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研究肾炎1号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肾炎1号方通过TGF-β1/Smad同源物3(Smad3)通路调控铁死亡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肾炎1号方低(10 g生药/kg)、高(20 g生药/kg)剂量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梗阻单侧输尿管的方法复制UUO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组灌胃相应药物或双蒸水,1次/d,连续4周。4周后,称重并测量左肾重量,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ALB、ALT、SCr、BUN水平;采用化学荧光测定试剂盒测定肾组织活性氧(ROS)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左肾组织SOD、MDA水平;通过HE和普鲁士蓝染色法分别观察肾组织形态和含铁血黄素特异性蓝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GF-β1、Smad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炎1号方高剂量组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 P<0.05),血清ALB水平升高( P<0.05),ALT水平降低( P<0.05),肾组织SLC1A5表达降低( P<0.05);肾炎1号方低、高剂量组左肾重量/体重降低( P<0.05);血清ROS、MDA水平降低( 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 P<0.05);肾组织TGF-β1、Smad3表达降低( P<0.05),GPX4表达升高( P<0.05),并能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及铁离子沉积。 结论:肾炎1号方可能通过TGF-β1/Smad3通路调控铁死亡而抑制UUO大鼠肾纤维化,从而保护肾组织结构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浓度草酸诱导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浓度草酸刺激对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s,HAECs)的损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按照是否用草酸干预将HAECs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用30、100、200、300 μmol/L浓度草酸干预细胞不同的时间。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A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内钙含量;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可显著抑制HAE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48 h后,HAECs胞内钙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分别 P<0.05、 P<0.001、 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0 μmol/L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S期占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0.05)。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slc26a1、slc26a5、slc26a11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 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的p-JAK2和p-ST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高浓度草酸可能通过转运体slc26a1、slc26a5、slc26a11进入HAECs发挥抑制内皮增殖、升高细胞内钙含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草酸可能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尿毒症毒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方法:75例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诱导前抽取外周全血,对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进行评分,54例患者术后完全未发生恶心呕吐即为CR组,21例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即为NV组。外周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对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 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3个等位基因携带频率,评估遗传位点多态性对使用帕洛诺司琼预防PONV效果的影响。结果:突变型rs1042173 C→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CR组,携带等位基因A的术后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野生型,为野生型的11.36倍[比值比( OR)=11.36, P<0.01];突变型rs1045642 G→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G/G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A的患者,为后者的20.16倍( OR=20.16, P<0.01);突变型rs776746 C→T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C/C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T的患者,为后者的7.91倍( OR=7.91, P<0.01)。 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的效果受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多态性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31例遗传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遗传因素及进行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9月广东地区出生的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4个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对变异致病性进行解读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3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筛出阳性患儿139例(42.0%),包含5种疾病,Gilbert综合征65例(19.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48例(14.5%),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18例(5.4%),Citrin缺乏症4例(1.2%),Dubin-Johnson综合征4例(1.2%)。149例(45.0%)携带1个或多个基因变异位点,43例(13.0%)未检出有临床意义的变异位点。8个高频变异位点(携带率>1%)为UGT1A1基因c.211G>A和c.1091C>T位点、G6PD基因c.1466G>T和c.1478G>A位点、SLC10A1基因c.800C>T位点、SLC25A13基因c.852_855del TATG位点、HBB基因c.126_129delCTTT和c.316-197C>T位点。结论:遗传因素是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常见致病基因是UGT1A1基因、G6PD基因、SLC10A1基因和SLC25A13基因,且存在人群高频携带位点,对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硝酸盐对脑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及自噬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饥饿条件下不同浓度硝酸盐对脑胶质瘤C6和U87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方法:将C6和U8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饥饿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培养基培养,饥饿组给予等体积的Hank′s平衡盐溶液培养。两组细胞分别应用0 mmol/L、0.05 mmol/L、0.20 mmol/L和0.50 mmol/L的硝酸盐处理12 h和24 h,然后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各组p62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及硝酸盐转运蛋白(SLC17A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状态引起C6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C6细胞培养12 h和24 h后分别下降了(63.60±2.40)%和(77.10±2.70)%;U87细胞分别下降了(65.60±2.70)%和(86.80±3.20)%(均 P<0.01);给予0.20 mmol/L和0.50 mmol/L的硝酸盐处理后,饥饿组C6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与0 mmol/L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均 P<0.05),而0.05 mmol/L的硝酸盐浓度对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影响(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6细胞对照组给予0.20 mmol/L和0.50 mmol/L硝酸盐后,各组膜联蛋白Ⅴ和碘化丙啶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饥饿12 h后,0 mmol/L组膜联蛋白Ⅴ和碘化丙啶的阳性细胞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0.71)%和(7.80±0.34)%;0.20 mmol/L组分别为(17.30±0.82)%和(10.30±0.42)%;0.50 mmol/L组分别为(19.40±0.75)%和(12.60±0.7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U87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对照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不影响C6和U87细胞p62 mRNA的表达水平(均 P>0.05);而饥饿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后C6和U87细胞p6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均 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饥饿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后LC3Ⅱ/Ⅰ的比值明显下调,而p62和SLC17A5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 P<0.05)。 结论:硝酸盐可抑制饥饿状态下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内的自噬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对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肾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实验一 取对数生长期的GRC-1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对照组(C组)和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组(D1组、D2组、D3组和D4组)。C组常规培养24 h;D1组、D2组、D3组和D4组分别加入右美托咪定0.1、1.0、10.0和100.0 μmol/L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实验二 取对数生长期的GRC-1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Ferrostatin-1组(D+F组)。C组常规培养24 h;D组加入右美托咪定10 μmol/L孵育24 h;D+F组加入右美托咪定10 μmol/L,同时加入Ferrostatin-1 1 μmol/L,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比色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Fe 2+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的表达。 结果:实验一 与C组比较,D3组和D4组细胞增殖率降低,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减少( P<0.05),D1组和D2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二 与C组比较,D组细胞增殖率降低,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减少,Fe 2+含量增加,GSH含量减少,GPX4和SLC7A11表达下调( P<0.05),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D组比较,D+F组细胞增殖率升高,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增加,Fe 2+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GPX4和SLC7A11表达上调( P<0.05),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与促进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化病临床症状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化病是一类因基因突变而导致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生物合成完全缺失或减少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眼部的色素减少或缺失,少数综合征型患者除全身色素减退外还伴有其他系统的表现。如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和Hermansky-Pudlak综合征(Hermansky-Pudlak syndrome,HPS)。CHS还可表现为血液学改变、感染、出血和神经问题的高度易感性;HPS有炎症性肠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引起的出血死亡和肺纤维化等。白化病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20个基因与白化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有关,如非综合白化病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致病基因 GPR143、 AROA;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主要致病基因 TYR、 P基因、 TYRP1、 SLC45A2、 OCA5、 SLC24A5、 C10ORF11;白化病综合征CHS致病基因仅为 LYST,而HPS致病基因多达10个,分别为 HPS1、 AP3B1、 HPS3、 HPS4、 HPS5、 HPS6、 DTNBP1、 BLOC1S3、 BLOC1S6、AP3D1。白化病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以点突变为主,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剪切位点突变等。白化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患者因皮肤、毛发、眼部的色素减少或缺失,极易受到紫外线辐射的损伤和皮肤癌的风险,患者定期预防性检查或对症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通过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同时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也可预防此病患儿出生。对许多白化病患者来说,自卑、社会生活能力相对较差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负担可能比医疗问题更大,值得更多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铁死亡在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铁死亡在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8~10周龄,体质量23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组)、自体原位肝移植组(LT组)和自体原位肝移植+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in-1组(LT+Fer-1组)。LT组和LT+Fer-1组建立原位自体肝移植模型,LT+Fer-1组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Ferrostain-1 5 mg/kg。于再灌注6 h时取下腔静脉血标本,麻醉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DA浓度、肺组织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Fe 2+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铁蛋白重链1(FTH1)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重组蛋白(SLC7A11)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LT组肺损伤评分、血清MDA浓度、肺组织MDA和Fe 2+含量升高,GSH和GPX4含量降低,FTH1和SLC7A11表达下调( P<0.05);与LT组比较,LT+Fer-1组肺损伤评分、血清MDA浓度、肺组织MDA和Fe 2+含量降低,GSH和GPX4含量升高,FTH1和SLC7A1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铁死亡参与了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单核吞噬细胞亚群特点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NI)模型中单核吞噬细胞(MPs)的分子特征,揭示MPs在PNI后的细胞亚群发展变化及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选取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300 g)27只,根据随机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挤压伤后3 d(3 dpc)组和挤压伤后7 d(7 dpc)组,每组各9只。经7 d环境适应后,对3 dpc和7 dpc组予以右侧坐骨神经卡压以制造卡压伤模型,Sham组仅予以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在相应的分组对应时间收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各9条,制备单细胞悬液,经10X Genomics平台进行单细胞分离,使用Gel Bead Kit V3构建单细胞RNA-seq文库,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仪对文库进行测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T分布随机领域嵌入进行降维,获得9个MPs亚群及对应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对不同组MPs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以揭示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通过Monocle程序进行拟时序分析以揭示损伤后周围神经中MPs发展轨迹。结果:测序中共获取19 054个细胞,结果显示PNI后周围神经中MPs比例显著上调,根据scRNA-seq数据聚类分析将MPs分为9个细胞亚群,分别为亚群1(3 398个细胞)、亚群2(3 388个细胞)、亚群3(3 262个细胞)、亚群4(2 825个细胞)、亚群5(2 753个细胞)、亚群6(1 894个细胞)、亚群7(648个细胞)、亚群8(492个细胞)、亚群9(394个细胞);根据不同细胞亚群标记物的表达,将坐骨神经Sham组、3 dpc组和7 dpc组中的MPs划分为9种细胞亚群,并鉴定不同MPs亚群在9例坐骨神经样本中的分布。其中,Sham组坐骨神经样本中的MPs细胞数最少(共2 719个),且主要以亚群5(1 119个)、亚群6(1 240个)为主;3 dpc组MPs细胞数最多(共9 760个),且主要以亚群2(1 760个)、亚群3(3 130个)、亚群4(2 300个)为主;7 dpc组MPs(共6 575个)以亚群1(2 406个)、亚群2(1 628个)为主;相较于Sham组,3 dpc组中显著上调DEGs的GO和KEGG注释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中MPs在损伤后3 d可能具备与胞外分子结合并清除损伤部位碎片的能力,7 dpc组可能具备激活神经修复相关信号通路的能力;拟时序分析揭示了在未损伤时,MPs主要为亚群5(Ccl17 +Cd80 +)与亚群6(Fcmr +Slc9a9 +);损伤后3 d时,MPs发展为以亚群2(Cd8b + Meis3 +)、亚群3(Il10 + Cd163 +)、亚群4(Ccl24 + Prg4 +)为主的细胞类型;损伤后7 d时,MPs主要细胞类型中亚群2的效应状态仍得以保持,但其他部分发展为亚群1(Hspa1b +Apobec1 +)相关表型。 结论:通过scRNA-seq数据揭示周围神经中MPs的分子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MPs在PNI后介导炎症反应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构建结肠癌预后模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并验证结肠癌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检索472例结肠癌患者及41名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的RNA测序和临床数据。从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中检索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表达及临床数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数据库获取200个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将其与TCGA数据库中获得的结肠癌和正常结肠组织的RNA测序基因数据集进行对比,获得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评估TCGA数据库中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通过LASSO Cox回归构建结肠癌预后模型。计算风险评分,按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TCGA数据库结肠癌患者分为低风险(<中位值)和高风险(≥中位值)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基于R软件timeROC程序包分析风险评分预测TCGA数据库结肠癌患者总生存(OS)的效能。应用ICGC数据库中的临床数据对构建的预后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依据TCGA数据库结肠癌患者中位风险评分将ICGC数据库结肠癌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使用R软件,对TCGA数据库中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ESA)、免疫分型差异分析、免疫微环境相关性分析、免疫检查点基因差异分析。结果:共获得60个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2个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6个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CCL24、GP1BA、SLC4A4、SRI、SPHK1、TIMP1)。通过LASSO Cox回归分析,基于6个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结肠癌预后模型,风险评分=-0.113×CCL24+0.568×GP1BA+(-0.375)×SLC4A4+(-0.051)×SRI+0.287×SPHK1+0.345×TIMP1。PCA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可以较好地分为2个集群。TCGA数据库中高风险组OS较低风险组差( P<0.001);预后风险评分预测患者1、3、5年OS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685、0.675。ICGC数据库中低风险组的OS优于高风险组,预后风险评分预测1、2、3年OS率的AUC分别为0.760、0.788、0.743。ssGSEA分析结果显示,TCGA数据库中高风险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较高,尤其是活化树突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T辅助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得分均高于低风险组,辅助性T细胞2(Th2)得分低于低风险组(均 P<0.05);免疫功能方面,高风险组抗原呈递细胞(APC)共抑制、APC共刺激、免疫检查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促进炎症、副炎症、T细胞刺激、Ⅰ型干扰素(IFN)反应、Ⅱ型IFN反应得分均高于低风险组(均 P<0.05)。免疫分型分析结果显示,IFN-γ为主型(C2)的炎症反应评分最高,分别与创伤愈合型(C1)、炎症反应型(C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微环境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均与预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5、0.21,均 P<0.01)。免疫检查点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高、低风险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且PD-L1表达量与预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 r=0.23, P<0.01)。 结论:炎症反应相关基因在结肠癌肿瘤免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用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及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