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仓公列传》所见西汉医学新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史记·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仓公所诊治的26则医案,结合出土和传世医学文献,可以共同勾勒西汉前期的医学概貌。《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载的医学传承,是以医书的传承为线索的,可见今本《黄帝内经》成书前的秦汉时期,确实流传着《脉经》《五色》等古医书。从藏象理论、五脏脉诊和疾病辨识3个方面分析西汉前期的医学,可知当时五脏理论已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形成了体内五脏与体表、外在环境相通的思想。在诊断疾病中,先通过脉诊审察是否为五脏疾病,再进一步辨别疾病、决断死生,也是以五脏为核心的观念的体现。对疾病的认识以经脉疾病为起点,但也存在着不能反应于脉象、需根据症状辨别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时脏"理论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时脏"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其内容蕴含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五脏一体"和"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中医学认为,PSCI病位在脑,但痰、郁、虚、瘀等致病因素皆由五脏病损所致,因此,单纯从脑论治PSCI难免局限.本文基于"时脏"理论从四时五脏分别论述PSCI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春季气机失调则选用逍遥丸以疏肝解郁理气机,夏季血少神伤则选用天王补心丹以养血宁心安脑神,长夏脾虚痰阻则选用开心散以健脾醒神除瘀滞,秋季气少魄离则选用温肺降浊方以补肺降浊养神明,冬季髓减毒生则选用地黄饮子以豁痰填精益神智.从"时脏"理论论治PSCI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为PSCI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藏象时空观探析"脾主时"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脾主时"理论存在不同的观点,至今仍为藏象学说研究的热点.基于藏象时空观发现脾主时理论形成的思维方式为时空逻辑,认为不同脾主时的时间观均是基于脾属土居中央的空间观而形成,并发展出时空逻辑统一的脏时理论.以藏象时空观为指导,对脾属土居中央的方位特性进行溯源,结合四时五脏论、五时五脏论、六时六脏论、八时八脏论,探析不同时空逻辑下脾主时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从脉象"相乘""相干"论仲景辨治"纵""横"之病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浅论《黄帝内经》"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与五脏调控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时五藏阴阳"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其五脏调控系统是时藏阴阳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核心结构与机制的概括.时藏阴阳理论五脏调控系统具有整体地把握人体生命、重视系统内部的关系、重视系统的功能联系和动态平衡观等特点.五脏调控系统所具有的认识特点提示,在利用科学手段来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观点时,必须从人的整体性出发,着重于人体内部的各种关系,来探讨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控制的机理,从而揭示其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基于这一认识而提出的"以时测脏"的研究思路,是对藏象概念科学内涵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议中医顺时养生与治未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以五脏为中心,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切相连.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通过诸多因素作用于人体,其中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尤为突出.中医顺时养生是基于天人相应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并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顾护神形的养生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五脏论治营养不良性月经失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从五脏论治营养不良性月经失调的病因病机,以病因病机为基础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古籍文献,并查阅近现代关于营养不良性月经失调的相关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及临床经验,从理论及治疗方面探讨营养不良性月经失调与五脏的关系.[结果]并营养不良性月经失调以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为基本病因,以五脏失养为根本病机,临床表现以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缩短、经间期出血、闭经等为主.在治疗方面,治脾宜健脾益气、养血祛湿,治肾宜补肾填精、调和阴阳,治肝宜补益肝血、疏肝解郁,治心宜补益心脾,治肺宜理气活血,同时五脏兼顾,辨证论治.[结论]从五脏论治营养不良性月经失调具有独特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中医脾的主时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脾的主时理论源于阴阳五行,成说于《黄帝内经》,其内容是以脾对应中土,并形成了脾主长夏、脾不独主时的2种时脏关系.脾主长夏是对应着大自然时序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湿热盛的特点,据此,脾与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调节,应重视脾的夏季调养;脾不独主时说,是脾在空间方位上的时序变化模型,脾应四时而滋养着其他脏腑,因而脾脏的养护也应重在全年.“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时”2种时令关系,明确了脾在四季时序中所通应的具体时间和在空间方位基础上的所主之时.此二说相辅相成,是脾主时理论的核心内容.脾主时理论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养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祭祀走向中医:两汉时期五脏、五行配属模式转换原因探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秦时期,以古代祭礼中动物内脏排列方位对应五方为基础,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模式是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汉代以后,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模式却发生了巨大转换,变为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后者的五脏五行配属模式在中医理论中被定型并被沿用至今.反而是先秦时期的五脏、五行配属模式渐为后人遗忘.两汉时期五脏、五行配属模式的转换,并非出于偶然,而是诸多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政治文化的影响、医疗实践的检验和解剖学的式微等历史深层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刍论气味信息是中药治疗作用的本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理论下,中药的药理作用由其所含的“气”、“味”信息的质和量所决定.时空相关因素是气味信息的重要形成因素.阐明五味对应五脏分为“体”和“用”及其临床应变运用.并将中医五行理论、本草气味理论与临床辨证处方三者系统结合为有机整体.提出气味信息学说作为数学模型可以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