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有兔耳创面外观。术后28 d,计算瘢痕形成率。将每只兔左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张力组并采用螺旋扩弓器持续扩弓,将每只兔右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假张力组并仅缝合螺旋扩弓器不扩弓,每组共18个瘢痕。经机械张力处理(以下简称处理)40 d,观察2组兔耳瘢痕组织颜色、质地。处理40 d,观察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 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 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术后0 d,所有兔耳均形成5个新鲜创面;术后7 d,可见创面结痂;术后14 d,大部分创面已上皮化;术后21 d,可见全部创面上皮化;术后28 d,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瘢痕。术后28 d,瘢痕形成率为75%(45/60)。处理40 d,张力组的兔耳瘢痕组织凸起较假张力组明显,瘢痕组织较硬,颜色较红润;张力组兔耳瘢痕的SEI为2.02±0.08,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70±0.08( t=5.07, P<0.01)。处理40 d,与假张力组相比,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角质层变厚,真皮层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更加紊乱,呈结节状或旋涡状分布。处理40 d,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 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81±0.25、5.71±0.82、7.86±0.56、4.35±0.28、5.89±0.47,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00±0.08、1.00±0.12、1.00±0.13、1.00±0.14、1.00±0.14( t值分别为5.36、9.82、20.60、18.26、17.13, P值均<0.01);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 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分别为0.865±0.050、0.895±0.042、0.972±0.027、1.012±0.057、0.968±0.087,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0.657±0.050、0.271±0.029、0.631±0.027、0.418±0.023、0.511±0.035( t值分别为5.08、21.27、15.55、16.70、8.40, P值均<0.01)。 结论:机械张力会刺激瘢痕增生,抑制真皮层胶原纤维的正常排列,加剧胶原纤维的沉积,从而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消退起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机械张力激活TGF-β 1/Smad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as超家族亚群A/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在无机磷酸盐中诱导大鼠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Ras超家族亚群A(RhoA)/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Rock-1)在无机磷酸盐中诱导大鼠瓣膜间质细胞(VICs)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取8只雄性大鼠(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动物实验有限公司)的主动脉瓣膜消化培养至第3代后免疫荧光鉴定。小干扰RNA(siRNA)-RhoA转染VICs后用无机磷酸盐成骨培养基(IP-OIM)分别诱导转染组(RNAi),阴性对照组(NC)及空白对照组(CON)的成骨分化,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与聚合酶链反应(PCR)评估转染后RhoA、Rock-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及骨钙素(OST)的变化;7 d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相关检测,14 d行钙含量相关检测评估其早期与晚期成骨分化趋势。用IP-OIM刺激转染后的VICs 60 min,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MAD1/5/9的磷酸化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鉴定后的VICs转染siRNA-RhoA并用IP-OIM培养,经过Western blot及PCR检测后可知RNAi的RhoA(Western blot:0.330±0.020;PCR:0.357±0.060)及Rock-1(Western blot:0.366±0.020;PCR:0.383±0.040)比CON均出现表达下调(RhoA Western blot: t=36.680, P<0.05 PCR: t=10.610, P<0.05;Rock-1 Western blot: t=31.240, P<0.05 PCR: t=13.21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Ai的OST(Western blot:0.520±0.030;PCR:0.510±0.070)和Runx-2(Western blot:0.573±0.020;PCR:0.57±0.060)比CON也出现了下降(OST Western blot: t=16.630, P<0.05;PCR: t=6.970, P<0.05;Runx-2 Western blot: t=21.040, P<0.05;PCR: t=6.71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7 d的ALP染色中RNAi的颜色最浅,ALP活性检测中RNAi [(1.005±0.101) U/mg]活性比较NC[(2.042±0.116) U/mg]和CON[(1.931±0.136) U/mg]明显下降( t=10.570, P<0.05; t=9.40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4 d的相对钙含量测定中RNAi[(22.290±1.981) ng/L]钙含量比较NC[(41.100±2.440) ng/L]和CON[(41.760±1.215) ng/L]明显下降( t=10.530, P<0.05; t=14.51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茜素红钙沉积染色中,也是RNAi颜色最浅。经IP-OIM分别刺激60 min,RNAi的SMAD1/5/9的磷酸化水平(0.337±0.030)比CON明显下降( t=25.48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机磷酸盐可通过RhoA/Rock-1引起瓣膜间质细胞的成骨分化,SMAD1/5/9的磷酸化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部肤色定量分析用于客观评价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应用面部皮肤颜色定量分析客观评价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可行性,寻求能够反映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方法:通过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诱发在空军军医大学招募的51名成年男性受试者[年龄(24.54±3.19)岁]出现运动病,使用便携式分光测色仪采集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第0、10、20、30 min 5个时间点的面部皮肤色度值,应用Graybiel运动病症状和体征评分量表评估受试者刺激后各时间点的运动病严重程度,分析各色度值变化幅度与Graybiel评分最大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可以反映运动病严重程度的色度值指标进行评估效能对比。使用SPSS 22.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IE-L *a *b *表色系统中的各色度值在挑衅性运动刺激暴露后发生显著变化,变化趋势与运动病面色苍白的典型体征相符。色度值CIE-L *的增高幅度、CIE-a *的降低幅度、CIE-b *的增高幅度与Graybiel评分最大值均呈正相关( r=0.490 0, P=0.000 3; r=0.549 3, P<0.000 1; r=0.540 9, P<0.000 1)。对比3种色度值指标评估运动病严重程度的效能,CIE-a *的ROC曲线下面积0.875 0、敏感度85.71%、特异度87.50%,评估效能优于CIE-L *和CIE-b *。 结论:CIE-L *a *b *色度值可作为反映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尤以色度值指标CIE-a *最具诊断意义,面部肤色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为客观评价运动病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颜色光对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视觉显示终端上不同色光产生冲突的刺激对近视眼和正视眼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探讨色光、调节与近视发生和发展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2~30岁受试者41人41眼,其中近视组22人22眼,正视组19人19眼,受试者色觉正常且无眼部器质性疾病。干预措施为不同色光屏幕,共有7种色光类型,分别是3种单色光(红、绿、蓝)、3种双色光(红+绿、红+蓝、绿+蓝)和1种混合光(白色:红+绿+蓝)。受试者持续注视33 cm处可视性视频终端上的黑色E视标20 s以上,随机变换屏幕背景颜色,用Grand Seiko WAM-5500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每0.2 s自动检测1次,记录受试者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以调节反应的标准差计算,比较各组受试眼不同色光条件下调节反应值和调节微波动。结果:近视组与正视组调节反应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2.626, P=0.113),不同色光条件下调节反应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色光=39.070, P<0.01)。各种色光对近视组和正视组的影响趋势相似,均为红光单色光调节反应值最大,其次为含红光的混合光,而蓝光单色光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视组红、绿、蓝、红+蓝、红+绿、蓝+绿和白色光条件下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0.142±0.033)、(0.128±0.038)、(0.131±0.043)、(0.139±0.039)、(0.127±0.034)、(0.131±0.043)和(0.139±0.042)D,近视组分别为(0.178±0.043)、(0.164±0.043)、(0.159±0.039)、(0.174±0.042)、(0.166±0.036)、(0.159±0.031)和(0.174±0.035)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2.146, P<0.01; F色光=2.782, P<0.05),其中每种色光下近视组调节微波动值均高于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近视组红光调节微波动最大,显著大于蓝光,蓝绿混合光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双色光的调节微波动与组成该光的2种单色光的调节微波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混合光(白光)与组成该光的3种单色光的调节微波动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视组不同色光条件下调节微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近视者调节微波动比正视者大;包含长波长色光的刺激引起的调节微波动更大,但混合色光提供冲突的调节刺激并不会显著增加调节微波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刺激颜色和模式变化对脑电α波同步影响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针对α波同步和刺激颜色是否相关,提出用双眼同频和双眼双频刺激模式,频率在低频(fI±3)Hz、中频(2fI±3)Hz和高频(4fI±3)Hz取值(颜色取红、绿、蓝,fI为α波自发频率),以归一化香农熵为评价α波同步程度指标,研究刺激模式和颜色组合变化对α波同步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中或高频段内,在双眼双频或双眼同频模式下,无论是红、绿或蓝光刺激,α波相位同步程度随刺激频率变化均呈"阿诺德舌头"形状,且红色>绿色>蓝色(同步程度);在双眼双频及不同颜色光作用下,一只眼刺激频率改变,则另一只眼的α波同步受到影响.该结果为认知障碍疾病诊断和治疗新方法研究提供新思路,刺激频率、颜色和模式组合可解决脑机接口技术的刺激频率选择局限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刺激肝星状细胞变化的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观察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刺激肝星状细胞(HSC)-LX2后的细胞形态、胞内脂滴和细胞分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方法 无菌取多房棘球蚴保种小鼠体内的多房棘球蚴组织,超声裂解法提取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以0.125mg/ml终浓度加至体外培养的HSC-LX2中刺激24、48、72、96和120h后,取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胞内脂滴分布.提取刺激48、72、96和120h后的HSC-LX2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α-SM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刺激24~96 h后,HSC-LX2细胞形态由多边形逐渐变为长梭形,胞内脂滴数量增加且脂滴分布在细胞核周围,脂滴颗粒逐渐变大,颜色由浅黄色变为红色;刺激120 h后,绝大部分细胞都变成长梭形,多数细胞内脂滴数量有所减少且体积变小,脂滴由红色变为黄色.荧光显微下可见,刺激不同时间的HSC-LX2胞内有红色荧光的脂滴颗粒围绕在细胞核周围,荧光信号不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而降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HSC-LX2胞内α-SMA相对表达量随刺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刺激至96h时最高,为4.846±0.741,至120h时下降至2.420±0.349,但均高于对照组的(t=8.988、7.045,均P<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组织蛋白体外可促进HSC-LX2活化,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内脂滴数量和体积均先升高后下降,胞内α-SMA蛋白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番茄潜叶蛾行为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害虫,2017年入侵我国,并呈扩散蔓延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的番茄产业.用于防治这一害虫的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番茄潜叶蛾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效下降,开发新型绿色防治技术迫在眉睫.物理诱控技术和嗅觉行为调控技术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物理诱控(灯光和颜色诱杀)及嗅觉行为调控(性信息素、植物挥发物)技术在番茄潜叶蛾防治中的研究进展.颜色显著影响信息素诱捕器和粘虫板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杀效果,白色、黑色和蓝色诱捕器田间诱捕的成虫较多.黑色诱虫灯和波长为470 nm的LED灯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杀效果最佳,且对性诱芯具有增效作用.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包括主要成分(3E,8Z,11Z)-十四碳三烯乙酸酯和次要成分(3E,8Z)-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两者含量比约为9∶1,主要组分和次要组分95∶5混合时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佳.相比于其他诱捕器类型,含性信息素诱芯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佳.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可广泛用于早期监测预警、大量诱杀和交配干扰.植物挥发物和传统食诱剂挥发物组分影响番茄潜叶蛾的寄主选择和产卵行为,乙酸辛酯、苯乙醛与冰醋酸混合物、冰醋酸与3-甲基-1-丁醇混合物,以及番茄挥发物组分柠檬烯、β-罗勒烯、α-松油烯、δ-榄香烯和(E)-β-石竹烯混合物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引诱作用;苯醌、2-蒈烯、δ-姜黄烯和邻二乙苯是番茄潜叶蛾的产卵刺激剂;而1-氟十二烷、石竹烯、姜黄烯、榄香烯、蛇麻烯、姜烯、2-十三烷酮、2-十一酮、(Z)-丙酸-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等物质则对番茄潜叶蛾的寄主选择、产卵或生长发育具有不利影响.最后讨论了番茄潜叶蛾行为调控技术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确、防控效果不稳定、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协同应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基于昆虫行为调控的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治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醋甘遂不同提取物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非致死剂量醋甘遂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及毒性可逆性,并验证斑马鱼模型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用索氏提取器以不同极性溶剂依次提取样品,制备不同提取物.将健康斑马鱼成鱼配对产卵,以正常发育受精后3d的斑马鱼幼鱼为模型,用醋甘遂不同极性提取物处理斑马鱼幼鱼,统计给药72 h死亡率,对毒性最强的提取部位观察评价其对斑马鱼心血管系统、肝脏、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肾脏及其他脏器系统的毒性特征及可逆性.结果:醋甘遂不同溶剂提取物毒性顺序依次为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与空白组比较,石油醚提取部位处理后的幼鱼给药组肝区相对光强度随给药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肝脏颜色变暗(P<0.01);肝脏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石油醚提取部位0.054 mg·L-1给药组中有轻微的肝损伤,在恢复组中肝损伤明显好转.与空白组和石油醚提取部位0.004 mg·L-1组比较,肠道尼罗红排泄实验显示残留率在石油醚提取部位0.012,0.036,0.054 mg·L-组中显著下降(P<0.01),胃肠道被促进排空.其他系统毒性特征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醋甘遂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中,石油醚提取物毒性最大,且主要毒性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刺激性,肝毒性造成肝变性,具有可逆性.斑马鱼模型快速评价中药毒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神经萎缩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5岁.就诊日期:2017年2月19日.主诉:视物模糊、右眼视野减小2年,加重1个月.病史:2 年前由于生活琐事烦心而焦虑易怒,出现双眼胀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于齐齐哈尔市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静脉点注降眼压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一般.1个月前因视物模糊加重、右眼视野缺损增加,并伴有流泪、眼干,夜间尤重,晨起眼眵多、目红,于当地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我院诊治.诊查:视力:双眼外观正常,左眼视力0.6,右眼视力0.4;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正常开放,虹膜平坦;眼底镜检查左眼C/D=0.6,右眼 C/D=0.8,视乳头颜色苍白;眼压:左 25 mm Hg (1mmHg=0.133kPa),右29.2mmHg.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示:PVEP60'(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60'视角黑白棋盘格):右眼P100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P100振幅正常;PVEP15'(图形视觉诱发电位15'视角黑白棋盘格):右眼P100潜伏期延迟,P100振幅正常.自动阈值视野检查如图1a.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紫暗、苔略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致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青盲;辨证:肝经郁热,上炎目窍.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清泻肝火.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四白、太阳、曲池、合谷、外关.操作: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5 mm×40 mm毫针深刺风池穴,沿对侧口角方向刺入约35 mm,行提插捻转手法3~5次,使针感向眼部传导;百会分别向左、右神聪方向呈30°角斜刺约25 mm;上星向五处方向呈30°角斜刺25 mm;四白微向外上斜刺约10 mm;太阳直刺约20 mm;曲池、外关、合谷均直刺约20 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50 min,并在外关、合谷接穴位神经刺激仪,疏密波,逐渐加大,以患者耐受为宜,时间30 min.每日针刺1次.针刺当日,患者感觉眼部肿胀发热.第2日针刺并加强对风池穴的刺激后,患者自觉眼部明亮.第 3日针刺后,眼干、流泪症状消失,视物模糊症状有改善.针刺10 d后,患者视物清晰,视野改善.针刺2周后,患者由于返回外地工作不能继续治疗,遂停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原代胰腺腺泡细胞分离提纯的简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分离提纯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抑制剂溶于DMEM细胞培养液消化小鼠胰腺,DMEM联合4% BSA溶液提纯胰腺腺泡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淀粉酶的能力.结果 经过消化、水浴、重悬、过滤、沉淀,在2h内即可快速分离出小鼠原代胰腺腺泡细胞.状态较好的腺泡细胞多呈团状,其基底外侧区域表面呈光滑圆形且没有泡状物,胞质清晰,顶端区域被数百个酶原颗粒包围,颜色较暗,细胞核位于囊泡状区域的基底部.未加CCK-8刺激组腺泡细胞的淀粉酶基础分泌水平约占总淀粉酶分泌水平的2.5%,CCK-8刺激后腺泡细胞分泌的淀粉酶水平升高,在CCK-8浓度为50 pmol/L时达到峰值[(12.83±1.04)%],之后随着CCK-8浓度增加细胞分泌的淀粉酶水平/总淀粉酶水平百分比下降.结论 本研究改进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技术难度小、重复性好的特点,是一种简化而又经济的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分离纯化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