L,甘油三酯浓度10 g/L时,SAA的检测结果无干扰;试剂盒在50 ℃放置21 d,稳定性良好;试剂盒与Roche的SAA电化学发光试剂盒同步检测67例样本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研制的SA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线性、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及加速稳定性都满足试剂盒的要求,与鸡IgY-羊抗鸡IgY系统相比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独立性好,测定临床样本准确度和热稳定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诺如病毒P2结构域的原核表达及其抗血清制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5种基因型(G Ⅰ.1、G Ⅱ.2、G Ⅱ.3、G Ⅱ.4、G Ⅱ.17)诺如病毒(norovirus,NV)的P2结构域,并制备其抗血清.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NV P2序列保守性,合成P2DNA序列,亚克隆至pET24a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P2蛋白纯化后免疫30只雌性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通过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滴度和交叉反应,Western blot法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点杂交法分析抗血清对野生病毒的识别与结合能力.结果 表达的重组P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5 000,纯度均达90%以上,GⅠ.1、GⅡ.2、GⅡ.3、GⅡ.4、GⅡ.17型P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60、26.4、19.8、16.3和33.3mg/L.针对5种基因型NV P2抗原的抗血清滴度均达1∶128 000以上,均能很好地识别自身相应的P2抗原,但不与不相关P2抗原相互作用,均不与重组人A组轮状病毒VP7抗原和重组幽门螺杆菌尿酶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且对野生型NV具有较好的识别与结合能力.结论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纯化了我国流行的5种基因型NVP2抗原,制备的抗血清滴度较高,特异性良好,为NV快速、现场诊断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强直性脊柱炎征象的脊柱标本观察及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诊治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脊柱非测量观察、X线检查和脊柱测量2具脊柱标本,并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结果 第 1 例标本为第 7 胸椎(T7)~第 3 腰椎(L3),全长 29.7 cm;第 2 例标本为第 7 颈椎(C7)~第 2 腰椎(L2),全长 38.3 cm.标本中韧带部分或完全钙化,小关节、椎间盘骨化,骨质疏松;椎间孔的前后径(宽度)比正常成人窄,大多数上下径(高度)较宽.影像上标本前纵韧带钙化呈点状或条纹状,但实际标本呈片状.标本可呈现X线二维平面难以表现的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椎间孔等.结论 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进展,患者脊柱弯曲、旋转等活动范围减小,胸廓扩张程度减小,进而影响呼吸,且难以进行椎管内麻醉和骶管注射等操作.在诊断方面,通过骨骼标本和X线影像,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WGCNA发现的T细胞耗竭相关基因签名并构建骨肉瘤预后及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和 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骨肉瘤预后相关的T细胞耗竭关键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21257数据集作为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的数据基础.通过分子标签数据库(The 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MisgDB)中获取 4个T 细胞耗竭相关的基因集并对这4个基因集在GSE21257数据集样本中的富集程度进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分析.根据ssGSEA结果对GSE21257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WGCNA分析以筛选与T细胞耗竭高度相关的基因模块,并通过GO(Gene Ontology)分析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探索这些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随后,通过LASSO-COX分析获得与骨肉瘤预后高度相关的签名基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COX回归分析、外部数据集和列线图验证等方法评估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最后利用免疫治疗相关数据集探索该预后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的有效性.结果:基于ssGSEA评分的分析结果显示,T细胞耗竭相关基因与骨肉瘤的转移和患者年龄有关,且有许多T细胞耗竭途径相关基因在转移性和非专一性骨肉瘤患者中呈现差异表达.通过WGCNA确定了 1 256个T细胞耗竭途径相关基因,这些候选标志物主要分布在分泌颗粒膜和内吞泡等结构中,并参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出68个重要的预后标志物,随后进一步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确定了 12个签名基因,并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这12个签名基因中大部分基因在不同骨肉瘤细胞系中有相同的表达趋势;对内部和外部数据集进行的COX回归分析证实预后预测模型的评分是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且高预后得分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列线图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强的可靠性.对免疫治疗相关数据集的分析结果显示,该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也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结论:基于 CD300LB、TRO、SNX3、VENTX、PPM1M、DOT1L、CDC37、NAT9、TRMT1、PPP1R3C、CHTF18 和 NSUN5 这 12 个基因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骨肉瘤患者的预后以及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的反应,为骨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预测及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量子点荧光微球的三段式杂交反应法用于前列腺癌miRNA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建立基于量子点荧光微球的三段式杂交反应(three-segment hybridization,TSH)法并用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微小核糖核酸(miRNAs)检测.方法 制备二氧化硅微球(Bead)和量子点荧光微球(Qbead),分别经过表面改性及生物偶联寡核苷酸H1和H2制备成为Bead-H1和Qbead-H2;利用Bead和Qbead上偶联的寡核苷酸(H1和H2)和靶标miRNA之间的互补配对建立TSH法,检测产物的荧光强度并建立标准曲线;分别用TSH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7例PC患者临床组织样本miR-21的表达水平,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建立的TSH法对miR-21的最低检测限为0.16 pmol/L,且具有区分碱基突变的能力;其检测PC患者临床组织样本miR-21结果与qRT-PCR结果的相关性显著(r=0.983,P<0.001).结论 建立的TSH法可用于PC患者miR-21水平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