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Modic改变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 Modic 改变(MC)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软骨终板M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6 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基于自身免疫学说采用自体髓核填充法制备MC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实验兔予电针双侧L5、L6"夹脊"穴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6 d后休息1 d,共干预4周.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于造模后和干预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实验兔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信号强度;干预后,采用 HE 染色观察实验兔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阳性表达,ELISA 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ADAMTS5、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出现低信号,分界不清;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明显增多,细胞肿大而肥厚,细胞核皱缩、坏死,聚集排列;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Aggrecan阳性表达降低(P<0.01);软骨终板 ADAMTS5、MMP-13、IL-1β和 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Aggrecan 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信号增强;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减少,细胞核轻度皱缩,散在分布;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P<0.01),Aggrecan阳性表达升高(P<0.01);软骨终板ADAMTS5、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ggreca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能延缓软骨终板M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ECM降解和炎性因子分泌、修复变性的软骨终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素通过ERK1/2通路促进整合素α vβ 3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 4)能否通过整合素α vβ 3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增殖、转移潜能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K1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TC)133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α vβ 3的表达水平。给予T 4、四碘甲状腺乙酸(Tetra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单独或联合处理DTC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转移潜能的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模型验证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沉默能否逆转T 4对DTC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表达水平。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的抑制剂GSK1120212阻断ERK1/2磷酸化,检测其对T 4处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 结果:TPC-1、K1和FTC133细胞整合素α vβ 3表达均呈阳性,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61.93±18.61、16.89±2.43和32.36±0.83,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4.38±1.30)%、(74.11±3.87)%和(50.67±1.78)%( F值:13.36和217.30, P值:0.006和<0.001)。T 4组TPC-1、K1和FTC13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6 h, F值:62.67~297.50, q值:13.15~20.73,均 P<0.001);T 4+Tetrac和T 4+RGD多肽处理组D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T 4组明显减低(96 h, q值:8.61~17.54,均 P<0.001)。利用siRNA敲减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可明显抑制T 4对3种DTC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72 h, F值:7.75~70.98, q值:4.77~15.21,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 4处理导致DTC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且T 4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可被Tetrac、RGD多肽、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敲减所阻断。GSK1120212可以明显逆转T 4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96 h, F值:47.53~151.40, q值:10.32~16.65,均 P<0.001)。 结论:T 4通过与整合素α vβ 3结合,激活ERK1/2通路促进DT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整合素α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整合素α4( ITGA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分析 ITGA4和 ICAM-1基因变异对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UC患者14周临床应答的影响。 方法: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集500例UC患者(UC组)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29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将UC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期264例和中重度活动期236例;远端结肠炎299例和广泛结肠炎201例;500例UC患者中,120例接受VDZ治疗,14周时78例获得临床应答,余42例无应答。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并分别纳入显性、隐性、等位基因模型分析UC组与健康对照组、轻度活动期与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远端结肠炎与广泛结肠炎UC患者、临床应答与无应答UC患者的 ITGA4 rs6740847、rs7562325和 ICAM-1 rs5498的基因多态性差异。 结果:显性模型分析显示,UC组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28.60%比33.18%、48.00%比56.15%), ITGA4 rs7562325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变异基因型CT+TT频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7.30%比31.57%、62.20%比5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6.83、7.49、6.06, P=0.025、0.009、0.006、0.014);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低于轻度活动期UC患者(25.42%比31.44%、43.22%比52.27%), ITGA4 rs7562325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变异基因型CT+TT频率均高于轻度活动期UC患者(40.89%比34.09%、66.95%比5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2、4.09、4.93、4.29, P=0.036、0.043、0.026、0.038);广泛结肠炎患者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 ITGA4 rs7562325的变异等位基因T频率、 ICAM-1 rs5498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24.38%比31.44%、39.80%比53.51%、33.58%比39.80%、19.65%比26.09%、35.82%比4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9.05、3.97、5.54、4.94, P=0.015、0.003、0.046、0.019、0.026);临床应答患者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高于无应答患者(34.62%比21.43%、61.54%比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8.70, P=0.039、0.001)。隐性基因模型分析显示,UC组 ITGA4 rs7562325变异基因型T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12.40%比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 P=0.041);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 ICAM-1 rs5498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GG频率均高于轻度活动期UC患者(27.33%比20.08%、8.47%比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30、9.72, P=0.007、0.002);临床应答患者 ITGA4 rs7562325变异等位基因型T和变异基因型TT频率均低于无应答患者(32.05%比45.24%、10.26%比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9、3.93, P=0.043、0.047)。 结论:ITGA4 rs6740847基因变异可能降低UC发病风险和疾病活动度,并可能提高UC患者对VDZ治疗的临床应答,而 ITGA4 rs7562325基因变异可能增加UC发病风险和疾病活动度,并可能降低UC患者对VDZ治疗的临床应答。 ICAM-1 rs5498基因变异可能加重UC疾病活动度。此外, ITGA4 rs6740847、rs7562325和 ICAM-1 rs5498基因变异都可能降低广泛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CD11b受体 68Ga生物正交点击化学预定位分子探针的制备及结肠癌模型鼠显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针对整合素αM(CD11b)受体的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十一聚乙二醇-1,2,4,5-四嗪/CD11b抗体片段-反式-环辛烯[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并通过microPET显像探讨其作为CD11b受体靶向分子探针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膜表面CD11b受体的表达情况。将CD11b抗体与TCO连接,并通过酶切法得到anti-CD11b-F(ab′) 2-TCO。对配体NOTA-Polypeptide-PEG 11-Tz进行 68Ga标记,检测标记率以及放化纯。进行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预定位生物分布以及microPET显像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验证肿瘤微环境中CD11b +细胞的浸润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CD11b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成功合成anti-CD11b-F(ab′) 2-TCO。放射性配体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标记率约为94.6%,比活度为7.0~7.4 MBq/μg,放化纯大于95%。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CD11b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及显像结果示,在预定位4、12以及24 h时间间隔下,模型鼠肾放射性摄取较高,表明分子探针通过肾代谢;肿瘤/肌肉比值为9.23±1.45、12.53±1.36和10.74±1.11( F=848.8, P<0.05);在预定位12 h注射放射性配体后1 h显像,肿瘤与非靶器官对比度最佳:肿瘤标准摄取值(SUV)为0.67±0.12,肌肉SUV为0.09±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T26结肠癌微环境中浸润了大量CD11b +细胞。 结论:成功合成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该标记物对CD11b阳性结肠癌具有较强的靶向能力,有望用于靶向CD11b受体的体内示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除目前应用广泛的TNF-α抑制剂外,还包括整合素拮抗剂。整合素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之一,可以与黏附分子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至周围组织。肠道选择性淋巴细胞归巢由α4β7整合素和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的结合介导,是IBD的重要病理基础。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是目前IBD治疗中一种具有肠道选择性的整合素拮抗剂。现就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ndin基因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ndin基因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re-Lop系统构建Mindin基因巨噬细胞内特异性敲除小鼠,将小鼠分为C57/B6野生型小鼠假手术组(Sham组,10只)、C57/B6小鼠手术组(Surgery组,10只)、C57/B6小鼠手术组+Mindin重组蛋白干预组[Surgery(WT)+Mindin组,10只]和Mindin-/-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手术组[Surgery(Mindin-/-)组,10只]。通过夹闭肺门法构建肺IRI模型,观察该基因敲除及重组蛋白干预后,对肺IRI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18、TNF-α、高迁移速率蛋白B1(HMGB1)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Gasdermin-D蛋白(GSDMD)、整合素β4(Integrin β4)的影响。同时,对小鼠巨噬细胞J774A细胞系进行干预,检测不同缺氧复氧分组(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Mindin重组蛋白组和缺氧复氧+Mindin siRNA组)中NLRP3、GSDMD及Integrin β4蛋白的表达,及不同Mindin重组蛋白分组(重组蛋白组、Mindin重组蛋白+Vehicle组和Mindin重组蛋白+Integrin β4敲除组)中NLRP3、GSDMD蛋白的表达。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Mindin基因在巨噬细胞内特异性敲除小鼠。Surgery(Mindin-/-)组与Surgery组相比,小鼠肺水肿减轻;炎症因子IL1β、IL-18、TNF-α、HMGB1的释放均减少(2.73±0.19比5.81±0.61,6.52±0.63比11.03±0.34,2.18±0.14比4.76±0.20,14.57±0.33比8.76±0.8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NLRP3、GSDMD、Integrin β4分泌均下调(2.07±0.27比4.91±0.22,2.78±0.37比5.78±0.29,3.04±0.75比7.71±0.34),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Surgery(WT)+Mindin重组蛋白组与Surgery组比较,上述相关指标结果均出现上调,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小鼠巨噬细胞J774A细胞系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Mindin siRNA组和缺氧复氧+Mindin重组蛋白组NLRP3、GSDMD及Integrin β4蛋白分别为1.00±0.36比0.41±0.06比4.13±0.23、1.00±0.17比0.34±0.16比6.32±0.46和1.00±0.11比0.28±0.07比3.53±0.17。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缺氧复氧+Mindin重组蛋白组上述参数均上调,而缺氧复氧+Mindin siRNA组均下调,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Mindin重组蛋白组、Mindin重组蛋白+Vehicle组、Mindin重组蛋白+Integrin β4敲除组中NLRP3和GSDMD蛋白分别为1.00±0.07比1.13±0.11比0.51±0.14和1.00±0.09比0.87±0.16比0.37±0.12。Mindin重组蛋白+Integrin β4敲除组上述参数较Mindin重组蛋白组及Mindin重组蛋白+Vehicle组均下调,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在肺IRI过程中Mindin敲除能够减轻IRI,Mindin基因可能通过激活整合素Integrin β4,进而促进相关炎症因子、NLRP3、GSDMD焦亡蛋白的表达,加重细胞焦亡从而促进肺IRI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多珠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1,2]。其中,急性GVHD (aGVHD)是allo-HSCT后的重要并发症,通常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内,主要受累器官为皮肤、肝脏、胃肠道 [2,3,4]。其中60%的aGVHD患者有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腹泻、腹痛和出血等 [5]。Ⅱ~Ⅳ度aGVHD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有效率近50%,有效患者中仅有1/3可持续缓解 [6,7],肠道受累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更差、死亡率更高 [8]。目前,糖皮质激素耐药肠道aGVHD的二线治疗药物众多,但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疗药物,严重肠道GVHD患者2年生存率不到20% [9,10,11]。近年研究发现,供者T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是介导其向肠道淋巴组织迁移的重要信号分子 [12],参与肠道aGVHD的发生。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是针对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的人源化单抗,最初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后有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初始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向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迁移来治疗肠道aGVHD [13]。我们应用维多珠单抗治疗2例糖皮质激素耐药肠道aGVHD患者并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CD44及整合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T-2毒素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及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1 ~ 2日龄SPF级Wistar乳鼠2只制备原代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软骨细胞鉴定,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T-2毒素(0、2、4、6、10、12、20 ng/ml)染毒24、48、72 h对软骨细胞的毒性作用,根据细胞存活率确定终浓度为0(对照)、2、4、6、8 ng/ml的T-2毒素作用48 h为后续实验条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CD44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不同剂量组间软骨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30.759、258.250、123.337, P均< 0.01)。作用48 h,不同剂量T-2毒素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6、IL-1β、TNF-α、CD44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0.613、4.805、2.943、12.395, P < 0.01或< 0.05)。其中,2、4、6、8 ng/ml组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05);6、8 ng/ml组IL-1β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2 ng/ml组,且6 ng/ml组明显高于4 ng/ml组( P均< 0.05);6、8 ng/ml组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P均< 0.05);2、4、6、8 ng/ml组CD44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P均< 0.05)。作用48 h,不同剂量T-2毒素组软骨细胞整合素α5、β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4.635、4.376, P均< 0.05)。其中,6、8 ng/ml组整合素α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05),整合素β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05)。 结论:T-2毒素可能通过上调IL-6、IL-1β和整合素β1的表达,同时下调TNF-α、CD44和整合素α5的表达,破坏软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平衡,造成软骨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整合素α vβ 3微泡体内评价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整合素α vβ 3双靶向造影剂(MBD)在体内对肾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能力。 方法:以造影剂USphere LA为模板,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以VEGFR2、整合素α vβ 3为靶点的单靶向造影剂及双靶向造影剂。构建人肾脏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共40只,选取其中20只,每只均以任意顺序采用4种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MBN)、VEGFR2单靶向造影剂(MBV)或整合素α vβ 3单靶向造影剂(MBI)及MBD]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另20只裸鼠行抗体阻断试验。所得声像图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定量参数:造影前3 min造影剂强度增量(a 1)、峰值减半速度(a 2)、曲线上升斜率(a 3)、灌注时间(t 0)、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爆破前及爆破后10 s的峰值强度(P 1及P 2),以及二者的差值(dTE),比较4种造影剂间及抗体阻断前后各定量参数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CD31、VEGFR2及整合素β 3表达情况。 结果:将MBN、MBV或MBI及MBD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单靶向造影剂间所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 1、a 3、t 0、TTP、PI及P 2在4种造影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UC、MTT、P1及dTE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 P<0.05),与之相反,参数a 2则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 P<0.05)。比较双靶向造影剂MBD各定量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的差别显示,抗体阻断后a 2快于抗体阻断前( P<0.001),而AUC、MTT、P 1及dTE较抗体阻断前降低(均 P<0.001),其余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人肾细胞癌组织内有明显的CD31、VEGFR2及整合素β 3表达。 结论:以VEGFR2及整合素α vβ 3为靶点的双靶向造影剂在体内对人肾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有良好的靶向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整合素α vβ 3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联合PD-L1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分子探针 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 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 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 +免疫细胞、CD8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 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 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 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8.63, 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2, 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 +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 +/PD-L1: 2.34%与0.95%,CD11b +/PD-L1:2.41%与0.66%; t值:11.17和8.70,均 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 t值:4.10和6.03,均 P<0.05)。 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