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心房折叠术治疗左房室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左心房折叠术(LAP)治疗左房室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GLA)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网(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8期)等,筛选关于LAP治疗左房室瓣病变合并GLA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月;对照组患者行左心瓣膜矫治手术,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LAP;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2篇、日文文献1篇;包括25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14例,试验组1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1,95%CI(0.19,1.37),P=0.18〕;两组患者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2,95%CI(0.06,3.02),P =0.39〕;试验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D)〔MD =12.99,95%CI (5.25,20.74),P=0.001〕小于对照组,心胸比(C/T)〔MD=4.50,95%CI(1.56,7.44),P=0.003〕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D= -7.11,95%CI(-12.04,-2.18),P=0.005〕高于对照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MD=0.49,95%CI(0.47,0.51),P<0.00001〕优于对照组.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LAP可有效改善左房室瓣病变合并GLA患者心功能,且未增加患者病死率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监护室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采取亚低温处理联合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处理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监护室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38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患者血液净化期间对血滤机进行加温处理,联合组患者则采取亚低温处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联合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牲健康评分(APACHE II)、多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ODS)和留置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心指数(CI)、氧摄取率(ERO2)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4.49%(10/69)、2.90%(2/69),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3.48%(30/69)、13.04%(9/69)(P<0.05).结论 在血液净化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亚低温处理有利于维持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器官功能正常,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ICCO在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PICCO)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39例患者分为PICCO组与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及基础相关生理指标、入院后6h、24h乳酸(Lac)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补液量、血管活性物质的使用、APACHE Ⅱ评分,PICCO组入院时及24h EVLWI、PVPI、CI、SVRI、GEDVI,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人住RICU时间及30d病死率.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APACHE Ⅱ评分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在入院后6 h还是在24 h,PICCO监测指导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血清Lac浓度(P均<0.05) ,促进 MAP的升高(P均<0.05),并减少补液的总量(P均<0.05).同时,提高患者24 h的Pa02/FiO2 P=0.001),重要的是,PICCO检测指导治疗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8.83 ± 3.57)d vs. (13.54 ±4.06)d, P<0.01],缩短人住 RICU 时间[(10.12 ± 4.46)d vs. (14.10 ± 5.65)d,P=0.020]以及降低患者 30 d 病死率( 15.79% vs. 50%, P=0.041).③PICCO组患者24h后 EVLWI 和 PVPI较入院时降低[(12.27 ± 4.42) vs. (16.11 ±5.99) mL/kg,P=0.028; (3.66± 1.71) mL/m2 vs. (6.88 ± 2.93) mL/m2,P<0.01], SVRI 和 GEDVI 较入院时升高[(1212.70 ± 304.10)kPa · s/ ( min · m2) vs. (958.50 ± 192.40)kPa · s/ (min · M2), P=0.004;(676.57 ± 77.86) mL/ (min · M2) vs. (616.33 ± 57.49) mL/ (min · M2),P=0.010]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O导向性治疗较传统EGDT液体复苏能更快改善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更精准的指导液体复苏,缩短机械通气及人住ICU时间,并改善患者30d病死率.因此,PICCO导向性液体复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在这类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小儿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短期循环机械辅助装置之一.该技术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提高心肌的供血供氧并减轻心肌氧耗、降低心脏后负荷来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增加心输出量.该技术最早于1967年在成人应用,至1980年Pollock医生首次在小儿应用了IABP并取得成功.之后陆续有儿科患者应用IABP的报道,大部分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患儿,少数为心肌病、心肌炎、等待心脏移植的患儿,生存率25% ~100%.对于处在心脏术后不能撤离体外循环、等待使用心室辅助或体外膜肺氧合、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阶段,发生左心衰竭导致低心排的患儿,IABP可以作为一项心脏辅助技术,提高心排血量,降低病死率,但是随着心室辅助装置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不断成熟,IABP是否是早期心脏辅助的最佳选择有待进一步对比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低温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鼓楼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心脏手术后出现严重LCOS,术中或术后给予ECMO支持且支持时间>24 h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亚低温的患者11例(亚低温组),未实施亚低温1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监护室治疗时间、ECMO辅助时间和初始辅助流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时间、ECMO撤机率和存活率、机械通气时间、IABP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辅助比率及辅助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亚低温组膀胱温[(33.01±0.80)℃vs(35.31 ±0.80)℃]和辅助初始流量[(2.62±0.59)L/min vs(3.77±0.65) L/mi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亚低湿组患者撤机率(90.9%vs 50.0%)和存活率(63.6% vs 20.0%)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低温组患者并未发生寒颤、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亚低温可提高ECMO治疗心脏术后低心排的撤机率和存活率,改善患者预后,且简单易行,安全性高,不增加其他并发症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中度二尖瓣反流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63例接受单纯CABG外科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41~83(63.1±9.2)岁.根据末次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反流组(二尖瓣无反流+微量反流)与残余反流组(二尖瓣少至中量反流),其中无反流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62.9±8.5)岁;反流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63.3±10.4)岁.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及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术后残余IMR程度,检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逆转;并且记录术后并发症、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及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全组患者均未出现IMR程度进一步加重,术后IMR面积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术后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48.0±5.8) mm vs(54.6±5.54) mm,P<0.01];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45.3±9.9)%vs(41.3±8.4)%,P <0.01].全组随访5~15年,随访期间死亡18例(6例为心源性死亡,余1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失访6例,共有效随访56例(88.9%).无反流组术后LVEDD较残余反流组更小(P=0.041<0.05);术后LVEDD是术后存在IMR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单纯CABG术远期疗效好,术后LVEDD是影响术后IMR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ei指数监测在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支持治疗应用Tei指数监测的价值.方法 心脏术后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ECMO辅助支持治疗患者22例,分别在ECMO建立前、ECMO流量减半时、ECMO撤离后即刻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肱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Pearson 法分析 ECMO辅助支持治疗时Tei指数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 22例均ECMO撤机成功;ECMO建立前、ECMO流量减半时、ECMO撤离后即刻LVEF[(20. 35±1.78)%、(35.45±4.01)%、(38.97±2.31)%]、SaO2[(82.71±2.67)%、(90.65±1.68)%、(94.38±1.62)%]、肱动脉SBP[(61.27±3.81)、(88.34±3.37)、(97.27±2.19)mm Hg]均逐渐升高,Tei 指数(0.72±0.07、0.56±0.02、0.45±0.05)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LVEDD[(55.21±3.23)、(53.87±4.21)、(54.56±7.4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CMO辅助支持治疗时Tei指数与LVEF呈负相关(r=-0.979,P<0.001).结论 监测Tei指数有助于了解心脏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行ECMO辅助支持治疗的疗效,为ECMO撤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门冬氨酸钾镁在心血管外科术中及术后保护作用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PMA)在心血管外科围术期(术中及术后)的保护作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Highwire、EMBase、CSJD、CBM、CNKI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PMA在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13项研究,共计808例患者,荟萃分析显示: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给予PMA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MA组总的心律失常明显减少(RR=0.49,95%CI:0.26~0.92,P=0.03),其中包括房性早搏(RR=0.11,95%CI:0.03~0.38,P=0.0006)、室性早搏(RR=0.08,95%CI:0.02~0.41,P=0.002)、窦性心动过速(RR=0.33,95%CI:0.18~0.63,P=0.0006)、室上性心动过速(RR=0.54,95%CI:0.35~ 0.82,P=0.004)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RR=0.37,95%CI:0.17~0.80,P=0.01),自动复跳率明显升高(RR=1.52,95%CI:1.32~1.75,P<0.00001);同时,房颤发生率(RR=0.73,95%CI:0.51 ~1.05,P=0.09)、室颤(RR=1.13,95%CI:0.82~ 1.58,P=0.43)、心肌缺血(RR=0.78,95%CI:0.23~2.61,P=0.69)发生率,术后死亡率(RR=0.00,95% CI:0.06~ 0.06,P=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血管外科围术期中应用PMA治疗可减少围术期心律失常、增加自动复跳率及降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发挥镁离子与钾离子的双重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死亡原因的分析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500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行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死亡的原因及并发症,为进一步改善CHD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201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23500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体外循环术后死亡患儿的病种、年龄、死亡原因和并发症.结果 2350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共死亡569例,病死率为2.42%.死亡患儿与存活患儿比较,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CHD患儿的病死率仅为1.68%.除了2016年的手术总数比2015年略有下降外,2009—2015年的CHD病例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1年起,由于手术总数开始增加(较2010年增加了349例),所以死亡例数也同步增多,但病死率依旧呈现下降的趋势.569例死亡患儿中6个月以下死亡占比较高,其中又以<3个月的患儿占比最高(35.50%).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7.74%)、呼吸系统并发症(15.93%)、多器官功能衰竭(11.49%)和心律失常(7.66%).结论 畸形复杂程度和年龄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围手术期心功能的保护仍是进一步改进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婴幼儿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VSD并PH婴幼儿215例.男109例,女106例;月龄1~36个月;体质量1.5~10.0 kg.膜周型VSD 156例,嵴内型18例,干下型41例.VSD直径0.8 ~2.1 cm.并继发性ASD 16例,卵圆孔未闭8例,PDA15例,并PDA、ASD 14例,并PDA和主动脉瓣下隔膜3例,肺动脉瓣狭窄14例,右心室流出道狭窄3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2例.肺动脉压力4.66~11.31 kPa.患儿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术后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15例出现短暂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中死亡2例;1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短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术后发生PH危象,其中死亡1例;3例气胸;2例肺不张.随访期均行X线胸片、ECG、心脏彩超检查,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婴幼儿VSD并PH病情发展快,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低氧血症,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治疗的关键在于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各种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