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遗传性压力易感周围神经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为临床表现呈复发性特点的一种周围神经病,存在一定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常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及基因检测等.本文报告1例10岁男性HNPP患儿,以步态异常、不能主动背伸左侧踝关节为主要表现,神经电生理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易卡压处明显,医学基因全外显子测序(WES)显示患儿存在PMP22基因缺失(区域17p12).本案例强调神经电生理及基因检测在HNPP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同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糖尿病伴腓骨肌萎缩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腓骨肌萎缩症(CMT)则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但糖尿病合并CMT的相关报道较少。该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DPN的2型糖尿病合并腓骨肌萎缩症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先证者为57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8个月余,四肢麻木疼痛3个月”入院,体格检查有跛行步态,行走时足内翻,高足弓,双下肢肌肉萎缩。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存在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 PMP22)基因杂合重复突变,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CMT1A型。家系验证发现其父亲也存在 PMP22基因重复扩增,但无糖尿病,其父CMT1A临床表现不典型。2型糖尿病和CMT1A都会造成周围神经病变,部分CMT患者临床表型与DPN相似,临床医师需对DPN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分布对比研究——14年队列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并与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结的CMT基因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8年来CMT基因分布比例的异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CMT及其相关疾病家系520个,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和缺失突变后,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包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上述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阳性结果采用Sanger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结果:在520个家系中,确定了336个CMT家系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从2013年的48.6%(51/105)增加到2021年的64.6%(336/520;χ 2=9.54, P=0.003),其中PMP22基因重复占26.7%(139/520)、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突变占8.8%(46/520)、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突变占5.0%(26/520)、髓鞘蛋白零(MPZ)基因突变占2.3%(12/520)、PMP22基因点突变占2.1%(11/520)、热休克蛋白B1基因突变占1.9%(10/520)、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1)基因突变占1.9%(10/520)、SH3结构域和四三肽重复序列2(SH3TC2)基因突变占1.5%(8/520)、免疫球蛋白mu-DNA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突变占1.3%(7/520)、MORC家族CW型锌指2(MORC2)基因突变占1.2%(6/520)、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突变占1.0%(5/520),其余非常少见的基因突变家系有16个(16/520,3.1%),未确诊家系184个(184/520,35.4%)。 结论:与2013年相比,影响CMT最常见的3种基因仍然为PMP22、GJB1和MFN2基因,但MPZ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与其他基因如SH3TC2、GDAP1基因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新发现的CMT致病基因如MORC2及SORD基因所占比例与IGHMBP2基因接近,应予以重视。二代测序技术提高了CMT的诊断效率,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导致的CMT诊断价值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细胞微粒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细胞微粒、血小板微粒(PMPs)、CD41a +CD62P +PMPs在AS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7例确诊的AS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组的空腹静脉血并检测ESR、CRP,计算BASDAI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细胞微粒、PMPs、CD41a +CD62P +PMPs,使用 t检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S患者细胞微粒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 466±641)个/μl和(619±152)个/μl, t=2.342, P=0.022]、PMPs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 059±628)个/μl和(320±143)个/μl, t=2.298, P=0.025]、CD41a +CD62P +PMPs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66±121)个/μl和(47±22)个/μl, t=2.295, P=0.025];AS患者细胞微粒与BASDAI呈正相关( r=0.555, P=0.000 4)、PMPs数量与BASDAI呈正相关( r=0.542, P=0.000 6)、CD41a +CD62P +PMPs与BASDAI未见相关性( r=0.298, P=0.073 2);AS患者中细胞微粒与ESR、CRP未见相关性( r=-0.016, P=0.917和 r=0.035, P=0.817)、PMPs与ESR、CRP未见相关性( r=-0.001, P=0.996和 r=0.065, P=0.671)、CD41a +CD62P +PMPs数量与ESR,CRP未见相关性( r=-0.129, P=0.400和 r=-0.410, P=0.789)。 结论:细胞微粒、PMPs、CD41a +CD62P +PMP在AS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升高,且细胞微粒、PMPs的表达与BASDAI呈正相关,提示细胞微粒,PMPs可能参与AS的炎症反应,细胞微粒,PMPs可能为AS患者炎症反应的促进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性肠病中血小板微粒改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IBD患者血小板微粒的表达水平及其与IB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来源血小板微粒在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形成的能力。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8例IBD患者。UC患者(UC组)54例,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7、25和12例;CD患者(CD组)64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中、重度分别为27、22、9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格检查的35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无血小板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析血小板微粒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的关联。设立NET形成实验分组,分别为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6例)、IBD中性粒细胞组(6例)、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12例)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6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各组NET形成比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UC组和CD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别为2 184.5(2 817.0)个/μL、2 209.0(2 409.0)个/μ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76.0(407.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6.018、-6.426, P均<0.01)。UC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3 873.0(4 611.3)个/μL,高于轻、中度患者的1 248.0(1 888.0)个/μL和1 432.0(1 78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745、-2.547, P均<0.05)。CD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5 658.0(5 067.5)个/μL,高于CD缓解期、轻度和中度患者的1 327.5(1 934.0)个/μL、1 405.0(2 965.0)个/μL和2 300.0(1 552.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1.650、-1.955、-1.306, P均<0.05)。UC组与CD组,UC轻度与中度患者,CD缓解期与轻、中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和C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与DAI评分和CRP均呈正相关( r=0.406、0.358、0.325、0.256, 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的NET形成比例为(14.67±5.35)%,高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IBD中性粒细胞组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的(2.00±0.63)%、(1.67±0.82)%和(5.8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94、8.230、3.748, 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的NET形成比例与IBD中性粒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B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血小板微粒具有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的作用,且IBD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较健康人更易诱导NET形成,可能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NET参与肠道的炎症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围手术期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腹膜假黏液瘤(PMP)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PMP患者CRS+HIPEC围手术期SAEs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CRS+HIPEC围手术期SA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54例PMP患者共接受272例次CRS+HIPEC,共发生围手术期SAEs 93例次(34.2%),其中感染26例次,消化系统22例次,呼吸系统17例次,心血管系统15例次,血液系统8例次,泌尿系统4例次;Ⅲ级76例次,Ⅳ级13例次,Ⅴ级4例次。单因素分析显示,HIPEC药物方案( P=0.020)、术中红细胞输注量( P=0.004)、术中出血量( P=0.002)与SAEs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是围手术期SAE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60, P=0.001)。 结论:CRS+HIPEC治疗PMP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应注意减少术中出血、红细胞输注量,预防SAE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MP22基因重复致非典型腓骨肌萎缩症1A型一个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典型腓骨肌萎缩症1A型(CMT1A)一个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6月收治的1例 PMP22基因重复致非典型CMT1A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高足弓及非典型临床症状对其4代17名家系成员进行追溯,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神经超声检查和基因检测。对先证者及部分患病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检测。 结果:先证者为15岁男性,以发作性四肢神经痛伴无力为突出表现,伴高弓足,双腓肠肌形态饱满,无双下肢远端肌肉萎缩所致的"鹤腿"样改变,双小腿MRI未见肌肉脂肪浸润,神经传导检查提示四肢感觉及运动神经均受损,以脱髓鞘改变为主。家系成员中共7人存在高弓足,其中5例表现为发作性神经痛和肌无力,2例无临床症状。先证者及其弟弟、父亲和姑姑神经超声检查均提示四肢周围神经全程增粗,束状结构不清晰。基因检测提示部分患病成员 PMP22基因第1~5外显子及其附近区域存在大片段的重复(chr17:15133768_15502298),评定为致病性。 结论:PMP22基因重复考虑为该CMT1A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骨肌萎缩症1A亚型的发病机制及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常见的累及周围神经的单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率约为1/2500。CMT1A是CMT最常见的亚型,约占确诊病例的50%。目前认为CMT1A的病因为外周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紊乱,与NRG1/ErbB通路失调、脂质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施旺细胞髓鞘形成。目前CMT1A患者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针对上述可能的发病机制,CMT1A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研发中。本文就CMT1A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本文回顾性分析5例散发的基因诊断为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资料.5例患者经基因诊断明确出现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杂合缺失突变.所有患者均以轻微受压后反复出现手部麻木或足部下垂为特点.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弥漫性感觉运动神经损害,神经易嵌压部位出现局部传导阻滞,以脱髓鞘损害为主,感觉神经累及轴索损害.对于临床症状以单神经病表现,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广泛的神经传导异常的患者,尤其是在易嵌压部位出现脱髓鞘改变的患者,需重视HNPP可能,应行PMP22基因检测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枸杞多糖通过增强自噬抑制饥饿诱导的施万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BP)抑制施万细胞(SCs)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RSC96细胞饥饿处理12 h制备自噬模型,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表达;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筛选出LBP作用的最佳浓度.将RSC96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饥饿组(Starvation)、Starvation+LBP组,Western Blot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p62)以及髓鞘相关蛋白(p75NTR、PMP22、S100β)的表达;采用Annexin V/PI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分析通路蛋白Erk1/2、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LBP为300 μg/ml时受损RSC96细胞活力最佳.与 Control 组相比,Starvation 组 LC3-Ⅱ/LC3-I 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 Starvation 组相比,Starvation+LBP组的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升高;LC3-Ⅱ、p75NTR、PMP22、S100β蛋白表达量增高,自噬底物蛋白p62的表达量降低;通路蛋白p-Erk1/2表达量增高(P<0.05),而p-Akt蛋白表达量略有下降.结论:LBP可通过增强细胞自噬抑制SCs凋亡,促进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其机制与Erk1/2激活和/或Akt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