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重新认识和应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早期对瓣周漏的认识局限于外科主动脉瓣换瓣术(SAVR)后瓣周漏的评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TAVR术后瓣周漏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不同于SAVR术后。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作者的临床实践,重新认识主动脉瓣瓣周漏,并提出应对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右上臂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保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80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C组、D组、R组和DR组,每组患者各20例。在麻醉过程中,D组于阻断主动脉前静脉持续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啶0.4 μg/kg;R组在阻断主动脉前行右上臂缺血预处理,重复3次。DR组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处理,C组无需进行任何处理。采用人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人心肌肌钙蛋白T(cTn-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清cTn-T、cTn-Ⅰ、IL-6、TNF-α水平。采用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状况。采用谵妄评定量表(CAM)-98修订版评估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采用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cTn-T水平[(695.01±20.52)、(605.14±20.06)、(570.75±20.50) pg/ml]明显低于C组[(838.81±26.61)、(813.15±26.08)、(761.60±30.99) pg/ml]、D组[(735.53±20.28)、(693.44±26.87)、(653.29±21.48) pg/ml]和R组[(723.48±25.76)、(704.11±21.26)、(666.52±20.12) pg/ml, t=18.65、6.12、3.77、27.56、11.48、14.76、22.39、12.12、14.53, P<0.05]。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cTn-Ⅰ水平[(11.40±0.89)、(7.53±0.64)、(4.85±0.38) ng/ml]明显低于C组[(13.94±1.30)、(10.46±0.77)、(7.27±0.54) ng/ml]、D组[(12.65±1.06)、(9.13±0.91)、(5.84±0.52) ng/ml]和R组[(12.95±1.20)、(9.15±0.82)、(5.99±0.57) ng/ml, t=6.97、3.92、4.52、12.77、6.29、6.78、16.00、6.71、7.24, P<0.05]。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95.35±5.76)、(82.52±4.29)、(74.35±3.93) pg/ml]明显低于C组[(115.28±9.58)、(108.69±8.14)、(93.65±5.38) pg/ml]、D组[(102.03±3.55)、(98.01±4.91)、(84.57±4.32) pg/ml]和R组[(106.17±6.73)、(95.45±7.07)、(85.78±5.02) pg/ml, t=7.77、4.30、5.32、12.40、10.35、6.82、12.63、7.63、7.81, P<0.05]。DR组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TNF-α水平[(272.53±11.73)、(247.42±11.77)、(198.67±11.33) pg/ml]明显低于C组[(315.73±16.97)、(297.53±11.73)、(254.93±11.70) pg/ml]、D组[(298.19±15.34)、(276.34±14.17)、(227.78±9.30) pg/ml]和R组[(292.63±10.75)、(274.82±14.05)、(226.70±11.32) pg/ml, t=9.07、5.75、5.45、13.14、6.84、6.52、15.06、8.65、7.63, P<0.05]。DR组T5、T6各时间点的MMSE评分[(26.10±1.14)、(27.30±1.14)分]明显高于C组[(24.20±1.29)、(25.20±0.98)分] 、D组[(25.05±1.07)、(26.10±1.09)分]和R组[(25.20±0.87)、(26.35±1.39)分, t=4.82、2.93、2.74、6.08、3.31、2.30, P<0.05]。DR组T5、T6各时间点的MoCA评分[(27.05±0.80)、(27.95±0.86)分]明显高于C组[(25.30±1.05)、(26.15±0.96)分] 、D组[(26.25±0.99)、(27.15±0.79)分]和R组[(26.35±0.73)、(27.05±0.67)分, t=5.75、2.73、2.82、6.06、2.97、3.59, P<0.05]。D组[4例(20.00%),2例(10.00%)]、R组T5、T6各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5例(25.00%),3例(15.00%)]略低于C组[7例(35.00%),4例(20.00%)],DR组T5、T6各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1例(10.00%)和0例(0.00%)]明显低于C组( t=0.02、0.04, P<0.05)。DR组T5、T6各时间点的QOR-15评分[(108.60±6.09)、(132.85±7.77)分]明显高于C组[(90.30±6.37)、(106.30±8.07)分] 、D组[(101.45±4.97)、(123.75±6.36)分]和R组[(102.10±7.26)、(121.00±7.13)分, t=9.05、3.96、2.99、10.33、3.95、4.90,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远端缺血预处理具有协同效应,可降低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和脑损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Q热立克次体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因反复发热入院,经胸壁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瓣膜中重度关闭不全、瓣膜穿孔可能,伴有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但多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后瓣膜基因测序结果为Q热立克次体,进一步行血清免疫荧光试验检测Q热立克次体IgG抗体,证实患者为Q热立克次体感染,经多西环素及羟氯喹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Q热立克次体感染性心内膜炎报道较少,该病例通过活组织检查、瓣膜赘生物活组织基因测序和血清免疫荧光检测证实为Q热立克次体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中较为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远期预后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初步探讨术后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AR)及再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接受PBAV术的CAS患儿(年龄≤18岁)。收集纳入患儿的人口学、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PBAV手术资料。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1、6、12个月及此后每隔1年对患儿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明显的AR和再干预。其中,再干预定义为因各种原因需对瓣膜进行任何一种干预,包括再次PBAV、外科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明显的AR定义为TTE测得AR≥3级。收集研究结束前的最后一次TTE检查结果。绘制纳入患儿的远期无明显的AR和无再干预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CAS患儿PBAV术后明显的AR和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55例CAS患儿,年龄4.6(1.6,6.5)岁,男童37例(67.3%)。术后即刻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低于术前[(38.5±18.5)mmHg(1 mmHg=0.133 kPa)比(80.3±30.6)mmHg, P<0.001]。手术成功率为89%(49/55)。18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AR,其中AR≥3级者3例。6例患儿于院内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2例、股动脉栓塞2例)。最终50例完成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2(3.4,8.5)年。随访期间20例患儿发生明显的AR,术后5年和10年无明显的AR生存率分别为53%和19%。11例患儿接受再干预(瓣膜成形术4例,瓣膜置换术7例),术后5年和10年无再干预生存率分别为87%和6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AR( HR=2.398,95% CI 1.007~5.712, P=0.048)是远期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压力阶差≥35 mmHg( HR=4.747,95% CI 1.116~19.329, P=0.030)和术后即刻AR( HR=5.104,95% CI 1.083~24.065, P=0.039)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结论:PBAV治疗儿童CAS安全、有效,但需留意远期明显的AR的发生。术后即刻AR是远期再干预和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术后残余压力阶差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人群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目标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人群凝血特点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目标值。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中全国35家中心住院和11家中心出院随访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抗凝强度患者抗凝相关并发症情况,分析适合中国人群凝血特点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强度目标值。结果:共纳入24 433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女13 634例,男10 799例,中位年龄49.0岁(3~80岁);住院期间监测94 286例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8±0.7,87.6%(82 595/94 286)的患者INR在1.5~2.5。共随访17 331例患者,随访率89.1%(17 331/19 452),包括主动脉瓣置换(AVR)4 038例,二尖瓣置换(MVR)8 21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DVR)4 437例,三尖瓣置换(TVR)641例,中位随访时间19.2个月(1.0~58.8个月),共随访27 803人年。随访监测101 860例次INR为1.8±0.5,其中64.8%(66 005/101 860)的患者INR在1.5~2.5,其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65/100人年)均低于其他范围的患者(INR<1.5:1.31/100人年, RR=2.01,95% CI:1.59~2.51;INR>2.5:2.34/100人年, RR=3.60,95% CI:2.84~4.52)(均 P<0.001)。INR 1.5~2.0且无栓塞危险因素的AVR及MVR患者抗凝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组内其他INR范围患者(AVR:0.15/100人年比0.38/100人年, RR=2.57,95% CI:1.02~7.28, P=0.029;MVR:0.23/100人年比0.56/100人年, RR=2.42,95% CI:1.39~4.38, P<0.001)。此外,INR 2.0~2.5的DVR患者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组内其他INR范围患者(0.32/100人年比0.62/100人年, RR=1.94,95% CI:1.03~3.79, P=0.029)。 结论:中国人群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INR总体目标值1.5~2.5;AVR及MVR术后无栓塞危险因素患者INR目标值1.5~2.0;有栓塞危险因素的AVR或MVR患者以及无论有无栓塞危险因素的DVR或TVR患者,术后INR目标值均可2.0~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术与生物瓣膜置换术中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60岁以上老年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修复(MVP)与生物瓣膜置换(MVR)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诊疗中心行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或生物瓣置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包括同期行三尖瓣修复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排除合并主动脉瓣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二次手术患者,最终纳入患者82例。根据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修复组(MVP组,25例)和生物瓣置换组(MVR组,57例)。采用 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曲线,通过 Log 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围手术期全组患者平均年龄(66.37±4.41)岁。54.9%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 P=0.99),主动脉阻断时间( P=0.88),术后住院时间( 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R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3%;MVP组无住院期死亡( P=0.24)。随访5年,最长随访63个月,平均随访47.03个月。MVR组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死于非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VP组无死亡。两组均无再手术病例。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老年患者采用二尖瓣修复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中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内NE与MPO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内髓过氧物酶(MPO)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北京阜外医院行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患者为心肌损伤组。在未发生心肌损伤的患者中依据年龄、性别及术式按1∶1的比例匹配对照组。其中围术期心肌损伤定义为术后第1天心肌肌钙蛋白T(cTnT)>0.8 μg/L,且术后第2天的cTnT水平相较于第1天增加10%以上。术中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及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内,从患者冠状静脉窦口采集血标本,测量MPO及NE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肺炎、二次气管插管、二次手术发生情况,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情况及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比较心肌损伤组与对照组的MPO及NE水平以及临床结局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30例患者,年龄(60.6±7.6)岁,男性59例(45.4%),心肌损伤组及对照组各65例。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使用ECMO、IABP及CRRT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3.8%(9/65)比3.1%(2/65), P=0.03]、肺炎[20.0%(13/65)比3.1%(2/65), P=0.03]、二次气管插管[6.2%(4/65)比0, P=0.04]发生率更高,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8(10.7,101.7)h比7.5(4.7,15.1)h, P<0.01]、ICU滞留时间[3.7(2.7,18.9)d比2.7(1.8,6.9)d, P<0.01]更长。主动脉阻断前两组冠状静脉窦血中的MPO及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主动脉开放后5 min心肌损伤组冠状静脉窦血中的MPO[(551.3±124.2)μg/L比(447.2±135.9)μg/L, P<0.01]及NE[(417.0±83.1)μg/L比(341.0±68.3)μg/L, P<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开放后5 min冠状静脉窦血中NE( OR=1.02,95% CI:1.01~1.02, P<0.01)、MPO( OR=1.00,95% CI:1.00~1.01, P=0.02)水平及呼吸机使用时间( OR=1.03,95% CI:1.01~1.06, P=0.02)是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可导致预后不良,冠状动脉循环内NE及MPO是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瓣周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肱动脉,进行造影和经导管封堵操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进行介入手术。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手术前后TTE检查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手术相关不良事件。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置入后30 d内不影响瓣膜运动和冠状动脉血流,且TTE显示瓣周反流程度下降1级及以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年龄(57.5±14.6)岁,其中男性6例。主动脉瓣PVL 7例,二尖瓣PVL 3例。除1例患者改为股静脉-房间隔入路外,其余9例患者成功经肱动脉入路置入封堵器,手术时间为(103.3±34.0)min,术后无需卧床制动。住院时间为7.5(3.0,9.8)d,经肱动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为9/10。患者手术前后的PVL反流程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1例术后第2天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术后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好转后出院。随访(14.3±7.9)个月,随访期间9例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操作,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卧床制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心肌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8岁,体重50~80 kg,身高150~180 cm,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RIPC组,每组30例。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RIPC。具体步骤如下:在右上肢上臂放置袖带,充气加压使压力200 mmHg,持续5 min后袖带放气至0 mmHg,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此为1个周期,如此进行3个周期。C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将袖带绑于病人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于术前(T 0)、主动脉开放后1 h(T 1)、术后6 h(T 2)、12 h(T 3)和24 h(T 4)时抽取病人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TnI和CK-MB浓度。术前和术后4周时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LVEF。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T 2~4时血浆NT-proBNP、cTnI、CK-MB浓度、术后4周LVEDD和LVESD降低,LVEF升高( P<0.05)。2组病人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IPC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老年病人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体心包主动脉瓣膜重建术与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