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的效果.方法 于2019年3月~2022年3月阶段采集病例展开研究,实施对象为9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经严格纳排标准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前一组实行常规护理,后一组开展综合心理护理干预;使用专用量表判定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健康状况、生命质量,以上数据两组对比.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韧性量表评分更低(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而观察组更优秀(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可发挥消除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状态,促使其生存质量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表达变化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及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变化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并对比癌组织、癌旁组织中RUNX3、JAM-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JAM-A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转录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JAM-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JAM-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转录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呈负相关,JAM-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表达显著下调、JAM-A表达显著上调,且与患者预后均存在一定相关性,RUNX3及JAM-A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误诊为宫颈管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远处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早期发现转移灶并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3].资料显示,乳腺癌常见转移至肝、骨、肺等部位,少见生殖器官转移,子宫内膜转移更是极为罕见,故临床易忽视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致使误诊为原发癌或其他部位转移癌,影响临床治疗[4].本文通过报道1例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误诊为宫颈管腺癌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期为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DCE-TIC联合DWI-AD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E-TIC)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DWI-AD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女性乳腺癌患者147例,根据新辅助化疗(NAC)后是否发生显著病理反应性将患者分为病理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n=51)和非显著反应(NMHR)(n=96).比较2组TIC曲线类型和ADC值,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C后发生MHR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与ADC对乳腺癌NAC后发生MHR的评估效能.结果 NAC后,MHR组TIC曲线类型降低的患者占比及△ ADC%值均大于NMHR组(P<0.05).MHR组ER阴性、PR阴性及分子亚型三阴型的患者占比大于NMHR组,分子亚型LuminalB型占比则小于NMH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ER与PR阴性、三阴型分子亚型、TIC类型降低和高△ ADC%是NAC后发生MHR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IC类型降低、ΔADC%及二者联合诊断NAC后发生MHR的AUC分别为0.735、0.885、0.951,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TIC类型降低及高△ ADC%是乳腺癌NAC后发生MHR的影响因素,并且二者均对NAC后发生MHR有一定的评估效能,二者联合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自身免疫的关联:综述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小叶非干酪样肉芽肿.GLM发病率较低,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其是怀孕和哺乳期间的妇女.GL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吸烟、感染、妊娠、哺乳、高催乳素血症、口服避孕药和自身免疫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LM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自身免疫在GLM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年来GLM的发病机制以及自身免疫在GLM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状态对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影响:个案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或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人体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外周血液中肿瘤相关细胞的总称,与肿瘤的疗效评估和代谢转移关系密切.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 1例接受手术和4个周期术后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因使用化疗药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且CTCs计数发生明显变化的病例,两者的显著相关性为临床CTCs计数变化的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分析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高频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ROC探讨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59例(61.46%),未转移37例(38.54%);淋巴结转移组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大于未转移组,周 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占比、淋巴门消失占比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大、腋窝淋巴结纵径大、纵横径比值大、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大、弹性数据离散度值大、病灶与周 边组织比值大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 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33、0.782、0.758、0.721、0.646、0.714、0.685、0.730),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0.90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用于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患者MRI特征与病理分级、分子分型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MRI特征与病理分级、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0例乳腺癌患者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未接受任何治疗前完成MRI检查,分析MRI特征与病理分级、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60例患者病理分级Ⅰ级3例(5.00%),Ⅱ级33例(55.00%),Ⅲ级24例(40.00%),Ⅰ 级患者肿瘤直径小于Ⅱ级、Ⅲ级(P<0.05),但Ⅱ级、Ⅲ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级患者强化曲线以流入型为主,占比66.67%,Ⅱ级、Ⅲ级患者以平台型为主,占比75.76%、70.83%,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60例患者分子分型Luminal A型12例(20.00%),Luminal B型37例(61.67%),Her2过表达型4例(6.67%),Triple-Negative型7例(11.67%),Luminal A型、Luminal B型患者边缘均不清晰,而Her2过表达型、Triple-Negative型各有1例边缘清晰患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Triple-Negative 型肿瘤直径最大,Luminal B型最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Her2过表达型MRI表观扩散系数值最大,Luminal A型最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Triple-Negative型早期强化率最大,Her2过表达型最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MRI特征与病理分级、分子分型存在一定关系,应重点关注肿瘤大小、病灶边缘、内部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成像联合BI-RADS分类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结节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和BI-RADS检查,分析良恶性结节的一般资料和不同影像学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效能.结果 94例患者中37例患者乳腺肿瘤为恶性,纳入恶性组,其余57例患者乳腺肿瘤纳入良性组,恶性组最大肿瘤直径大于良性组(P<0.05).通过BI-RADS分类发现,恶性组患者BI-RADS分类为4b、4c和5类的患者占比分别为32.43%、37.84%、16.22%,均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患者ADC值小于良性组,其肿瘤形态不规则患者有29例(78.38%),边界模糊患者33例(89.19%),均高于良性组(P<0.05).MRI诊BI-RADS分类的准确率为89.36%(84/94),BI-RADS分类诊断的准确率为87.23%(82/94).经ROC曲线分析发现,MRI检查、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肿瘤的AUC分别为0.893、0.871,联合诊断的AUC为0.92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和91.2%.结论 MRI检查和BI-RADS 分类能够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将两者进行联合应用,能够提升其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可以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通关藤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通关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通关藤的活性成分,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通过GeneCards、GEPIA2、OMIM、PharmGKB、TTD数据库获得乳腺癌的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通关藤活性成分-乳腺癌-靶点网络,通过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相关信号通路.对前10个关键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通关藤注射液体外干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alcein-AM/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对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从通关藤中筛选出11α-O-苯甲酰-12β-O-乙酰通关藤苷元B、咖啡酸、苦绳苷元A、山柰酚等 37 个活性成分和治疗乳腺癌的 276 个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筛选出AKT1、EGFR、TNF、CTNNB1、IL-6等25个关键靶点,主要影响雌激素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通关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AKT1、ALB、CASP3、ESR1和TNF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通关藤注射液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P<0.01,P<0.001),诱导细胞凋亡(P<0.001),同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P<0.05,P<0.01).结论 通关藤可能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