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于特瑞普利单抗长期治疗后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20 mg/d,配合全身外用卤米松乳膏,半个月后水疱结痂,红斑变暗。例2女,全身水疱伴痒3月余,皮疹表现为浮肿性红斑基础上紧张性水疱、大疱、血疱,伴结痂。患者有3年阴道恶性黑素瘤史,为阴道黑素瘤术后Ⅳ期,局部复发,右髂血管淋巴结转移。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年后出现全身皮疹。红斑处直接免疫荧光,IgG弱阳性,沿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多西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40 mg/d,2周后水疱完全结痂,红斑变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 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 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瘤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层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年(>60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年轻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老年DLBCL患者异质性较大,在治疗前对老年DLBCL患者进行分层,有助于实现精准化治疗,从而改善预后。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强的松)仍是一般状况较好的老年DLBCL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一般状况较差或超高龄的患者则应考虑低剂量的化疗或其他姑息性治疗方案。复发/难治的老年DLBCL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耐受性好的新药或新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免疫球蛋白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2019年武汉市第一医院使用IVIG及rhTNFR:Fc治疗的TEN患者资料。IVIG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5 ~ 72岁,中位TEN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3分;rhTNFR:Fc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32 ~ 84岁,中位SCORTEN评分2分。采用相当于0.6 ~ 1.0 mg·kg -1·d -1醋酸泼尼松龙治疗5 d皮损无改善时,加用IVIG 400 mg·kg -1·d -1连续5 d,或隔日皮下注射25 mg rhTNFR:Fc 4 ~ 6次。记录两组患者的皮损变化及不良事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IVIG组皮损渗液开始减少时间(1.73 ± 1.19 d)、皮损区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64 ± 1.28 d)、皮损基底颜色变淡时间(2.45 ± 1.12 d)、新生表皮开始出现时间(3.09 ± 1.13 d)、间擦部位皮损开始干燥时间(4.82 ± 2.22 d),均少于rhTNFR:Fc组(分别为3.00 ± 1.56、3.70 ± 1.63、3.90 ± 1.59、5.20 ± 1.22、7.90 ± 3.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IVIG组住院时间(17.70 ± 8.33 d)与rhTNFR:Fc组(16.70 ± 4.7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21例患者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 结论:IVIG和rhTNFR:Fc治疗TEN均有效,但前者在减轻皮损疼痛、渗出,促进新生表皮生长速度上优于后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碎补总黄酮经JAK2/STAT3/SOCS3通路抑制幼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骨组织中促凋亡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TFRD)对幼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程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动物实验研究。选用2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1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50只)、TFRD组(50只)。模型组及TFRD组行双侧臀肌交替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7.5 mg/kg),每周2次,对照组同部位同频次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0.3 mL/kg);TFRD组于第1次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开始每天灌服TFRD溶液(35 mg/kg),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6 mL,连续8周。根据是否发病将模型组分为模型发病组及模型未发病组;将TFRD组分为TFRD发病组及TFRD未发病组。造模结束后,取双侧股骨头行病理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各组股骨头组织中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2(P-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及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SOCS3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坏死发生率22.86%(8/35);TFRD组坏死发生率15.79%(6/38)。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示:与模型发病组比较,TFRD发病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较高,骨小梁分离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理染色示:TFRD未发病组较其他实验组骨小梁形态更完整、骨小梁周围可见成骨细胞、空骨陷窝更少,病理变化得到明显改善。ELISA显示:与模型发病组比较,TFRD发病组P-JAK2、P-STAT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均下降,Bcl-2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qPCR示:与模型发病组比较,TFRD发病组JAK2、STAT3、SOCS3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TFRD可以经JAK2/STAT3/SOCS3通路抑制幼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骨组织中促凋亡因子表达,减缓幼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为首发表现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5例以HLH为首发表现的NHL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依次编号为患者1~5。患者年龄为63~81岁;男性患者为2例,女性为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和HLH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等。并以"噬血细胞综合征""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瘤""首发""hemophagocytic syndrome""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lymphoma""first manifesta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以HLH为首发表现NHL相关文献,并且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临床特征:5例患者均继发于NHL,其中T细胞NHL(T-NHL)和B细胞NHL(B-NHL)分别为3和2例;均以持续发热就诊,并伴淋巴结和脾大,2例伴肝大。②实验室检查结果:5例患者均伴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噬血现象,以及sCD25水平升高;血清铁蛋白(SF)水平>500 μg/L者为3例,高甘油三酯血症(HTG)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减低者各为2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者仅为1例。③治疗及转归:3例T-NHL患者未接受系统治疗,均于1个月内死亡;2例B-NHL患者分别经地塞米松(Dex)+依托泊苷(VP16)或R-CHOPE(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和Dex+VP16或COPE(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④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文献检索策略及筛选标准,共计纳入3篇相关文献,涉及4例以HLH为首发表现的NHL患者,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为2例,B-NHL为1例,NK/T细胞淋巴瘤(NKTCL)为1例。3例B-NHL患者主要接受Dex+VP16或R-CHOP±E(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后,2例DLBCL患者获得CR,1例B-NHL患者达到PR。1例NKTCL患者经多种方案治疗后,疗效不佳,最终死亡。结论:以HLH为首发表现的NHL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其中,B-NHL患者主要以R-CHOP±E方案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与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选取8周龄新西兰白兔60只,体质量1.5~2.0 kg。按随机数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实验组(48只),醋酸泼尼松龙7.5 mg/kg双侧臀肌交替注射,每周2次,共注射8周,其中造模成功的设为发病组,造模未成功的设为未发病组;对照组(12只),于同样部位相同频次注射等体积9 g/L盐水,为预防感染,每周注射1次青霉素钠(50 000 U/只)。第8周注射完后行CT检查并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出股骨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TGF-β1、TGF-β2、Smad2、Smad3在股骨头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下游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在股骨头中的表达,比较各组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实验组造模过程中处死6只,存活32只,发病6只(发病组),未发病26只(未发病组),造模成功率为18.75%(6/32只)。ELISA示: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TGF-β1表达量分别为(77.12±14.62) ng/L、(90.17±11.90) ng/L、(126.14±25.66) n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5、4.24,均 P<0.05);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TGF-β2表达量分别为(74.54±7.63) ng/L、(89.24±9.51) ng/L、(109.74±16.45) n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2、5.65,均 P<0.01);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Smad2表达量分别为(17.74±2.72) μg/L、(23.82±3.58) μg/L、(31.28±3.88) μ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4、7.99,均 P<0.01);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Smad3表达量分别为(1.76±0.52) μg/L、(2.39±0.45) μg/L、(3.53±0.47) μ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0、6.71,均 P<0.01)。qPCR示:Runx2在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17、1.27±0.14、1.72±0.11,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0、8.91,均 P<0.01)。 结论:TGF-β信号通路在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程中表达上调,刺激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骨重建过程增强,参与坏死骨组织的修复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瑞利珠单抗致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2岁男性患者因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先后行一线方案化疗和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为病情稳定,随后改用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第2周期治疗3 d后患者出现急性双眼水平复视,头部磁共振检查未发现脑转移、脑卒中、脑外伤及脑膜炎的相关证据,眼科检查排除其他眼病,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所致的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复视症状明显改善,后续口服醋酸泼尼松龙并逐渐减量,1个月后患者复视消失,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 Case Report of Pemphigoid Nodularis as Masquerader of Neurotic Excoriation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Introduction::Pemphigoid nodularis is a rare clinical variant of bullous pemphigoid characterized by both prurigo nodularis-like lesions and pemphigoid-like blisters.Case presentation::A 72-year-old Chinese man has been on follow-up at an outpatient Dermatology unit for extensive prurigo nodularis for past 4 to 5 years until an inpatient stay when he was admitted for labile mood and erratic behavior due to the intense pruritus and skin lesions. During the admission, the inpatient team noticed tense hemorrhagic blisters on his right thigh for which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bullous pemphigoid. He was treated with oral prednisolone, doxycycline, and nicotinamide, which led to clinical improvement.Discussion::Pemphigoid nodularis can be easily misdiagnosed as prurigo nodularis. We discuss clinical clues that can raise the suspicion of an underlying immunobullous disorder, including erythematous nodules with a much larger surface area affected by central erosions and ulceration. Pruritus associated with larger areas of erosions and ulceration is clues that lesions can be more than mere excoriations.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 for clinicians to be aware of the presentation of prurigo nodularis in association with bullous pemphigoid such that effective treatment can be promptly instituted. This is especially illustrated in this case, as the treatment of bullous pemphigoid not only improved his skin condition but it also improved hi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behavior with the resolution of itc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