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银杂化的载辛伐他汀PLGA微球合成及性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纳米银(AgNPs)杂化的载辛伐他汀(SIM)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评价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丝素蛋白(SF)并通过其疏水作用对载SIM的PLGA微球表面进行改性;通过静电吸附用壳聚糖(CTS)及AgNPs进一步对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制备AgNPs吸附CTS修饰SF包覆的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能谱仪、Zeta电位仪对载药微球进行分析,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所制备的PLGA微球的平均直径约为9.67 μ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gNPs杂化后的载SIM的微球;Zeta电位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处于稳定的状态;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载药微球有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能延缓药物释放速率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结论:SF修饰的AgNPs杂化的载SIM的PLGA微球具有抑菌与成骨作用,且表现出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可应用于口腔内的局部缓释给药,在牙周炎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晶状体表面改性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内障是目前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临床上通常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对其进行治疗。该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但是所植入的IOL是一种外来性异物,术后除了急性炎症反应之外,存在着远期的体内生物相容性问题,即后发性白内障,严重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虽然手术方式改进、IOL设计加工改良等能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相容性问题并未获得改善,仍能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笔者从材料学的角度对材料表面性能改性抑制后发性白内障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血卟啉单甲醚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研制及其显像与声动力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制一种乳腺癌细胞膜(CCM)包被的载血卟啉单甲醚(HMME)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观察其体外靶向同源乳腺癌细胞的能力,并探讨其体外增强光声显像及声动力治疗(SDT)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及反复冻融法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挤压法制备CCM包被的载HMME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仿生纳米粒作为分子探针(CHP-NPs)。检测纳米粒的基本表征;体外观察纳米粒对同源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及增强光声显像的效果;以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验证纳米粒产生活性氧(ROS)的性能,并以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其对乳腺癌细胞的SDT效果。结果:所制备的CHP-NPs大小均一,形态规则呈球形"核壳结构",粒径为(275.23±8.25)nm,表面电位为(-18.43±0.45)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CHP-NPs能靶向同源4T1细胞;体外光声显像实验显示,纳米粒光声信号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经SOSG探针检测,CHP-NPs在超声辐照下可产生ROS;单独CHP-NPs与4T1细胞共同孵育,不应用超声辐照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其浓度为0.6 mg/ml时细胞存活率仍达95%;经超声辐照时,CCK8实验显示该CHP-NPs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SDT效果。结论:成功制备出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同源肿瘤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肿瘤光声显像及SDT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有分形亲水微通道的自泵油水凝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肿胀的组织和水疱中的大量渗出液会严重延缓创面愈合进程,烧伤创面是应用传统敷料的巨大挑战。该文报道了一种具有分形亲水微通道的自泵油水凝胶,其可以快速移除过量渗出液,效率比纯水凝胶提高约30倍,并可有效促进烧伤创面愈合。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动态乳化过程辅助的乳液界面聚合方法,借助亚稳态乳化动态过程,制备了具有分形结构的自泵油水凝胶敷料。相比商用敷料TegadermTM,分形自泵油水凝胶敷料可显著促进大鼠烧伤创面真皮、血管和毛囊再生,新生毛囊数量增加约13.5倍,新生血管数量增加约6.6倍,新生真皮无效腔面积缩小约42.5%。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的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敷料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乳化性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聚甘油脂肪酸酯,简称聚甘油酯,是一种乳化性能优良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作为一种新型乳化剂,聚甘油脂肪酸酯既可作为油包水型乳化剂,也可作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还可形成重乳状液,适于各种特殊用途,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国内外报道的70 余篇聚甘油脂肪酸相关文献的整理,本文着重针对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性的机理、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乳液的种类和应用领域进行分析与讨论.聚甘油脂肪酸酯的乳化性与其亲水亲油平衡值相关,通过改变聚甘油的聚合度、脂肪酸碳链长度以及酯化度即可得到性质各异的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剂,以符合多种应用需求.本文借助对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性能的深入探讨,将为聚甘油脂肪酸酯乳化性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四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对三联白内障玻璃体切除术后屈光状态预测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BU Ⅱ、Kane、EVO 2.0及LSF等4种新型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IOL植入、玻璃体切除及晶状体后囊膜切除三联手术后屈光状态预测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眼科患者104例(104只眼)。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74例(74只眼);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8.4±6.3)岁。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三联组。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IOL植入术,三联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IOL植入、玻璃体切除及晶状体后囊膜切除三联手术。使用BU Ⅱ公式计算两组患者IOL的屈光度,并计算Kane、EVO 2.0及LSF等3种IOL公式的预测结果。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检测患者术眼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水平角膜直径及植入IOL的屈光度,计算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屈光误差(PE)、PE的标准差(SD)、平均绝对误差(MAE)及绝对误差中位数(MedAE);计算PE在±0.25 D、±0.50 D、±0.75 D及±1.00 D范围内的百分比,BU Ⅱ、Kane、EVO 2.0及LSF等4种公式的公式性能指数(FPI)。年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水平角膜直径及植入IOL的屈光度等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BCVA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和眼别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ME值与零取值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不同公式的MAE及MedAE采用Friedman test进行比较。PE在不同范围内百分比的比较采用Cochran Q检验。结果:在对照组中,BU Ⅱ、LSF、Kane及EVO 2.0等4种公式的PE分别为(0.032±0.405)D、(0.056±0.389)D、(0.186±0.392)D及(0.197±0.395)D,在三联组分别为(-0.084±0.656)D、(-0.041±0.652)D、(0.047±0.637)D及(0.050±0.666)D。对照组中,Kane和EVO2.0公式显示出远视系统误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4,3.599;P<0.05);BU Ⅱ和LSF公式在对照组中的系统误差无统计学意义(t=0.570,1.029;P>0.05)。在三联组中,BU Ⅱ、Kane、EVO 2.0及LSF等4种公式的系统误差均无统计学意义(t=-0.920,0.530,0.545,-0.450;P>0.05)。BU Ⅱ、LSF、Kane及EVO 2.0等4种公式的PE,三联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偏向近视,但并无统计学意义(t=1.641,1.526,2.315,1.624;P>0.05)。BU Ⅱ、Kane、EVO 2.0及LSF等4种公式的FPI,在对照组中的表现均高于三联组。对照组和三联组BU Ⅱ公式的FPI分别为0.648和0.393,均位列第一;LSF公式的FPI分别为0.526和0.381,位列第二;Kane公式的FPI分别为0.479和0.351,位列第三;EVO 2.0公式的FPI分别为0.463和0.346,位列第四。结论:术后1个月时,在三联组中应用BU Ⅱ、LSF、Kane及EVO 2.0公式均未显示出远视或近视漂移。其中,预测准确性表现最优的是BU Ⅱ公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共载吲哚菁绿和Nrf2-siRNA的多功能纳米粒子对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体外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构建共载吲哚菁绿(indo cyanine green,ICG)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短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多功能纳米载药粒子,并探究其联合光热疗法与抗氧化抑制作用增效的光动力疗法协同对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体外作用与机制.方法:利用超声乳化法和静电力吸附作用制备基于聚氨基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且共载ICG和Nrf2-siRNA的纳米粒子PPI-siRNA.表征PPI-siRNA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大小和分布、表面电位及其载药情况;评价PPI-siRNA纳米粒子对ICG和Nrf2-siRNA的胞内递送以及Nrf2-siRNA逃逸溶酶体吞噬的性能;通过检测舌鳞状细胞癌细胞SCC-25随激光照射的升温效应、热休克蛋白60表达和活性氧生成水平考察PPI-siRNA纳米粒子的光热和光动力性能;考察细胞内Nrf2及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的表达水平,从而探究Nrf2-siRNA助力光动力效应的作用机制;运用噻唑蓝比色法考察PPI-siRNA联合激光照射对SCC-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PPI-siRNA纳米粒子呈形貌规则的球状结构,粒径约为180 nm,并成功共载ICG与Nrf2-siRNA;PPI-siRNA纳米粒子可以高效递送ICG和Nrf2-siRNA入胞,且可以确保Nrf2-siRNA逃逸溶酶体吞噬,从而发挥基因沉默作用;PPI-siRNA纳米粒子具备良好的光热和光动力性能,Nrf2-siRNA可以通过下调抗氧化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显著提升光学疗法的抗肿瘤效率.结论:PPI-siRNA纳米粒子可以联合光热疗法与基因沉默作用增效的光动力疗法并有效抑制SCC-25的体外生长,在OSCC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厚朴挥发油纳米乳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制备厚朴 Magnoliae Officinalis Cortex(MOC)挥发油纳米乳凝胶(MOC volatile oil nanogel,MNG),评价其结肠靶向释放性能,并考察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乳化法制备厚朴挥发油纳米乳(MOC volatile oil nanoemulsion,MN),并对其形貌、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以成胶时间为指标优选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将最优比的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溶于MN中形成MNG,对得到的MNG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结肠靶向和对DSS诱导的UC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所制得的MN外观澄清、透明、微泛蓝光,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呈球形,平均粒径为(61.56±1.67)nm,ζ电位为(-21.37± 0.45)mV,包封率为(85.25±0.50)%;在最佳MN配方的基础上,以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0mg/mL和40 mg/mL作为凝胶基质,制得最佳MNG;药效学实验证明MNG.对 UC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成功制备MNG,提高厚朴挥发油稳定性的同时,使其具有结肠靶向释放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不同品种油茶壳皂素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湘林、华鑫、小果三种油茶品种油茶壳中皂素的结构与性能差异,为油茶壳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茶壳为原料,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 ∶ 10(g/mL),在60℃下浸提9 h提取皂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及吊片法等比较三种品种油茶皂素表面活性及结构上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间油茶皂素含量和表面活性差异较显著,湘林、华鑫、小果壳中粗皂素得率分别为23.58%、21.88%和19.21%,粗皂素中皂苷含量分别为48.53%、45.60%和39.73%;湘林油茶皂素含量最高,临界胶束浓度值最低,为4.02 g/L,表面张力为42.6 mN/m,表面活性最好;华鑫油茶皂素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和乳液稳定性.结论:综上可知不同品种油茶壳皂素差异较显著(P<0.05).湘林油茶壳皂素适宜用作表面活性剂,华鑫油茶壳皂素适宜用作乳化剂进行综合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洗涤产品生产环境与生产工艺的微生物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为获得微生物分布的基础数据、帮助工厂识别微生物风险点并评价防腐体系的有效性.文章对洗涤剂厂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进行了调查研究.连续 3 个月对工厂的空气、水样、原材料、设备表面、包装材料和生产过程进行微生物采样并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和防腐挑战试验评价工厂所用防腐剂的有效性及其对所生产成品的防腐效能.实验表明,原材料、设备表面和包装材料中均未检出微生物;空气中有两个位点的浮游菌总数超标,达到了 2 010 CFU/m3 和 2 030 CFU/m3,分别位于4月份的乳化间和5月份的生产车间,其他时间和位点浮游菌总数均<1 000 CFU/m3,在合格范围内;生产用水在3个月份的抽检中均存在菌落超标的现象,菌落总数在 102~105 CFU/mL之间;生产过程取样均在加入活性物和助剂的步骤中检出了微生物,从中分离出了 25 株细菌,MIC值均<0.01%,优势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添加标准菌株和优势菌株到生产成品中进行防腐挑战测试均能通过,说明所用防腐剂有效且产品防腐性能良好.该工厂微生物风险点为空气、水样及生产过程中添加活性物和助剂的步骤,成品及时添加防腐杀菌剂后防腐效能良好.因此,建议工厂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督管理,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