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皮内注射二甲氨基乙醇对大鼠衰老模型胶原合成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皮内注射二甲氨基乙醇(DMAE)复合制剂(赛雷弗 ?)对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大鼠皮肤胶原合成代谢的影响。 方法:2014年4—10月,在青岛大学解剖教研室进行实验研究。3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衰老对照组、衰老治疗组、正常组,每组各10只。衰老对照组、衰老治疗组两组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25 mg·kg -1·d -1, 42 d。从18 d开始于衰老对照组、衰老治疗组臀背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赛雷弗 ? 1 ml,每周1次,连续4周。每次治疗后3 d,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测大鼠皮肤。42 d取大鼠注射药物区域皮肤,观察各组皮肤真皮厚度、胶原纤维密度、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变化,RT-PCR法检测皮肤组织Ⅰ、Ⅲ型前胶原(ColⅠ、Col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 mRNA表达,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GFβ1表达。 结果:RCM显示,随着真皮内注射赛雷弗次数增加,衰老大鼠皮肤胶原纤维的密度逐渐增加。注射4次后,衰老治疗组大鼠真皮厚度、羟脯氨酸含量、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衰老对照组,但仍低于正常组( F值分别为25.45、98.90、37.94、21.35,均 P<0.05);胶原纤维密度、ColⅠ、Smad3 mRNA表达高于衰老对照组( F值分别为44.46、29.54、10.01,均 P<0.05);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CNA表达低于正常组,和衰老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ColⅢ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真皮内注射赛雷弗可能通过正调节TGFβ1/Smads通路分子表达促进Ⅰ型胶原蛋白合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有机酸代谢异常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变化及其对ROP的影响,初步分析其可能参与ROP发生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出生胎龄<32周的重度ROP患儿65例(ROP组)纳入研究。选取性别、孕周匹配且眼底无ROP的早产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尿氨基酸及衍生物。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尿氨基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值>1提示该物质为两组差异表达氨基酸。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尿氨基酸对重度ROP的预测价值。对 t检验及代谢组学分析两组差异较大的氨基酸归一化后进行对比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表达氨基酸参与ROP发生的代谢通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尿代谢产物中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浓度明显降低,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36、0.005、0.038、0.032、0.022、0.011, P<0.05)。OPLS-DA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对照组受检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分布于散点图的左右两个区域,两组之间呈现满意分离趋势(R 2Ycum=0.057 4,Q2cum=0.025 7, P<0.05);S-plot图显示偏向两极的氨基酸分别是乙醇酸-2、磷酸-3、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4-羟基丁酸-2、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筛选出VIP分值>1的差异表达氨基酸11个,其中VIP分值最高的是草酸-2、甘油酸-3、磷酸-3、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尿黑酸-3、亚硫基二乙酸-2。两组氨基酸浓度差异最大的为4-羟基丁酸-2和亚硫基二乙酸-2;草酸-2与甘油酸-3之间相关性最大( r=0.830, P<0.001),多数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OC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联合预测R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6),截断值为0.53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1%和70.0%。富集分析提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涉及的主要通路途径包括丁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辛酸代谢。 结论: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亚硫基二乙酸-2、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对ROP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 - 2020年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掌握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变化、改良炉灶使用和健康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方法:2015 - 2020年按照《陕西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监测实施方案》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市的2个县、4个自然村定期开展现场调查,了解监测村基本防治情况。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每年每个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健康相关行为形成情况,抽取其中5户家庭,采集煤样并按照《煤中砷的测定方法》(GB/T 3058-2008)进行煤砷含量测定。对监测村内高砷煤暴露人群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WS/T 211-2015)标准开展病情调查,每年采集30名成年砷中毒患者(男女各半)即时尿样,采用《尿中砷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三乙醇胺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28-1996)测定尿砷含量。结果:共监测240户家庭,其中2018 - 2020年病区监测家庭改良炉灶质量合格率和正确使用率均持续维持在100.00%;清洁能源使用率由2015年的75.00%(30/40)上升至2018 - 2020年的100.00%(40/40,χ 2趋势 = 25.5, P < 0.001),73.75%(177/240)的家庭使用多种清洁能源。2018 - 2020年玉米、辣椒的正确干燥、储存和加工前淘洗率均持续达到100.00%(40/40)。共采集病区煤样120份,煤砷含量为(118.09 ± 57.91)mg/kg,范围为16.70 ~ 280.94 mg/kg。砷中毒患者检出率由2015年的6.34%(231/3 646)降至2020年的2.90%(109/3 754,χ 2趋势 = 121.8, P < 0.001),未检出皮肤癌及鲍文氏病患者。共采集尿样720份,尿砷含量几何均值为0.038 1 mg/L,范围为0.000 5 ~ 0.312 9 mg/L。 结论: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病情达到国家消除标准,改良炉灶质量、正确使用率和清洁能源使用率均提升,健康相关行为基本形成,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癌新型PET探针Al 18F-PSMA-137标记方法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标记条件对Al 18F标记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137标记率的影响,以确定高标记率获得Al 18F-PSMA-137探针的标记条件。 方法:详细考察不同pH值下、不同缓冲体系[乙酸-乙酸钠缓冲体系和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缓冲体系]、不同AlCl 3-配体比例、不同配体质量、乙醇体积和不同反应温度对标记率的影响。 结果:pH值对标记率的影响显著,最佳范围是4.0~4.5,当pH值大于4.5,标记率明显下降;乙酸-乙酸钠缓冲体系和KHP缓冲体系均可用于Al 18F标记NOTA-PSMA-137,KHP缓冲体系可获得更高的标记率;AlCl 3-配体比例会影响标记率,当二者的比例为0.54~0.62时,可以获得最高的标记率;当AlCl 3-配体比例固定时,增加配体质量可以提高标记产率;反应体系加入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可明显提高标记率,加入乙醇体积为100 μl时,标记率最高;最适合的标记温度为100 ℃,当温度升高到110 ℃时,标记率显著下降。最终选定的标记条件为:25 μl KHP缓冲溶液(0.50 mol/L,pH=4.0)、7.0 μl AlCl 3溶液(20 mmol/L)、200 μl Na 18F溶液(74~80 MBq)和230 μg NOTA-PSMA-137摇匀,室温静置5 min,随后加入100 μl乙醇,100 ℃下反应10 min;上述条件下Al 18F-PSMA-137的标记率为85.7%~88.5%。 结论:优化标记条件可以提高Al 18F-PSMA-137的产率和标记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麻黄中2个新天然产物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Toyopreal HW-40C、Sephadex LH-20、硅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技术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并通过建立C48/80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体外模型,对中麻黄中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 从中麻黄5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5-(4'-羟基苯基)戊酸乙酯(1)、3-羟基-5-(4'-羟基苯基)戊酸甲酯(2)、儿茶酚(3)、苯甲酸(4)、5-(4-羟基苯基)-2-戊烯酸(5)、(+)-rhododendrol(6)、frambinone(7)、香草乙酮(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9)、3,4-二羟基苯乙醇(10)、姜酮(11)、原儿茶酸(12)、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3)、丁香酸(14)、3-hydroxy-4-methoxy-benzene carboxylic acid(15)、香草酸(16)、丁香酸甲酯(17)、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18)、去甲丁香色原酮(19)、5-(3,4-dihydroxyphenyl)-γ-valerolactone(20)、2-guaiacylpropane-1,3-diol(21).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在给药10μmol/L条件下,化合物5、18、19能够显著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P<0.05、0.01),化合物4、6、8、11、20、21能够轻微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结论 化合物1和2为2个首次确定绝对构型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5~15、17~21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给药10 μmol/L条件下,化合物5、18、19能够显著改善RBL-2H3脱颗粒现象,化合物4、6、8、11、20、21能够轻微改善RBL-2H3脱颗粒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揭示轻度无症状钩虫感染对中老年人群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为蠕虫-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0月-11月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黄山区乡村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居民检出钩虫感染者(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钩虫虫卵阳性)为感染组,以钩虫虫卵阴性者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新鲜粪样,提取肠道菌群DNA,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计算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PD-wholetree、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等多样性指数,采用主坐标分析(PCoA)和不加权算术平均对方法(UPGMA)层次聚类分析的β多样性分析,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通过指示值分析筛选两组的指示性菌群.用甲醇-水萃取粪样中的代谢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双平台非靶向测序的代谢组学分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建立筛选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代谢物的模型,制作火山图.根据P值、变量权重值和差异倍数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检索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两个代谢物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2人,其中感染组11人,对照组11人.感染组平均年龄72.2岁,均为轻度无症状带虫者;对照组平均年龄53.1岁.测序共获得1 755 649条16SrRNA序列,经序列质控和拼接后聚类为1 245条扩增序列变体.共鉴定出15个门22个纲58个目94个科191个属389个菌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ACE、PD-wholetree、Chao和 Shannon指数分别为 188.768、16.533、192.667 和 5.195,对照组分别为 167.829、15.294、157.371 和 4.89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66、0.952、1.266、0.962,均P>0.05).PcoA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仍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类群.UPGMA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均先在本组中聚类,再与另一组聚类,两组间仅有1例重叠.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显示,感染组的优势菌群有7个,分别为普雷沃菌、普氏粪杆菌、变栖克雷伯菌、Parasutteralla、粪球菌、梭菌UCG-014和肠杆菌;对照组的优势菌仅1种,为普通拟杆菌.指示值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指示值居前的菌群依次是普雷沃菌、克雷伯菌、拟杆菌、小杆菌、肠杆菌、粪球菌、UCG-002、粪杆菌;对照组则依次为变形菌门的Clade_Ⅰ a和Clade_Ⅲ、布劳特菌、另枝菌、Lachnoclostridium、嗜胆菌和苏黎世杆菌.建立的OPLS-DA模型能有效区分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粪样代谢物,共鉴定出400个有差异粪样代谢物,其中156个显著上升,244个显著下降.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粪样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P=0.000)、中心碳代谢(P=0.000)、矿物质吸收(P=0.000)、氨酰基-tRNA合成(P=0.000)、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0.003)等代谢通路上.粪样代谢物中delta 2-三己胺与(22E)-3β-经基-5α-胆甾-7,22-二烯酸(r=0.935,P<0.01)等15对代谢物呈正相关关系,棕榈酰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与氨基戊酸甜菜碱(r=-0.500,P<0.05)等9对代谢物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有利于营造有益菌的共生和定植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益气甘露方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益气甘露方治疗 2 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将80 例 2 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 40 例,同时选取了 40 名与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中药试验组予益气甘露方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炎症因子、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lc、INS、INS120'、TC、TG、LDL-C、TNF-α、IL-6、hs-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试验组疗效不低于西药对照组.2 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与健康人的差异性代谢物主要有溶血磷脂酸、磷脂酰乙醇胺、心磷脂、二氢生物蝶呤等,所参与的代谢途径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结论 益气甘露方可以降低血糖、血脂及炎症水平,调节脂质与氨基酸代谢,改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赛艇测功仪2000m全力划过程中不同分段的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究赛艇测功仪2000 m全力划过程中不同分段的血液代谢组学特征,分析不同分段与供能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12名男子赛艇运动员(一级运动员)在4天内依次进行赛艇测功仪2000 m全力划及过程中500、1000和1500 m模拟划测试,采集测试前安静状态和每次运动后即刻的肘静脉血样(分别标记为A、B、C、D和E组),基于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液质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分析.采用IsoMS Pro 1.2.15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PLS-DA)和火山图分析遴选出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平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结合Nova MT代谢组学数据库与HMDB在线数据库来注释潜在生物标志物和评估它们的生物学作用.结果:与A组(安静)相比,C组(500 m)运动后即刻的L-赖氨酸、鸟氨酸、丝氨酸、甘氨酸、4-羟脯氨酸和胱氨酸显著减少(P<0.01),N-甲基-L-谷氨酸、泛酸、对羟基苯乙酰甘氨酸、肌酐和腺嘌呤显著增加(P<0.01);与C组(500 m)相比,D组(1000 m)运动后即刻的4-羟脯氨酸、甘氨酸、四氢嘧啶、L-缬氨酸和5-氨基戊酸显著减少(P<0.01),泛酸、抗坏血酸、对羟基苯乙酰甘氨酸、次黄嘌呤、磷酸乙醇胺、3-亚砜-L-丙氨酸、N-甲基-L-谷氨酸、胱氨酸、高香草酸和腺嘌呤显著增加(P<0.01);与D组(1000 m)相比,E组(1500 m)运动后即刻的吲哚-3-羧酸显著减少(P<0.01),次黄嘌呤和抗坏血酸显著增加(P<0.01);与E组(1500 m)相比,B组(2000 m)运动后即刻的茶碱显著减少(P<0.01),4-羟脯氨酸、甘氨酸、次黄嘌呤、抗坏血酸、氨基己二酸和甲硫氨酸显著增加(P<0.01).结论: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影响赛艇测功仪2000 m全力划过程中不同分段的供能和运动表现,其中,泛酸、N-甲基-L-谷氨酸、腺嘌呤和次黄嘌呤等无氧代谢产物在0~500 m分段或1500~2000 m分段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鉴别赛艇运动员无氧供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不同浓度的碳二亚胺乙醇溶液处理对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微剪切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乙醇溶液处理牙本质表面对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强度和断裂模式的影响.方法:收集离体健康智齿80颗,随机分为5组,每组16颗.低速切割机暴露(牙合)面中层牙本质后使用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进行牙本质粘接,所有试件设计为粘接半径1 mm、高3 mm的树脂柱试件.粘接时除空白组按常规步骤完成粘接外,其余4组在Ⅰ液(底涂剂)处理后,分别采用3种浓度(0.01 mol/L、0.3 mol/L、0.5 mol/L)的EDC乙醇溶液和乙醇溶剂对牙本质表面处理1 min后涂布Ⅱ液(粘接剂)完成粘接.将所有试件放人含0.5%(质量分数)氯胺T生理盐水浸泡24h后进行微剪切实验,并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试件断裂模式.结果:0.01 mol/L、0.3 mol/L、0.5 moL/L EDC处理组、乙醇溶剂处理组的即刻微剪切粘接强度分别为(35.29±8.97) MPa、(40.24±9.68)MPa、(37.38±9.66) MPa、(37.49 ±7.76) MPa,高于空白组(33.81 ±7.98) MPa,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模式在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EDC乙醇溶液处理对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的即刻粘接强度、断裂模式没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