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XCR1、ESM-1及IGFBP-2与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血清趋化因子受体1(CXCR1)、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325例,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及常规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关系.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的CXCR1、ESM-1、IGFBP-2水平.对感染组患者跟踪随访6个月或死亡止,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亚组及死亡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对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325例COPD患者包括感染组109例及未感染组216例.感染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CRP、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感染组入院时的血清CRP水平与CXCR1、ESM-1水平呈正相关(P<0.05).随访期间感染组死亡19例(17.43%),存活90例(82.57%),死亡亚组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高于存活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XCR1、IGFBP-2水平预测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具有一定局限性(AUC=0.636、0.769),ESM-1的预测效能较好(AUC=0.827),CXCR1+ESM-1+IGFBP-2三项联合诊断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904).结论 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在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常见呼吸系统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ARDS具有高度异质性,这可能是其缺乏高特异性、高敏感度的生物学指标的原因。因此,探寻ARDS相关生物标志物并进行表型分析及建立风险分层模型,对疾病诊断、预后预测及指导治疗有重大意义。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也称endocan)是一种内皮细胞分泌的可溶性硫酸皮肤素蛋白聚糖,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证实,ESM-1与炎症反应、内皮激活及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在ARDS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ESM-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成为ARDS相关临床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予以系统性综述,以期为ARDS的早期预后评估及预防控制等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探讨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探讨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内皮细胞(EC)的分子表达与病理特征。方法:取6只6~8周龄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只,处死后摘取双眼眼球,分别采用剪碎脉络膜巩膜复合体法和刮取脉络膜法分离脉络膜组织,采用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37 ℃连续消化制得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率及EC比例,确定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选取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NV组,每组3只,其中CNV组小鼠建立激光诱导的CNV模型;于造模后7 d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10xGenomics进行单细胞分离并构建测序文库,Illumina Novaseq6000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基因表达矩阵;根据文献报道并参考Cellmarker数据库定义细胞亚群;选取EC亚群进行拟时序分析,生成各个细胞分化状态(State)的基因表达矩阵,筛选CNV-EC并初步分析表达特征。另选取6只小鼠建立CNV模型,于造模后7 d取小鼠眼球制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C标志物Pecam1与线粒体外膜蛋白Tomm20、mt-Co1和毛细血管标志物Kdr、Plvap的共定位及面积占比情况,并统计血管直径。结果:剪碎复合体和刮取脉络膜所制备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活率分别为99.4%和99.1%,符合测序要求;流式细胞术检测EC占比约为1.58%。scRNA-seq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CNV组小鼠脉络膜均包含13个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NV组视锥/视杆细胞、EC和造血系细胞比例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施万细胞比例相应减少。在所有细胞亚群中,EC比例为18.40%。EC拟时序分析显示,脉络膜EC可分为4个State,CNV组中位于State 2状态的EC比例为29.1%,较正常对照组的9.5%明显升高;差异基因分析显示,State 2 EC中线粒体相关基因 mt-Nd4和 mt-Atp6等表达上调而毛细血管基因 Kdr和 Esm1等表达显著下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NV区域内Tomm20和mt-Co1在Pecam1阳性EC内表达分布面积比例分别为(19.50±4.68)%和(4.64±2.82)%,明显高于正常区域的(3.00±2.09)%和(0.18±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8、3.84,均 P<0.01)。CNV区域内Kdr和Plvap在Pecam1阳性EC内表达面积比例分别为(1.50±0.29)%和(0.79±0.97)%,明显低于正常区域的(31.30±5.44)%和(10.43±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0、9.48,均 P<0.01)。CNV区域血管直径为(5.52±1.85)μm,明显大于正常区域的(4.21±1.8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7, P<0.001)。 结论:CNV发生时,脉络膜组织中EC比例增加,CNV-EC呈现线粒体代谢活化和毛细血管特性丢失的病理特征,提示EC线粒体活化可能在CNV生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的研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选2017年2月—2019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患者100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感染性休克组50例,脓毒症组5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TM、PAI-1及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内皮特异性分子1(ES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组TM、PAI-1高于脓毒症组;脓毒症组TM、PAI-1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感染性休克组、脓毒症组cEPCs、ESM-1、vW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感染性休克组高于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EPCs、ESM-1、vWF与TM、PAI-1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r分别为0.561、0.576, P值均<0.05; r分别为0.558、0.603, P值均<0.05; r分别为0.677、0.692, P值均<0.05)。TM、PAI-1与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当内皮细胞损伤越严重,TM、PAI-1及cEPCs、ESM-1、vWF水平越高,为脓毒症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sLR11、ESM-1及AGEs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sLR11)、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SM-1)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表达及其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1例PE患者(PE组)和60例产检正常孕妇(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根据PE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子痫前期(MP)78例和重度子痫前期(SP)63例,根据PE患者出现不良妊娠结局情况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57例和妊娠结局良好组84例。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PE患者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E组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01)。SP组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明显高于MP组(均 P<0.001)。不良妊娠结局组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均 P<0.001)。ROC曲线显示,sLR11≥11.65 μg/L、ESM-1≥2.14 μg/L及AGE≥57.38 ng/ml三项联合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947,95% CI:0.890~0.995),其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82.0%。相关分析显示,PE患者血清sLR11、ESM-1、AGE之间均呈正相关(均 P<0.001)。 结论:PE患者血清sLR11、ESM-1及AGE水平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项联合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具有较好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手术患者术后疼痛 循环呼吸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循环呼吸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每组49例,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经静脉给予0.5 mg/kg的艾司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者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疼痛情况、循环呼吸功能、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术中30、60和90 min Ramsay镇静(RSS)评分较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 P>0.05),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VAS评分在不同的时间点存在组间、时间以及交互效应(均 P<0.05);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在T1、T2、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较对照组同时刻相比都明显降低(均 P<0.05);术后24 h,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中的白介素-6[(198.74±21.50)mmol/L和(272.69±19.74)mmol/L, t=17.537, P<0.001]、C反应蛋白[(11.65±2.51)mg/L和(15.79±3.27)mg/L, t=7.972, 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25.71±10.27)ng/L和(34.65±9.81)ng/L, t=10.113, P<0.001]、β内啡肽[(1.69±0.27)ng/L和(2.18±0.35)ng/L, t=8.815, P<0.00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8.48±0.93)ng/L和(13.57±1.89)ng/L, t=9.846, P<0.00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艾司氯胺酮预处理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3%和8.2%, χ2=3.129, P=0.047)。 结论:艾司氯胺酮预处理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手术能够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对循环呼吸影响较小,能够有效降低炎症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构建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筛选其中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基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该模型对于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外部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85个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3(CXCL3)、脂联素受体蛋白1(ADIPOQ)、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i)亚基α-1(GNAI1)、上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锯齿状蛋白2(JAG2)、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血管活性肠肽(VIP)、盐皮质激素受体(NR3C2)共8个基因建立风险模型。基于该模型获得患者风险评分,高风险组预后差于低风险组( χ2=22.611, P<0.001),且该风险评分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 HR)=1.154,95%可信区间( CI):1.091~1.220, P<0.001)。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3,可以较好地区分高低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提供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槐芩软膏中8种化学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槐芩软膏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槐角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流动相A为甲醇-乙腈(1∶2),流动相B为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检测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254 nm(检测槐角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流速1.0 ml/min;柱温30 ℃。以槐角苷为内参物,通过测定该成分与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的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各成分含量,同时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高效液相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结果: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槐角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分别在0.034 7~0.867 5、0.063 6~1.590 0、0.006 9~0.172 5、0.198 6~4.965 0、0.092 8~2.320 0、0.026 6~0.665 0、0.042 7~1.067 5、0.020 9~0.522 5 μg( r≥0.999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 RSD)分别为98.85%(1.02%)、100.04%(0.67%)、96.92%(1.14%)、100.06%(0.85%)、99.31%(1.39%)、99.16%(1.22%)、98.59%(1.33%)和97.58%(1.41%);槐芩软膏中各成分采用RCF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含量值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高效液相一测多评法可为槐芩软膏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人附睾蛋白4、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90例肺癌患者和5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选择4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组血清HE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SM-1、EGFR水平。比较三组血清HE4、ESM-1、EGFR表达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诊断肺癌有效指标,构建诊断肺癌的预测模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组、肺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HE4水平分别为119.55 pmol/L(82.06 pmol/L,189.00 pmol/L)、58.84 pmol/L(45.62 pmol/L,69.41 pmol/L)、42.67 pmol/L(37.09 pmol/L,51.84 pmol/L),ESM-1水平分别为33.00 ng/ml(25.85 ng/ml,47.40 ng/ml)、20.14 ng/ml(11.93 ng/ml,28.90 ng/ml)、15.39 ng/ml(11.84 ng/ml,20.19 ng/ml),EGFR水平分别为46.60 pg/ml(37.45 pg/ml,58.98 pg/ml)、32.77 pg/ml(26.27 pg/ml,40.86 pg/ml)、30.43 pg/ml(27.54 pg/ml,35.75 pg/ml),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肺癌组血清HE4、ESM-1、EGFR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肺癌患者中,以HE4(X 1)、ESM-1(X 2)、EGFR(X 3)为自变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肺癌预测回归模型: P=0.171X 1+0.351X 2+0.184X 3-24.660,计算得到预测肺癌的准确率可达98.5%,血清HE4、ESM-1、EGFR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均 P<0.05)。ROC曲线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HE4(0.960)、ESM-1(0.942)、EGFR(0.859),血清HE4水平为63.67 pmol/L时诊断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97.5%。肺癌患者血清HE4与EGFR具有相关性( r=0.304, P=0.004),ESM-1与EGFR具有相关性( r=0.416, P<0.001)。 结论:血清HE4、ESM-1、EGFR可作为诊断肺癌的有效指标,根据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与预测具有较好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泊酚对血管内皮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活力、内皮损伤相关蛋白[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 sTM)、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 ESM-1)、E-选择素(E-selectin, CD62E)]、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 ZO1)、闭合蛋白(claudin 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HUVEC 3~5代作为实验对象。细胞分入:A组,细胞正常培养组;B组,100 μmol/L丙泊酚组;C组,1 000 μmol/L丙泊酚组;D组,和1 000 μmol/L丙泊酚同等剂量的中/长链脂肪乳剂组;各组处理细胞24 h。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sTM、ESM-1、CD62E、occludin、ZO1、claudin 5和VEGF在内皮细胞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C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 P<0.05),B组、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C组sTM的表达明显升高( P<0.05),B组、D组sTM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SM-1和CD62E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C组occludin的表达明显降低( P<0.05),B组、D组occlud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claudin-5和Z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VEGF的表达明显升高( P<0.05),D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浓度丙泊酚通过调节sTM和occludin的表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并且VEGF信号通路参与了药物诱导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