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梦与情志的关联探讨张永华情志辨证理论指导下多梦症的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总结张永华教授运用情志辨证理论治疗多梦症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回顾、分析张教授治疗多梦症的医案,以梦与情志的关联为基础,从中医病理机制和治则治法等方面,总结归纳张教授应用情志辨证理论治疗多梦症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张教授治疗多梦症,强调梦境的情志体验重于梦境的内容本身,适宜用情志辨证方法进行辨证治疗,根据梦境的情志体验将多梦症分为思虑型、惊恐型、烦怒型、悲忧型、喜乐型五个基本证型,治疗时谨守"气、痰、火"三大核心病机,施以理气、化痰、清火等治法.所举验案为惊恐型多梦症,主要病机为"痰、火",治以清火化痰、宁心安神,方选芩连温胆汤为底,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结论]张永华教授辨治多梦症基于情志辨证理论,注重梦境中的情志体验,经验独到,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肺结节病的中医证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5/18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三个方面对肺结节病进行探讨,得出肺结节病病因主要有外感病因之六淫邪气和雾霾废气等秽浊之邪,内伤病因之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所伤,病理产物病因之痰湿瘀毒为患,其他病因之先天禀赋失常及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病机为肺脏虚损,病理产物阻之于肺,塞而不通,发为结节;辨证分型上外感型分风噪、风寒、风热、风湿、火热之不同,内伤型可有肝郁气滞、脾虚痰湿、肺气虚耗,病理产物型又有痰浊阻肺、痰瘀郁肺、痰瘀化毒之各异,他因型则分为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治疗上提出五法论治和痰瘀论治,汗而发之以祛邪,清而解之通过泻、解、凉以除邪热,和而平之以调诸脏,和气血,下而除之以清里热、祛瘀血,虚而补之养气血阴阳、调虚弱,同时以化痰祛瘀解毒以通肺络;同时也提出中医疗养法治疗肺结节病,通过舒情志,畅气机,调和气血阴阳,培补正气以化结节,以期为肺结节病中医证治规范化略尽绵薄之力,为临床肺结节病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藏药二十味肉豆蔻丸源流考证与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藏药二十味肉豆蔻丸源于1506年达旺活佛秘制,收载于地方药典1979版《藏药标准》和1995版国家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中.本文通过以"二十味肉豆蔻丸"为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读秀数据库、济南泉方本地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与二十味肉豆蔻丸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及藏医相关的书籍,排除有且仅有方名的文献或书籍,有明确组成、配比或功效的保留,总结了藏药二十味肉豆蔻丸的传承、组成、方解及现代研究.结果发现二十味肉豆蔻丸在传承过程中其组成虽稍有改变,但主要功效为镇静安神.现代临床研究主要涉及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和藏医中的宁塞病;基础研究的资料主要涉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去氢二异丁香酚、丁香酚、肉豆蔻醚等化学成分.希望此文对二十味肉豆蔻丸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价值.二十味肉豆蔻丸为传统藏药,由肉豆蔻∶降香∶沉香∶石灰华∶广枣∶红花∶藏茴香∶丁香∶大蒜(炭)∶豆蔻∶阿魏∶草果∶诃子∶乳香∶毛诃子∶儿茶∶余甘子∶力嘎都∶檀香∶牛黄=75∶80∶100∶75∶65∶90∶80∶40∶35∶35∶20∶35∶200∶100∶80∶70∶100∶60∶50∶1组成(图1[1]),是2002年9月6日获批在我国上市的镇静安神药(国药准字Z20023260),用于治疗"宁隆"病引起的神志紊乱、烦燥、精神恍惚、失眠、头晕、健忘耳鸣、颤抖、惊悸.在藏医,宁为心脏,隆为藏医三因学说之一[2].《四部医典》记载,根据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隆"分为五类:"持命隆(索增隆)"、"上行隆(更久隆)"、"遍行隆(恰不其隆)"、"伴火隆(酶年隆)"和"下泻隆(吐色隆)",此外尚有宁隆、赤隆和培隆[3]2.宁隆是主心脏的隆,它失调则出现心脏病,症状为心慌气短、神志模糊、背部发胀、心情烦躁、心悸失眠等[3]2;其还记载藏医中的"心脏病"是由于心情忧郁,烦乱,饮食失调,失眠,易怒等原因导致,有心悸、心绞痛、心热、心脏积水、心闷、心脏虫病和心怒症7种疾病,二十味肉豆蔻丸治疗的是藏医中心脏病的心悸疾病的症状[3]142.本文对其源流、方解及其临床与基础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对于二十味肉豆蔻丸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郁证发微(二十九)——郁证便秘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郁证性便秘的病脉证治.便秘病位虽在大肠,却与五志伤及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涉及以下数端:肝肠相通,肝郁则肠滞;忧愁思虑伤脾损肺,脾肺气结则大肠壅滞,脾肺气虚则无力推送;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炼液,致使肠枯;劳心伤脾,生化乏源,精血亏虚,肠失濡润;七情生六郁,食滞痰阻血瘀,阻塞肠腑.治疗郁证性便秘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行气燥湿、宽中化滞,清心安神、益脾养血,以及化痰化瘀等,要在疏通气机、清理壅滞、增水行舟.现代医学中凡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急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慢性便秘以及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具有便秘表现者,大致在郁证性便秘的证治范畴之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戊戌年(2018)五运六气养生要点之我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运六气是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故以五运六气基本格局推演为基础,综合考量戊戌年(2018)的交节时间、岁运太火、寒水司天、湿土在泉以及四时主客、节气物候等时令特点,分别从起居、运动、情志、饮食及防病重点等方面对2018年12个月(公历)的应时五运六气养生要点给予建议,如1月宜留意风热时袭、心肝内扰,2月留意升发较盛、肝胆火旺,3月留意春萌迅速、内热易扰,4月谨防倒春寒,5月留意燥金侵扰,6月留意极端天气时作、阴阳失衡,7月注意葆阳气、避寒湿,8月留意风雨交织、气机易紊乱,9月留意易从湿化,10月留意燥温夹湿,宜润肺清心,11月整体舒适留意秋燥,12月注意避寒保暖兼顾祛湿,以示其与常规四时养生大法之异同,期望大众从中获益,因时制宜,未病先防,保身长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刘完素思想对中风病论治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风病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多作风邪之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各家纷起,河间学派刘完素首创中风病"内风"论治的先河,倡导"热极生风""五志化火"等学术观点.通过整理刘完素学术思想,结合近年来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相关文献报道,探讨刘完素对临床论治中风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探析刘氏学术思想对后世论治中风病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郁证发微(三十五)——郁证不育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七情内伤可致男子精弱不育.举凡性情嫉妒、心胸狭窄,或怀抱忧愁、百忧感心,或思虑无穷、劳心劳神,或龙雷火炽、易怒纵欲,或肝气抑塞郁结,甚或夫妇不睦、两情未洽,皆可致无嗣,概称郁证性不育,病机主要在于心肾不交伤神,肝郁化火伤阴,以及脾虚失运伤气.欲得子嗣,首重养生,宜清心寡欲,静佚其心,毋伤思虑,毋耗心神,慎犯喜怒,节欲养精,务使心情舒畅;其次是养生结合种子药物治疗;种子药物治疗贵在交通心肾,不独补肾,应参以养心安神舒郁之品,甚或仅以养心安神定志、疏肝解郁为治.由于抗抑郁西药具有影响性功能的副作用,故以中医药方法调治郁证性不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董子亮重情志,调气机治疗脾胃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情志、气机与脾胃病的关系1.1 情志与脾胃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1]后世医家直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中首次提出"七情"的概念.焦东亮等[3]认为,情绪变化通过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同时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情绪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喜、怒、哀、惧、认知等)和附带的生理反应(行为和生理唤醒等)的综合表现,总结出现代心理学的情绪和中医情志与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七情致病因素与各个系统疾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4],尤其在脾胃疾病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主要会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滞血瘀,气郁化火,耗伤津液,灼津成痰,水湿内停,经络闭阻,脏腑功能紊乱等[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士材学派医家从气、阴、邪辨治不寐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士材学派医家遵《医宗必读》所载病机五条,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从气、阴、邪辨治不寐,有较好的效果.卫气失常所致不寐,有气机亏虚,行阴无力者,治以补气安神,方选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或补中益气汤加红花、黄柏或气虚失眠方;有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者,治以解郁除烦,药用柴、芍、丹、栀之类;阴血亏虚所致不寐,治以滋阴养血,轻者药用酸枣仁、生地之类养阴安神,重者药用鹿角胶填精益髓;邪气客内所致不寐,其邪多为水停、痰滞,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予控涎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妇科玉尺》治疗崩漏用药特色及思想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妇科玉尺》为清代名医沈金鳌于晚年所撰的妇科著作.沈氏把崩漏与月经分卷论述,提出崩漏有火热、虚寒、劳伤、气陷、血瘀及虚弱六种证候,根据各个证候遣方用药.本文在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数据库,比较《妇科玉尺》卷五崩漏门处方用药频次、性味与归经出现频率,分析各种证候的用药特色之外,同时以数据与原文内容相结合方式总结沈氏对崩漏的证候、治法及方药规律等的认识及思路.结果显示治疗崩漏处方共37首,涉及中药共93味,总用药313次.使用单味药物频率最高为当归,其次为甘草、熟地黄、白芍及川芎.将各崩漏证候列出的处方独立整理分析,发现各证候用药虽然均以甘、辛、苦味及温性为主,多归脾、肝经,但亦见不同侧重点.火热崩漏偏于泻火滋阴养血升阳,劳伤崩漏重视情志致虚为病,虚寒崩漏以养血散寒止血为主,虚弱崩漏强调补涩,气陷崩漏主张袪风升阳除湿,血瘀崩漏采用活血化瘀法.综合本文结果及讨论可望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崩漏病提供参考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