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通州区2 704名6~18岁女童青春期性征发育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6~18岁女童青春期性发育现状,并比较消瘦、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女童性发育情况的差异。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对北京市通州区2 844名6~18岁女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现场测查乳房、阴毛发育分期,询问月经初潮状况,测量体重和身高,并划分为消瘦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及肥胖组。问卷调查获得家庭及个人基本信息。应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方法计算性征发育各期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共调查2 844名女童,符合纳入条件2 704名,调查有效率为95.1%,其中6~9岁1 105名(40.9%)、10~13岁1 053名(38.9%)、14~18岁546名(20.2%)。女童身高Z分值(HAZ)、体重Z分值(WAZ)、体质指数Z分值(BAZ)分别为0.46(-0.23,1.16)、0.69(-0.16,1.67)、0.67(-0.27,1.73);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45/2 704)、17.3%(467/2 704)、19.9%(538/2 704)。消瘦组45名、正常体重组1 654名、超重及肥胖组1 005名。乳房发育2期(B2)、阴毛发育2期(P2)、月经初潮年龄分别为9.0(95% CI 8.9~9.1)岁、10.5(95% CI 10.4~10.6)岁、11.4(95% CI 11.3~11.5)岁。发育期女童64.6%(1 211/1 874)乳房发育分期大于阴毛,32.4%(607/1 874)乳房和阴毛发育分期相同,3.0%(56/1 874)阴毛发育分期大于乳房。乳房发育B2与B5年龄差4.7(95% CI 4.6~4.8)年;阴毛发育P2与P5年龄差4.5(95% CI 4.4~4.6)年;B2与月经初潮年龄差2.4(95% CI 2.3~2.5)年。消瘦、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组B2年龄依次为10.0(95% CI 9.5~10.6)、9.3(95% CI 9.2~9.4)、8.6(95% CI 8.4~8.7)岁,月经初潮年龄依次为13.1(95% CI 12.4~13.7)、11.6(95% CI 11.4~11.7)、11.1(95% CI 11.0~11.2)岁;超重及肥胖组女童B2与B5年龄间隔、P2与P5年龄间隔为4.5、4.1年,正常体重组分别为4.7、4.5年,消瘦组分别为4.6、4.7年。 结论:北京市通州区女童性征发育各期年龄以及初潮年龄较20年前北京市报道有提前趋势;超重肥胖女童相比于正常体重女童不仅青春期开始发育年龄更早,而且发育进程也有缩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快速进展型早发育儿童的体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快速进展型早发育(EFP)儿童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临床症状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7-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证候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数据,分析ICPP与EFP患儿中医体质分布、辨证分型及临床症状的关联性。结果:① 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 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ICPP与EFP患儿中医证型以肝郁化火证居多,分别为59.15%(42/71)、46.51%(60/129);体质以气郁质居多,分别为35.21%(25/71)、36.43%(47/129),但ICPP与EFP患儿总体中医证型、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 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相关,其中阴虚火旺证与阴虚质,肝郁化火证与气郁质,痰湿壅滞证与痰湿质、阳虚质显著相关( P<0.01)。④ 200例ICPP与EFP患儿中,女童多于男童,男童BMI高于女童,痰湿壅滞证ICPP与EFP患儿BMI高于其他证型( P<0.01)。ICPP与EFP患儿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症状以乳房胀痛为主,为22.19%(69/311)。 结论: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性别、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但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间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OLR3B基因突变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例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OLR3B基因突变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来自非近亲结婚家庭的女性先证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自幼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及身材矮小等。性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替代治疗后月经恢复及乳房发育。头颅MRI平扫可见广泛脑白质低髓鞘化改变、胼胝体萎缩及小脑萎缩。胸片示胸段脊椎侧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POLR3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79A>C(p. E160A)、c.2657G>C(p.R886T),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个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POLR3B基因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临床表型及影像学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早期识别及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5,X特纳综合征并发性腺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性腺Y染色体嵌合的45,X 特纳综合征(TS)并发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双侧性腺母细胞瘤(Gb)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45,X TS并发分泌HCG双侧Gb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分别以“Turner syndrome”“Gonadoblastoma”“Y chromosom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Precocious”及“特纳综合征”“性腺母细胞瘤”“Y染色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早熟”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建库至2022年3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该病特点。结果:患儿 女,5岁3月龄,因“乳房增大27个月,发现血β-HCG升高8个月”就诊。患儿3岁时因乳房发育2个月外院就诊发现“心脏杂音”诊断“肺静脉畸形+房间隔缺损”即手术。乳房发育呈进行性,伴生长加速、骨龄显著进展。3岁7月龄当地医院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部分发动,不能解释,予全外显子测序后发现染色体核型45,X。4岁6月龄发现血β-HCG升高(24.9 U/L),分泌HCG的病灶未明。5岁3月龄转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时,乳房及阴毛发育、阴蒂肥大,外周血睾酮 1.96 μg/L,β-HCG 32.3 U/L,SRY基因阴性。全身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腹腔镜探查术示性腺左侧呈肿瘤外观及右侧条索状,双侧性腺及静脉采血(β-HCG、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均左侧>右侧>外周静脉血)、性腺切除术(病理为双侧Gb)、双侧性腺组织SRY基因阳性。术后血雌二醇、睾酮和β-HCG降至正常。共检索到国外4例分泌HCG的Gb的病例报道,4例表型均为女性,有男性化或闭经表现,术前外周血 β-HCG浓度分别为 74.4、5.0、40 456.0和 42.4 U/L。结论:含Y染色体成分的TS发生Gb的风险高,以乳房发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Gb少见,分泌HCG的Gb则很罕见。非典型临床表现的TS要注意嵌合型;有男性化特征的TS提示Y染色体成分的存在,并发生分泌雄激素的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urner综合征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1例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Turner综合征(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1月19日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病门诊就诊的1例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样,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患儿染色体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以"Turner综合征""快进展型青春期"及"Turner syndrome""rapidly progressive pubert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库、CBM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相关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5月31日,总结该病患儿临床特征及染色体核型。结果:患儿为13岁2月龄女性,患儿9岁时乳房开始发育,10岁时身高增长缓慢,渐矮小,11岁时月经初潮,13岁时于外院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46,X,i(X)(q10)。患儿入院时,身高为143.5 cm(< P3),面部、右锁骨处皮肤共有6~8颗黑痣,双侧通贯掌,未见鼻梁塌陷、颈蹼、肘外翻、盾状胸、乳距增宽等特殊躯体特征,月经来潮2年2个月,骨龄达15.6岁。CM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Xp22.33p11.1区域存在58.06 Mb缺失片段,Xp11.1q28区域存在94.49 Mb重复片段。MLP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X染色体存在短臂单体与长臂三体结构异常。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库、CBM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出13篇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相关文献,涉及14例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加上该患儿,共计纳入15例患儿的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与生长发育迟缓,染色体核型以嵌合体为主。 结论: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和生长发育迟缓,Xp22.33p11.1区域缺失与Xp11.1q28区域重复可能是本研究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该病患儿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春期发育时相和速度对儿童抑郁症状影响的6年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前瞻性预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于2013年招募了2 084名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1~3年级学生,建立儿童青春期发育队列。随访6年,每2年开展体格、第二性征发育评价(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发育)和抑郁症状评估。使用非线性生长模型分别拟合男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1~2年级学生基线时与随访时分别采用《简明心境与情绪问卷》(SMFQ)与《心境与情绪问卷》(MFQ)评价抑郁症状;3年级学生基线时和随访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价抑郁症状。使用Z分法将抑郁症状得分进行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男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抑郁症状发生的预测效应。结果:随访6年后收集完整问卷及体格信息1 909名,年龄为(13.94±0.87)岁,其中男生1 052名(59.19%),女生857名(43.81%),随访率为91.60%。女生平均青春期发育时相(11.25岁)早于男生(12.70岁),且女生平均发育速度1.47(Tanner阶段/年)比男生更快1.28(Tanner阶段/年)。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与发育适时组女生相比,发育时相延迟的女生抑郁症状水平更低(β =-0.19,95% CI:-0.34,-0.01);与发育速度正常组女生相比,发育快速组女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β =0.23,95% CI:0.05,0.40),而发育缓慢组女生抑郁症状风险降低(β =-0.21,95% CI:-0.39,-0.03)。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男生抑郁症状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女生青春期发育速度过快可能是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青春期发育时相与速度对男生青春期抑郁症状均无预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BR1基因的新发移码突变导致患儿智力障碍伴自闭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智力发育障碍伴自闭症和语言障碍(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 with autism and speech delay,IDDAS)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例IDDAS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儿及家系进行基因变异情况检测,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存在轻度的智力发育落后、脑损伤,并有情绪障碍、学习习惯异常及自闭倾向。相对于既往报道的IDDAS患者表型,本案例患儿存在性早熟(乳房早发育)的新表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 TBR1基因存在c.874dup(p.Ser292Phefs*29)杂合移码突变,父母为野生型,即患儿的变异为新发变异。ACMG评级为致病,且此前尚未见文献报道及数据库收录,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结论:TBR1基因的c.874dup(p.Ser292Phefs * 29)杂合移码突变为该患儿的致病性突变,本案例的报道丰富了IDDAS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可为后续类似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ARID2新发变异所致Coffin-Siris综合征6型的基因型及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RID2变异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offin-Siris综合征(CSS)的基因型及表型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CSS患儿及其父母进行临床外显子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和表型。结果:患儿女性,2个月1 d,因"反复呕吐1个月余,阴道流血1次"入院,伴重度营养不良,特殊面容,双侧乳房早发育,处女膜突出伴阴道流血。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ARID2基因新发杂合变异c.1919delC(p.P640Lfs*7),父母均未检测到位点变异;目前已报道ARID2变异引起CSS病例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主要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喂养困难为特征,同时伴有骨骼畸形、行为异常、视力障碍等表现,内分泌异常少见报道。结论:对于临床上生长迟缓、特殊面容,伴喂养困难,不明原因阴道流血患者应警惕罕见遗传综合征可能,应尽早基因检测明确疾病的分子基础,ARID2c.1919delC(p.P640Lfs*7)为新报道的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性性早熟患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后月经初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患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后月经初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71例CPP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儿GnRHa停药至月经初潮时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临床资料与治疗结束后月经初潮时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CPP患儿治疗结束后月经初潮时间的因素。结果:CPP患儿初潮年龄(12.61±1.05)岁,患儿在GnRHa治疗结束(12.03±6.45)个月后出现月经初潮。Pearson相关显示,CPP患儿治疗结束至初潮间隔时间与起始Tanner分期、起始年龄、治疗时间、起始体重、起始BMI、起始BMI Z评分、起始骨龄、Δ骨龄均存在负相关(均 P<0.05),与起始身高、Δ身高、Δ体重、ΔBMI、ΔBMI Z评分、起始PAH不存在相关性(均 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CPP患儿治疗起始骨龄、治疗起始Tanner分期和Δ骨龄是CPP患儿GnRHa治疗结束至月经初潮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CPP患儿GnRHa结束后月经初潮年龄为(12.61±1.05)岁,治疗结束至月经初潮间隔时间相关因素包括治疗起始乳房发育Tanner分期、治疗起始骨龄和Δ骨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26例儿童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MAS诊疗的认识,实现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就诊的26例MAS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 t检验、 Mann- 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 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1.共纳入MAS患儿26例(女22例、男4例),女性平均起病年龄为(5.87±2.94)岁,男性平均起病年龄为(7.48±3.36)岁。2.女性患儿中,典型三联征7例,非典型三联征15例。3.首发症状:女性患儿阴道出血8例、乳房早发育14例;4例男性患儿,1例因"骨折"就诊,3例因"身高落后于同龄人"就诊。4.与乳腺发育组比,阴道出血组患儿起病年龄早[(4.06±1.88)岁比(7.82±1.82)岁]( t=5.023, P<0.001)、骨龄超前明显[(1.26±0.07)比(1.09±0.13)]( t=2.933, P<0.05)、预期终身高受损严重[(-2.16±0.98) SDS比(-0.96±1.09) SDS]( t=1.352, P<0.05)、血磷水平低[(1.41±0.14) nmol/L比(1.67±0.24) nmol/L]( t=1.941, P<0.05)、碱性磷酸酶水平高[339(313,656) U/L比243(205,452) U/L]( U=1.000, P<0.05)。阴道出血组8例患儿均存在骨纤维发育不良。5. 10例患儿转为中枢性性早熟(CPP),转为CPP组与未转为CPP组相比,起病年龄晚[(7.27 ± 2.69)岁比(4.69± 2.68)岁]( U=44.000, P<0.05)、确诊时骨龄超前明显[(1.23±0.11)比(1.01±0.13)]( t=1.834, P<0.05)、预期终身高低[(152.00±4.62) cm比(162.10±6.91) cm ]( t=3.805, P<0.05)。6. 11例患儿出现骨纤维发育不良,多数(8例)为多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部位为下肢骨、颅骨。7. 20例患儿出现皮肤牛奶咖啡斑,散在分布,其中35%(7/20)的患儿皮肤牛奶咖啡斑越过中线。 结论:MAS临床表现复杂,女童发病常见且较男童早,男性患儿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相对困难。以阴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MAS患儿通常起病年龄早,骨龄超前明显,预期终身高较低,临床需注意监测和评估。在MAS患儿中,阴道出血与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存在明显相关性,故针对阴道出血患儿建议常规行骨骼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以了解隐匿性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情况。对就诊晚、骨龄超前严重的患儿应警惕进展为CPP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