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专用线圈在0~6月龄婴儿颅脑MRI中的图像质量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6通道婴幼儿颅脑专用线圈对0~6月龄婴儿颅脑MRI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0~6月龄患儿使用16通道婴幼儿颅脑专用线圈行颅脑MRI检查(专用线圈组),另选取同时期使用常规头颈联合线圈行颅脑MRI检查的32名0~6月龄患儿作为常规线圈组,扫描序列均包含横断位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以及横断位弥散加权像(DWI),分别对扫描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结果:主观评分中:T1WI、T2WI、FLAIR序列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在T1WI、T2WI和FLAIR序列中两名评分者评分一致性程度较强(Kappa值分别为0.717、0.652、0.784),在DWI序列中,一致性程度一般(Kappa值为0.32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中,专用线圈组各序列的SNR和CNR在颅脑左右叶上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颅脑左右叶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常规线圈组,专用线圈组在各个序列SNR、CNR均有所增加,其中在T1WI序列SNR、CNR和DWI序列SN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脑专用线圈扫描0~6月龄婴儿颅脑图像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专用线圈组图像质量在主、客观评价中均优于常规线圈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耳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骨桥植入的43例(43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外耳道骨性闭锁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接受骨桥植入术时年龄9~36岁,中位数年龄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手术,其中扩张单皮瓣法36例,扩张双皮瓣法7例。于第三期术中或三期耳廓再造术后行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手术。通过比较骨桥植入前后患者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变化,评估其听力改善效果。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听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骨导听阈为(8.2±6.6)dBHL,与术前[(8.1±5.7)dBH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5)。术后开机助听听阈较未助听条件下听阈明显下降[(32.8±4.6)dBHL比(60.5±5.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桥助听后,患者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2%、84%和98%,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助听后噪声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0%、80%和92%,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随访4~47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者助听效果稳定,耳廓外形较好。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植入体线圈周围血肿,经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无复发。 结论:对于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患者,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既可减少手术瘢痕,达到外形美观的效果,又能获得术后稳定的助听效果,手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重复周围磁刺激对正常人身体特异性注意的影响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周围磁刺激对正常人身体特异性注意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方法:采用Excel随机函数将正常受试者40例分为重复刺激组20例(其中1例脱落)和假性刺激组20例。重复刺激组采用Pathleader周围磁刺激仪刺激非优势侧上肢桡神经深支,强度设置为在受试者可耐受范围内能引起明显的腕背伸运动,频率50 Hz,刺激时间2 s,间歇时间1 s,刺激序列36个;假性刺激组仪器及参数设置均同重复刺激组,将线圈旋转90°,无实质刺激。以身体条件下两侧反应时间差减去对照条件下两侧反应时间差的差值作为身体特异性注意,观察刺激前、刺激后和刺激10 min后身体特异性注意的变化。结果:刺激前,2组受试者身体特异性注意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刺激后和刺激后10 min,2组受试者身体特异性注意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复刺激组刺激后和刺激后10 min的身体特异性注意与组内刺激前的(2.77±16.54)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假性刺激组刺激后和刺激后10 min的身体特异性注意与组内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频重复周围磁刺激可能以先抑制后增强的方式增强正常人的身体特异性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刺植入可回收金标在射波刀追踪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一种肝脏金标植入新方法在兔肝脏内固定及取出的可行性,以期用于射波刀金标追踪治疗。方法:分为活体实验和离体实验。活体实验对10只家兔麻醉后,经皮肝穿刺植入3颗金标,10 d后植入设有外置套管和固定细线的第4颗金标,以射波刀分别对参照组(第1颗和第2颗)和套管组(第1颗和第4颗)配准后追踪,施照结束后,评估金标植入成功率、配准精度及取出的安全性。离体实验在离体的肝脏进行金标拉力测试,测量弹簧圈金标和无弹簧圈金标取出时所受阻力。结果:实验过程中金标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植入与回收成功率均为100%。操作过程家兔未发生明显相关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所有金标均成功追踪,套管组的配准平移偏差在头脚方向和前后方向高于参照组( Z=-11.77、-4.57, P<0.05),而左右方向低于参照组( Z=-2.52, P<0.05)。金标拉力测试结果显示弹簧圈金标拉力为(2.23±0.85)N,无弹簧圈金标拉力为(0.81±0.1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1, P<0.05)。 结论:螺旋线圈结构金标在穿刺针道内的固定效果好,细线限制了金标肝外远处移位,套管为金标回收建立通道,整体操作简单易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扫描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双中心、单组目标值法临床试验,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至7月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6例0~12个月婴儿,月龄(6.3±3.4)个月,均在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行颅脑平扫,使用双通道收发一体头线圈。扫描方向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 1WI、快速自旋回波T 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和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每例受试者至少接受2个扫描方向及2个扫描序列。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评估MRI图像质量,目标值为评分≥3分。颅脑MRI扫描前或扫描后监测婴儿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扫描过程中监测MRI系统的噪声,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5例婴儿在自然睡眠状态下完成扫描,61例经水合氯醛镇静后完成扫描。41例颅脑MRI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21例为4分,4例为3分。3分主要是由于运动伪影所致。所有婴儿颅脑MRI扫描后生命体征平稳,心率(126.8±12.9)次/min,呼吸(38.2±6.8)次/min。47例婴儿颅脑MRI前后体温无升高,15例升高<0.3 ℃,4例升高0.3~0.5 ℃。扫描中记录的噪声为(57.5±1.8)dB(A)。1例婴儿MRI当日出现轻度腹泻,未经治疗,第2天症状消失,余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儿专用0.35 T脑MRI系统安全性高,图像质量优良,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磁弹射式内镜缝合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的用于内镜缝合的电磁弹射器,以实现缝合钉的连续发射。方法:依据电磁弹射的基本原理,设计缝合钉结构和电磁弹射装置,并制作样机;构建电磁弹射装置的有限元模型,研究电枢-线圈中心距和不同驱动电压对缝合钉出射速度的影响;搭建电磁弹射速度实验平台,采用高速摄影机对出射速度进行检测;搭建缝合钉嵌入实验平台,测量不同电压下发射速度对嵌入胃壁组织的影响;搭建缝合钉拔出力实验平台,对不同驱动电压下缝合钉嵌入组织的效果进行拔出力评估。结果:设计了缝合钉结构和电磁弹射装置,并制作了样机。出射速度随着电枢-线圈中心距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且在中心距为18 mm时,出射速度最大,为15.81 m/s。中心距为18 mm时,电压与出射速度呈线性关系,缝合钉实验值与仿真值基本吻合。驱动电压为150~180 V时,缝合钉均可成功嵌入组织中,且180 V电压组的嵌入程度更深。120、150、180和210 V电压下缝合钉的拔出力分别为(0.49±0.19)、(1.14±0.19)、(1.23±0.15)、(1.85±0.31)N。结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磁弹射式内镜缝合器,能够实现缝合钉连续发射,为智能化微创外科手术器械提供了一种新的远距离驱动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小脑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双侧小脑高频(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时间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脑刺激组和假刺激组,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治疗2例,故最终3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小脑刺激组行小脑rTMS治疗,rTMS刺激参数为10 Hz,120%静息运动阈值,间隔9 s刺激1 s,共500脉冲;假刺激组行假rTMS治疗(刺激线圈与头皮呈90°),其余参数同小脑刺激组;然后在磁刺激结束后20 min,2组患者均由同一位言语治疗师指导下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30 min/次,1次/d,5 d/周,共训练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采用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其渗漏或误吸风险,记录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传送时间、喉前庭闭合时间及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持续时间,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及吞咽各时间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PAS和FDS评分以及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传送时间、喉前庭闭合时间及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持续时间等吞咽时间参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AS和FD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小脑刺激组治疗后的PAS和FDS评分较假刺激组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吞咽反应时间较组内治疗前明显缩短( P<0.05),其余时间参数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并不明显( P>0.05);而小脑刺激组患者治疗后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和吞咽反应时间较假刺激组缩短更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小脑高频rTMS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和吞咽反应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0 T MR扫描仪联合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提高眼部肿块显示能力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3.0 T MR扫描仪上联合使用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提高眼部图像质量及眼部肿块显示能力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6个中心的692例拟行眼部MRI的眼部肿块初诊患者,均采用3.0 T MR扫描仪,以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表面线圈组413例,使用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进行扫描;头线圈组279例,使用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行相同序列扫描。评价2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计算眼眶正常结构(眼睑、玻璃体、泪腺和视神经眶内段)和各部位肿块(眼睑肿块、眼球内肿块、泪腺窝肿块及眼眶肿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为主观评分,指标包括运动伪影、肿块边缘及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的显示情况,并计算图像质量总体评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间客观指标和主观评分的差异。 结果:表面线圈组所有图像的SNR、CNR高于头线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运动伪影评分低于头线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面线圈组眼球内肿块边缘、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评分及图像总体质量评分高于头线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组间眼睑、泪腺窝及眼眶肿块边缘、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评分及图像总体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3.0 T MR扫描仪上使用8通道相控阵眼表面线圈可提高眼部图像SNR和CNR,提高眼球内肿块边缘以及肿块与邻近结构关系的显示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内牵引技术辅助内镜切除右半结肠病变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内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极低频电磁场辐射干扰后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极低频电磁场(ELF-EMFs)辐射干扰小鼠成纤维细胞后转录组的变化情况,并筛选出可能参与ELF-EMFs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相关通路及基因。方法:将小鼠NIH/3T3细胞分为电磁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电磁辐射组细胞置于0.2 mT、50 Hz的电磁辐射系统中,正常对照组置于同等条件未通电的相同线圈系统中,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采用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个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对筛选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数据库分析。筛选出部分高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本次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17 980个基因,筛选出140个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其中上调120个,下调20个。差异基因富集在酶的催化活性、细胞代谢过程、生物调控、生物合成等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55条通路,富集显著的10条通路集中于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血小板活化、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与细胞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进一步从中筛选出可能参与细胞辐射后应激的差异基因,包括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2( MAPK12)、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3型( NTRK3)、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GT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电磁辐射组MAPK12、NTRK3、AGTR2、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89±0.003、2.481±0.350、2.354±0.081和1.559±0.1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11±0.190、1.011±0.180、1.007±0.150、1.008±0.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540、6.309、13.710、3.078,均 P<0.05)。 结论:ELF-EMFs干扰小鼠成纤维细胞后, MAPK12、 NTRK3、 AGTR2、 VEGF等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主要涉及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通路,这部分基因及通路可能是ELF-EMFs影响成纤维细胞的主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