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热干式保暖潜水服的设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应用自携式电源加热的保暖潜水服,解决潜水员水下低温保暖问题。方法:采用防水、保暖和加热综合技术设计电热干式保暖潜水服,潜水服包括防水层、加热保暖层和水下电池组。结果:无人实验和人体试验结果表明,潜水服具有水密、3.155克罗(CLO)保暖能力、电加热能力,可保障潜水员在(10±2)℃水温环境下维持体心温度35.8℃以上5 h。结论:电热干式保暖潜水服可水下加热保暖,解决高压低水温环境下工作的低温问题,为潜水员提供水下所需热能,使潜水员在水下保持正常体温,有助于提高水下作业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铥激光与钬激光碎石时升温曲线和稳态温度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超脉冲铥激光与钬激光在碎石过程中升温曲线和稳态温度的差异。方法:2021年11—12月采用可以进行恒温水浴、恒速灌流的水槽(体积为10 cm×10 cm×10 cm)进行实验,水槽正中为容积8 ml的模拟肾盂,将1枚体积为1 cm×1 cm×1 cm的人工结石置于模拟肾盂中进行36.5℃~37.5℃水浴,使用橡木塞封闭模拟肾盂,通过橡木塞上的孔洞将测温探头和输尿管软镜鞘置入模拟肾盂,进行软镜操作。分别使用铥激光和钬激光,在10 W(10 Hz×1.0 J;20 Hz×0.5 J)、20 W(10 Hz×2.0 J;20 Hz×1.0 J)、30 W(10 Hz×3.0 J;20 Hz×1.5 J)碎石功率下碎石,碎石过程共180 s。实验的灌注流速设置为高流速(35 ml/min)和低流速(15 ml/min)两种模式。距光纤左右各5 mm处放置测温探头,记录碎石过程中模拟肾盂中水温的变化。同一功率下,以每5秒测量的两个探头10个温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水温值。每种激光6种功率组合下共计216个时间点。比较同样参数设置下,每个时间点两种激光的温度,并绘制相应的升温曲线。采用碎石过程最后30 s内温度平均值作为稳态温度,比较相同参数设置、相同灌注流速下,两种激光达到的稳态温度。以43℃为安全阈值温度,评估两种激光的稳态温度是否超过安全阈值。结果:升温曲线比较结果显示,铥激光在碎石过程77.7%(168/216)的时间点中水温高于钬激光。低流速时,铥激光在10 Hz×1.0 J[(32.43±2.19)℃与(30.99±0.90)℃, P<0.01]、10 Hz×2.0 J[(41.21±3.30)℃与(38.13±1.26)℃, P<0.01]、10 Hz×3.0 J[(49.54±2.44)℃与(44.91±0.65)℃, P<0.01]、20 Hz×0.5 J[(32.75±1.41)℃与(30.84±1.16)℃, P<0.01]、20 Hz×1.0 J[(41.67±1.76)℃与(37.51±1.25)℃, P<0.01]、20 Hz×1.5 J[(47.54±3.48)℃与(46.12±1.04)℃, P<0.01]下稳态温度显著高于钬激光。高流速时,铥激光在10 Hz×1.0 J[(28.01±0.57)℃与(26.84±0.97)℃, P<0.01]、10 Hz×2.0 J[(31.31±1.07)℃与(30.41±1.39)℃, P<0.01]、10 Hz×3.0 J[(33.29±0.70)℃与(32.25±2.55)℃, P<0.01]、20 Hz×0.5 J[(28.36±0.99)℃与(26.22±0.66)℃, P<0.01]、20 Hz×1.0 J[(30.80±2.06)℃与(30.08±0.78)℃, P=0.012]下稳态温度显著高于钬激光,在20 Hz×1.5 J[(34.54±3.08)℃与(33.93±1.49)℃, P=0.163]下与钬激光稳态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流速时,铥激光在10 Hz×1.0 J、20 Hz×0.5 J下未超过安全阈值温度,钬激光在10 Hz×1.0 J、10 Hz×2.0 J、20 Hz×0.5 J和20 Hz×1.0 J下未超过安全阈值温度。高流速时,两种激光所有功率组合均未超过安全阈值温度。 结论:与钬激光相比,在相同参数设置和灌注流速下,铥激光的热效应更明显。相同功率下,使用铥激光碎石时应保证灌注流速快于钬激光,以免损伤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钬激光在泌尿系腔道模型中热效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钬激光在泌尿系腔道模型中的局部热效应。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3—12月进行。建立静态介质模型:在常压、25℃恒温、50%湿度的环境下,将内径为1 cm、装有1 ml工作介质的玻璃试管置入300 ml 37℃恒温水浴烧杯中,将550 μm激光光纤置入试管内工作介质中,连续激发激光60 s。利用电子温度测定仪连续记录试管内水温变化。激光工作模式分别设置为粉末化、碎块化、"爆米花"模式,功率设置为10~20 W,工作介质分别为生理盐水、蒸馏水、5%甘露醇溶液,记录不同模式、不同介质光纤周围温度变化。建立流动介质模型:在常压、25℃恒温、50%湿度的环境下,将相同光纤和温度探头置入内径为6 mm冲洗管,以生理盐水持续灌流,灌流量为100~1 200 ml/h。记录不同灌流量下激光发射期间局部水温变化。分析不同模式、不同介质、不同灌流量光纤周围实时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在工作介质为生理盐水的静态介质模型中,钬激光连续激发(6.0±1.2)s即超过43℃安全温度,激发(27.6±2.1)s达到平台期温度,停止激发后(38.2±2.4)s可降至安全温度;平台期温度粉末化组>"爆米花"组>碎块化组( P<0.01),其中20 W粉末化组最高,为(78.67±0.45)℃,10 W碎块化组最低,为(55.67±0.22)℃。在静态介质模型中,以5%甘露醇溶液作为工作介质的平台期温度[(73.92±0.44)℃ ]较蒸馏水组[(75.57±0.14)℃]和生理盐水组[(78.67±0.45)℃]低(粉末化模式,20 W)。在流动介质模型中,灌流量达到800 ml/h时,连续激发钬激光即可保持在安全温度(40.96±0.36)℃,停止激发后仅需(7.0±1.0)s降至初始温度。 结论:钬激光在相同的总功率下,碎块化模式热效应相对较低;相同总功率时,5%甘露醇溶液环境下钬激光激发时的热效应较低;≥800 ml/h的灌流量,可以有效降低钬激光热效应导致的局部高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脑冲击伤后非致命性淹溺大鼠认知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颅脑冲击伤(bTBI)后非致命性淹溺大鼠认知功能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冲击伤组、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冲击伤组采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4.0 MPa驱动段压力)构建bTBI模型;淹溺组水面上1 m处自由落下(水温18 ℃、水深30 cm),待游泳力竭后捞出;冲击伤+淹溺组通过生物激波管致伤后,即刻同法淹溺。伤后3 d,采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组织CA1、CA3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并统计其存活数量;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并计算Bcl-2/Bax比率。结果: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探索行为次数低于正常组和冲击伤组( P<0.05或0.01),与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淹溺组探索行为次数低于冲击伤组( P<0.05)。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冲击伤+淹溺组在定位航行试验第3,4天寻靶潜伏时间高于正常组,空间探索试验穿越靶区次数和靶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组( P<0.05或0.01);而冲击伤组、淹溺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尼氏染色显示,伤后3 d正常组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排列整齐、尼氏体清晰,其他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目呈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冲击伤+淹溺组神经元数目最少,低于冲击伤组和淹溺组( P<0.05或0.01)。ELISA法检测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海马谷氨酸水平高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冲击伤+淹溺组甘氨酸水平低于正常组( P<0.05),冲击伤组、淹溺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组GA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此外,冲击伤组、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GRP78表达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caspase-12表达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与冲击伤组相比,冲击伤+淹溺组表达显著升高(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Bcl-2表达低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低于正常组,淹溺组低于冲击伤组( P<0.05或0.01);冲击伤+淹溺组Bax表达高于其他各组,且淹溺组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冲击伤组和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冲击伤+淹溺组Bcl-2/Bax比率低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低于正常组,淹溺组低于冲击伤组( P<0.05或0.01)。淹溺组、冲击伤+淹溺组caspase-3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冲击伤组( P<0.05或0.01),冲击伤+淹溺组和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致命性淹溺可加重bTBI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引起记忆、情绪等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涉及海马组织神经递质谷氨酸和甘氨酸失衡引起细胞稳态破坏,并在损伤早期通过ERS激活下游促凋亡途径,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五项因素数据的空气常规潜水作业减压方案优化选择方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5项因素数据(底质较软、水温较低、水流速度较快、潜水员对减压病敏感、重度劳动强度)对空气常规潜水作业减压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方法:针对影响减压安全的劳动强度、水流速度、水温、底质及潜水员对减压病敏感性等5项因素进行计算与分析,建立减压方案优化选择方法。结果:建立了针对水下工作时间的修正公式,经铁路大桥桥墩潜水施工作业验证,证明该公式安全可靠。结论:通过综合考虑水温、流速、劳动强度、底质以及潜水员敏感性等因素,对水下工作时间进行修正,从而兼顾了减压效率和潜水员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定低温环境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的保暖性能测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测评特定低温环境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的保暖性能,为其后续研制和脱险人员水面待援时间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5名受试者穿着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置于水温(-1.0±1.0)℃,气温(-2.0±1.0)℃,风速(9.0±0.2)m/s的低温环境,观察其核心体温、平均体表温度及心率变化,记录其主观感受和耐受时间。结果:5名受试者的核心体温、平均体表温度、心率均在正常范围;耐受时间均超过6 h,最长为6.5 h。结论: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在特定低温环境下的保暖性能可维持6 h以上,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受控皮质撞击和低温海水浸泡,构建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模型,观察其生命体征及损伤的变化规律,并评估损伤程度。方法:48只雄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对照组、TBI组、不同温度(10 ℃、15 ℃、20 ℃)海水浸泡组、TBI合并不同温度(10 ℃、15 ℃、20 ℃)海水浸泡组,每组6只。TBI组小鼠采用皮质撞击装置打击小鼠脑皮质的方式建立脑外伤模型,海水浸泡组小鼠则是将其锁骨以下部位浸入不同温度的海水中,保持呼吸通畅。对照组小鼠仅磨开骨窗,止血缝合后不做其他处理。观察各组小鼠低温海水浸泡1、2、3 h后的死亡率及24 h(低温海水浸泡1 h)后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及Garcia评分。观察对照组、TBI组、15 ℃海水浸泡组以及TBI合并15 ℃海水浸泡组小鼠低温海水浸泡1 h后的血气指标、脑组织病理、伊文思蓝(EB)含量,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浸泡1 h后,海水浸泡组小鼠及TBI合并海水浸泡组小鼠的死亡率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10 ℃、15 ℃海水浸泡组小鼠的mNSS评分明显升高,Garcia评分明显降低( P<0.01);与TBI组比较,TBI合并不同温度海水浸泡组小鼠的mNSS明显升高,TBI合并10 ℃、15 ℃海水浸泡组小鼠的Garcia评分明显降低( P<0.01)。低温海水浸泡1 h后,TBI组、15 ℃海水浸泡组以及TBI合并15 ℃海水浸泡组小鼠的动脉血氧分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同时,TBI合并15 ℃海水浸泡组小鼠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BI合并15 ℃海水浸泡组小鼠血液钠、钙和氯离子水平明显降低,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明显升高;TBI组和TBI合并15 ℃海水浸泡组小鼠损伤侧脑组织EB含量及Iba-1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增加,且TBI合并15 ℃海水浸泡组小鼠增加更明显( P<0.05或 P<0.01)。 结论:TBI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小鼠模型稳定可靠,低温海水浸泡可破坏血脑屏障,加重神经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配方粉中克罗诺杆菌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从零售到喂养过程婴儿配方粉中克罗诺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婴儿家庭安全喂养建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婴儿配方粉专项监测及风险监测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应用@RISK软件对黑龙江省婴儿配方粉从零售到喂养过程中克罗诺杆菌引起的疾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定量风险评估的预测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目前的消费模式引起克罗诺杆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为5.2×10 -5人/百万(40.0 ℃和50.0 ℃)、1.1×10 -7人/百万(60.0 ℃)、5.5×10 -14人/百万(70.0 ℃)。将婴儿配方粉喂养时间分别调整为0~2 h和2~3 h,上述预测结果没有变化;调整为3~4 h,风险有所增加;调整为4~24 h,室温储存引起克罗诺杆菌增殖14~24个数量级。若将初始污染浓度(冲调后)调整为1 MPN/ml,每餐患病风险平均值为805.7人/百万(40.0 ℃和50.0 ℃)、1.7人/百万(60.0 ℃)、9.1×10 -7人/百万(70.0 ℃)。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冲调水温(70.0 ℃)、初始污染浓度、室温储存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风险相关性的重要因素。 结论:控制婴儿配方粉中克罗诺杆菌污染水平、喂养时间控制在3 h以内、冰箱储存、不低于70.0 ℃的水冲调是预防婴儿因食用婴儿配方粉感染克罗诺杆菌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江苏省天然温泉场所水中微生物调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江苏省天然温泉场所温泉水中微生物污染现况、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温泉水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方法 于2021年调查江苏省4市8家温泉场所基本情况,检测温泉水中6种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和分布特征,鉴定异养菌的细菌种群,分析理化因素、消毒措施、管理措施对微生物超标的影响.结果 温泉水中菌落总数、异养菌、大肠杆菌、耐热大肠菌群、嗜肺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或阳性率分别为86.5%、35.1%、83.8%、13.5%、8.1%、24.3%,异养菌鉴定出6个菌属;室内温泉池中菌落总数高于其它场所(x2=12.838,P<0.05),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军团菌仅在室内温泉池和室外温泉池有超标,异养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所有水体均超标;水温和池水循环使用对微生物超标均有影响,水温≥40℃时菌落总数、异养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升高(x2分别为4.912、4.609、6.098、4.912,P<0.05),循环使用的温泉水菌落总数和嗜肺军团菌合格率降低(x2分别为5.025、3.909,P<0.05).结论 温泉场所水中微生物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建议对温泉水采用适宜的消毒措施,控制温泉水更换频率,将温泉场所纳入公共场所卫生监管范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1-2022年春、秋季嵊泗列岛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长期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更好地了解嵊泗列岛海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生态现状以及变化特征,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的拖网与水样采集及环境要素分析.水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05种.其中,硅藻33属68种,甲藻14属30种,蓝藻、金藻和隐藻各2属2种,绿藻1属1种.春、秋季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并在秋季占据绝对优势(Y=0.975).春季平均细胞丰度[(7.17±7.78)个/mL]明显低于秋季[(77.23±73.44)个/mL].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秋季.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和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水温、营养盐密切相关.网采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46属94种,硅藻占比最大;春、秋季平均细胞丰度分别为838.17×103和19406.43×103个/m3.与水样相比,骨条藻仍为主要优势种,且优势度更高;网采获得的秋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23和0.05)低于水采(分别为0.38和0.10).将本次网采结果与1990年、2007年调查资料对比发现,嵊泗列岛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丰度明显升高,硅甲藻占比无明显变化,暖水种种类数明显增加,骨条藻优势地位增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这可能与变暖与富营养化加剧相关.近30年来,溶解无机氮在春季无显著变化,但在秋季显著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季均显著降低;氮磷比在春、秋季均显著升高.浮游植物的变化特征较好地指示了嵊泗列岛海域在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