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2基因敲除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的构建与功能鉴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构建HMGB2基因敲除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并验证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后HMGB2敲除细胞介导促炎因子产生和杀菌能力的变化。方法:针对小鼠HMGB2基因靶向设计向导RNA(sgRNA),将插入sgRNA的pX459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利用抗性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获得HMGB2基因敲除细胞克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所获细胞克隆的HMGB2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鉴定。通过细菌计数测定HMGB2 -/- Raw264.7吞噬和杀伤细菌能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MGB2 -/- Raw264.7促炎因子分泌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利用嘌呤霉素成功筛选出单克隆细胞株,HMGB2蛋白在敲除细胞株中完全不表达,HMGB2敲除后对KP的吞噬与正常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0.31比2.33±0.15, t=0.17, P>0.05),但感染后18 h胞内细菌存活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细胞[(67.67±9.02)%比(32.33±6.11)%, t=5.62, P<0.01];KP感染HMGB2 -/- Raw264.7,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分泌量显著低于正常细胞[(54.00±18.08) pg/ml比(111.70±8.50) pg/ml, t=5.00, P<0.01;(65.67±9.87) pg/ml比(128.00±30.61) pg/ml, t=3.36, P<0.01;(72.67±9.07) pg/ml比(95.00±5.29) pg/ml, t=3.68, P<0.05]。 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HMGB2基因敲除Raw264.7细胞株,验证了HMGB2对诱导相关炎性因子及抗KP感染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氧化苦参碱对过氧化氢刺激的胰腺腺泡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和释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对过氧化氢(H 2O 2)处理的大鼠胰腺腺泡AR42J细胞株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和释放的影响。 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H 2O 2处理对AR42J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AR42J细胞分为对照组、H 2O 2组、H 2O 2+OM组。H 2O 2组及H 2O 2+OM组加入等容积的H 2O 2(终浓度0.16 mmol/L),对照组加入等容积三蒸水,H 2O 2+OM组在加入H 2O 2前0.5 h加入OM(终浓度0.5 g/L),培养24 h后收取细胞及细胞上清液。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HMGB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HMGB1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HMGB1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分布。 结果:H 2O 2组细胞HMGB1蛋白表达量、分泌到细胞上清液中HMGB1蛋白量、细胞质HMGB1蛋白占细胞总HMGB1蛋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4±0.04比0.69±0.02,(4.84±0.13)μg/L比(2.68±0.07)μg/L,(35.7±2.5)%比(10.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应用OM干预后,细胞HMGB1蛋白表达及分泌量、细胞质中HMGB1蛋白占比分别为0.82±0.02、(3.97±0.10)μg/L、(27.3±1.7)%,均显著低于H 2O 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H 2O 2能够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HMGB1的表达和释放,OM干预可减轻H 2O 2致AR42J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一定浓度的rSph2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乳酸脱氢酶(LDH)量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膜结构损伤情况;冷冻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的含量变化。商品化的HMGB1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MAPK及JNK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IL-1β、IL-6、KC(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rSph2可导致J774A.1细胞明显的细胞核消失、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裂解、膜泡胀;LDH释放量及HMGB1的含量明显增加;HMGB1增加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HMGB1上调J774A.1细胞IL-1β、IL-6、KC的表达且该上调作用可被3条通路抑制剂所抑制。结论: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rSph2诱导小鼠J774A.1巨噬细胞产生损伤并释放大量的HMGB1,HMGB1经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放大rSph2造成的炎症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细胞介素-35对效应T细胞胞质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5(IL-35)对效应T细胞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活化雄性C57BL/6小鼠脾脏中CD4 + T淋巴细胞,0.025% digitonin处理3 min后固定,FAC 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质HMGB1的表达及IL-35的影响;进一步以1 μmol/L EX527及1 μmol/L SRT1720调节细胞内HMGB1的分布,观察细胞内LC3-Ⅱ和Beclin 1变化;最后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细胞内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1)-鼠双微体基因2 (MDM2)-p53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符合正态性分布数据进行进行Student’s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结果:活化效应性T细胞内,HMGB1含量[(58.02±12.77)%]高于对照组[(6.03±2.35)%, t=9.809, P<0.01],50 ng/ml重组IL-35处理组细胞质HMGB1[(28.50±10.66)%]低于anti-CD3/CD28组( t=4.418, P<0.01);SRT1720抑制细胞质LC3Ⅱ和Beclin 1的表达,与EX527作用相反;活化效应性T细胞中,IL-35促进STAT1磷酸化,抑制细胞质MDM2表达,进而降低p53降解,增加细胞核及细胞质p53。 结论:对STAT1-MDM2-p53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可能是IL-35影响高迁移率族蛋白B1分布进而干扰效应T细胞自噬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迁移率族蛋白1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机体受到感染、外伤后发生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炎症应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介导炎症应答。然而HMGB1在炎症中的生物学功能因蛋白修饰种类和细胞中定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在细胞核中发生赖氨酸残基乙酰化、赖氨酸残基甲基化、半胱氨酸残基氧化、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天冬酰胺残基糖基化、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及赖氨酸残基乳酸化修饰,蛋白修饰后由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质,并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游离的HMGB1可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和调控炎症应答。笔者从HMGB1翻译后修饰、释放、生物学作用及结合受体等方面,就其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炎症干预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204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04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iR-204组,每组10只,其中miR-204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过表达miR-204的腺相关病毒;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对照腺相关病毒。注射30 d后,模型组和miR-204组大鼠通过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治疗4周后,分析3组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和视网膜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大鼠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3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miR-20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iR-204表达水平(2.12±0.17)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miR-204表达水平(1.05±0.11、0.9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480、21.130, 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厚度[(147.99±9.09) μm]明显高于模型组[(126.63±9.1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36, 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厚度[(15.41±2.39) 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27.61±1.87) 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770, P<0.05)。miR-204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40.51±4.04)、(39.47±4.70) ng/ml]明显低于模型组[(77.54±7.55)、(54.63±4.2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70、7.907, 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率[(8.78±0.81)%]明显低于模型组[(19.94±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222, 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Caspase-3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1.64±0.12、1.83±0.19)明显低于模型组(1.64±0.12、1.8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19、8.409, P<0.05)。 结论:miR-204可显著抑制视网膜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和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HMGB1和细胞凋亡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HMGB1浓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年龄34~68岁,BMI 19~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GE组麻醉诱导前经L 1,2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达到T 6后进行全身麻醉,方法同G组。术后采用PCIA,维持VAS评分≤3分。于麻醉前10 min(T 0)、手术结束时(T 1)、术后1 h(T 2)、24 h(T 3)和48 h(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HMGB1、γ-干扰素(IFN-γ)以及IL-4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 结果:与G组比较,GE组T 2,4时血浆IFN-γ和IL-4浓度降低,T 2~4时血浆HMGB1浓度降低,T 2~4时CD3 +、T 2时CD4 +、T 2,3时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升高( P<0.05)。 结论:相比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浆HMGB1浓度更低,进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尖锐湿疣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尖锐湿疣(CA)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初发CA患者64例(初发组)和复发CA患者48例(复发组),另选择同期31例接受包皮环切术患者以及19例女性性器官美容整形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正常包皮及健康外阴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疣体内HMGB1水平,并对疣体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生存素(Survivin) 、caspase-3表达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HMG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 ± 0.20、1.53 ± 0.14、1.05 ± 0.11,三组HMGB1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5.20, P<0.05);初发组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而复发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Fas、Bcl-2、sFasL 、caspase-3 mRNA表达量低于复发组、对照组(0.52 ± 0.08比0.82 ± 0.16和1.10 ± 0.19、0.50 ± 0.05比0.79 ± 0.13和1.08 ± 0.21、0.47 ± 0.06比0.81 ± 0.15和1.01 ± 0.19、0.35 ± 0.04比0.68 ± 0.09和0.91 ± 0.16),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2.14 ± 0.40比1.60 ± 0.27和0.99 ± 0.18),而复发组Survivin mRNA表达量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复发组、对照组[(20.08 ± 1.95) μg/L比(26.93 ± 2.74)和(37.65 ± 3.83) μg/L、(31.05 ± 3.24) μg/L比(38.13 ± 3.76)和(45.98 ± 4.69) μg/L],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高于复发组、对照组[(423.71 ± 28.68) ng/L比(384.26 ± 21.70)和(335.43 ± 19.65)ng/L、(289.50 ± 18.53) ng/L比(251.07 ± 15.96)和(214.67 ± 13.20) ng/L],而复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疣体内caspase-3、sFas、Bcl-2、sFasL mRNA表达呈负相关( r = - 0.602、-0.734、- 0.692、- 0.717, P<0.05),与Survivin mRNA表达呈正相关( r = 0.645, P<0.05);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血清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 r = 0.673、0.685, P<0.05),与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 r = - 0.698、- 0.764, P<0.05)。 结论:尖锐湿疣患者疣体内HMGB1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炎性相关因子异常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CA的发生、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近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单中心观察性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多奈哌齐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改善脑功能代谢药物治疗,多奈哌齐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5 mg/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个月血清和脑脊液HMGB1表达水平、老年性痴呆评定量表(ADAS-Cog)、简明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分的变化。结果:多奈哌齐组患者治疗后ADAS-Cog评分低于对照组[(25.2±2.7)分比(33.4±3.6)分( P<0.05)];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23.3±2.1)分比(19.4±1.9)分( P<0.05)]。多奈哌齐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56.3±2.1)分比(46.9±1.6)分( P<0.05),NPI评分低于对照组(16.2±2.3)分比(22.3±2.6)分( P<0.05)。多奈哌齐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HMG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5.3±5.3)μg/L比(56.4±4.4)μg/L、(39.2±3.3)μg/L比(47.1±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奈哌齐可下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HMGB1水平,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可能与HMGB1的表达调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HMGB2和HMGB3水平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2和HMGB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7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血清HMGB2、HMGB3水平,分析血清HMGB2、HMGB3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NSCLC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 n=86)和预后不良组( n=51),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2、HMGB3对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NSCLC组的血清HMGB2[(6.35±1.66)ng/ml比(2.58±0.76)ng/ml, t=20.19, P<0.001]、HMGB3[(2.48±0.56)ng/ml比(1.09±0.13)ng/ml, t=23.13, P<0.00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有吸烟史( t=2.80, P=0.006; t=5.04, P<0.001)、有淋巴结转移( t=3.53, P=0.001; t=4.02, P<0.001)、TNM分期为Ⅲ~Ⅳ期( t=2.58, P=0.011; t=3.82, P<0.001)的NSCLC患者血清HMGB2、HMGB3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吸烟史、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HMGB2[(7.80±1.83)ng/ml比(5.49±1.56)ng/ml, t=7.85, P<0.001]、HMGB3[(2.91±0.78)ng/ml比(2.23±0.43)ng/ml, t=6.58, P<0.00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有淋巴结转移( χ2=4.81, P=0.028)、有吸烟史( χ2=11.67, P=0.001)、TNM分期的Ⅲ~Ⅳ期( χ2=6.18, P=0.013)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 OR=1.96,95% CI为1.14~3.36, P=0.015)、吸烟史( OR=2.02,95% CI为1.33~3.06, P=0.001)、TNM分期( OR=2.28,95% CI为1.35~3.86, P=0.002)、HMGB2( OR=2.01,95% CI为1.40~2.91, P<0.001)、HMGB3( OR=1.99,95% CI为1.25~3.15, P=0.003)水平均为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MGB2、HMGB3单独和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0.862、0.922,二者联合预测的AUC显著高于血清HMGB2( Z=2.44, P=0.015)、HMGB3( Z=2.54, P=0.011)单独预测。 结论:NSCLC患者血清HMGB2、HMGB3水平上调,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