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案类聚》明清医家治疗臌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医案类聚》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臌胀的用药、组方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医案类聚》所载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臌胀的医案,提取其中处方信息,基于R 4.2.1和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统计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14首,涉及中药239味,总频次2 080次,高频中药(频次≥30)有茯苓、陈皮、泽泻、白术、附子等,用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肝、肾经为主,功效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为茯苓-陈皮。聚类分析发现,频次≥20的中药可分为4个聚类。结论:明清医家治疗臌胀以健脾利水、疏肝理气、温肾化饮为基本治法,用药兼顾升降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并调、燮和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邵念方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涉及中药238味,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酒萸肉、山药,第2组为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第3组为益智仁、川芎、炙甘草;第4组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针对老年期肾虚髓亏证痴呆,邵老重视扶正,治疗以补虚为中心,兼顾利水、清热、解毒、化瘀、开窍之法。研究新发现的四组新处方,可为今后辨证加减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陆鸿元运用五苓散加减辨治汗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陆鸿元教授认为,汗证主要病机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水道输布失常,以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合,发为汗证;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关键在于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须把握"膀胱气化"及"三焦通调水道"2个关键点,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主,佐以益气健脾、疏肝顺气、气血同调;用药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减选用玉屏风散、桂枝龙骨牡蛎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等。附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续名医类案》成人与小儿泄泻治疗处方用药特点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二续名医类案》收录医案治疗成人和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二续名医类案》中药内服治疗成人与小儿泄泻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1)进行药物使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分析、功效统计、药物性味归经统计、聚类分析等,并比较分析成人与小儿处方用药特点的异同。结果:纳入中医治疗成人泄泻处方456首,涉及药物360种,频次排名前5位为茯苓、白术、陈皮、白芍、木香,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陈皮-茯苓、陈皮-白术、白芍-白术,核心药物为陈皮、白术、茯苓。中医治疗小儿泄泻处方111首,涉及药物180种,频次排名前5位为白术、茯苓、白芍、生甘草、荷叶,常用药对有茯苓-白术、白术-炙甘草、附子-白术,核心药物为白术、茯苓、附子。中医治疗成人与小儿泄泻用药均以温性为主,药味均以甘为多,归经均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胃经、肺经。成人使用炭类药多于小儿。结论:《二续名医类案》中,中医治疗成人与小儿泄泻用药均以补气药为主,其次为利水渗湿药;在健脾化湿基础上,成人常配燥湿健脾、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药,小儿常配升阳温阳、消导利湿之药。治疗成人泄泻可活用多种炭类药,而治疗小儿时则需慎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治疗结肠癌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门诊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用药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功效分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结果:共收集处方65首,涉及中药150味,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按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常用茯苓、猪苓、半枝莲、生黄芪、莪术等药,以及猪苓-茯苓、生黄芪-炙黄芪、半枝莲-莪术等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关联药对29对,包括猪苓-炙黄芪-生黄芪、茯苓-半枝莲-猪苓、半枝莲-莪术-猪苓等;聚类分析得到的6类药物组合,以健脾利湿、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涩肠止血为主。结论:王沛教授多从脾湿、正虚、热毒、血瘀、出血论治结肠癌,治以健脾利湿、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涩肠止血,符合中医治疗肿瘤扶正祛邪思想,可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气血水同治理论探讨黄斑水肿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黄斑水肿以气机功能失调为本,且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血瘀与水湿贯穿疾病发展始终。故以气血水同治为治则,针对血瘀、水湿滞留,以活血、利水、渗湿等为法;针对病变所在辨证施治,治以疏肝、健脾、补肾,可取得较好疗效。附医案二则加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近30年中医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期待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方组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四大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OSAHS的所有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6.0,Gephi 0.9.2 等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135篇合格文献,包含154首方剂、202味中药.半夏(8.96%)、茯苓(8.96%)、甘草(8.86%)、陈皮(7.57%)、石菖蒲(6.37%)等25味中药为高频药物,多以性温(47.65%)、味辛(32.51%)为主,主要归为肺(23.07%)、脾(21.74%)、心(16.47%)经,使用率较高的药物以补虚药(23.78%)、化痰止咳平喘药(20.78%)、活血化瘀药(16.9%)、理气药(12.74)、利水渗湿药(8.96%)、开窍药(6.37%)为主;得到以痰瘀互结证为首的28种证型分布,以脾、肺、咽喉、鼻窍为主的病位证素13个及以痰、血瘀、气虚、湿邪、热邪为主的病性证素11个;获得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石菖蒲→郁金+川芎等30条常用配伍组合,挖掘出5个核心方药组合及针对核心证素的8味公共药物.结论 中医药治疗OSAHS以扶正祛邪为主,益气补肺健脾、行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开窍、理气燥湿化痰是临证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辨证予以解表、温阳、滋阴、安神、平肝熄风等.核心方剂为六君子汤、补阳还五汤、涤痰汤加减.该研究可为新药研发及新方组成提供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对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临床借鉴.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网站中治疗胃癌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2统计药物频数、以Apri-ori关联规则建模分析,通过Cytoscape 3.7.1构建中药核心复杂网络,IBM SPSS Statistics 26.0对核心网络所涉及的药物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自建库至2022年4月15日治疗胃癌的中药复方共307个,涉及药味855味,高频中药有甘草(102次,33.22%)、白花蛇舌草(89次,28.99%)、黄芪(89次,28.99%)、白术(82次,26.71%)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性味以温、苦居多,归经多属肝、肺、胃、脾经.常用药对有白术-甘草(支持度26.71%,置信度62.20%)等,角药组合有黄芪-甘草-白术(支持度13.68%,置信度66.67%)、白花蛇舌草-甘草-黄芪(支持度13.68%,置信度64.29%)等.网络聚类得到4类常用中药:当归、白芍、麦冬、黄芪、党参、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延胡索、三七、仙鹤草;半夏、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丹参、鸡内金;莪术、薏苡仁、猕猴梨根.结论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胃癌重视健脾扶正,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等法,符合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梳理了国家专利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新药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孙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临床病例采用数据挖掘分析孙伟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思路和方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6 年01 月—2022 年05 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伟教授门诊就诊的DKD患者,纳入有2 次及以上复诊记录且疗效显著、病例资料完整者,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运用SPSS 26.0 和SPSS Modeler18.0 进行频数分析、药物类别分析、性味归经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讨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出中药处方 300 首,用药 152 种,药物类别 18 种,累计用药频次为7 653 次,用药频次≥120 的中药有26 种,其中使用频次前7 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300 次)、杜仲(300 次)、炒白术(300 次)、虎杖(299 次)、石韦(299 次)、苏梗(299 次)、郁金(298 次);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 5 位的分别是清热药(29 次)、补虚药(18 次)、利水渗湿药(15 次)、祛风湿药(13 次)、活血化瘀药(12 次);药性频次前 5 位的分别是平(39 次)、温(32 次)、寒(31 次)、微寒(22 次)、凉(13 次);药味频次前 5 位分别是苦(73 次)、甘(68 次)、辛(59 次)、涩(11 次)、淡(10 次);药物归经前5 位分别是肝经(84 次)、肺经(57 次)、脾经(55 次)、肾经(47 次)、胃经(46 次).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截距为20 时,可以将高频次药物分为7 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二项关联排名前3 位的分别是炒白术-黄芪、杜仲-黄芪、炒白术-杜仲,三项关联排名靠前的核心药对分别为炒白术-黄芪-杜仲、石韦-苏梗-虎杖.结论:孙伟教授临床治疗DKD的药物多选用甘温、苦寒类药物,治则为益肾健脾、清利活血、和络泄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