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为临床制定延续照护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17例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缓解躯体不适需求(消化系统不适症状、皮肤不适症状、全身性不适症状和神经系统不适症状),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需求(饮食指导需求、康复锻炼指导需求、睡眠促进需求和免疫疗法相关信息支持需求),社会心理支持需求(家庭支持需求、社会参与需求、情绪自我调适需求),社会资源支持需求(降低经济负担需求、社区卫生资源支持需求、多渠道延续照护需求).结论 肝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较高,且需求呈现个体化及多样性特征.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症状管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关注患者负性心理和社会参与度,结合患者延续护理需求构建并实施供需匹配的延续照护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青年脑卒中伴与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卒中伴与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ey)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110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伴与不伴高Hey血症分为高Hey亚组与正常Hey亚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不同亚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Alpha多样及相对丰度,分析肠道菌群与高Hey血症、脑卒中的关系,评价肠道菌群对脑卒中伴高Hey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 52.73%高于对照组 18.18%,Simpson 指数(417.61±66.51)高于对照组(668.39±91.08),Chaol 指数(0.96±0.06)、Shannon 指数(2.13±0.52)低于对照组(0.90±0.03)、(4.67±0.45)(x2=18.061,t=20.103、6.985、30.891,P均<0.001);研究组厚壁菌门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柯林斯菌属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P<0.05);高Hey亚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80.00%高于正常Hey亚组33.85%,Simpson 指数(383.43±53.18)高于正常 Hey 亚组(441.27±65.39),Chaol 指数(0.99±0.05)、Shannon 指数(2.02±0.18)低于正常 Hey 亚组(0.94±0.03)、(2.21±0.25),(x2=22.725,t=4.913、6.545、4.371,P均<0.001);高Hey亚组厚壁菌门低于正常Hey亚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正常Hey亚组(P<0.05);高Hey亚组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正常Hey亚组,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柯林斯菌属相对丰度低于正常Hey亚组(P<0.05);肠道菌群失调、Simpson指数与高Hcy血症、脑卒中及脑卒中伴高Hey血症呈正相关,Chaol指数、Shannon指数与高Hey血症、脑卒中及脑卒 中伴高Hey血症呈负相关(P<0.05);肠道菌群失调、Simpson指数、Chaol指数、Shannon指数预测中青年脑卒中伴高Hey血症的AUC 为 0.731(95%CI:0.638~0.811)、0.809(95%CI:0.723~0.878)、0.782(95%CI:0.693~0.855)、0.822(95%CI:0.738~0.889),敏感度分别为 80.00%、86.67%、82.22%、75.56%,特异度为 66.15%、69.23%、61.54%、75.38%.结论:中青年脑卒中伴高Hey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多样性下降,丰度也发生明显改变,可作为预测脑卒中伴高Hey血症的辅助指标,能为临床提供新的角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乳酸FGF21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诊断与疗效监测中作用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血乳酸、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ME)诊断与疗效监测中作用及意义.方法:按照1∶1∶1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7例儿童ME患儿(ME组)、47例非线粒体病 的肌肉病患儿(肌肉病组)及47例健康儿童(对照 组).给予ME患儿饮食和运动指导、左乙拉西坦、艾地苯醌、维生素C、叶酸、辅酶Q10等对症治疗,治疗后3个月评估疗效,根据疗效将ME患儿分为控制与未控制亚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留取空腹血标本,以美国YSI 1500 SPORT型血乳酸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血乳酸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酶标仪检测血清FGF21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血乳酸、FGF21,使用交互作用系数γ与OR值分析血乳酸、FGF21对儿童ME易感性影响的交互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乳酸、FGF21诊断儿童ME的价值,并比较ME不同疗效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血乳酸、FGF21、Newcastle线粒体病评分量表(NMDAS)评分变化,Pearson分析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 血乳酸、FGF21降低值与NM-DAS评分降低值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E组血乳酸、FGF21升高(t=13.901、38.082,P<0.05);与肌肉病组相比,ME组血乳酸、FGF21升高(t=12.734、35.696,P<0.05);对照组、肌肉病组血乳酸、FGF21相比,无明显差异(t=0.821、1.326,均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血乳酸、FGF21共存所致OR值为1350.500,回归系数为7.208,交互作用OR值<两单独因素OR值的乘积,为次相乘模型,γ=1.535>1,血乳酸对FGF21的效应具有正向交互作用;ROC曲线显示,血乳酸+FGF21诊断儿童ME的AUC为0.904,高于血乳酸的0.839及FGF21的0.719,其诊断敏感度为78.72%,特异度为87.23%;病情获得控制患儿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血乳酸、FGF21、NMDAS评分低于未控制患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乳酸、FGF21治疗后1个月降低值、治疗后3个月降低值与NMDAS评分治疗后1个月降低值、治疗后3个月降低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E患儿血乳酸、FGF21升高,两者具有正向交互作用,并与患儿病情、疗效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共振集合序列与T2mapping序列在慢性冈上肌腱炎定量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集合序列(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与T2mapping序列在慢性冈上肌腱炎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两者在冈上肌腱扫描中的图像质量,以及两序列的T2值在冈上肌腱不同亚区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1月本院慢性冈上肌腱炎的患者30例(肌腱炎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对照组),均进行了常规MRI、T2mapping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根据冈上肌腱走行将其分为外侧、中间、内侧亚区,并在MAGiC序列及T2mapping序列上测量不同亚区定量值.对比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与MAGiC T2WI的图像质量,并测量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肌腱炎组与对照组在不同亚区各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两序列的图像质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其对慢性冈上肌腱炎的诊断效能.对T2mapping序列与MAGiC序列测得的不同亚区T2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相关性.结果MAGiC序列重建图像MAGiC T2WI与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35,P>0.05);MAGiC T2WI图像的CNR高于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15.45(12.76,20.46)vs.9.94(8.74,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01),而MAGiC T2WI图像的SNR低于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2.49(2.16,2.71)vs.5.82(5.1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609,P<0.001);MAGiC序列与T2mapping序列的T2值在肌腱炎组外侧亚区、内侧亚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iC序列的T1值在肌腱炎组外侧亚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亚区T2mapping T2值、MAGiC T1、T2值诊断冈上肌腱炎的AUC分别为0.822、0.663、0.799;内侧亚区T2mapping T2值、MAGiC T2值诊断冈上肌腱炎的AUC分别为0.711、0.762.MAGiC序列T2值与T2mapping T2值在冈上肌腱外侧亚区、中间亚区、内侧亚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437、0.464).结论MAGiC定量图谱的T1、T2值与T2mapping T2值能够有效评估冈上肌腱内部成分的异质性,反映慢性冈上肌腱炎与正常肌腱内部成分的差异及肌腱自身的区域性差异,可为临床对冈上肌腱变性提供量化的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额顶网络功能改变与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fMRI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额顶网络中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顶下小叶(IPL)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5年—2020年前瞻性招募在本院就诊的1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年龄、性别、民族和利手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每个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图像和高分辨率T1WI图像,在MATLAB软件中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同期由临床医师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估每例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数字广度顺背、倒背粗分和数字符号得分.根据认知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得分的0.5个标准差以下即为认知正常)及认知损害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得分的1个标准差以上即为认知损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认知功能评分与ReHo值进行分析.此外,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有效功能连接分析,并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数字顺背粗分与右侧DLPFC的ReHo值呈正相关性(r=0.446,校正后P=0.0012);在左侧IPL的相关性分析中,对照组和认知正常组的数字倒背粗分与ReHo值均呈正相关(r=0.374,校正后P=0.0117;r=0.548,校正后P=0.0372),而认知损害组认知评分与fM-RI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效连接分析结果显示从右侧到左侧DLPFC的有效连接在对照组与认知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PFC和IPL的功能改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可以将DLPFC和IPL作为无创性神经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靶点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探索优化目前的临床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驱动力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患者出院后健康促进行为的驱动因素,为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在广州某三级甲等医院AMI门诊复诊的12例老年AMI行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2个 主题:(1)内源性驱动力,包括积极的自我感知老化、家庭责任感知、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待、健康相关控制感4个亚主题;(2)外源性驱动力,包括社会支持系统、自然与社会医疗环境、长期的医疗经济费用3个亚主题。结论:老年AMI行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驱动力复杂多样,医护人员应根据老年患者的个性化特征,调动患者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力,促使其采取健康促进行为,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耳穴贴压疗法辅助治疗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心理疗法联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医院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认知和行为治疗(CB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失眠严重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明版(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程度,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421.25±11.58)min比(456.25±11.23)min]、睡眠效率[(70.32±4.44)%比(76.58±5.89)%]、非快速眼动2(N2)期睡眠[(43.25±4.44)%比(45.62±4.36)%]、N3期睡眠[(14.25±4.52)%比(18.52±5.55)%]、快速眼动(R)期睡眠[(21.98±5.21)%比(24.66±4.87)%]均短于或低于观察组( t=13.723、5.367、9.035、2.408、3.772、2.376,均 P<0.05),治疗后对照组睡眠质量[(1.85±0.54)分比(1.10±0.42)分]、入睡时间[(1.52±0.51)分比(1.08±0.35)分]、睡眠时间[(1.30±0.41)分比(0.75±0.41)分]、睡眠效率[(1.53±0.44)分比(1.02±0.33)分]、睡眠障碍[(1.20±0.41)分比(0.78±0.31)分]、催眠药物[(0.11±0.02)分比(0.04±0.01)分]、日间功能障碍[(1.65±0.47)分比(1.03±0.28)分]及总分[(9.11±1.33)分比(5.80±1.01)分]均高于观察组( t=6.933、4.499、5.999、5.864、5.167、19.789、7.167、12.535, P<0.05)。治疗后对照组生理领域[(13.85±2.22)比(17.86±2.01)]、心理领域[(15.52±1.89)比(16.35±1.33)]、社会领域[(16.01±1.58)比(19.52±1.85)]、环境领域评分[(17.52±1.90)比(20.89±2.22)]均低于观察组( t=8.468、4.499、9.124、7.294,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29/40)](χ 2=7.440, P<0.05)。 结论:心理疗法联合耳穴贴压疗法可显著提高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临床疗效显著,还可提高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动脉体瘤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BT)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亚单位(A、B、C、D)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散发性CBT患者95例,其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范围为39~70岁,均为单侧肿瘤(左侧55例/右侧40例),肿瘤直径1.5~10.0 cm,Glenner分型为化学感受器瘤47例,嗜铬细胞瘤44例,混合型4例,设为CBT组;另取健康受试者95例,其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范围为10~69岁,设为健康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SDH各亚单位基因外显子并测定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情况,比较CBT组与健康组SDH各亚单位基因突变率,并分析突变率有差异的亚单位基因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探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理论频数<1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1~5则采用校正检验,>5则采用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计算比值比( OR)及95%可信区间( CI)。 结果:CBT组SDHB、SDHD突变率分别为26.32%、8.84%。CBT组与健康组SDHA、SDHC、SDHD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021、2.212, P>0.05);CBT组SDHB突变率高于健康组( χ2=18.47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HB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变部位、肿瘤大小、Shamblin分型、浸润包膜患者、术中保留颈动脉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Z=1.175、0.064、1.375、0.484、1.579、0.578、0.685、1.821, P>0.05);SDHB突变组包膜不完整、浸润临近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构成比高于SDHB未突变组( χ2/ Z=4.859、5.566、9.365,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包膜不完整、浸润临近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及SDHB突变均是导致CBT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2.264、3.596、3.117、3.320、2.44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SDHB未突变组与突变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5.71%、64.00%;生存曲线分析,SDHB未突变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情况优于SDHB突变组患者( χ2/ Z=4.859、5.566、9.36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BT患者易携带SDHB、SDHD突变基因,且SDHB突变基因与CBT分化程度、有无远端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磁刺激抑制健康人初级运动皮质后双侧中央前回精细分区的脑有效连接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抑制右侧初级运动皮质(M1)后双侧中央前回精细分区有效连接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1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于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干预前、后分别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参照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制订的脑图谱对受试者双侧中央前回进行精细分区,选用Granger因果分析观察受试者双侧中央前回有效连接变化情况。结果:经cTBS抑制右侧M1区后受试者双侧中央前回各亚区有效连接呈显著变化,右上肢功能区对左上肢、左头面部功能区的有效连接减弱,左上肢功能区对右侧头面部及右上肢功能区的有效连接增强。结论:经cTBS抑制右侧M1区后,受试者双侧M1区上肢功能区的有效连接变化反映了半球间交互抑制,同时M1躯干功能区也发生了与上肢功能区方向相反的有效连接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体化PET/MR揭示健康男性脑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和有效连接模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用一体化PET/MR研究健康年轻男性脑默认网络(DMN)的功能连接(FC)和代谢有效连接(MEC)特征。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西安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中位年龄29岁),使用PET/MR采集所有受试者全脑的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静息功能MRI(fMRI)以及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T 1加权数据。使用CONN18b软件和统计参数图(SPM)12进行分析,基于体素提取DMN 4个子网络: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后扣带回皮质(PCC)及左右两侧的外侧顶叶(LP)的FC及FDG代谢数据,计算FC和MEC并分别进行单样本 t检验,统计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 结果:DMN的4个子网络两两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FC( t值:6.00~7.71,均 P<0.008,Bonferroni校正);MPFC与PCC之间(MPFC到PCC: t=10.03, PCC到MPFC: t=3.73,均 P<0.004,Bonferroni校正)、双侧LP相互之间(左LP到右LP: t=5.28,右LP到左LP: t=4.76,均 P<0.004,Bonferroni校正)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双向MEC;MPFC、PCC分别和双侧LP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向MEC( t值:3.44~6.93,均 P<0.004,Bonferroni校正)。 结论:DMN内部存在特殊的FC和MEC模式,MPFC和PCC在DMN中较为关键,存在紧密联系且共同调节LP。一体化PET/MR提供了认识脑网络组织形式的新角度,深化了对DMN的全面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