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颈胸一体固定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颈胸一体架(膜)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体位固定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入组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均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照射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并在放疗中进行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分别配准乳腺/胸壁靶区和锁骨上下区靶区。对239次CBCT图像的摆位误差和上下靶区位置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乳腺/胸壁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84±2.36)、(1.99±2.48)、(1.75±1.86) mm,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98±2.44)、(1.98±2.48)、(1.71±1.79) mm。每个病例每次CBCT扫描的乳腺/胸壁与锁骨上下区平移误差的差值在 x、 y、 z方向分别为(0.38±0.66)、(0.07±0.41)、(0.45±0.92) mm。 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摆位误差小,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靶区位置有很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皮肤表面定位摆位误差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图像分析探究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中的皮肤定位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辅助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患者80例。治疗计划中为每位患者创建CT定位图像,放疗过程中在对患者摆位完成后扫描获得锥形束CT(CBCT)验证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将CT定位图像和CBCT验证片叠加至每位患者皮肤表面位置。测量乳头-肺( X轴)方向和颅尾( Y轴)方向的等中心偏差以及叠加图像 X、 Y轴旋转角度的偏差。 结果:在80例乳腺癌患者中, X、 Y轴和旋转角度的系统误差( μ)分别为(0.01 ± 0.01)mm、(-1.35 ± 0.14)mm和(0.06 ± 0.01)°; X、 Y轴和旋转角度之间的系统误差( Σ)分别为(1.76 ± 0.72)mm、(1.49 ± 0.58)mm和(0.90 ± 0.12)°; X、 Y轴和旋转角度的随机误差分别为(1.34 ± 0.96)mm、(1.93 ± 1.02)mm和(1.0 ± 0.2)°;在整体和左右侧患者中总矢量误差分别为(3.02 ± 1.26)、(2.88 ± 1.03)和(3.25 ± 1.38)mm,均不具有临床意义。 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常规乳房放射治疗过程中依据皮肤表面位置并且结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获得足够小的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安市中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2例接受乳腺癌保乳术后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放疗固定方案将其分为真空垫组(24例)、乳腺托架组(27例)、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21例),采用锥形束CT分析固定摆位误差,计算总体误差均值和系统误差的标准差值,并分析影响固定摆位误差的相关因素。结果:乳腺托架组、真空垫组及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组间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2.11±0.41、2.67±0.26、1.79±0.21)、Z方向旋转误差(1.14±0.24、1.05±0.21、0.91±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45.86、6.21,均 P<0.05);真空垫组Z方向平移误差高于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7, P=0.001);乳腺托架组Z方向旋转误差高于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1, P=0.001)。乳腺托架组左右(X)、上下(Y)、Z方向的计划靶区(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2.02、2.09、1.97;真空垫组X、Y、Z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1.81、2.07、2.25;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X、Y、Z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1.13、1.51、1.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 OR=4.208,95% CI 1.438~12.312)、乳腺体积( OR=4.023,95% CI 1.375~11.769)均是固定摆位误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应用于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的固定摆位,有助于减小固定摆位误差,但固定摆位误差同时受患者BMI、乳腺体积等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托架加发泡胶提升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乳腺托架联合发泡胶固定和单发泡胶固定在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上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更优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其中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固定(发泡胶组),另外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联合组)。所有患者予每周1次CBCT扫描,获得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误差并进行 t检验,应用公式M PTV=2.5 Σ+0.7 σ分别计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 结果:发泡胶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88±2.76)、(2.0±3.26)、(1.22±3.55)mm,俯仰(Rtn)、翻滚(Pitch)、旋转(Roll)角度误差分别为-0.24°±0.85°、0.16°±1.11°、-0.32°±1.05°,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75、8.46、8.73 mm;联合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2.74)、(1.0±3.01)、(1.82±3.21)mm,Rtn、Pitch、Roll角度上的误差分别为0.64°±0.59°、0.71°±1.22°、0.29°±0.73°,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35、7.47、7.61 mm。两组的误差比较,LR、SI、AP方向和Rtn、Pitch、Roll角度的 t值分别为-4.304、-2.681、1.384、-9.457、-3.683、-5.323,其中在LR、SI、Rtn、Pitch以及Roll方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方式比单纯使用发泡胶固定效果更好,计划外扩边界也更小,因此推荐临床上乳腺癌放疗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X射线摄影中受检者辐射剂量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的筛查和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X射线的使用在提高乳腺癌检出率的同时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种风险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变大。乳房腺体组织是辐射敏感组织,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中受检者平均腺体剂量的评估。传统的二维乳腺X射线摄影和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摄影中受检者剂量学研究已较为成熟,较新的乳腺锥形束CT扫描中受检者剂量的评估方法尚在研究阶段。本文对不同类型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设备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评估方法及辐射剂量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及相关乳房特征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乳腺锥形束CT(CBCT)的三维影像资料,定量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和相关乳房特征,比较并分析地区间及年龄间的差异和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了位于我国华北、西南和华南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 440位乳腺CBCT受检者的图像资料。利用科宁Imaging Viewer阅片系统中的测量工具和基于阈值分割的腺体分割显示工具,辅助测量各项乳房特征指标及乳腺体积密度(VBD)。乳房特征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来评估;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各项乳房特征与年龄之间,乳房尺寸和乳房密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被调查女性胸壁有效直径( Deff)和乳房厚度(CNL)、乳房体积( BV)和腺体体积( GV)及VBD的总体中位数分别为12.5和6.8 cm、374.5和48.6 cm 3及14.6%。其中,不同地区女性的 Deff、CNL和 BV显著不同,VBD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NL、 BV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GV和VB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VBD与 Deff、CNL和 BV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结论: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多个地区女性的乳房尺寸及密度特征参数,可以为进一步开展非压迫乳房模型的建立、乳腺CBCT患者剂量评估、乳腺癌风险评估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医院2021年1—8月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改良型体膜组),30例采用真空垫固定(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三维矢量误差、>5 mm误差的比例,以及计划靶区(PTV)和临床靶区(CTV)在模拟移床前后的剂量差异(包括PTV_ V100、PTV_ V95、CTV_ V95和模拟移床以后的PTV_ V100 S、PTV_ V95 S、CTV_ V95 S),并进一步分析改良型体膜组不同放疗时间的摆位误差变化。 结果:60例患者共行锥形束CT扫描369次,其中改良型体膜组195次,真空垫组174次。两组 x、 y、 z方向(左右、头脚、腹背)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59±1.98)、(2.38±2.04)、(1.45±1.16)mm和(2.24±1.63)、(2.78±2.17)、(2.70±1.88)mm,三维矢量误差分别为(4.32±2.28)、(5.13±2.14)mm。其中,改良型体膜组在 z方向和三维矢量上误差小于真空垫组( t=-7.77、-3.41, P<0.05)。>5 mm误差出现的比例,真空垫组在 x方向低于改良型体膜组(χ 2 =7.13, P<0.05),改良型体膜组在 z方向低于真空垫组(χ 2=5.90, P<0.05)。模拟移床后,改良型体膜组的PTV_ V100 S优于于真空垫组( t=2.47, P<0.05)。且改良型体膜组第1周的 x方向误差大于第2~3周和第4~5周( P<0.05)。 结论:使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总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真空垫固定,但应特别注意放疗第1周 x方向的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吸气屏气和自由呼吸状态在乳腺托架固定下全乳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深吸气屏气(DIBH)与自由呼吸(FB)状态下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保乳术后采用DIBH技术行全乳放疗的左侧乳腺患者30例,并选取30例自由呼吸状态下接受全乳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放疗计划系统CT图像与放射治疗期间锥形束CT的位移,确定摆位误差,并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外扩至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摆位误差的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全组患者共拍摄锥形束CT图像318套,平均每人(5.1±1.1)套。FB患者摆位误差在 x轴、 y轴和 z轴的位移分别为(2.2±1.7) mm,(3.1±2.5) mm,(3.3±2.3) mm。DIBH患者摆位误差在 x轴、 y轴和 z轴的位移分别为(2.1±1.6) mm,(2.6±1.7) mm,(2.5±2.1) mm。在 y轴和 z轴方向,DIBH患者的位移显著小于FB患者( P=0.015、0.004),两组患者在 x轴方向位移无明显差别( P=0.294)。DIBH患者CTV至PTV在 x轴、 y轴和 z轴方向外扩边界分别为6.2、7.3、7.8 mm。DIBH组放疗第一周与后续放疗、不同体重指数(BMI)的摆位误差无差别。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时,DIBH技术摆位误差小于FB,推荐DIBH放疗的CTV至PTV的外扩边界为6~8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可视化引导放疗摆位系统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开发一种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放疗患者摆位,并对比分析其在乳腺和盆腔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常州第二人民医院40例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盆腔患者各20例。利用患者定位CT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将三维可视化模型与真实治疗环境融合,通过交互操作使得三维可视化模型位于加速器等中心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患者的摆位。每例患者每周先进行传统摆位、再进行三维可视化引导放疗摆位,分3周采集,所有患者共240次摆位数据,以锥形束CT(CBCT)引导的摆位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乳腺患者和盆腔患者三维可视化引导摆位 x、 y、 z轴摆位误差绝对值后分别为(1.92±1.23)、(2.04±1.16)、(1.77±1.37)mm和(2.07±1.08)、(1.33±0.88)、(1.99±1.25)mm,各轴精度较传统摆位分别提高了38.83%、52.40%、33%和36.84%、54.04%、52.58%, y、 z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956 ~5.734, P<0.05)。同时,对于乳腺患者,两种摆位方法 y方向误差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481, P<0.05),对于盆腔患者,两种摆位方法在各轴的误差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00、6.415、7.200, P<0.05)。 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放疗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乳腺和盆腔患者的摆位精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两种固定方式在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使用头颈肩热塑网罩和颈胸一体热塑体膜固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锁骨上下区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0例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位年龄46(29~68)岁]的锁骨上下区靶区的锥形束CT(CBCT)图像,其中19例使用头颈肩热塑网罩进行体位固定(头颈肩网罩组,128次CBCT图像),21例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颈胸一体膜组,143次CBCT图像)。分析2组患者锁骨上下区的摆位误差,并分别测量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 ΔX、 ΔY、 ΔZ和三维空间位移 d。应用公式计算临床靶区至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值。将所有患者分成体重指数(BMI)<24 kg/m 2组(13例,86次CBCT扫描)和BMI≥24 kg/m 2组(27例,185次CBCT扫描),分析比较2组的摆位误差。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头颈肩网罩组和颈胸一体膜组在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方向:(1.78±2.40) mm和(2.26±1.91) mm( t=0.687, P=0.496)、头脚方向:(2.88±2.44) mm和(2.29±1.89) mm( t=2.249, P=0.030)、腹背方向:(2.48±1.79) mm和(1.66±2.00) mm( t=0.998, P=0.325);在矢状面的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91±0.61)度和(0.67±0.53)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55, P=0.001)。头颈肩网罩组和颈胸一体膜组在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 ΔX、 ΔY、 ΔZ的平均值分别为3.65、4.61、3.11 mm和2.32、1.97、1.63 mm,三维空间位移 d的平均值分别为7.36 mm和4.03 mm。头颈肩网罩组和颈胸一体膜组锁骨上下区在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和腹背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6.1、8.9、7.5 mm和7.0、7.0、5.5 mm。BMI<24 kg/m 2组和BMI≥24 kg/m 2组患者在3个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03~0.938,均 P>0.05)。 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锁骨上下区放疗的患者,相比头颈肩网罩固定,使用颈胸一体膜固定在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更小,而且对肩锁关节的体位固定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