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快速进展型早发育儿童的体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快速进展型早发育(EFP)儿童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临床症状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7-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证候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数据,分析ICPP与EFP患儿中医体质分布、辨证分型及临床症状的关联性。结果:① 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 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ICPP与EFP患儿中医证型以肝郁化火证居多,分别为59.15%(42/71)、46.51%(60/129);体质以气郁质居多,分别为35.21%(25/71)、36.43%(47/129),但ICPP与EFP患儿总体中医证型、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 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相关,其中阴虚火旺证与阴虚质,肝郁化火证与气郁质,痰湿壅滞证与痰湿质、阳虚质显著相关( P<0.01)。④ 200例ICPP与EFP患儿中,女童多于男童,男童BMI高于女童,痰湿壅滞证ICPP与EFP患儿BMI高于其他证型( P<0.01)。ICPP与EFP患儿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症状以乳房胀痛为主,为22.19%(69/311)。 结论: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性别、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但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间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再次肝移植病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 M( Q 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 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 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中心网络评估儿童脓毒症所致多脏器衰竭的三种炎症表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成人脓毒症临床试验正在评估针对三种炎症表型的治疗方法,包括:(1)免疫麻痹相关;(2)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所致血小板减少相关;(3)序贯性肝衰竭相关。这三种表型尚无儿科多中心评估。本文假设这些表型与儿童脓毒症中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关,并进行验证。设计:前瞻性严重脓毒症队列研究。比较多脏器衰竭合并任一表型,多脏器衰竭无上述表型及单脏器衰竭患儿。场所:Eunice Kennedy Shriver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儿科重症医学研究网络内的9家PICUs。对象:留置动脉或中心静脉导管的严重脓毒症患儿。干预措施:临床数据收集和每周两次血样本采集直至PICU入院第28天或离开PICU。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401例入选严重脓毒症病例中,112例(28%)单脏器衰竭(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0%,0/112;病死率<1%,1/112),289例(72%)多脏器衰竭(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9%,24/289;病死率15%,43/289)。多脏器功能衰竭且合并表型患儿总体病死率较高(24/101比20/300; RR 3.56,95% CI 2.06-6.17)。与无炎症表型的18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相比,合并表型的101例患儿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发生率(19%比3%; RR 7.07,95% CI 2.72-18.38)和病死率(24%比10%;RR2.35,95% CI 1.35-4.08)均增加。 结论:这三种炎症表型与脓毒症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儿童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有关。本研究为设计针对儿童炎症表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推动和必要的基线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肝移植及2例成人肾移植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一种继发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由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持续激活和增殖导致免疫过度刺激和致炎介质的瀑布样释放,最终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和多器官衰竭。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凝血障碍,肝功能损害,高铁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骨髓噬血现象。该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进展快、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毒蕈中毒供者供肾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道1名毒蕈中毒脑死亡儿童供者供肾移植,探讨毒蕈中毒脑死亡者能否成为潜在器官捐献者及其捐献器官的评估办法。方法:对毒蕈中毒潜在供者进行严格的临床病程观察、实验室及病理学评估。结果:供者病变符合中毒性肝炎,器官获取时肾脏大体形态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评估大致正常,2只肾脏分配给2例成人受者,肝脏弃用。经随访6个月,1例受者术后顺利恢复,另1例受者经过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后逐渐康复。结论:当各项实验室生化指标正常、病理学检查未见禁忌,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判断毒蕈中毒类型、观察各器官的损伤发展趋势以及等待毒素清除的情况下,毒蕈中毒脑死亡者有可能成为器官捐献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lagille综合征13例患儿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Alagille综合征(ALGS)患儿的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ALGS的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13例患儿中12例(92.3%)存在胆汁淤积,8例(61.5%)存在心脏畸形,5例(38.5%)存在特征性面容,5例(38.5%)伴有皮肤瘙痒,1例(7.7%)有阳性家族史;7例眼科就诊患儿中,2例发现眼部病变;7例行脊柱摄片,1例有典型蝴蝶椎;9例患儿肝脏病理中4例存在部分肝窦受压或闭塞,1例存在部分汇管区未见小胆管,4例存在小胆管增生,5例曾行胆道探查术。12例ALGS患儿行基因检测发现8例存在 JAG1基因突变,4例存在 NOTCH2基因突变。随访11例患儿,其中8例病情稳定,1例进展为肝硬化已行肝移植登记,1例死于肝衰竭,另1例于4月龄时合并药物性肝损伤进展为肝衰竭,行肝移植后黄疸逐渐消退。 结论:ALGS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且存在表现度差异和不外显现象,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小婴儿时期易误诊为胆道闭锁。基因检测可协助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肝移植的挑战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儿童肝移植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儿童肝移植受者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如何进一步扩大供肝来源、降低等待期病死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移植受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通过手术技术创新和机械灌注提高供肝利用率和术后恢复速度、采用微创手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将肝移植治疗从巨创转变为微创、建立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方案、寻找规范有效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将成为未来儿童肝移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母细胞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近30年来HB的发病率迅速攀升。目前手术切除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是HB的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肝细胞发生以及肝脏发育、再生和损伤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作为HB的主要标志,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且该通路中的一些分子具有作为靶点的潜力。本文对肝母细胞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整合,旨在阐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机制及其与HB发生发展的关系,总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HB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为HB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