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去角质功效研究方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6小时前
本文主要概述了皮肤角质的屏障功能与代谢机制,并介绍了皮肤图像分析法、角质层染色法、模拟污渍法、摩擦性能测试法、角质剥脱测试法、皮肤切片法、皮肤模型替代法、细胞生物法、生物化学法等皮肤角质功效评价方法,提供了去角质功效评价的新思路,展望角质管理产品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6小时前
-
水苏碱调节Shh/Gli1信号通路对口腔癌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6小时前
目的 探讨水苏碱(Sta)调节超音速刺猬因子(Shh)/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Gli1)信号通路对口腔癌(OC)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Shh、Gli1在正常口腔上皮角质细胞HOK和OC细胞株系(Cal-27、Tca8113、SCC-9、HSC-3)中的表达,选择其中高表达的HSC-3细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ontrol组、L-Sta组、M-Sta组、H-Sta组、PM组.EdU染色检测HSC-3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HSC-3细胞的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HSC-3细胞侵袭;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Sta对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hh、Gli1蛋白表达的影响;小鼠荷瘤实验验证Sta对OC肿瘤生长和OC组织Shh、Gli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L-Sta组、M-Sta组、H-Sta组HSC-3细胞EdU阳性细胞率、划痕愈合率、侵袭数、N-cadherin、Vimentin、Shh、Gli1表达低于Control组,E-cadherin表达高于Control组(P<0.05);与H-Sta组相比,PM组EdU阳性细胞率、划痕愈合率、侵袭数、N-cadherin、Vimentin、Shh、Gli1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P<0.05).Sta组移植瘤质量、体积、Shh阳性率、Gli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a可以抑制OC细胞迁移、侵袭和EMT,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Shh/Gli1信号通路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6小时前
-
中药有效成分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具有维持皮肤平衡的功能.在银屑病中,细胞凋亡障碍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传统中药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以抑制银屑病表皮过度增殖、促进表皮正常分化、维护表皮稳态,且具有不良反应少、作用靶点多的优势.因此,该文对中药中多种有效成分通过干预相关因子、信号通路等以诱导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中药治疗银屑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沉默circ-NDRG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circ-NDRG1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通过靶向miR-1271 对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NDRG1 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irc-NDRG1 在永生化口腔角质细胞(HO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SCC-25、CAL-27、Tca-8113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Lipofectamine 2000 将NC inhibitor、circ-NDRG1 inhibitor分别转染HSC-3 细胞,分别为Anti-NC组和Anti-circ-NDRG1 组.MTT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SC-3 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SC-3 细胞增殖蛋白(CDK3、Cyclin C)和上皮间质转化(EMT)蛋白(ZLF8、Notch、SIX1)表达.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与miR-1271 表达的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NDRG1 和miR-1271 的靶向关系.qPCR检测各组HSC-3 细胞中miR-1271 的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期与circ-NDRG1 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HOK细胞相比,HSC-3、SCC-25、CAL-27、Tca-8113 细胞中circ-NDRG1 呈高表达(P<0.01).与 Anti-NC组相比,低表达 circ-NDRG1 能够抑制HSC-3 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和侵袭能力(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 能够下调HSC-3 细胞中CDK3、Cyclin C、ZLF8、Notch、SIX1 蛋白的表达(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表达水平与miR-1271 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circ-NDRG1 能够靶向结合miR-1271(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能够上调HSC-3 细胞中miR-1271 的表达(P<0.01).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呈高表达,沉默circ-NDRG1 通过靶向调控miR-1271 表达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rahma相关基因1与激活转录因子2相互作用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Brahma相关基因1(BRG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激活转录因子2(ATF2)相互作用调控c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5—2021年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经病理确诊为日光性角化病(AK)、cSCC(含原位鳞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分别66例和80例,同时收集皮肤美容手术修整下的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BRG1在cSCC、AK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RG1表达与c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收集cSCC患者和健康对照新鲜组织标本各12例,常规培养cSCC细胞株A431和Scl-1及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及细胞中BRG1 mRNA的表达,通过免疫共沉淀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析BRG1与ATF2的相互作用。通过RNA干扰法敲低A431、Scl-1细胞中BRG1(BRG1 siRNA1 ~ 5组)和ATF2表达(ATF2-shRNA组),并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或shNC作为对照(control siRNA组、shNC组),采用细胞计数(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敲低BRG1、ATF2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 t检验。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G1蛋白在cSCC、AK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 χ2 = 44.40, P < 0.001)。qRT-PCR显示,cSCC组织中BRG1 mRNA表达水平(1.345 ± 0.956)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2.499 ± 1.501, t = 2.25, P = 0.035),A431、Scl-1细胞中BRG1 mRNA表达水平(0.041 ± 0.002、0.026 ± 0.003)亦显著低于HaCaT细胞(0.135 ± 0.033, t = 4.95、5.73, P = 0.008、0.005)。BRG1的低表达与cSCC患者癌组织位于曝光部位( P = 0.041)、肿瘤低分化程度( P = 0.001)、Broder高分级( P < 0.001)有关。BRG1 siRNA1组和BRG1 siRNA2组A431、Scl-1细胞克隆形成数、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及细胞迁移率均显著高于control siRNA组(均 P < 0.05)。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在A431、Scl-1细胞中BRG1蛋白与ATF2蛋白能相互结合,免疫荧光法显示二者存在共定位;与control siRNA组相比,A431(BRG1 siRNA1、2组)和Scl-1细胞(BRG1 siRNA1组)中敲低BRG1表达可促进ATF2磷酸化激活(均 P < 0.05);与shNC组相比,shATF2组A431、Scl-1细胞克隆形成数(均 P = 0.001)、24 ~ 96 h细胞增殖活性(均 P < 0.001)、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均 P ≤ 0.001)。 结论:BRG1在cSCC及AK组织中低表达,且BRG1可抑制cS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ATF2促进cS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BRG1可能通过与ATF2蛋白相互作用并抑制ATF2磷酸化激活,从而发挥抑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kin keratinocyt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the single-cell level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Background::Keratinocy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wound healing; however, less is known about skin keratinocyt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search for the transcrip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eratinocytes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from T2DM patients, and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data for identifying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keratinocytes und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Methods::We performed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n the skin tissue from two T2DM patients and one patient without diabetes-induced trauma using the BD Rhapsody TM Single-Cell Analysis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bioinformatics R-based single-cell analysis software, w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single-cell sequencing to identify the single-cell subsets and transcrip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eratinocytes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includin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and Gene Ontology analyzes. Results::In this study, we found specific highly expressed signature keratinocyte-related genes. We analyzed the transcriptome of keratinocytes from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nd screened a total of 356 differential genes, which were subject to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Enriched pathways includ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prion and Huntingtons’ diseases, 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 thermogenesis, vasopressin-regulated water reabsorption, and protein processing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Conclusions::This study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eratinocytes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and screened a group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related to T2DM-associated keratinocytes,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s, prion diseases, and other signaling pathway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树突状表皮T细胞在创面愈合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3(Sirt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经病理活检确诊为高、中、低分化CSCC患者的病变组织和非癌症患者正常皮肤组织各30份,同时培养CSCC细胞A431和HaCaT细胞。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和实时定量PCR(RT-PCR)分别检测Sirt1、Sirt3及HIF-1α蛋白和mRNA在不同分化程度C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化学和RT-PCR法分别检测Sirt1、Sirt3及HIF-1α蛋白和mRNA在A431和HaCaT细胞中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免疫组化显示,Sirt3在正常皮肤和高、中、低分化CSCC中的表达水平(相对平均AOD值)分别为100 ± 12.12、117.72 ± 26.23、127.32 ± 24.45、132.71 ± 3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0.14, P < 0.001);Sirt1和HIF-1α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及高、中、低分化CSCC中的表达亦呈逐渐增高趋势,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74.50和225.00,均 P < 0.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Sirt3在正常皮肤及高、中、低分化CSCC中的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000 ± 0.132、1.403 ± 0.411、1.387 ± 0.393、1.677 ± 0.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4.97, P < 0.001),Sirt1和HIF-1α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69.29和199.90,均 P < 0.001),且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RT-PCR结果显示,Sirt3、Sirt1和HIF-1α mRNA在正常皮肤及高、中、低分化CSCC的表达逐渐增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13.00、174.50和50.33,均 P < 0.001)。Sirt3、Sirt1和HIF-1α蛋白在A431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HaCaT细胞( t值分别为16.75、18.34、27.76,均 P < 0.001),mRNA表达亦均高于HaCaT细胞( t值分别为14.22、9.62、16.86,均 P < 0.001)。 结论:Sirt3、Sirt1和HIF-1α在C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增高,可能促进了CSCC的发生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探讨EphB2抑制剂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法筛选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2(EphB2)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Schrodinger对接工具预测EphB2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其配体结合位点,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EphB2抑制剂,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筛出的EphB2抑制剂山奈苷与芦荟大黄素(AE)抗CSCC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实验中,将人CSCC细胞系A431、SCL-1及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与山奈苷组,通过MTT实验(AE浓度:20、40、80、160 μmol/L;山奈苷浓度:12.5、25、50、100 μmol/L)、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AE浓度:80 μmol/L,山奈苷浓度:50 μmol/L)分析EphB2抑制剂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体内实验中,SPF级BALB/c雌性裸鼠皮下注射0.2 ml A431细胞悬液,待成功长出瘤体以后,随机分为4组( n = 6),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腹腔注射AE 20 mg·kg -1·d -1 AE)与山奈苷组(腹腔注射山奈苷25 mg·kg -1·d -1);每周测量裸鼠的肿瘤大小和体重;连续给药28 d后,剥取裸鼠移植瘤进行HE染色,qRT-PCR与Western blot分析AE和山奈苷对裸鼠移植瘤中上皮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磷酸化葡萄糖合成激酶3β(p-GSK-3β)、β联蛋白及GSK-3β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t检验。 结果:筛选出对EphB2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两个小分子化合物AA-504/20999031(山奈苷)和AA-466/21162055(AE)。MTT实验结果表明,与HaCaT细胞相比,AE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AE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7.95,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24.59 μmol/L和80.85 μmol/L;山奈苷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山奈苷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1.34,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19.64 μmol/L和64.96 μmol/L。划痕实验显示,与二甲基亚砜组细胞迁移距离(88.1±1.4) μm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迁移距离[(36.7±1.0) μm和(44.7 ± 3.5) μm]显著缩短( F = 52.34, P < 0.001),而HaCaT细胞迁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1.73, P = 0.238)。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A431细胞跨膜细胞数量(195.3 ± 5.7)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显著抑制(145.0 ± 2.5和94.7 ± 4.1, F = 72.85, P < 0.001),而对HaCaT细胞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F = 3.91, P = 0.055)。动物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裸鼠移植瘤体积(841.88 ± 84.63) mm 3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显著下降[(407.42 ± 70.37) mm 3与(368.77 ± 62.7) mm 3, F = 73.78, P < 0.001]。HE染色证实,AE和山奈苷干预可改善其病理变化。qRT-PCR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E和山奈苷明显上调瘤体组织中上皮钙黏着蛋白与p-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下调波形蛋白、β联蛋白及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 结论:分子对接筛选的小分子抑制剂与EphB2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通过影响Wnt/β联蛋白通路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现象来抑制CSCC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期梅毒41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 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 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 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 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 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 H = 17.914, 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 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