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时海马HSP70表达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时海马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老龄SD大鼠12只,18月龄,体重50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6):老龄对照组(O组)和老龄手术组(OS)。另取清洁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2只为对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6):成年对照组(A组)和成年手术组(AS组)。AS组和OS组行剖腹探查术。于术后第3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随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SP70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含量。 结果:与A组比较,AS组海马HSP70表达上调(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O组比较,O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HSP70表达上调( P<0.05);与AS组比较,O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 P<0.05),HSP7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时海马HSP70表达上调,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发挥内源性神经保护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发育期大鼠反复惊厥持续状态后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表达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反复惊厥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元中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分子的表达及其与惊厥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取日龄7 d的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6只)及惊厥组(39只),惊厥组反复吸入三氟乙醚诱导大鼠的惊厥持续状态,1次/d,30 min/次,连续诱导7 d。成功建立惊厥模型共30只(弃去建模失败9只),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末次惊厥后0 h、1.5 h、3 h、12 h、24 h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海马神经元中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标记分子[热应激同源蛋白70(Hsc70)、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热休克蛋白(HSP)40及HSP90]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分子伴侣Hsc70表达量在末次惊厥后1.5 h开始升高,持续至惊厥后24 h( P<0.05);HSP90在末次惊厥后立即升高,持续至惊厥后24 h( P<0.01);HSP40及LAMP-2a表达量在末次惊厥发作后也呈现高表达( P<0.05)。2.TUNEL法显示:与对照组(15.16±2.48)/40倍视野相比,惊厥组在末次惊厥后3 h(36.33±5.16)/40倍视野、12 h(44.83±4.83)/40倍视野、24 h(54.83±7.16)/40倍视野,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均 P<0.01)。3.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发育期反复惊厥持续状态后大鼠海马CA1区的细胞凋亡与分子伴侣标记分子表达呈正相关(Hsc70: r=0.734, P=0.001;LAMP-2a: r=0.790, P<0.001)。 结论:发育期大鼠反复惊厥持续状态发作后,存在多个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表达升高,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发育期反复惊厥发作后脑损伤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DAC6调控HSC70乙酰化水平对卵巢切除术后骨质疏松骨量丢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通过结合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 protein 70,HSC70)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其乙酰化对卵巢切除术(oopherectomy,OOX)诱导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骨量丢失的影响。方法:采用OOX法建立小鼠OP模型。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OOX组、OOX+shHDAC6组、OOX+shNC组和OOX+shHDAC6+shHSC70组。采用micro-CT系统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右股骨的骨微观参数及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中,采用Westwen blot、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S(ARS)染色实验测定HDAC6和HSC70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qRT-PCR检测HDAC6和HSC70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HDAC6和HSC70间的关系采用ChIP实验进行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OOX组小鼠右股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骨小梁数(trabecular bone number, 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 Tb.Th)和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 BV/TV)表达降低,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bone separation, Tb.Sp)表达升高,Osterix(OSX)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此外,与Sham组比较(1±0.11),OOX组HDAC6表达(2.33±0.19)升高( t=10.56, P<0.001)。与pcDNA3.1-NC组比较,pcDNA3.1-HDAC6组细胞OSX和RUNX2的蛋白水平、ALP活性和矿化面积降低(均 P<0.05)。ChIP分析显示与pcDNA3.1-NC组(5.26±0.47)比较,pcDNA3.1-HDAC6组HSC70启动子区域的乙酰化水平(2.37±0.21)显著降低( t=9.72, P<0.001)。与pcDNA3.1-HDAC6组比较,pcDNA3.1-HDAC6+pcDNA3.1-HSC70组细胞中OSX和RUNX2的表达升高,ALP活性和矿化的增加(均 P<0.05)。与OOX+shHDAC6组比较,OOX+shHDAC6+shHSC70组OSX和RUNX2的蛋白水平、BMD、Tb.N、Tb.th和BV/TV表达降低,Tb.Sp表达升高(均 P<0.05)。 结论:HDAC6能调控HSC70的乙酰化水平进而影响OOX诱导的OP骨量丢失,抑制HDAC6能显著改善OP骨量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是调节性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由包括化疗药物、放疗、溶瘤病毒、纳米载体药物和光动力在内的应激压力驱动,可以诱导针对肿瘤死亡细胞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抗肿瘤免疫和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直肠癌组织中CHIP、FAT4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HIP)、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该院诊治的92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检测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HIP、FAT4表达.Spearman秩相关分析CRC组织中CHIP与FAT4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CHIP、FAT4表达与CR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R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相比于癌旁组织,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较高[65.22%(60/92)vs.10.87%(8/92)],FAT4 阳性率较低[28.26%(26/92)vs.89.13%(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75、70.300,P<0.001).CRC 组织中 CHIP 与 FAT4 表达呈负相关(r=-0.781,P<0.001).与TNM分期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CRC组织中CHIP、FAT4阳性率比较,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及有淋巴结转移的CRC组织中CHIP阳性率较高,FAT4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P阳性和CHIP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8.33%(29/60),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6.709,P=0.010).FAT4 阳性和 FAT4 阴性患者 3 年生存率分别为 81.25%(13/16),53.95%(4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5.124,P=0.032).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CHIP阳性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FAT4阳性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CRC组织中CHIP表达升高,FAT4表达降低,两者表达与CRC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有助于评估CRC患者的生存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及肝纤维化细胞模型的肝爽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成分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通过多技术联用的方法筛选肝爽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成分.方法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和UNIFI软件,根据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裂解规律、文献报道等方法对肝爽颗粒70%醇提取物和大鼠灌胃后血清中化学物质质谱碎片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10ng·mL-1)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构建肝纤维化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在肝爽颗粒提取液中共鉴定出84个化学成分,在大鼠给药后的血清中共鉴定出21个原形成分,其中党参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木犀草素、山柰酚、黄芩苷等均可抑制肝星状细胞生长,为肝爽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成分.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肝爽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为肝爽颗粒保肝作用机制及产品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绿豆象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对绿豆、豇豆等豆科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分析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根据绿豆象转录组测序以及相关参考文献报道,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β-Actin、β-Tubulin、α-Tubulin、AK、GAPDH、RPL40、Hsc70、eEF1-α),采用qRT-PCR技术分析在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幼虫、蛹、雌雄成虫)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触角、头、腹、足、翅)各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在线网站RefFinder并结合△Ct值评估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各候选内参基因Ct值和跨度均不同,表明各候选内参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不同算法综合比较内参基因稳定性以及GeNorm软件最佳内参基因数目的分析显示,在绿豆象虫不同发育阶段中推荐采用β-Act、β-Tub作为内参基因,而在绿豆象成虫不同组织中推荐采用β-Tub、α-Tub作为内参基因,这有利于在绿豆象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取得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梭梭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研究旨在探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后续梭梭抗逆性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从梭梭转录组数据库中检测了GAPDH、EF1-α、UBC、RPL32、ALB、50S-1721、50S-1063、RPⅡ、H3、PP2A、SOD、HSC70、TUA 和TUB 14个候选内参基因在热胁迫、干旱、盐、ABA和昼夜节律条件下的表达变化,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对梭梭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并通过对梭梭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基因表达分析,验证不同内参基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4种软件分析得到的最优内参基因存在差异,在RefFinder网站上综合排序分析表明,在ABA处理和昼夜节律下,ALB是最优内参基因,RPⅡ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最稳定,TUB和RPⅡ基因在盐胁迫下最适用,H3基因在热胁迫下表达最为稳定.各种胁迫下最适宜的内参基因为ALB和RPL32.计算几何平均值得1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综合稳定性排名,其中排名前2位的基因分别为SOD和RPL32.综上,SOD和RPL32可作为梭梭qRT-PCR标准化的内参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合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取穴“风府”、“太冲”,连续波,频率120次/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为28 d.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Lamp2a、Hse70、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电针治疗通过上调Lamp2A、Hsc70水平能抑制错误折叠蛋白α-syn的表达,提高TH的阳性表达.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α-syn的集聚,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帕金森病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HIP和Hsp70在三氯化铝致N2a细胞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热休克蛋白70羧基末端结合蛋白(CHIP)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三氯化铝致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细胞)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方法]以低、中、高剂量三氯化铝溶液(铝离子浓度分别为0.5、1.0、2.0mmol/L)染毒N2a细胞,以不合三氯化铝溶液染毒者作为对照组,染毒48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tau-5蛋白、磷酸化蛋白(pThr 181、pThr231、pSer262、pSer396)以及CHIP和Hsp7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染毒剂量增加,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突触回缩,胞体变圆.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百分比[(91.37±0.03)%和(78.45±0.1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oo±0.00)%](P<0.05,P<0.01).高剂量组tau-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pThr23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各染毒组pSer39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各组pThr181、pSer262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CHIP、Hsp70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三氯化铝可以导致N2a细胞pThr231、pSer396表达增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HIP和Hsp70表达变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