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生疼痛移情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注意偏向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学生疼痛共情移情反应(疼痛移情)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注意偏向的调节作用。方法:2022年4月采用一般特征调查问卷、疼痛共情量表(empathy for pain scale,EPS)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对108名医学生进行评估。使用E-Prime点探测试验范式程序评测所有被试的注意偏向。使用SPSS 24.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使用PROCESS 3.4.1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1)女医学生的疼痛移情得分显著低于男医学生[(3.46±0.67)分,(3.95±0.51)分]( t=3.54, P<0.05),存在慢性疼痛的医学生疼痛移情得分显著低于不存在慢性疼痛者[(3.28±0.84)分,(3.66±0.60)分]( t=-2.35, P<0.05);医学生亲社会倾向在专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2, P<0.05)。(2)医学生疼痛移情[(3.59±0.66)分]与亲社会倾向[(3.60±0.50)分]呈显著正相关( r=0.39, P<0.001)。(3)医学生疼痛移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 B=0.26, P<0.001);医学生疼痛情境下对悲伤情绪的注意偏向(d 疼痛悲伤)在疼痛移情与亲社会倾向间起调节作用( B=0.01, P<0.05)。 结论:医学生疼痛移情水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提高医学生在疼痛情境下对悲伤情绪的注意有利于发挥疼痛移情对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学生亲社会行为与生命道德感的关系:生命意义感和共情的多重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学生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命道德感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潍坊医学院721名医学生进行测查。通过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生命道德感、生命意义感、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0.24~0.56,均 P<0.01)。生命道德感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影响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效应值=0.11)占总间接效应的57.89%;共情的中介效应(效应值=0.06)占总间接效应的31.58%;生命意义感和共情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值=0.02)占总间接效应的10.53%。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医学生的生命道德感可以分别通过生命意义感和共情间接地增强其亲社会行为,并且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及共情和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编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于2022年8月对200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结合Hayes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服刑人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79.145±12.134)分]与服刑次数[(1.555±1.045)次]显著负相关( r=-0.227, P<0.01);面部表情识别能力能正向预测服刑人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总效应=0.338, P<0.01),共情在两者关系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0.094, P<0.01);社会支持对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 β=0.176, P<0.01)、与共情的关系( β=-0.291, P<0.01),以及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 β=-0.270, P<0.01)均有调节作用。 结论: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服刑人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有促进效应,共情和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中分别起了中介及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患者隐私保护在实习护生伦理敏感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在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实习护生亲社会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以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6所三甲医院的实习护生543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护生伦理敏感性量表、患者隐私保护量表和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分别为(111.58±13.18)分、(39.75±6.88)分、(95.79±15.69)分;伦理敏感性与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均P<0.05);患者隐私保护能力在伦理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89%.结论 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伦理敏感性、亲社会行为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患者隐私保护在实习护生伦理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学校与医院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能力和伦理敏感性,帮助提升其亲社会行为,进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审美反应性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考察中文版审美反应性量表(Aesthetic Responsiveness Assessment,AReA)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AReA收集610名大学生的有效数据,以大五人格量表的开放性分量表(BFI-OM)、优势行动价值问卷的欣赏美和卓越分量表(VIA-ABE)以及亲社会倾向问卷(PTM)作为效标.结果:AReA中文版包括审美欣赏、强烈审美体验和创造性行为3个因子.量表各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各项目得分与总分相关在0.419~0.765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模型拟合良好(x2/df=2.49,CFI=0.942,TLI=0.925,RMSEA=0.070,SRMR=0.057).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68~0.870之间,间隔6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544.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与开放性(r=0.392~0.596)、欣赏美和卓越(r=0.351~0.644)以及亲社会倾向(r=0.158~0.339)均显著正相关.结论:中文版AReA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国内大学生审美反应性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儿童积极消极共情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修订儿童积极消极共情量表-家长评价版(Positive and Negative Empathy Scale for Children-parent version,PaNES-C-P)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577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发放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间相关、跨性别等值性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儿童积极消极共情量表包括14个条目,分为积极共情和消极共情两个因素.各条目指标和两因素结构拟合良好,且在男孩、女孩中具有测量等值性.总量表、积极共情分量表、消极共情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09,0.848,0.909.积极共情、消极共情均和亲社会行为正相关;积极共情和积极情绪正相关,和消极情绪负相关,和孤独症倾向负相关,且控制消极共情后仍相关显著;在控制积极共情后,消极共情和情绪不相关,和孤独症倾向正相关.结论:儿童积极消极共情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学前儿童积极消极共情的可靠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共情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共情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2022年3月—4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四川省2所高职院校护理学院766名在读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伦理敏感性问卷、Jefferson共情量表-护理专业学生版、亲社会倾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66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共情、亲社会行为得分分别为(40.31±6.64)分、(101.20±17.73)分、(98.27±15.65)分,三者间均呈正相关(P<0.001);共情在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为0.189,占总效应的32.75%.结论 共情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和共情能力,从而提升其亲社会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的心理社会中介因素(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12
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与亲子依恋密切相关,本文对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社会中介因素进行综述研究,目的在于对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并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结果发现,情绪调节、自立行为、公正世界信念、同伴依恋、羞耻倾向、自尊等单因素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中存在中介作用.同时,两者间也存在多因素中介效应,如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作用、儿童压力与绝望感的共同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丧亲者延长哀伤障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离世(以下简称"丧亲者"),这种特殊的哀伤( bereament )经历对丧亲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丧亲哀伤反应因人而异,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过度哀伤会加剧精神压力和心理不适感[1]. 哀伤是一漫长过程但会随时间流逝而减轻,然而部分人会出现持久、强烈、无法平复的哀伤反应即延长哀伤障碍( prolong grief disorder , PGD). PGD多出现于丧亲人群中,研究表明10%的丧亲者会发展成PGD或抑郁症,且两者均与不良行为(吸烟、自杀倾向、吸毒等)有关,对生理、心理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年轻人,研究显示丧亲年轻人在自杀、自残和死亡等方面概率远远大于其他年龄人群[ 2 -3 ]. 因此PGD应当引起整个社会尤其是医务人员的重视. 现将PGD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于留守儿童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策略的几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中国,留守儿童特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家赴外地打工后,留在农村家乡需要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经历着与父母分离的生活环境,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情感疏导,很容易产生一些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阴影和障碍,进而演变成某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为倾向.作者在查阅、分析国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血吸虫病流行区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生存现状.根据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特点,结合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需要的支持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