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灵芝酸X治疗肝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灵芝酸X(ganoderic acid X,GAX)对人肝母细胞瘤HepG2、HuH6细胞模型和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t,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作用机制,为灵芝酸X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CCK-8法检测灵芝酸X对HepG2、HuH6细胞活力的影响;EdU实验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灵芝酸X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析对照组及灵芝酸X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kg-1)肿瘤体积和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灵芝酸X的药物毒性.此外,收集HepG2细胞对照组和灵芝酸X高剂量组的细胞,分别进行laber-free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富集相关信号通路,CYTO-ID?染色检测细胞自噬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体外结果显示,灵芝酸X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HuH6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凋亡;体内研究显示灵芝酸X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和质量,且对小鼠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无明显损害;laber-free蛋白组学结果显示灵芝酸X在肝母细胞瘤治疗过程中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其中自噬途径高度富集.CYTO-ID ?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灵芝酸X诱导细胞自噬并上调苄氯素1(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TG5)、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Ⅱ蛋白表达量,下调螯合体1(p62)蛋白表达量.该研究表明,灵芝酸X通过诱导自噬进而抑制肝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诱导凋亡,并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是一种有希望的癌症辅助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母细胞瘤表达BRD4的促肿瘤机制及靶向抑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蛋白4 (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 BRD4)促进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机制及靶向抑制效应。方法:收集未经化疗的45例HB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石蜡标本。将未经化疗的45例具有特征性肿瘤细胞的组织石蜡标本作为HB组;在45例石蜡标本中有30例组织边缘可见瘤旁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正常、可见小叶中央静脉和汇管区的组织,该30例作为瘤旁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BRD4的表达水平,并对BRD4的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HB细胞株HepG2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epG2细胞)、空载组(转染Si-NC的HepG2细胞)以及Si-BRD4敲低组(转染Si-BRD4的HepG2细胞)的BRD4表达水平,检测Yes相关蛋白1 (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和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运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pG2对照组和Si-BRD4敲低组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使用JQ1、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JQ1联合VCR分别处理HepG2细胞48 h后,通过CCK-8法、EDU-555细胞增殖试剂盒和TUNE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及凋亡率。将使用30 nmol/L JQ1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组,将使用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VCR组,将使用30 nmol/L JQ1和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联合VCR组。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RD4在HB细胞核阳性率为97.8%(44/45),瘤旁肝细胞核阳性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②根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分期,Ⅰ~Ⅱ期低表达8例,高表达4例,Ⅲ~Ⅳ期低表达3例,高表达30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的COG分期有关( P<0.001)。低表达患儿无转移发生,高表达患儿转移11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相关( P=0.042)。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AP1和c-Myc的mRNA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明显下降;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也显示YAP1和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显著下降。④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48 h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在Si-BRD4敲低组明显低于HepG2对照组,0.423±0.015比0.532±0.026,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03, P= 0.007)。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RNA敲低BRD4处理48 h后,Si-BRD4敲低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为(24.58±3.95)%,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的(6.46±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3, P=0.002)。⑤CCK-8检测结果显示JQ1组、VCR组和JQ1联合VCR组的HepG2细胞活力较HepG2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364±0.020、0.383±0.014、0.269±0.019和0.943±0.014,和HepG2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JQ1联合VCR组细胞的活力低于JQ1组和VCR组,分别为0.269±0.019、0.364±0.020、0.383±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8, P=0.004)和( t= 8.26, P=0.002)。EDU检测结果显示运用JQ1、VCR及JQ1联合VCR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后,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增殖,提升了细胞凋亡率,JQ1联合VC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更明显。TUNEL染色结果显示JQ1联合VCR用药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结论:BRD4在HB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COG分期及转移相关,可通过YAP1、c-Myc发挥促肿瘤作用,JQ1联合VCR用药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肝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再手术4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复发肝母细胞瘤(relapsed hepatoblastoma,RHB)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5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临床资料,共计4例术后复发,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范围2岁3个月至7岁8个月,术后复发时间为(2.6±2.3)年,范围为0.6~5.8年,均为术后定期随访中发现。文献复习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肝肿瘤(liver tumor)"、"儿童(Children)"、"复发(relapsed/recurren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1年12月关于复发肝母细胞瘤的文献,并对复发病例的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HB患儿复发时血清AFP升高3例,正常1例,其血清AFP为(4 084.4±8 144.4) ng/ml,范围为1.0~16 301.0 ng/ml,CT和(或)MRI检查均可见肝复发灶,未见远处转移。4例患儿均先接受Ⅰ期不规则肝切除术完整切除复发肿瘤灶。术中、术后病理证实肝原位复发2例,其他部位复发2例。术后按北美儿童肿瘤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针对HB复发的方案进行化疗,时间为(4.3±1.3)个疗程。再手术后随访时间为(3.6±2.2)年,范围为2.2~6.8年。4例患儿均存活至今,未见HB再复发与转移。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16篇,结合本中心4例,共196例RHB患儿,对于术后复发的HB患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RHB患儿的总体发病率极低,诊治尚无统一标准且预后差。结论:术后密切随访是早期发现儿童HB复发的关键,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RHB的有效方法;再次完整手术切复发肿瘤和规范的化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母细胞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近30年来HB的发病率迅速攀升。目前手术切除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是HB的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肝细胞发生以及肝脏发育、再生和损伤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作为HB的主要标志,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且该通路中的一些分子具有作为靶点的潜力。本文对肝母细胞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整合,旨在阐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机制及其与HB发生发展的关系,总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HB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为HB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8例肝母细胞瘤儿童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患儿的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HB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行肺转移瘤切除术HB患儿的预后。结果:48例均诊断HB伴有肺转移,其中单独伴有肺转移者30例,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影响预后高危因素者18例。48例均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43例肺部肿瘤完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25例第1次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出现复发(25/48,52.1%),2例疾病进展。患儿中位随访45.5个月,48例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患儿的生存时间(83.59±7.01)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8.0%。单纯肺转移组和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组的生存时间和3年总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5.89±8.19)个月比(58.95±9.40)个月;79.4%比50.0%; χ2=4.849, P=0.028)]。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有复发或进展组及无复发或进展组的生存时间及3年总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6.84±7.22)个月比(112.48±7.08)个月;55.6%比90.5%; χ2=11.03, P= 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的HB患儿发生死亡的风险是仅伴有肺转移患儿的3.424倍( RR=3.424,95% CI:1.264-9.275)。 结论: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患儿的总体预后不良,术后复发比例高;肺部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是影响肺部肿瘤切除术HB组患儿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理分型肝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鉴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5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71例HB患儿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胎儿型HB(胎儿型组,共16例)、胚胎型HB(胚胎型组,共34例)、混合性上皮间叶型HB(混合性上皮间叶型组,共21例)。从肿瘤边缘是否规则,是否外生,PRETEXT分期,多发结节融合,有无瘤内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肿瘤假包膜是否光滑连续,有无包膜回缩征、包膜下积液、多发纤维分隔、高危影像特征等方面观察CT图像,并测量肿瘤大小、各期实性成分CT值。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甲胎蛋白及病灶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三组肿瘤直径及各期扫描CT值的差异。 结果:不同病理类型HB在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规则,瘤内多发结节融合、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包膜回缩征,多发纤维分隔上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胎儿型主要表现为肿瘤直径较小,边缘较规则,瘤内密度更均匀;胚胎型多呈多灶型结节改变,坏死及囊变较多见;混合性上皮间叶型主要表现为瘤内出血及钙化率高,延迟期多发纤维分隔、包膜回缩征阳性率高。胚胎型的病灶门脉期绝对强化程度小于胎儿型、混合性上皮间叶型( P<0.05)。 结论:不同病理分型HB患儿的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且各有特点,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HB的病理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普外心外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膈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的小儿肿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普外心外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膈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的小儿肿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心外联合手术治疗的合并膈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的8例肿瘤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手术取胸腹联合正中切口,心外科先行打开心包,备体外循环,然后普外科上台切除腹部原发肿瘤,切开膈下下腔静脉并取出膈下瘤栓,同时尝试自下腔静脉开口处取出膈上瘤栓,若瘤栓无法自膈下完整取出,则收紧预制的肺动脉阻断带,建立体外循环,心外科切除膈上部分瘤栓或打开右心房切除右心房内瘤栓。结果:8例患儿中,肝母细胞瘤4例,肾母细胞瘤3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其中瘤栓进入右心房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切开右心房取栓;1例在体外循环下切除膈上下腔静脉瘤栓;3例未行体外循环,在膈下完整取出瘤栓。8例患儿中,7例完整切除瘤栓,1例残留髂静脉瘤栓,8例患儿均未出现肺栓塞。8例患儿术后规律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10~57个月),6例存活,1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普外心外联合手术,在减少患者痛苦的前提下,可以一次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膈上瘤栓,提高了肿瘤的完整切除率,同时避免了肺栓塞发生的风险。使得以往痛苦大、风险高的手术变得更加安全、有效、人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球首例不阻断第一肝门的机器人肝切除术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全球首例不阻断第一肝门的机器人肝切除术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经机器人手术治疗的1例14月龄HB患儿诊疗经过。该患儿肿瘤位于肝右叶S5、S6,大小约9.0 cm×6.9 cm×6 cm,行达芬奇机器人肝切除术,总结术中Trocar布局、手术技巧、围术期处理情况以及治疗结局等。结果:术中采用4条机械臂加1个辅助孔,未阻断第一肝门,使用超声刀及Hemo-lock凝断并结扎肝脏血管,完整切除肿瘤(S5、S6、部分S7及胆囊)。手术时间120 min,出血量50 mL。术后无胆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胎儿上皮型HB,术后第7天达出院指征,术后第14天予C5V(顺铂+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方案化疗。术后30 d、53 d及90 d血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分别为36.88 ng/mL、8.90 ng/mL、6.61ng/mL,超声检查未见新发病灶。经查新,此例为全球首例不阻断第一肝门的机器人肝切除术治疗儿童HB。结论: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可以在不阻断第一肝门的情况下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儿童HB,手术安全、可行,但目前相关报道较少,需继续积累病例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期常见的肝脏恶性实体肿瘤。伴随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引入及发展,儿童肝母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已跨入精准肝切除时代。本文从儿童肝母细胞瘤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理论基础,解剖基础、技术支撑、术前评估以及手术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中的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方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母细胞瘤手术的25例患儿,每个患儿术前均由术者团队先通过观察二维CT影像制定手术切除方案。再对同一患儿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进行深度分析及对手术规划方案进行重新修订。结果:所有患儿均按照三维辅助手术规划方式成功切除肿瘤,达到R 0切除,所有患儿随访均获得良好预后。10例患儿因三维重建图像评估后发现肿瘤与血管三维关系、血管变异或残肝体积与原手术方案之间的差异最终修改了手术方案,占原手术方案的40%。 结论: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对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效果优于二维影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