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IL-6、IL-10]的影响。方法: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5~75岁,肿瘤TNM分期Ⅰ、Ⅱ级,BMI 18.5~28.0 kg/m 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吸入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静脉组选用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6 μg/kg,丙泊酚1.5~2.0 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3 mg/kg;吸入组选用依托咪酯0.2 mg/kg替代丙泊酚,其余诱导用药同静脉组。静脉组采用微量泵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模式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靶控浓度3~4 mg/L;吸入组持续吸入1.5%~2.0%浓度的七氟醚;维持BIS 40~60。两组患者分别于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D 0,术前)、术后第1天(D 1)、术后第3天(D 3)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法检测血浆中IL-17A、IFN-γ、IL-6和IL-10浓度。 结果:与D 0比较:两组患者D 1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降低,IL-17A、IL-6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 3时均基本恢复至D 0水平。与吸入组比较:静脉组患者D 1时IL-17A、IL-6浓度较低( P<0.05),其余指标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相较于全凭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可抑制IL-17A、IL-6的过度表达,可能有利于减轻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γ-氨基丁酸能系统在麻醉药发挥抗抑郁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抑郁症是指在多种病因共同作用下,患者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的情绪变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含量及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麻醉药物主要通过GABA受体发挥作用,丙泊酚、氯胺酮等麻醉药物在抗抑郁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文章主要阐述抑郁症与GABA能系统功能减退和GABA-谷氨酸能系统失衡之间的关系,以及GABA与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相互影响。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吸入麻醉药(异氟醚、七氟醚)和苯二氮 类镇静催眠药通过GABA能系统影响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治疗新靶点和围手术期麻醉药配伍新思路,以减少手术应激对抑郁症的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罗库溴铵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择期拟在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c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生理盐水组(S组)、罗库溴铵0.6 mg/kg组(RL组)和罗库溴铵1.2 mg/kg组(RH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0.6 mg/kg(RL组)或1.2 mg/kg(RH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S组)行麻醉诱导,喉罩置入术后行机械通气,维持P ETCO 2 35~45 mmHg。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吸入1%七氟烷,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中熵指数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于止血带充气60 min时取术侧切口边缘股内侧肌肌肉,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即刻、充气60 min和放气后5、3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氟比洛芬酯用量。记录止血带反应和麻醉恢复期肌松残余的发生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48 h时测量大腿围,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差值;记录术后早期(3 d)和远期(3个月)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和止血带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RH组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上调,止血带放气后30 min时血清MDA浓度降低,术后24和48 h时大腿围差值减小,RH组和RL组术后3 d和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 P<0.05)。与RL组比较,RH组术后3 d和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 P<0.05)。3组止血带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早期和远期止血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麻醉恢复期均未见肌松残余发生。 结论:罗库溴铵1.2 mg/kg可减轻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响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是一种类固醇生成酶,催化3β-羟基类固醇转化为3-酮类固醇。目前已克隆了人类的两种不同亚型, HSD3B1和 HSD3B2;其中, HSD3B2位于睾丸中,表达3β-HSD2。 HSD3B2是一种双底物酶,可与辅因子NAD +和3β-类固醇结合。许多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工业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双酚类、全氟烷基物质和二苯甲酮类)、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机氯杀虫剂和有机锡)、食品添加剂(丁基羟基苯甲醚、白藜芦醇、棉酚、黄酮和异黄酮、类姜黄素和查尔酮类)和药物(依托咪酯、甲羟孕酮和酮康唑)可抑制睾丸中3β-HSD的活性,可能干扰雄激素合成。本文总结了3β-HSD的独特睾丸亚型,其基因、化学、亚细胞、位置以及直接抑制睾丸3β-HSD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抑制模式,期望为临床研究雄激素调控方法及以雄激素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6例,年龄45~64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5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8):全麻组(G组)和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麻组(TRG组)。TRG组于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混合0.5 μg/kg右美托咪定,分别于双侧腹横肌平面注入20 ml,双侧腹直肌后鞘注入10 ml,并于腹横肌平面置管,术毕持续泵注5 ml/h。两组均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苯磺酸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均行PCIA。于麻醉诱导前(T 0)、拔除气管导管后6 h(T 1)、12 h(T 2)和24 h(T 3)时测定肺功能指标。于T 0、T 2和T 3行血气分析。记录术中高/低血压、心动过速/过缓发生情况、阿片类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48 h时恢复质量评分(48 h QoR-40)。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中转为开腹患者4例,更改切除范围患者2例,共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与G组比较,TRG组PCIA按压次数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T 2,3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升高,PACU停留时间缩短,48 h QoR-40评分升高,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恶心、躁动、嗜睡及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 P<0.05),各时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RG组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单纯应用全麻相比,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万古霉素和氟比洛芬酯致严重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全麻下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七氟烷(1.5%)+丙泊酚+舒芬太尼+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复合麻醉,地塞米松预防过敏,头孢呋辛预防感染,羟乙基淀粉稳定血流动力学。术中持续给予七氟烷(1.5%)吸入,瑞芬太尼300 μg/h和去氧肾上腺素0.4 mg/h静脉泵入。手术过程顺利,4 h内未出现过敏反应。手术临近结束时,于患者手术伤口局部喷撒万古霉素粉末1 g,15 min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用药20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俯卧位指脉氧饱和度测不出,即测血压45/20 mmHg(1 mmHg=0.133 kPa)。考虑严重过敏反应,立即予以开放中心静脉,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间断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10 min后指脉氧饱和度恢复至1.00;15 min后血压整体平稳,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2 000 ml静脉滴注。5 h后患者情况稳定,转出手术室。考虑该例患者严重过敏反应与万古霉素和氟比洛芬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身麻醉组(GA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PVB+GA组)。TPVB+G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 8和T 10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采用舒芬太尼、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盐酸托烷司琼行PCIA,术后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 0)、气腹5 min(T 1)、气腹2 h(T 2)、气腹结束即刻(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水平,测定血糖浓度;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和补救镇痛情况。 结果:与GA组比较,TPVB+GA组T 1-4时血浆Cor、NE和血糖浓度降低,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2组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中、术后应激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中依托咪酯及依托咪酯酸成分的HPLC-MS/MS检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建立HPLC-MS/MS法检测血液样品中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成分.方法 待测样品加入乙腈沉淀蛋白,经振荡、超声后离心取上清液过 0.22 μm滤膜,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150 mm×3.0 mm,2.7 μ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A为含0.1%甲酸水,流动相B为乙腈,流速0.8 mL/min梯度洗脱.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 血液样品中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在相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8 8,检出限分别为 19.94 和 40.25 ng/mL,定量限分别为 50 和 100 ng/mL.基质效应在 1.47%~10.34%范围内,提取回收率在82.81%~90.07%范围内.采用本方法从阳性检材中检出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 138.89和3 126.41 ng/mL.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样品用量少、线性范围宽,可应用于依托咪酯相关的法医学检测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