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能定位及治疗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J小鼠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通过喂养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4周制备NASH小鼠模型,在造模过程中分别腹腔注射IgG单克隆抗体,0.1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0.2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IgG、低剂量WISP1抗体组和高剂量WISP1抗体组,每周2次,连续给药14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水平。苏木精-伊红(HE)、糖原(PAS)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检测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活性氧(ROS)荧光染色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含量;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肝组织WISP-1、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肝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CG-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245.01±57.57) U/L比(37.28±4.23) U/L、(218.96±55.27) U/L比(49.81±10.57) U/L、(25.73±2.29) mmol/L比(8.06±0.51) mmol/L, P<0.01];模型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多处坏死灶;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IL-10、IL-6、IL-1β、TNF-α)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7.49±059比1.00±0.38、5.57±3.22比1.00±0.59、4.86±3.86比1.00±0.34、10.18±3.24比1.00±0.17, P<0.01);MDA含量高于正常组[(3.75±0.40) nmol/ml比(2.22±0.24) nmol/ml, P<0.01],GSH、SOD活性低于正常组[(0.22±0.06) ng/ml比(0.49±0.15) ng/ml、(2.19±0.23) pg/ml比(4.59±0.22) pg/ml, P<0.01],ROS含量高于正常组(4.91±0.31比1.00±0.12, P<0.01);同时PGC-1α、ACS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2.19±0.084比1.00±0.09、(62.97±2.38)%比(26.72±0.73)%, P<0.01],CPT1表达低于正常组(0.55±0.01比1.00±0.13,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低于模型组[(65.53±25.85)、(53.49±12.22) U/L比(245.01±57.57) U/L,(73.93±23.670)、(60.88±23.38) U/L比(218.96±55.27) U/L,(20.07±2.03)、(16.46±3.71) mmol/L比(25.73±2.29) mmol/L,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程度降低,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组织IL-10、IL-6、IL-1β、TNF-α mRNA低于模型组(2.98±0.31、2.579±0.22比7.49±1.57,1.83±0.35、2.53±0.32比5.57±1.03, 1.62±0.24、1.52±0.34比4.86±1.33,2.63±0.56、2.12±0.37比10.18±2.31, P<0.05),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MDA含量低于模型组[(1.83±0.694) nmol/ml比(3.70±0.50) nmol/ml, P<0.01],GSH、SOD活性高于模型组[(0.45±0.12) ng/ml比(0.22±0.06) ng/ml、(5.50±0.98) pg/ml比(2.19±0.40) pg/ml, P<0.01],活性氧含量低于模型组(0.51±0.06比4.91±0.31,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PGC-1α、ACS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1.22±0.16、1.07±0.05比2.19±0.08,(33.50±3.45)%、(35.38±3.65)%比(62.97±2.38)%, P<0.01),p-AMPK、CPT1表达高于模型组(2.61±0.363、2.47±0.36比1.04±0.14,1.23±0.23、1.27±0.03比0.55±0.01, P<0.01)。 结论:抗WISP1治疗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介导PGC-1α/CPT1通路改善NASH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减少炎症和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细胞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LADA-1型伴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黏液性水肿及肌酸激酶、肝酶显著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8岁,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乏力伴体质量增加半年”于2021年11月30日收入海口市中医医院。患者自诉8年前因消瘦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糖约20 mmol/L,伴口干、多饮、多尿,无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等症状,当时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血糖控制尚可。1年后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预混胰岛素每天2次注射方案,后因血糖波动逐渐调整为胰岛素“3+1”强化治疗。目前降糖方案为:门冬胰岛素早7 U、中8~9 U、晚5~6 U三餐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8~10 U晨起皮下注射,诉血糖控制尚可。近6个月,患者自觉乏力明显,体质量逐渐增加,半年内增重10 kg,近亲属诉其反应迟钝,口齿欠清,颜面浮肿,无发热恶寒,无咳嗽咳痰,无胸闷心慌,无腹痛腹胀,睡眠欠佳,食欲尚可,夜尿偏多,无泡沫尿,大便每2~3天1次。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目前服用氨氯地平片(2.5 mg/次,每天1次)+替米沙坦片(40 mg/次,每天1次),血压控制可;曾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双小腿肌肉疼痛,服阿司匹林后亦不耐受(具体不详),故停之,现长期服用芪参益气滴丸(1袋/次,每天3次)。父亲有“糖尿病”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难治性肾病患儿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儿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研究基础上加用对象选自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拟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TAC(首次应用)的RNS患儿。患儿入组后均另行建立临床研究档案,详细记录TAC治疗6个月期间的各种临床情况。所有患儿在加用TAC第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行TAC血药谷浓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TAC剂量调整;住院期间择机采血进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细胞色素P450(CYP)2C19、CYP3A4、CYP3A5和核受体亚家族1组I成员2(NR1I2)基因多态性检测。将完成6个月TAC治疗和随访的患儿,根据基因型检测结果分别分为野生型组、杂合突变型组和纯合突变型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患儿初次TAC剂量调整血药谷浓度(C/D);并分别分为突变基因携带组(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和野生型组,比较各组患儿TAC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3~13岁,中位年龄8岁。根据基因型分别分组进行TAC初次C/D比较的结果显示,CYP2C19纯合突变型(*2*2)组患儿初次TAC C/D明显高于野生型(*1*1)组[3.65(2.78,7.43)μg/L比1.53(1.27,3.33)μg/L, P=0.032),CYP3A5纯合突变型(*3*3)组患儿初次TAC C/D明显高于野生型(*1*1)组和杂合突变型(*1*3)组[3.68(3.05,5.14)μg/L比2.10(0.77,3.56)μg/L、1.74(1.47,3.25)μg/L, P=0.046, P=0.009),而CYP3A4、ABCB1和NR1I2基因不同基因型组之间TAC初次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AC治疗6个月期间,39例患儿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Naranjo因果关系评估"很可能"2例,"可能"5例),其中感染4例,皮疹、高血压脑病和抽搐各1例。ABCB1突变基因(CT、TT)携带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CC)组患儿[30.4%(7/23)比0(0/16), P=0.033]。 结论:CYP2C19和CYP3A5基因多态性对TAC血药浓度有明显影响,ABCB1基因多态性对TAC安全性有明显影响,临床应给予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和改进重症破伤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重症破伤风治疗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成功控制严重抽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避免长时间应用大剂量镇静、肌松剂的致命并发症,降低重症破伤风病死率。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65至2020年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和结局。根据Ablett破伤风严重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Ⅳ级,其中Ⅲ级、Ⅳ级为重症破伤风;根据是否应用中药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服用中药组再根据服用的中药是否为针对破伤风病症、符合传统破伤风基本处方,分为破伤风中药组和非破伤风中药组,分别计算各组的病死率。此外,选取严重抽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blett Ⅳ级的1例治愈和1例死亡案例,结合各组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对中西药药物种类、使用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6例破伤风患者,均接受西医治疗,其中服用中药治疗的22例患者中15例服用的中药符合破伤风基本处方。46例患者中死亡10例,总体病死率为21.7%。未服用中药组24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其中1例为Ablett Ⅱ级,1例为Ablett Ⅲ级,3例为Ablett Ⅳ级。服用中药组22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22.7%),均为重症患者,其中2例为Ablett Ⅲ级,3例为Ablett Ⅳ级,这5例死亡患者均服用非破伤风中药;而服用破伤风中药的15例患者(6例为重症)均未死亡。案例分析:1例严重抽搐行气管插管患者,第8天出现持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艾司洛尔注射液以及加大镇静、肌松剂剂量治疗改善不明显,2 d后开始服用中药存命汤,次日症状明显控制,服用4周后治愈出院。另一例患者也因重度抽搐行气管插管,插管后3 d发生持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艾司洛尔注射液以及大剂量镇静、肌松剂治疗改善不明显,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 d后开始服用中药存命汤,次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控制,继续使用大剂量肌松剂;服用中药5 d后停药;停中药1 d后因广泛微小支气管痰堵塞,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最终死亡。结论:根据病情和病证的正确、实时判断,据此实施西医治疗和辨证应用抗破伤风中药是降低重症破伤风病死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析六气针法联合三因司天方辨证治疗肾病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五运六气视域下探析六气针法联合三因司天方治疗肾病的思路.中医学认为肾病病机呈虚实夹杂,表里同病之势,并在发病时体现出时相性的特点,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辨证治疗肾病有着独特优势.在五运六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患者出生时、发病时及加重时进行整体判断,能握机于发病之先,五象结合,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规辨证的局限,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文章阐明了用五运六气理论审象握机,辨象而施针,因时而用方,针药合用,内外同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药物致妊娠期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引起妊娠期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的药物种类及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程特点和愈后情况.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收集药物致妊娠期AGEP的病例信息[国籍、年龄、孕周、过敏史、银屑病史、诱因、用药途径(药物)、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处置及转归、皮肤活检情况],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 14 例,包括早期妊娠 2 例、中期妊娠 4 例和晚期妊娠 8 例,平均年龄 32 岁(23~39 岁);1 例诱因为流感疫苗,其余13 例均考虑由药物[抗菌药物7 例(53.85%)和米非司酮、拉贝洛尔、奥美拉唑、羟氯喹、对乙酰氨基酚、间苯三酚各 1 例(7.69%)]引发.发病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十天不等.所有患者均愈后良好,转归时间 2~15 d.不同妊娠时期和不同用药途径的发病时间、转归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种临床常用药物可引发妊娠期AGEP,大多发生在用药 3d内,临床表现典型,及时停药后酌情予对症支持治疗,愈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取穴依据、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马睿杰教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结果]马睿杰教授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主导,依靠营卫阴阳调节,与脏腑功能相关,其中脾胃功能的失常与失眠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本病,重视经络病候理论和中焦脾胃气机,认为足阳明胃经经气逆乱、营卫失和,脾胃亏虚、心神失养,升降失常、斡旋失司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胃针法是马睿杰教授以天枢、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治疗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此针法通过调畅脾胃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平衡机体阴阳等改善失眠.[结论]和胃针法在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取穴精简、疼痛感轻、远期疗效好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切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轴枢运动"论治失眠合并焦虑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轴枢运动理论最初由清代御医黄元御提出.中气为人体运动原动力,后天中焦脾胃斡旋,协调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本病病程较长,且病情错综复杂,故在临床诊疗失眠合并焦虑的患者时应注重从"轴枢运动"理论进行辨治,其基本病机为中气衰败、脏腑失调,而根本原因在于轮枢莫运、升降失职.从脾虚土壅、肝木左郁、肺金右滞三方面论述其病机特点,并提出中土衰败者,治以健运中州,使气机运化有司;其肝木左郁者,疏肝解郁,使血瘀无生成之形;其肺金右滞者,肃肺和胃,使气滞无生成之弊,故而提出临证之时应以"调和五脏之原,职在中宫"为主要治疗原则,时刻固护中焦脾胃,使得轴枢运转协调,各司其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肺结核病患者长期处方开展情况的探索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我院肺结核病患者门诊开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结核病治疗方案稳定的患者处方天数最长不超过12周的治疗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的门诊肺结核患者处方数据,具体采集信息包括:患者信息,处方信息,药品信息.运用EXCEL软件对全院符合判断标准的门诊处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门诊肺结核病患者取药人数为3 986人,男性比女性多9.98%,明显高于女性.门诊肺结核病患者年取药次数12 279,年人均取药3.08次.年龄分布为40~60岁最多,其次为18~39岁,第三为>60岁的患者.取药次数以≤3次为主,其次为4~6次.3 986例肺结核病患者付款方式自费3 490例,占总数的87.56%.开药量为5周的条目数最多,其次为4周.异烟肼片、盐酸乙胺丁醇胶囊平均开药量>5周,利福喷丁胶囊、利福平胶囊、帕司烟肼片、丙硫异烟胺肠溶片、吡嗪酰胺胶囊平均开药量>4周.异烟肼片、盐酸乙胺丁醇胶囊、利福平胶囊大于平均开药量条目数占比达到99.10%以上;帕司烟肼片、丙硫异烟胺肠溶片、吡嗪酰胺胶囊大于平均开药量条目数占比达到63.30%以上;利福喷丁胶囊大于平均开药量条目数占比达到48.10%以上.均为肺结核病患者主要治疗用药.结论 本研究显示,实施长期处方管理,为肺结核患者门诊一次性开具4周的治疗药品,可以减少患者取药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进一步开展结核病治疗方案稳定的患者处方天数最长不超过12周的治疗药品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