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酪氨酸血症Ⅰ型一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国内外报道中国儿童病例的相关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血生化、影像学、遗传学等临床资料,并复习近10年相关文献。结果:先证者为酪氨酸血症Ⅰ型,表现为肝功能衰竭、肾脏肿大、贫血、低血糖,血串联质谱检测发现酪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发现琥珀酰丙酮明显升高。基因检测提示:患儿FAH基因存在c.782(exon9)C>T和c.314+1(IVS3)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数据库检索共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2篇,共报道25例Ⅰ型酪氨酸血症患儿。临床症状以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包括9种FAH基因突变,以455G>A最常见。结论:临床遇到不明原因肝功能衰竭患儿需要注意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其中血氨基酸、尿有机酸联合分析是敏感的筛查诊断指标之一,确诊需要行基因检查或酶活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过程。患者为48岁男性,主因发现血糖升高9个月余,口干、多饮3个月余入院。患者体重95 kg,体重指数29.98 kg/m 2,腰围102 cm,体型肥胖。尿葡萄糖3+,尿酮体阴性。葡萄糖11.1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7%,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均阴性。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患者诊断为T2DM。给予二甲双胍0.5 g(3次/d)、达格列净10 mg(1次/d)治疗,住院第3天增加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10剂量单位(1次/d)皮下注射,并于住院第4天将剂量增加至12剂量单位(1次/d),停用达格列净10 mg(1次/d)。患者血糖逐渐下降,最终方案为口服二甲双胍0.25 g(3次/d)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10剂量单位(1次/d),患者出院。患者用药期间未出现胃肠道不适,未发生低血糖事件。出院2周、2个月后,患者血糖控制满意,出院2个月后患者腰围减少2 cm,体重减少2 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筛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筛查了解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筛查疑似的患儿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对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活产新生儿468 494名,疑似患儿112例,进行尿有机酸分析95例,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95例,共确诊NICCD患儿13例,患病率1∶36 038。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等。生化指标改变包括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异常升高、低血糖、血红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氨增高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检测提示瓜氨酸、蛋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特异性升高,部分伴酰基肉碱轻度升高;尿有机酸分析主要表现为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共检出13种突变类型,分别为c.852_855delTATG、c.511dupG、c.1638_1660dup、IVS16ins3kb、c.1078C>T、c.615+5G>A、c.742G>A、c.44G>A、c.1311+1G>A、c.1399C>T、c.889G>T、c.1177+1G>A、c.1841+3_1841+4del,其中c.852_855delTATG最常见,5种为新发变异,新发变异中c.1841+3_1841+4del、c.511dupG和c.889G>T预测为有害变异。确诊病例予以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均于1岁内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徐州地区NICCD患病率为1∶36 038,c.852_855delTATG变异出现频率最高。共检测出5个新发变异位点,扩展了SLC25A13基因变异谱。NICCD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需早期诊断和治疗,终身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酮硫解酶缺乏症5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β酮硫解酶缺乏症(BKTD)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及随访的5例BKTD患儿的临床特征,血液生化指标、血和尿质谱检测结果及ACAT1基因变异数据。结果:5例BKTD患儿中男4例、女1例,首次发病年龄为9.7~28.0月龄。急性期均表现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值为6.9~7.1,血糖2.3~3.4 mmol/L,尿酮体阳性(+~++++)。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甲基巴豆酰基肉碱、甲基丙二酰基肉碱与丙二酰基肉碱明显升高,分别为0.03~0.42、0.34~1.43及0.83~3.53 μmol/L,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提示2-甲基-3羟基丁酸、3-羟基丁酸明显升高,伴甲基巴豆酰甘氨酸轻度升高,分别为22~202、4~6 066和0~29,但经过治疗后血和尿质谱代谢产物明显降低。5例患儿ACAT1基因错义变异比例8/9,发现4种未报道变异:c.678G>T(p.Trp226Cys)、c.302A>G(p.Gln101Arg)、c.627_629dupTGA(p.Asn209_Glu210insAsp)、c.316C>T(p.Gln106Ter),前2种变异经过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为有害,c.316C>T(p.Glu106Ter)为终止变异。结论:BKTD相对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期常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及酮症,ACAT1基因错义变异为BKTD的主要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酮硫解酶缺乏症3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BKT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诊治的3例BKT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资料,分析其临床和基因变异特点。结果: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为7 ~ 11个月,表现为外伤应激、感染后出现精神差、气促、呕吐、抽搐等,均存在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血和尿中酮体升高、低血糖、血异戊烯酰肉碱和3-羟基异戊酰肉碱升高、尿2-甲基-3-羟基丁酸和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增多。基因检测提示患儿1的 ACAT1基因存在c.1183G>T杂合变异与1个涉及 ACAT1基因的大片段缺失(chr11:102980303_110501515),患儿2的 ACAT1基因存在c.121-3C>G与c.826+5_826+9delGTGTT复合杂合变异,患儿3的 ACAT1基因存在c.928G>C与c.1142T>C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与患儿3的4种变异均为已知的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患儿1的c.1183G>T被评级为意义不明变异(PM2_Supporting+PP3+PP4),11q22.3-11q23.1大片段缺失查询DGV正常人群拷贝数变异数据库未见收录,被评级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 结论:ACAT1基因的变异考虑为3例BKT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美拉唑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4岁女性多次发作性头晕、心悸、大汗,其中2次发作时静脉血糖分别为2.4 mmol/L、2.5 mmol/L时,C肽分别为6.79 μg/L、6.24 μg/l,胰岛素>1 500 mU/L,胰岛素原2 896 ng/L、2 989 ng/L;尿酮体(-),胰岛素自身抗体(IAA)>400 RU/ml,符合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患者有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用药史,无糖尿病病史,否认外源性胰岛素、磺脲类及含巯基药物用药史。根据体检和相关检查,结合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为HLA-DRB1 04∶03和用药史,考虑患者为奥美拉唑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可能性大。停用奥美拉唑,调整饮食结构并加用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后,患者IAA水平降至36 RU/ml,空腹胰岛素降至131.7 mU/L;9个月后,患者IAA转阴,空腹胰岛素降至23.3 mU/L,未再发生低血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脆性糖尿病的精细化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脆性糖尿病的特点为胰岛功能衰竭、血糖波动极大、严重低血糖与高血糖酮症交替出现,其危害巨大,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且导致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属于临床上的难治性糖尿病,常见于1型糖尿病和长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脆性糖尿病患者均需胰岛素替代治疗,在治疗中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多方面的精细化管理。该文从血糖监测的精细化、胰岛素使用的精细化、结构化教育的精细化,并结合当下新技术对难治性脆性糖尿病的管理进行阐述,以期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从而降低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血糖指数饮食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酮饮食(KD)治疗癫痫已有百年历史,但因其制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较复杂,随着抗癫痫药物的出现,此治疗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由于药物治疗癫痫的机制存在局限性,而癫痫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年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病率未随着药物的发展有所改善。KD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癫痫和神经保护作用,对于难治性癫痫也有明显效果,所以KD再次被重视。经典KD脂肪含量高,操作较繁琐,当培训不够精细时,很多患者不能理解和合格操作。为了改善传统KD的弊端,又出现更接近正常饮食结构、耐受性好的改良KD,即低血糖指数饮食(LGIT),这种饮食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所放宽,制餐简约,口感较前改善,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现就LGIT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机制、临床应用效果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病人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持续,逐渐遍布全球。儿童作为易感人群,发病人数日益增多。儿童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COVID-19伴有胃肠道症状患者易有低血糖风险,而感染使血糖升高难于控制,严重者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本文针对合并COVID-19的糖尿病患儿住院期间的诊治提出建议。在积极治疗COVID-19的同时,若合并DKA要注意积极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合理饮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优化伴有多系统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例伴有多系统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优化血糖及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的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因“口干、多饮、多尿16年,血糖控制欠佳4个月”入院。入院前应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5 U,2次/d)联合口服达格列净、伏格列波糖、罗格列酮控制血糖,血糖水平明显高于目标值。从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方面考虑,将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入院第4天开始采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皮下注射(15 U,2次/d)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伏格列波糖(0.2 mg,3次/d)、罗格列酮(4 mg,1次/d)治疗。入院6 d后监测空腹血糖波动于4.5~5.8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6.0~8.2 mmol/L,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波动于98%~100%,无低血糖发生。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能够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有效降低低血糖风险,进而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和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