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63岁,因“双眼闪光感伴视力下降1年”就诊。视野检查见双眼中心30°视野部分缺损,双眼扫描激光眼底照相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整个后极部可见大范围萎缩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可见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萎缩变薄,其中与视野异常相对应的区域光感受器内节和外节层萎缩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变细,造影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大面积窗样缺损,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背景荧光,晚期呈片状荧光着染,其周呈环状强荧光区。电生理检查显示双眼P 100振幅明显下降。诊断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8只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1名(31只眼)。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视野检查等,并收集了一般信息。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测视盘旁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管密度。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OAG组内视野缺损半侧与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POAG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布、年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和眼内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OAG组上、下半侧视野缺损者分别有19、9例。POAG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5.86%(34.92%~52.78%)、39.31%(32.55%~46.7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6.90%(51.69%~60.84%)、47.48%(37.95%~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6,-5.86;均 P<0.01)。POAG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84.4(62.1~97.1)、76.4(60.3~92.5)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110.6(95.7~131.6)、98.1(84.0~109.2)μm; Z=-6.57,-6.36;均 P<0.01]。POAG组中视野缺损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4.12%(34.73%~53.20%)和36.81%(29.73%~47.82%),明显低于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血管密度[51.85%(38.64%~61.02%)、41.78%(33.93%~49.22%); Z=-4.62,-4.12;均 P<0.01]。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Z=-5.08,-4.95;均 P<0.01);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93.0(61.9~116.5)μm和86.3(67.2~98.2)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 Z=-5.15,-5.35;均 P<0.01);但二者间视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其中视野正常半侧对应区域的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也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提示POAG视网膜血管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在视功能改变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01-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比较视盘鼻侧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双眼ODD患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 Whitney U检验。 结果:ODD组2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为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DD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SD-OCT检查显示视盘鼻侧外核层下椭圆形低信号影,或局部堆积样中等信号影,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包膜。ODD组与对照组上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分别为(102.6±19.1)、(119.0±13.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 P<0.01)。ODD组GCC厚度[ M( Q1, Q3)]为97.0(89.3,99.8)μm,对照组为101.0(100.0,102.0)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8.50; P<0.01)。ODD组OCTA en-face扫描图像可见黄斑区血管网较对照组稀疏。ODD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为48.5%±2.8%,与对照组的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 P<0.05)。 结论:埋藏性ODD患者视网膜上方鼻侧RNFL及黄斑区GCC层变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和血栓类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心电图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型,探究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和冠脉内血栓类型。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232例患者。根据心电图ST段改变将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 n=161)、ST段无偏移组( n=28)和ST段压低组( n=43)。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在OCT的指导下对冠脉内血栓进行分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特点和冠脉内血栓类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ST段抬高组和压低组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多见,而无偏移组以左回旋支多见( P<0.01)。ST段抬高组和压低组的梗死部位多位于近中段;而无偏移组多位于中远段( P=0.008)。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的闭塞病变比例均高于ST段压低组(68.3% vs. 30.2%, P<0.05; 67.9% vs. 30.2%, P<0.05);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的单支血管比例均高于ST段压低组(36.0% vs 4.7%, P<0.05;39.3% vs. 4.7%, P<0.05)。ST段无偏移组和压低组梗死相关动脉侧枝循环形成比例均高于ST段抬高组(35.7% vs. 16.1%, P<0.05; 58.1% vs. 16.1%, P<0.05)。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冠脉内红色血栓比例均高于无偏移组(76.4% vs. 34.9%, P<0.05; 64.3% vs. 34.9%, P<0.05)。 结论:与ST段压低组相比,ST段无偏移组和ST段抬高组心肌梗死患者单支血管、闭塞病变所占比例较高,且冠脉内形成的多为红色血栓。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ST段无偏移者有别于ST段压低者,建议将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进一步分为ST段抬高型、ST段无偏移型和ST段压低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灶性脉络膜炎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FC患者46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30±8.97)岁。既往确诊MFC 29例,因出现新发症状再次就诊;无明确既往病史17例,为首次就诊。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CNV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分别为31 (34.4%,31/90)、12 (13.3%,12/90)、26 (28.9%,26/90)、90 (100.0%,90/90)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9只眼。总结分析炎症病灶与CNV病灶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表现。FFA、OCTA检查之间CNV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结果: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白色病灶以及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中均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病灶处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边界不清,合并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OCTA检查,活动性炎症病灶各层血管组织无血流信号,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病灶边界清楚,不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荧光着染、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非活动性CNV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隆起病灶,非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轻度RPE增生形成的瘢痕或萎缩形成的外层结构凹陷;OCTA检查,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丢失或透见下方血流信号,非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及活动性CNV病灶多伴有视网膜出血、渗出;FFA可见荧光素渗漏;OCT可见隆起的病灶边界不清;OCTA可明确CNV或炎症病灶的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眼、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眼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体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143, 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体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404, 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342, 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661, 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 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体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近视进展与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 t=11.12, 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 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 t=2.67, 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t=6.66, P<0.001; t=3.38, P=0.002; t=3.18, 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r=0.35, P=0.02; r=0.37, P=0.01)。 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弱视儿童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依据眼轴长度对OCTA数据进行矫正。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弱视儿童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采用 t检验比较弱视眼及对侧眼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CORR/Pearson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值与SCP、DCP及FAZ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弱视眼全区域SCP、中心凹SCP、全区域DCP和中心凹DCP均显著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均 P<0.05),弱视眼FAZ显著大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 F=53.57, P<0.001),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弱视眼全区域SCP、旁中心凹S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3.75, P=0.001; t=2.62, P=0.012);弱视眼全区域D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2.63, P=0.012)。治疗后全区域SCP和全区域DCP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FAZ面积较基线显著缩小( t=-2.33, P=0.025),但仍明显大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 F=32.38, P<0.001)。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前后或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由基线的0.46±0.34改善至0.17±0.17( t=4.91, P<0.001);视力的变化值与全区域SCP、全区域DCP和FAZ的变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区SCP、DCP低于正常眼,而FAZ大于正常眼;经弱视治疗后SCP、DCP、FAZ接近正常眼水平。弱视眼视力变化值与SCP、DCP、FAZ变化值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和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凹为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 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 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3、7.77、6.58, 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 F=14.13, 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 t=4.32, P=0.37 ),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 t=4.07, 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 r=0.69、0.75, 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 r=-0.49、-0.89, 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 t=2.32, P=0.02)。 结论: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