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色性干皮病两例ERCC2和ERCC5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重点关注着色性干皮病相关候选基因XPA、ERCC3、XPC、ERCC2、DDB2、ERCC4、ERCC5及POLH的变异。结果:例1为3岁男孩,面、耳、颈、双手背散发褐色斑点伴色素减退斑2年,步态不稳1年,皮疹夏季加重,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例2为1岁5月龄男孩,面部散发褐色斑点伴少许色素减退斑1年。基因检测显示,例1 ERCC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1805G>A(p.Gly602Asp)和母源c.586C>T(p.Arg196Ter)突变,为XPD型。例2 ERCC5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2533+2T>C和母源c.2453C>T(p.Ala818Val)突变,为XPG型。c.586C>T(p.Arg196Ter)和c.2533+2T>C既往未见报道。嘱防晒、避光,随访2年,患儿皮损较前有所增多,未出现恶性肿瘤。结论:ERC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D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出皮肤和神经症状;ERCC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G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为轻症表型。早期临床特点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准确诊断及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苷酸切除修复障碍16例临床特征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障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住院及2015年10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收治确诊的NER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已报道的中国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在16例NER障碍患儿中男6例,女10例;起病年龄为7.5(4.0,12.0)个月;确诊年龄为42.0(21.5,77.0)个月;包括3种类型:科凯恩综合征(CS)13例、着色性干皮病(XP)2例、眼-脑-面-骨综合征(COFS)1例;涉及4个致病基因,11例 CSA、3例 CSB、1例 XPG、1例 XPD。16例患儿以光过敏及发育落后起病,各型均有神经系统症状,XP及CS患儿均有皮肤症状。CS患儿有特殊面容、视听障碍、小头畸形、神经影像学特征改变。COFS伴宫内发育迟缓。2.文献复习结果:共检索到既往报道中国病例96例,共涉及6种类型,其中45例CS,44例XP,毛发低硫营养不良4例,COFS、XP-CS、紫外线敏感综合征各1例。涉及9种突变基因,33例 CSA、15例 XPA、13例 CSB、10例 XPV、9例 XPC、7例 XPG、7例 XPD、1例 XPF、1例 MPLKIP。常见症状为生长发育障碍(62例)、皮肤光过敏(61例)、特殊面容(52例)、智力障碍(49例)、小头畸形(48例)等。33/36例(91.7%)影像学示基底核或苍白球钙化。3例在孕期有宫内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等表现。 结论:妊娠期出现宫内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及临床发现皮肤光过敏、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落后、智力障碍、肌张力高、基底核钙化等异常者,应考虑NER相关疾病可能,应早期行相关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着色性干皮病C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着色性干皮病C组(XP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通路中关键蛋白质,参与DNA损伤识别和修复,也是NER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限速蛋白质.如果XPC基因表达缺失或功能异常,导致损伤的基因组DNA不能被识别修复,将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可遗传的基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文就近年来DNA修复通路中重要基因XPC常见SNP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基因损伤的修复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大鼠基因损伤修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再障模型组,营养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留取各组大鼠肝脏、骨髓、脑组织,采用RT-PCR法分析各组织修复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①营养组合物对再障大鼠肝脏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c、骨髓和脑组织中核苷酸修复基因Ercc2及碱基切除修复基因Ogg1、MTH1具有损伤修复作用;②营养组合物对再障大鼠肝脏、骨髓及脑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MSH3、MLH1、PMS2具有损伤修复作用;③营养组合物对再障大鼠肝脏、骨髓及脑组织中重组修复基因Rad51、Rad52、Xrcc1具有损伤修复作用;④营养组合物对再障大鼠肝脏及骨髓SOS修复基因RecA具有损伤修复作用.结论 营养组合物对再障大鼠肝脏、骨髓、脑组织基因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山东汉族孕妇XPC基因rs2228001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XPC基因rs2228001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相关性.方法 以山东地区1 279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以978名子痫前期孕妇为病例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孕妇的rs2228001位点进行检测,通过比较两组孕妇rs222800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无差异,验证XPC基因rs222800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子痫前期的易感性有无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XPC基因rs222800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痫前期早发组和晚发组、轻度型和重度型rs2228001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XPC基因rs2228001位点的多态性和子痫前期的易感性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XP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XP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肺癌易感性、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相关性,为肺癌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XPC""单核苷酸多态性""肺癌""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Lung cancer"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98年1月-2018年1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就XPC基因SNP与肺癌易感性、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8篇,其中有效文献39篇.人类XPC基因位于染色体3p25上,其编码蛋白是DNA损伤修复系统中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早期DNA损伤识别蛋白,在DNA的修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还参与了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过程.XPC基因SNP可能会影响个体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从而影响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化疗的效果及其预后.现有研究多集中在Lys939Gln、Ala499Val、PAT-/+等SNP位点.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XPC基因Lys939Gln位点突变可能会增加肺癌发生的风险,PAT-/+多态性与我国人群罹患肺癌的风险可能无关,而Ala499Val位点多态性是否与肺癌发生的风险有关尚无一致结论.上述位点的多态性均可能与肺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有关;Lys939Gln位点突变纯合(Gln/Gln)型患者的预后较差,而Ala499Val位点突变则可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但由于人群、地域、遗传特征、环境暴露等因素的差异,现有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故XPC基因各SNP位点是否相关、其突变是否会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和预后以及其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个着色性干皮病C组家系XPC基因的新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1个C组着色性干皮病家系XPC (XPC complex subunit,DNA damage recognition and repair facto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对其父母进行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用逆转录-PCR检测突变对mRNA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携带XPC基因c.2098G>T和c.2034-7_2040del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098G>T突变导致第700位的氨基酸由Gly变为终止密码子,而c.2034-7_2040del突变导致mRNA缺失了第11外显子的82个核苷酸,使肽链从940个氨基酸截短至679个,两个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在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 XPC基因c.2098G>T和c.2034-7_2040del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C基因表达异常,造成XPC功能减弱或丧失,可能是该患者的发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芪多糖对甲醛染毒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黄芪多糖(APS)对甲醛染毒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 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BM-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醛)和APS 40、100、400μg/mL组.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彗星实验检测DNA断裂,KCl-SDS沉淀实验检测DNA-蛋白交联(DPCs),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着色性干皮病基因A (XPA)、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XPC)、DNA修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复制蛋白A1 (RPA1)、复制蛋白A2 (RP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APS 40、100、400 μg/mL作用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升高(P<0.01),DNA断裂和DPCs形成显著减少(P<0.01),XPA、XPC、ERCC1、RPA1、RP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其中APS 100 μg/mL组效果最明显.结论 APS可以保护甲醛诱导的人BM-MSCs DNA损伤,APS100 μg/mL保护作用最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上调XPA、XPC、ERCC1、RPA1和RPA2基因表达,促进DNA修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性别和年龄对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外周血辐射敏感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电离辐射诱导的离体人外周血中辐射敏感基因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30例健康人离体外周血,以剂量率为1 Gy/min的60Coγ射线进行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5、1、2、3、4、6和8 Gy(以0 Gy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后培养12 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18个辐射敏感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分析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这些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剂量γ射线照射组人外周血18个辐射敏感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R2=0.63~0.97,P<0.05).在相同照射剂量,MDM2、XPC、FDXR、DDB2、ASTN2和TNFSF4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外周血中BAX、TNFRSF10B、ASTN2、TNFSF4、POLH和GADD45A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男性,在0.5~8 Gy照射剂量范围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MDM2、FDXR、DDB2和RPS27L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组间(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60岁)存在差异(P<0.05或P<0.01).结论:离体人外周血中辐射敏感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存在个体间差异,且与受照者性别和年龄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应用铂类药物毒性反应监测及其与药物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应用铂类药物化疗后毒性反应和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2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确诊并系统治疗的NB患儿.依据BCH-NB-2007危险度分组标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接受含顺铂或卡铂方案化疗.化疗前留取外周血,采用荧光杂交方法对两种铂类化疗药物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化疗后记录患儿各系统毒副反应,并按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标准(NCI-CTCAE 5.0中文版)进行分级.进一步将3/4级毒性反应与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98例NB患儿,男50例,女48例.中位年龄为46(5 ~115)个月.中低危组单用卡铂者36例(36.7%).高危组62例(63.3%),其中单用顺铂者46例,顺铂+卡铂者16例.所有NB患儿在病初时留取血标本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AA型61例(62.2%),AG型33例(33.7%),GG型4例(4.1%);部分患儿(51例)还进行了XPC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其中GG型8例(15.7%),GT型24例(47.1%),TT型19例(37.3%).所有NB患儿中,出现3/4级毒性反应共61例(62.2%),其中以3/4级血液毒性最为常见(55例,56.1%);3/4级恶心呕吐、肝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各2例,共占6%.分析3/4级毒副反应与所检测的两种药物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GSTP1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相关,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AA型毒副反应重于AG型和GG型(P<0.05);XPC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B患儿应用铂类化疗毒性反应以血液系统毒性、消化道毒性为主,GSTP1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相关,AA型毒副反应最重;XPC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无相关性,有待扩大样本量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