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经鼻切除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和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EEA)切除三叉神经鞘瘤(TSs)的手术入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通过EEA治疗的41例T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录像和门诊随访记录。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3(22~63)岁,其中左侧24例,右侧17例。根据Jeong的分型方法,对于6例MP型TSs,2例使用经Meckel腔入路(TMCA),其余4例联合经斜坡入路(TCA)切除;4例颞下窝受累患者(2例E3型、1例mE3型和1例Mpe3型)采用经泪前隐窝入路(TPRA),其中Mpe3型患者还联合了TMCA;2例E1型肿瘤患者均采用经眶纸板入路(TLPA)切除;其余29例,包括15例M型、10例Mp型、1例ME2型、2例E2型和1例MpE2型均采用单独TMCA入路。40例(97.6%)肿瘤获得全切除,仅有1例(2.4%)次全切除。结果:共有40例患者有长期随访记录,1例失访,平均随访34(3~101)个月,未观察到肿瘤复发或进展。34例(89.5%)患者的术前症状得以改善,主要症状改善率如下:面部麻木(78.9%)、面部疼痛(70.0%)、头痛(88.2%)、咀嚼无力(50.0%)、视力下降(60.0%)、复视(83.3%)、展神经麻痹(100%)。本组分别有8例(19.5%)和9例(22.0%)患者出现短暂性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除此之外,各有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和颈内动脉损伤。结论:根据肿瘤所在位置选择对应的EEA,除主体位于后颅窝的TSs外,其他类型的肿瘤均可经EEA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叉神经损伤致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省眼科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NK患者64例(65只眼),其中男性32例(32只眼),女性32例(33只眼),年龄(57.5±12.9)岁。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临床分期的特点,观察发病原因、发病时间与角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 结果:64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包括颅脑肿瘤28只眼(43.08%),三叉神经痛术后13只眼(20.00%),脑卒中12只眼(18.46%),颅脑外伤5只眼(7.69%),格林-巴利综合征2只眼(3.08%),其他原因5只眼(7.69%)(皆合并面神经麻痹)。病程4 d至10年,其中病程≤1个月者28例(29只眼,44.61%),1~6个月者25例(25只眼,38.46%),>6个月者11例(11只眼,16.92%)。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角膜知觉减退。27只眼(41.54%)合并暴露性角膜炎,其中22只眼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根据Mackie临床分期,1期1只眼(1.53%),表现为眼表泪膜干燥,角膜上皮点状粗糙,睑裂暴露区明显,荧光素钠染色可见点状着色;2期14只眼(21.54%),表现为角膜中央或偏下方睑裂区上皮缺损,多呈横椭圆形,上皮缺损的边缘多增厚呈潜掘状;3期50只眼(76.92%),发生角膜中央偏下方溃疡及浸润,椭圆形最为常见。合并感染12只眼(18.46%)。药物联合手术治疗59只眼(90.76%),行永久性睑裂缝合术16只眼(27.1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5只眼(25.4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羊膜移植术21只眼(35.59%)、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角膜移植术7只眼(11.86%),6只眼因全身情况不耐受手术或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术后半年内59只眼(除外6只眼放弃治疗,后失访),治愈52只眼(88.14%),治愈时间为(10.52±6.52)d。好转6只眼(10.17%),1只眼(1.69%)无效。结论:三叉神经损伤可引起患者角膜知觉明显减退或消失,导致症状不明显而忽略病情,临床接诊多为角膜损伤较严重的2或3期患者;近一半患者角膜炎发生于三叉神经损伤后1个月以内,需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治愈溃疡、防止角膜基质融解需联合永久性睑裂缝合术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26-1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为3.0~7.5 cm,7例肿瘤突破中颅底向颞下窝生长,3例肿瘤突入翼颚窝,2例肿瘤向颅后窝侵犯;10例患者的颅中窝、岩尖区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例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岩骨段,3例肿瘤包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术后1周内复查头颅CT和MRI。MRI显示肿瘤切除率100%为全切除,肿瘤切除率≥90%但<100%为次全切除,肿瘤切除率<90%为部分切除。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患者,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1例,均在出院前治愈;术后新发手术同侧面部麻木感6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不同程度的手术同侧咬合无力6例。无一例出现颅内出血或脑脊液漏。1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4.7±4.3)个月(6~50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肿瘤全切除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另2例患者肿瘤复发;术后出现新发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初步观察发现,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肿瘤全切除比例较高,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入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痹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三叉神经鞘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鞘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脑脑桥角区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CPA)区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CPA区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10例患者术前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门诊随访,1年后每6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及复查头颅增强MRI检查明确是否有肿瘤复发。结果:31例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中位病程为15.3个月(0.5~72.0个月)。临床表现以头痛(25例,80.6%)、听力丧失(19例,61.3%)及耳鸣(13例,41.9%)为主。10例(32.3%)被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术前头颅增强MRI表现为实性肿瘤18例(58.1%),囊实性肿瘤13例(41.9%)。10例术前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资料完整的27例患者中,22例(81.5%)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5例(18.5%)采用远外侧入路;1例肿瘤切除术中出血严重、肿瘤与脑神经粘连紧密,仅行次全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增强MRI显示,30例(96.8%)患者肿瘤全切除,1例(3.2%)肿瘤次全切除。术后新出现面瘫4例(12.9%)、后组脑神经麻痹4例(12.9%)、三叉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各2例(6.5%);发生颅内出血、脑脊液漏以及假性脑膜膨出各1例(3.2%)。出院时,22例患者的术前症状改善,6例未改善,3例加重。3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9.1±23.4)个月(3~144个月)。至末次随访,术前症状改善25例,未改善3例,加重3例;除2例术后新发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未改善外,余术后新发脑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5例(16.1%)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肿瘤原位复发,其中3例为VHL综合征患者。结论:CPA区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少见,男性患者略多,常以头痛、听力下降及耳鸣为首发症状。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术前血管内栓塞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中出血。尽管其为良性肿瘤,术后仍可能复发,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7例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1±16.0)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17.4%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51.2%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0.4%患者具有前驱期疼痛,21.7%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皮损,以累及三叉神经眼支者最多,占36.7%;入院时NRS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占90%以上.治疗后19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遗留右上肢运动性麻痹.与同期门诊诊治的252例带状疱疹患者相比,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X2-9.2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损累及胸神经分布区、NRS评分高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加强识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规范与合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下静脉处理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岩下静脉处理方法,分析是否与术后出血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37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包括13例三叉神经痛,24例面肌痉挛.回放手术录像、照片,观察岩下静脉是否可见、汇入点等,分析术中岩下静脉出血处理与术后出血的关系,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37例患者中,三叉神经痛组,采用小脑水平裂入路未见岩下静脉9例,未行水平裂入路可见岩下静脉4例.面肌痉挛组,18例可见岩下静脉,6例未见岩下静脉.22例岩下静脉给予妥善处理,两组岩下静脉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下静脉出血量较多,其中2例术后头颅CT证实术区出血,1例术后3d出现迟发性后颅窝血肿行手术减压及脑室外引流术,另1例出血较少保守治疗.本组其他常见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及耳鸣3例,声音嘶哑2例.结论 MVD中岩下静脉出血处理是否得当,与术后发生出血可能相关,尤其既往卒中史、及抗血小板治疗史者.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采用水平裂入路,可减少对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袭扰.岩下静脉引流至颈静脉孔者,术中出血处理较困难,易造成后组颅神经麻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现为眼肌麻痹的海绵窦区病变临床影像特征及病因学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表现为眼肌麻痹的海绵窦区病变的病因谱组成,观察相应临床及影像特点及其在病因学诊断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并随访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因眼肌麻痹来诊,确诊为海绵窦区病变的住院患者137例.依据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病理结果等进行病因学分类,并对不同病因海绵窦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炎症性疾病[51例(37.2%)]是最常见的病因,早期疼痛(OR5.591,95% CI 1.703~18.401)及动眼神经受累(OR4.902,95%CI 1.015~24.630)与炎症性疾病独立相关;肿瘤[43例(31.3%)]是本组海绵窦病变第二位病因,其中以累及海绵窦区脑膜瘤最常见,三叉神经第二支受累(OR 1.017,95% CI 1.005~1.071)与肿瘤独立相关.海绵窦区血管性病变28例(20.4%),其与男性性别独立相关(OR 3.506,95%CI 1.362 ~8.765).海绵窦感染性疾病15例(10.9%),以真菌感染最常见,多继发于鼻窦感染.结论 表现为眼肌麻痹的海绵窦病变病因谱主要包括炎症性、肿瘤性、血管性、感染性疾病四大类,本组资料以炎症性疾病最常见.部分海绵窦病变的临床特征对病因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病程早期疼痛、动眼神经受累与炎症性疾病独立相关,而显著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第二支受累更多提示肿瘤性疾病可能.优化MRI检查方法可更好地识别海绵窦区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eurology:眶梗死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David Dongkyung Kim在Neurosurgery上发表了一篇眶梗死综合征(orbital infarction syndrome)的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6岁.既往有头痛、头皮痛、咀嚼障碍3个月.本次表现为右眼上睑下垂,完全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固定,角膜水肿,右侧三叉神经V1分布区感觉减退.颞动脉活检证实为巨细胞动脉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癌患者动脉内化疗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口腔癌患者通过高选择性地动脉血管内化疗后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及相关预后.方法 选择2008-12—2016-12郑州人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80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逆行动脉内化疗及每日同时的放化疗治疗,通过Yanagihara评分标准观察评估治疗后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并发症的概率及相关临床预后,同时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现有文献中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口腔癌患者发生面神经麻痹12例,发生率6.67%,稍低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上颌动脉插管操作,4例表现为三叉神经的第三分支麻痹,接受动脉化疗后5~13(7.9±2.0)d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所有患者于6~21(12.4±3.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Yanagihara评分显示,轻-中-重度面神经麻痹病例分别为4例(33.3%)、7例(58.3%)及1(8.3%),分数(13.3±5.2)分.结论 通过上颌动脉(MA)及脑膜中动脉(MMA)内给予抗肿瘤药物有使口腔癌患者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临床诊疗中应引起注意及提前对患者家属予以告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