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TOF-MS/MS的疏肝和胃汤化学成分、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及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指认疏肝和胃汤(Shugan Hewei Decoction,SHD)主要化学成分,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同时确定9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通过UPLC-Q-TOF-MS/MS对SHD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HPLC建立SHD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 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寻找影响SHD质量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 从SHD中共鉴定出88个成分,包括26个黄酮类成分、27个萜类成分、18个生物碱类成分、6个香豆素类成分、6个有机酸类成分、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3个其他类成分;建立了SHD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0.972~1.000.3种化学模式识别均将样品分为2类,造成主要差异的质量差异物来源于槲皮苷.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耐用性良好.结论 UPLC-Q-TOF-MS/MS 定性鉴别结合HPLC指纹图谱,可以体现SHD组分的整体特征,为其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UPLC/Q-TOF-MS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秋海棠属5种药材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综合评价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的质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18(2.1 mm × 100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流速0.2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以MSE方式进行采集,建立秋海棠属5种药材UPLC/Q-TOF-MS特征图谱,并对它们各自共有峰进行确认和归属,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药材各自的共有特征峰分别为15、13、12、12、15个,且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秋海棠属5种药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柔毛秋海棠与其他4种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显著,秋海棠与中华秋海棠药材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小,掌裂叶秋海棠与长柄秋海棠药材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小;还筛选出对该5种药材区分贡献显著的8个化学标志物,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葫芦素D或其同分异构体、葫芦素D葡萄糖苷和葫芦素B为潜在鉴别特征性化学标志物,原花青素B1、儿茶素和芦丁为潜在含量差异性化学标志物.结论:该方法直观、准确地反映了此5种药材的整体质量及化学成分差异情况,并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秋海棠属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和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整体质量评价和控制及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特征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的当归补血汤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建立当归补血汤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特征图谱,综合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柱(100 mm × 2.1 mm,1.7 μm),以 0.1%甲酸水(A)-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2 μL;使用电离子喷雾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并以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11批当归补血汤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照品比对及软件预测,从当归补血汤中鉴别出24种成分.图谱标定出41个共有峰,指认出6个色谱峰,分别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芒柄花素.HCA、PCA和PLS-DA3种方法均将11批样品分为3类,对黄芪统货、选货和精品饮片进行了明显区分,说明当归补血汤的特征图谱与原药材的质量和等级具有强相关性.结论:构建的高分辨质谱的特征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快速高效全面,适用于当归补血汤整体质量的评价,同时也为中药复方质量标准建立与全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玉蝴蝶祛斑膏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玉蝴蝶祛斑膏的中间体及单药味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及综合分析,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药味归属,为建立玉蝴蝶祛斑膏特征图谱奠定基础.方法 以 phenomenex Luna Omega Polar C18(2.1 mm× 100 mm,1.6 μm)为色谱柱,以 0.2%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1 min,12%~17%B;1~5 min,17%~28%B;5~10 min,28%~90%B;10~11 min,90%~100%B;11~14 min,100%B);检测波长为300 nm;柱温为25 ℃,流速为0.25 mL·min-1.并采用G6530C型Q-TOF-MS,质谱检测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干燥气温度:350℃,干燥气流速:10 L·min-1,雾化气压力:35 psi,鞘气温度:350℃,鞘气流速:12L·min-1,毛细管电压:4000 V(正模式)和3500 V(负模式),一级质谱选用MS模式,质量扫描范围:100~1500 m/z.二级质谱选用Auto-MS/MS模式,质量扫描范围:100~1000 m/z,碰撞电压:10、15、20、30 eV.所得数据由Agilent MassHunter软件采集.数据处理采用Agilent软件Qualitative Navigator(B.08.00)和 Qualitative Workflows(B.08.00).对玉蝴蝶祛斑膏及单药味进行 UPLC-UV和UPLC-TOF-MS分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 在正负离子模式条件下共鉴定和推测出19个化合物,结合质谱碎片信息对各色谱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其中5个化合物归属到柿叶,14个化合物归属到木蝴蝶,5个化合物归属到菟丝子;结合文献报道和对照品对比,鉴定出15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黄芩苷、木蝴蝶苷B、金丝桃苷、芹菜素等.结论 本研究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玉蝴蝶祛斑膏的化学组成,对玉蝴蝶祛斑膏的鉴别和质量评价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黑玛咖不同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与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黑玛咖不同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及其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图谱与抗疲劳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黑玛咖的抗疲劳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实验、检测肝糖原和血清乳酸水平,比较黑玛咖8种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采用UPLC-Q-TOF/MS法建立黑玛咖8种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以小鼠力竭游泳实验为抗疲劳作用的药效学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分析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 黑玛咖60%、80%、95%乙醇提取物(醇提物)均明显增加小鼠力竭游泳时间,且以95%醇提物增加作用更为显著;黑玛咖80%醇提物能显著增加因过度运动所致的降低的肝糖原水平;黑玛咖95%醇提物能明显减少小鼠负重游泳后产生的血清乳酸堆积.从黑玛咖不同提取物UPLC指纹图谱中提取出23个能够表征含量差异的特征峰.采用PLSR分析,以力竭游泳时间为药效指标时,发现黑玛咖提取物中N-苄基十六酰胺、N-苄基-5-氧代-6E,8E-十八碳二烯酰胺、1,3-二苄基-2-苯基-4,5-二甲基咪唑和N-十八烷酰胺与抗疲劳作用呈正相关,且VIP值大于1.结论 黑玛咖95%及80%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明确N-苄基十六酰胺、N-苄基-5-氧代-6E,8E-十八碳二烯酰胺、1,3-二苄基-2-苯基-4,5-二甲基咪唑和N-十八烷酰胺是黑玛咖抗疲劳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深入研究黑玛咖抗疲劳药效物质基础及建立全面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虎杖抗炎活性成分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谱效关系研究虎杖中潜在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对虎杖95%乙醇提取物及其大孔树脂洗脱部位(30%,60%,95%乙醇洗脱物)的抗炎活性进行筛选;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建立特征指纹图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将各部位特征成分谱峰面积与一氧化氮(NO)抑制率进行谱效关系研究,根据变异权重系数(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来辨识其抗炎活性成分.结果:虎杖醇提物大孔树脂60%乙醇洗脱部位对LPS诱导的细胞炎症模型中一氧化氮生成的抑制能力最强,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谱效关系研究发现,虎杖醇提物及其大孔树脂洗脱部位中3个成分包括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8-G),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6'-O-丙二酰基)-葡萄糖苷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并从细胞层面和分子反向寻靶研究对E-8-G的抗炎活性进行了验证.结论:本研究基于谱效关系的研究方法,从虎杖中筛选到3个潜在的抗炎活性成分,该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发现中药活性成分(群),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UPLC-ESI-Q-TOF-MS/MS技术的特色藏族药高原荨麻化学成分快速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MS)技术对高原荨麻甲醇提取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快速识别.采用Triple-TOF(R) 5600+高分辨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YMC-Triart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 μm),乙腈-0.4%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与对照品图谱中已知成分的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等比对,结合各成分的二级质谱裂解特征比对及文献报道的相同成分或同类成分的质谱碎片裂解规律分析,推测高原荨麻中成分的化学结构.从高原荨麻中初步鉴定出31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8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8个(香豆素类4个,木脂素类4个),萜类化合物1个,其中13个成分经对照品比对确认,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发现于高原荨麻中,为高原荨麻的药效物质基础等进~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延胡索不同提取物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延胡索提取物指纹图谱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研究延胡索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利用UPLC-Q-TOF/MS建立延胡索不同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以核转录因子-κB (NF-κB)荧光素酶为标志对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进行抗炎活性实验,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联合分析特征峰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通过谱效关系分析得到的抗炎作用成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其作用靶点,初步研究其抗炎作用机制.结果 延胡索95%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抗炎效果,其中5、8~11号特征峰代表的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炎活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延胡索可能通过作用于蛋白激酶C (PKC)、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抑制蛋白激酶p(IKKβ)、Janus激酶1(JAK1)、磷脂酰肌醇-3-激酶α(PI3K-α)、磷脂酰肌醇-3-激酶γ(PI3K-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影响炎症信号的传递,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延胡索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抗炎作用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二氢血根碱和去氢紫堇碱,主要通过影响PI3K、JAK、PKC、ERK、IKKβ 、TNF-α所在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PLC特征图谱、UPLC-Q-TOF/MS定性及多成分定量的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建立全面的黄芩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HPLC法建立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并生成对照特征图谱,标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UPLC-Q-TOF/MS定性分析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利用UPLC-TQMS对2种饮片中11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千层纸苷、野黄芩苷、芹菜素、高车前素、木犀草苷、白杨素)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含量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建立了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标定9个共有峰,2种饮片相似度均在0.947以上.在黄芩饮片中,共发现50种成分,通过多级质谱数据分析,保留时间匹配,并结合对照品及数据库检索,鉴定了其中44种成分.UPLC-TQMS定量结果显示酒炙后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等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略有下降,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稍有增加.经多元统计学分析,2种饮片有明显的分离趋势,载荷图结果表明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苷的含量差异可能是引起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 黄芩酒炙后没有新增或消失成分,但成分含量有所变化.所建立黄芩饮片的定性、定量方法重现性好,分析快速、准确,可用于黄芩饮片酒炙前后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苗药红禾麻提取物在离体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苗药红禾麻提取物在离体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特征.方法:取红禾麻药材,以70%乙醇回流提取,经浓缩、正丁醇萃取、干燥后,得红禾麻提取物.将0.05 g/mL红禾麻提取物溶液1 mL与离体人肠道菌液10 mL混合后,在厌氧环境下共同培养36 h(同时设置不含药物或人肠道菌液的空白对照),模拟该提取物在人体肠道内的代谢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厌氧反应后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RRHD,流动相为0.01%甲酸水溶液-0.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40℃,流速为0.25 mL/min,进样量为1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负离子模式(ESI-)扫描,毛细管电压为4.5 kV,离子源温度为120℃,碰撞能为15~32 V,扫描范围为m/z 50~1000.采用MassLynx V4.1软件中的"Strip"模块分析获得红禾麻提取物反应液与空白对照的差异图谱.根据质谱数据和UNIFI软件进行代谢产物的相对分子量和分子式预测,结合对照品信息和相关文献报道,推测红禾麻提取物在离体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产物结构及其可能的生物转化途径.结果与结论:红禾麻提取物经离体人肠道菌群代谢后,共检出3个原型产物(芦丁、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22个代谢产物(主要为槲皮素、单咖啡酰基奎宁酸、异槲皮苷等的代谢产物),其主要生物转化途径是以还原、氧化、水解为主的Ⅰ相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