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LAT1靶向miR-142-3p在卵巢癌化疗耐药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靶向调控微小RNA-142-3p(miR-142-3p)导致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80对卵巢癌组织及对应非癌正常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和非癌正常组织中MALAT1及miR-142-3p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通过CCK-8实验验证异常表达的MALAT1及miR-142-3p对卵巢癌Hey细胞增殖和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及顺铂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4组:MALAT1 wt组、MALAT1 wt+miR-142-3p mimic组、MALAT1 mut组和MALAT1 mut+miR-142-3p mimic组)检测miR-142-3p与MALAT1的靶向关系;通过RNA免疫沉淀反应实验验证MALAT1与miR-142-3p的靶点。结果:在卵巢癌组织和对应非癌正常组织中,MALA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0 52(0.002 56)、0.000 47(0.000 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65, P=0.018);miR-142-3p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1 19(0.002 69)、0.001 61(0.008 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5, P=0.003);二者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0.474, P<0.001)。miR-142-3p在miR-142-3p mock组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ALAT1+miR-142-3p mimic组(0.004 18±0.001 24 vs. 0.006 51±0.000 28; t=3.174, P=0.017)。MALAT1 wt组与MALAT1 wt+miR-142-3p mimic组的相对荧光富集度分别为2.27±0.86、31.10±6.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172, P<0.001)。Hey细胞转染MALAT1过表达质粒48、72、96 h后,MALAT1过表达组和对照组的吸光度( A)值(0.522±0.021 vs. 0.433±0.021;0.644±0.012 vs. 0.544±0.051;0.887±0.055 vs. 0.698±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ey细胞过表达MALAT1后,5-氟尿嘧啶0.10 ng/μl浓度时,MALAT1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较对照组快(0.615±0.036 vs. 0.506±0.042; t=4.432, P=0.002),5-氟尿嘧啶1.00、10.00、100.00 ng/μl浓度时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均 P<0.05);顺铂0.01 ng/μl浓度时,MALAT1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较对照组快(0.777±0.015 vs. 0.733±0.039; t=2.355, P=0.023),顺铂0.10、1.00、10.00、100.00 ng/μl浓度时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均 P<0.05)。Hey细胞过表达miR-142-3p后,5-氟尿嘧啶0.10 ng/μl浓度时,miR-142-3p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较对照组细胞慢(0.512±0.051 vs. 0.744±0.119; t=4.028, P=0.004),5-氟尿嘧啶1.00、10.00、100.00 ng/μl浓度时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均 P<0.05);顺铂0.10 ng/μl浓度时,miR-142-3p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较对照组慢(0.520±0.043 vs. 0.674±0.096; t=3.441, P=0.009),顺铂1.00、10.00、100.00 ng/μl浓度时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均 P<0.05)。采用0.10、1.00、10.00、100.00 ng/μl浓度的5-氟尿嘧啶和顺铂分别处理卵巢癌Hey细胞后,MALAT1过表达组、MALAT1+miR-142-3p组与对照组间的细胞增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MALAT1+miR-142-3p组均显著慢于MALAT1过表达组(均 P<0.05)。 结论:MALAT1通过靶向调控miR-142-3p使卵巢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及顺铂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卵巢癌化疗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叶性软骨肉瘤HEY1-NCOA2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HEY1-NCOA2融合基因对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间叶性软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滑膜肉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各5例作为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病例中有无HEY1-NCOA2融合基因并以PGK基因为内参检测RNA的质量。结果:6例中有4例成功提取到总RNA,其中3例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阳性比例为3/4,对照组均未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结论:HEY1-NCOA2融合基因在间叶性软骨肉瘤中有较高的检出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LDC通过PI3K/Akt/mTOR通路调控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甘氨酸脱氢酶(GLDC)基因通过PI3K/Akt/mTOR调控卵巢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卵巢癌HEY、SK-OV-3细胞中GLDC的表达,分别将细胞分为si-control组、si-GLDC#1组和si-GLDC#2组,si-control组为转染siRNA-control的细胞,si-GLDC#1组为转染siRNA-GLDC#1的细胞,si-GLDC#2组为转染siRNA-GLDC#2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LDC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I3K/Akt/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分别采用CCK-8法、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结果:GLDC在卵巢癌HEY细胞si-control组、si-GLDC#1组和si-GLDC#2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0.68±0.10、0.8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80, P=0.006);GLDC在卵巢癌SK-OV-3细胞si-control组、si-GLDC#1组、si-GLDC#2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1、0.58±0.17、0.6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6.08, P=0.036)。si-control组、si-GLDC#1组和si-GLDC#2组3组HEY细胞培养24 h后吸光度( A)值分别为1.04±0.03、0.91±0.02、0.82±0.01,48 h后分别为1.53±0.13、1.30±0.03、1.29±0.07,72 h后分别为1.44±0.08、1.25±0.01、1.15±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83.14, P<0.001; F=8.96, P=0.007; F=29.55,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24、48、72 h si-GLDC#1组、si-GLDC#2组细胞增殖活力均低于si-contr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HEY细胞中,si-control组、si-GLDC#1组、si-GLDC#2组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57.33±6.43、27.67±5.13、30.67±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32.88, P=0.001);si-GLDC#1组、si-GLDC#2组迁移细胞数较si-control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在SK-OV-3细胞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在SK-OV-3细胞中,si-control组、si-GLDC#1组、si-GLDC#2组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51.27±1.59)%、(26.35±2.94)%、(26.34±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6.54, P=0.001);si-GLDC#1组、si-GLDC#2组细胞划痕愈合率较si-control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HEY细胞中,si-control组、si-GLDC#1组、si-GLDC#2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11±0.82)%、(10.44±1.50)%、(17.39±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46.52, P<0.001);si-GLDC#1组、si-GLDC#2组细胞凋亡率较si-control组均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2; P<0.001);在SK-OV-3细胞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在HEY细胞中,si-control组、si-GLDC#1组、si-GLDC#2组中PI3K总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54, P=0.631),但pAkt/Akt、pmTOR/mTO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2.14, P=0.016; F=10.57, P=0.044);其中si-GLDC#1组、si-GLDC#2组较si-control组pAkt/Akt、pmTOR/mTOR均显著降低( P=0.015, P=0.008; P=0.039, P=0.023);在SK-OV-3细胞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 结论:在卵巢癌细胞中,沉默GLDC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叶性软骨肉瘤伴横纹肌标志物异常表达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伴横纹肌标志物异常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6年9月至2021年9月2例异常表达横纹肌标志物的MC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NCOA2基因及二代测序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34岁。例2男,19岁。2例肿瘤发生部位分别为盆腔及前列腺。镜下观察:肿瘤由未分化的小细胞和透明软骨岛构成。小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短梭形,排列为片状、巢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2例灶性可见细胞质嗜酸性横纹肌母细胞。免疫表型:SOX9小细胞与软骨阳性,软骨细胞S-100蛋白阳性。2例横纹肌母细胞均MyoD1、Myogenin、结蛋白阳性。FISH检测均未检测到NCOA2基因分离,二代测序检测例1有HEY1-NCOA2融合基因。结论:MC伴异常表达横纹肌标志物罕见,易误诊,诊断时需综合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需借助分子甚至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集的4例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分别进行临床资料分析、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患者年龄在20~35岁之间,3例病灶位于颅内,1例位于椎管内。镜下改变呈双相结构,即未分化的小细胞与透明软骨岛混合存在,另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钙化、骨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SOX9,小细胞区域表达CD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KX3.1,软骨区域表达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结蛋白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0%~20%。在分子特征方面,有3例扩增出HEY1-NCOA2融合基因产物,均为HEY1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和NCOA2基因的第13号外显子融合。2例术后获得随访信息,分别随访8个月及2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证据。结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除了SOX9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新近发现NKX3.1也可作为相对特异的标志物,同时RT-PCR能更准确检测出分子学改变。综合考虑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于诊断该类罕见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阴阳蛋白1转录调控乙酰辅酶A羧化酶1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脂质合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脂质合成影响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临沂市肿瘤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的1例正常卵巢组织、1例卵巢癌原发灶组织及1例卵巢癌网膜转移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ACC1和阴阳蛋白1(YY1)的水平。通过PROMO数据库预测YY1可能具有与ACC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位点。通过组装的病毒载体,使人卵巢癌HEY细胞过表达ACC1或YY1[阴性对照(NC)为未经处理的细胞],或者敲低ACC1或YY1(转入目的基因的干扰序列sh1、sh2、sh3,对照为转入干扰序列的阴性对照序列shNC)。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YY1与ACC1启动子的结合位点及转录调控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经相应处理的HEY细胞ACC1、YY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HEY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油红O染色和尼罗红染色检测HEY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结果:正常卵巢组织、卵巢癌原发灶和网膜转移灶中ACC1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0、2、8分,YY1评分分别为0、4、6分。Transwell实验显示,ACC1过表达组侵袭的HEY细胞数较NC组多[(87.7±7.4)个比(52.2±4.2)个, t=5.19, P=0.003];ACC1敲低的ACC1-sh1组和ACC1-sh2组侵袭的HEY细胞数均少于shNC组[(21.2±1.5)个、(29.7±2.3)个比(56.2±5.3)个, t值分别为6.41、3.77, P值分别为<0.001、0.005]。ACC1过表达组HEY细胞中脂滴数较NC组多[油红O染色:(301±25)个比(215±21)个,尼罗红染色:(287±15)个比(207±10)个;均 P<0.05],ACC1敲低的ACC1-sh1、ACC1-sh2组HEY细胞脂滴数均较ACC1-shNC组少[油红O染色:(113±8)个、(119±12)个比(195±18)个,尼罗红染色:(82±8)个、(117±11)个比(165±17)个;均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YY1过表达促进野生型ACC1启动子区域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 P=0.003),而ACC1启动子区域YY1结合位点突变后,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较野生型低( P=0.008)。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YY1过表达HEY细胞YY1、ACC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二者有协同增高趋势;YY1敲低的YY1-sh1组、YY1-sh2组、YY1-sh3组细胞YY1、ACC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YY1-shNC组,二者亦有协同降低趋势。 结论:ACC1和YY1在卵巢癌转移灶中高表达且呈现正相关趋势。体外ACC1表达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脂质合成有影响,其可能是通过YY1对ACC1转录调控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icastrin基因沉默的斑马鱼模型构建及其色素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nicastrin(nct)基因对斑马鱼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吗啉代寡核苷酸(MO)技术针对斑马鱼nct基因mRNA设计nct-MO序列,同时设计对照MO序列(ctrl-MO),并构建5′端为MO靶序列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mRNA,通过显微注射的方式将nct-MO或ctrl-MO与EGFP mRNA共注射入斑马鱼胚胎中,验证nct-MO的沉默效率,观察其表型变化。以野生型斑马鱼作为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黑素合成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itfa、tyr、tyrp1a、tyrp1b、dct、pmela、notch1a、notch1b、hey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斑马鱼受精后8 h,ctrl-MO+EGFP mRNA组斑马鱼胚胎中均有绿色荧光表达,而nct-MO+EGFP mRNA组及空白对照组胚胎均未见绿色荧光。受精后48 h,nct-MO组幼鱼尾部色素沉着区面积占比(0.169 ± 0.083)低于ctrl-MO组(0.258 ± 0.042, t=3.202, P=0.005),且nct-MO组色素分布紊乱。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nct-MO组、ctrl-MO组、空白对照组间pmela、tyrp1a、hey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mitfa、tyr、tyrp1b、dct、notch1a、notch1b mRNA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nct-MO组pmela、tyrp1a相对表达水平(0.708 ± 0.028、0.558 ± 0.136)低于ctrl-MO组(1.023 ± 0.142、1.016 ± 0.134,均 P < 0.05)。 结论:nct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斑马鱼黑素合成影响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益气复脉法联合耐力运动训练对HFpEF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参数及血清NT-proBNP、sST2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益气复脉法联合耐力运动训练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参数及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的影响.方法 选取95例HFpEF患者,分为训练组(常规用药+耐力运动训练)和益气复脉组(常规用药+耐力运动训练+益气复脉法).比较两组心肺运动试验参数、心率变异性、心脏彩超指标及血清NT-proBNP、sST2、同a型半胱氨酸(Hcy)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峰值氧耗量、无氧代谢阈值耗氧量、相邻NN均方差、NN50占NN间期百分率、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e')均升高,且益气复脉组高于训练组(P<0.05);两组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速度/e'比值、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斜率、左心室质量指数、血清NT-proBNP、sST2、Hcy均降低,且益气复脉组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 益气复脉法联合耐力运动训练可改善HFpEF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sST2水平,改善心肺运动耐力和心率变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Hcy水平变化及其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交互作用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4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1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检测2组患者的MTHFR-C677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析MTHFR-C677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血管性痴呆易感性的关系;比较MTHFR-C677T携带C基因型不同等位基因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血管性痴呆与血清Hcy水平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相加和相乘模型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2 组在维生素 B12(Vitamin B12,VitB12)、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Nod 样受体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Hcy、超敏 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D-D)、叶酸(Frolic acid,FA)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基因分型后得纯合TT片段为175 bp和23 bp,杂合CT型片段为198 bp、175 bp和23 bp,纯合子CC型片段为198 bp;2组的CC、CT、TT基因频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血管性痴呆的病情加重风险,C等位基因携带者比未携带者增加36.92%[OR(95%CI)=1.377(1.12~2.01)],而CC型基因携带者是未携带者的1.63倍;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表明,Hey值的连续性变化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关联强度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MMP-9<27.12 μg/mL,Hcy<14.34 μmol/L,MTHFR携带C基因型是导致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加和相乘模型显示MMP-9<27.12 μg/mL,Hcy<14.34 μmol/L,MTHFR携带C基因型两两之间皆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血清Hcy水平升高与MTHFR基因C677T突变均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血浆Hcy、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将MMSE评分为21~26分患者纳入轻度组,将10~20分患者纳入中度组,将0~9分患者纳入重度组.参照《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治疗前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血浆Hcy、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3个月后记录患者临床疗效;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Hcy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评分为16.50(9.00,20.00)分,其中轻度24例,中度49例,重度27例;重度组ApoE基因表型为e2/4、e4/4患者占比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入院时血浆Hcy水平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ApoE基因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P<0.05);10 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3个月后,显效47例,好转3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77.00%;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cy、ApoE基因均是影响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Hey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关系密切,未来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Hey水平,评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及治疗无效风险,针对病情严重治疗无效风险较高者,采取针对性干预,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