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基质软膏对红花溶剂提取物经皮透过率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建立体外透皮实验方法,研究不同基质软膏对红花溶剂提取物透过率的影响,为红花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3年1—4月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花有效成分,并使用立式扩散池体外透皮吸收法研究红花提取物的透皮效果,采取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含量.结果 红花在乙醇、甲醇、二氯甲烷中的溶剂提取物的无基质浸膏透过率分别是13.84%、15.26%、18.24%,对应乳剂型基质软膏透过率分别为35.9%、44.69%、40.9%,对应水溶性基质软膏的透过率分别为55.8%、69.8%、67.8%.结论 红花溶剂提取物在不同基质中的透过率为:无基质浸膏<乳剂基质软膏<水溶性基质软膏,同种剂型下不同溶剂的红花溶剂提取物透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酸化脂肪酸酯治疗特应性皮炎样模型小鼠的疗效及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酸化脂肪酸酯治疗特应性皮炎(AD)样模型小鼠的疗效及初步机制。方法:将6 ~ 8周龄雌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组(5只)双耳每日涂抹无水乙醇(14.3 μl/耳);模型组(15只)双耳每日涂抹卡泊三醇搽剂14.3 μl/耳及20 g/L卵清蛋白25 μl/耳,连续10 d,构建AD样模型小鼠;从第11天开始,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脂肪酸酯组、酸化脂肪酸酯组,每组5只,上午各组均继续涂抹卡泊三醇搽剂和卵清蛋白维持AD样模型,下午仅脂肪酸酯组及酸化脂肪酸酯组分别外涂脂肪酸酯和酸化脂肪酸酯10 μl/耳。实验期间监测小鼠体重、耳厚度、耳部皮损评分及搔抓频次变化。分别于第10、14天取小鼠耳部皮肤拭子标本进行16S rRNA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于第14天对耳部皮肤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后处死小鼠,取耳部组织进行HE染色、肥大细胞染色及实时定量PCR(RT-qPCR)实验,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清IgE检测。对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实验第14天,小鼠耳部皮损严重程度:AD模型组>脂肪酸酯组>酸化脂肪酸酯组>空白组,与AD模型组比较,酸化脂肪酸酯组小鼠耳厚度( F = 897.50, P<0.001)、皮损评分( F = 268.80, P<0.001)、搔抓频次( F = 64.36, P<0.001)及表皮厚度( F = 256.20, P<0.001)均显著降低,RT-qPCR提示酸化脂肪酸酯组皮损区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33( F = 3.38, P = 0. 049)、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 F = 8.70, P = 0.001)、IL-4( F = 41.73, P < 0.001)、肿瘤坏死因子(TNF)-α( F = 44.30, P < 0.001)的表达及肥大细胞浸润程度( F = 134.30, P<0.001)亦显著降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酸化脂肪酸酯治疗可以抑制AD样模型小鼠耳部葡萄球菌属的定植,4组之间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9.00、7.92, P = 0.001、0.002)。 结论:酸化脂肪酸酯可能通过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和恢复皮肤微生态多样性改善AD样模型小鼠的皮损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聚乙醇酸神经导管的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聚乙醇酸(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性能和数据。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15 ml生理盐水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实验周期为12周,每周测量浸泡液pH值并计算质量损失率。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作为浸提介质,对照组为单纯浸提介质,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浸提介质中,在(37±1)℃下浸提(72±2)h。分别在24 h、48 h、72 h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pH值。将培养好的大鼠许旺细胞(RSC 96)分别用实验组和对照组72 h浸提液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至96孔板中,进行噻唑蓝(MTT)实验,观察PGA神经导管对RSC 96增殖的影响。将RSC 96分别以实验组和对照组浸提液孵育24 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观察PGA神经导管对RSC 96迁移的影响。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实验,共计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大鼠右后肢股二头肌和臀大肌之间钝性分离扩大肌间隙,将PGA神经导管(实验组)和Neurotube(对照组)包埋在间隙中,分别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对比、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评估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采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urkey法,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GA神经导管体外降解4周时降解率为(1.470±0.026)%,之后降解率逐渐加快,至12周时降解率为(32.180±0.040)%。前2周pH下降较慢,2周时pH值为6.200±0.061,在第3周时pH值明显下降至3.930±0.118,此后pH下降速度较慢,至12周时pH值为2.560±0.003。MTT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PGA神经导管浸提液对RSC 96的增殖和迁移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内降解包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2周,两组神经导管均表现出良好的支撑性,术后4~12周,两组神经导管开始逐渐变软、塌陷,但导管完整;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期两组比较、组内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8、12周解剖大鼠肝脏和肾脏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大鼠导管周围肌肉组织无明显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无明显浸润,肌肉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PGA神经导管生物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可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良好,为下一步进行修复神经缺损实验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富集得到大高良姜和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用灌服冰乙酸及4℃冰知母水煎液法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通过HPLC法对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基于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 优化确定大高良姜、红豆蔻含药血清处理方法,同时标识出10个空白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共同入血成分,其中7个为原型入血成分;标识出12个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入血成分,其中8个为共同入血成分.结论 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相似的抗胃溃疡寒证作用机制,同时,初步推测出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残留物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研究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后,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的残留情况.方法 对13种医疗器械常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灭菌,不经解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试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残留产生情况.解析3、5、7 d后,检测环氧乙烷残留情况和解析速率,以及浸提温度、时间、氯离子浓度3种因素对2-氯乙醇检出情况的影响.结果 13种材料灭菌后均未检出2-氯乙醇.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聚氨酯和聚氯乙烯环氧乙烷残留量较多,分别为632.27、577.66和524.53 μg/g,硅橡胶和氟塑料残留量较少,分别为5.34和72.73 μg/g.不同材料解析速率相差较明显,其中氟塑料和聚醚酰胺嵌段共聚物解析速率最快,分别为100.00%和98.34%.氯离子浓度对2-氯乙醇检出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应对选择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必要时通过控制灭菌和解析条件降低环氧乙烷残留,而对于2-氯乙醇残留的控制可能不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彝医药金薄清咽颗粒制备工艺及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疗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彝医药金薄清咽颗粒(JBQYG)的制剂工艺及其对慢性咽炎(CP)模型大鼠的改善机制.方法:选择最优辅料,进行成型工艺筛选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用JBQYG干预CP大鼠,检测咽喉组织表观、病理、转录因子p65(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炎性和氧化水平.结果:最优辅料为乳糖,成型工艺为:纯浸膏∶乳糖=8∶1、乙醇浓度 95%、乙醇用量 10%,制剂标准成分芍药苷稳定达标;JBQYG降低了CP大鼠咽喉NF-κB p65 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逆转了氨水诱导的炎性和氧化应激,从而改善了咽喉的表观和病理改变;且JBQYG较阿司匹林更有效地改善了氧化应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确定的制剂制备工艺合理;JBQYG通过降低NF-κB p65 的磷酸化水平和提升总抗氧化能力,改善CP咽喉的炎性和氧化状态、表观及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参术调脾颗粒方中白术和陈皮的醇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优选参术调脾颗粒方中白术和陈皮的最佳醇提取工艺.方法:以参术调脾颗粒中醇溶性浸出物、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为醇提取工艺的考察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考察不同因素和水平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参术调脾颗粒方中白术和陈皮最佳醇提取工艺为A1B3C2D3,即乙醇浓度65%,加10倍量乙醇,每次提取1.5 h,提取3次.结论:优选的参术调脾颗粒方中白术和陈皮醇提取工艺合理可行,有效成分提取效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建立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实验对热毒宁吸入粉雾剂进行制备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中绿原酸、栀子苷和青蒿素的含量.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粉末粒径分布,结合药典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标准.结果:15 g金银花和12 g青蒿在3倍体积的水中提取6 h,可以获得最佳的挥发油提取量,在6倍水体积,pH=2.5的条件下,提取240 min可以获得最优的绿原酸和浸膏得率.在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180 min,6倍加液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栀子醇提物得率.在温度80℃、风速600 L/h,进药量3 mL/min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发现乙醇含量为60%时为最优条件,其粒径分布在1~5 μm的体积百分数为67.6%,且得粉率为71.2%.喷雾微粉在25 ℃条件下储存1个月和3个月,药物分别降解0.25%和2.13%,水分分别增加0.02%和0.05%,且在避光和正常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变化.热毒宁喷吸入雾剂中绿原酸含量不低于5.0%、青蒿素含量不低于3.2%、栀子苷含量不低于6.8%.热毒宁喷吸入雾剂中总菌落数低于1 000 cfu/g,真菌和酵母低于100 cfu/g,未检出大肠杆菌.结论:该优化后工艺可靠,含量测定的精密度、准确性、重复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解毒中药并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浸膏,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XDR-AB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共孵育,通过线虫的存活率判断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XDR-AB活性.结果 随着姜黄和土荆皮提取物浓度的增大,XDR-AB感染的线虫存活率不断提高.姜黄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5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18.8%、13.3%;土荆皮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47.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23.8%、15.8%.结论 姜黄和土荆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XDR-AB感染活性,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药效验证,以期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氯代水杨胺杀灭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新型灭螺剂10%氯代水杨胺制剂(chlorosalicylicamide,LDS)对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和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 straminea)的作用效果,为该灭螺剂的现场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10%LDS配制成有效浓度分别为0.400 0、0.200 0、0.100 0、0.050 0、0.025 0、0.012 5 mg/L的系列标准溶液,在实验室浸泡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观察在不同浓度溶液中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螺的死亡情况,统计各组死亡率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相对毒力指数,同时设立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50%wet-table power of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WPN)为药物对照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去氯水).结果 LDS有效浓度在0.100 0 mg/L及以上时,WPN有效浓度在0.200 0 mg/L及以上时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浸泡24、48、72 h后死亡率均能达到100%.光滑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hLC5.分别为0.047 95、0.046 52、0.037 10 mg/L;光滑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分别为0.063 48、0.057 05、0.057 05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12 35、0.013 99、0.008 40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58 95、0.025 71、0.023 75 mg/L.以LC50值较大的WPN为标准药物,其相对毒力指数为1.00,LDS对光滑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32、1.23、1.54;LDS对藁杆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4.77、1.84、2.83.使用LDS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光滑双脐螺存活数均高于藁杆双脐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4、5.263、4.658,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灭螺药物WPN,10%LDS对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杀灭效果更佳,尤其对藁杆双脐螺作用效果更为敏感,具有替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