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息影像3D可视化技术在肾上腺肿瘤手术治疗和术前沟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3D可视化技术辅助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评估其在医患沟通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因肾上腺肿瘤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共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肾上腺良性病变、体重指数(BMI)<30 kg/m 2、肿瘤最大直径<8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其中32例术前采用全息影像3D可视化技术(观察组),40例术前未行全息影像3D可视化技术(对照组)。术前两组均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薄层平扫+增强扫描,观察组将CT影像检查图像重建3D可视化数字模型及全息影像,用于术前规划、医患沟通及术中导航。两组患者皆完成疾病认知度和术前沟通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的填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患者疾病认知度和术前沟通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得分。 结果:本研究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肿瘤破裂例数、术区引流管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5±17.9) min和(63.9±19.2) min( F=5.552)、(45.8±7.2) ml和(49.4±6.6) ml( F=4.623)、0例和5例、(2.5±0.4) d和(2.8±0.6) d]( F=6.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5±0.7) d和(1.6±0.8) d]、留置尿管时间[(1.8±0.4) d和(1.9±0.5) d]、术后卧床时间[(1.6±0.4) d和(1.7±0.4) d]、病理类型、住院时间[(4.6±0.5) d和(4.7±0.6) d]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谈话时签同意书所用时间[(23.9±1.1) min和(25.2±2.6) min]、对肿瘤病情了解程度[(7.8±0.4)分和(7.6±0.3)分]、对手术方案和并发症了解程度[(7.9±0.5)分和(7.5±0.4)分]以及对医生术前谈话效果满意程度[(7.9±0.4)分和(7.6±0.2)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息影像3D可视化技术辅助肾上腺肿瘤手术治疗和医患沟通,可以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理解度,增加医患沟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评价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内脏脂肪分布与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评价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其内脏脂肪分布与颈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7~14岁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70例,另选取55例体质指数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EFT)、腹部内脏脂肪厚度(VFT)、腹部皮下脂肪厚度(SFT)、腹膜前最大脂肪厚度(PFTmax)、肝前皮下脂肪厚度(SFTmin)、肾周脂肪厚度(PRFT),采用全息血管内-中膜厚度测量(RIMT)和R-VQS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弹性指标血管收缩期管径(Diam)、管径变化值(Dis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硬度指数(HC)。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肥胖儿童各部位脂肪厚度与颈动脉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颈动脉IMT、Diam、PWV、HC及EFT、VFT、SFT、PFTmax、SFTmin、PRFT升高,颈动脉Dis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肥胖组PFTmax、VFT、EFT、PRFT与颈动脉IMT、PWV、HC均呈正相关(与IMT: r=0.334、0.425、0.415、0.370, P<0.05;与PWV: r=0.853、0.744、0.590、0.358, P<0.05;与HC: r=0.822、0.691、0.526、0.320, P<0.05),SFT、SFTmin与颈动脉IMT、PWV、HC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内脏脂肪厚度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的相关性程度为PFTmax>VFT>EFT>PRFT,但EFT和PRFT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的相关性较弱( r<0.7)。 结论:R-VQS技术可以较敏感地反映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弹性功能,可作为早期评估肥胖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肥胖儿童的内脏脂肪厚度PFTmax、VFT、EFT、PRFT与颈动脉弹性变化呈正相关,其中PFTmax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相关性最好,对于肥胖儿童的治疗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成像定量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细胞外容积分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成像定量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细胞外容积(ECV)分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心脏增强CT及MRI检查的20例STEM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心脏增强CT采用双层光谱探测器进行后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和前门控碘延迟增强扫描。迭代重建和光谱重建获得常规图像和全息光谱图像。通过多平面重建得到与MRI图像相匹配的心脏短轴位图像。基于延迟增强期全息光谱图像数据重建出碘密度图用于心肌CT-ECV的计算。并分别计算基于CT和MRI的梗死心肌、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的ECV。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ICC)比较两次测量及不同方法测量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方法比较CT-ECV和MRI-ECV值的相关性。结果:梗死心肌、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CT-ECV值分别为51.21(49.27,53.00)%、38.64(36.17,40.00)%和51.21(49.27,53.00)%,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H=43.17, P<0.01)。梗死心肌CT-ECV值显著高于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CT-ECV值( Z=-24.60、35.40, P均<0.01),但可挽救心肌与远处心肌CT-EC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80, P=0.15)。梗死心肌、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T 1值分别为(1 554.85±70.94)、(1 443.85±67.28)和(1 307.05±91.73)ms,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F=51.35, P<0.01)。梗死心肌T 1值高于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T 1值( t=-5.07、9.55, P均<0.01),且可挽救心肌显著高于远处心肌T 1值( t=5.38, P<0.01)。梗死心肌、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MRI-ECV值分别为55.00(49.27,57.75)%、33.50(29.00,35.00)%和27.00(26.00,29.00)%,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H=47.12, P<0.01)。梗死心肌MRI-ECV显著高于可挽救心肌和远处心肌MRI-ECV值( Z=37.45、-20.30, P均<0.01),且可挽救心肌显著高于远处心肌MRI-ECV值( Z=17.15, P<0.05)。2名医师测量的CT-ECV与MRI-ECV值一致性较好,Bland-Altman分析的偏倚分别为-0.1%(95%CI:-5.5%~5.2%)、-0.8%(95% CI:-9.8%~8.2%),ICC值分别为0.92和0.94。CT-ECV和MRI-ECV一致性检验Bland-Altman 分析的偏倚为4.0%(95% CI:-9.0%~16.9%),ICC值为0.88,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r=0.75, P=0.001)。 结论: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的ECV分数能够定量评价STEMI后心肌细胞外间隙的变化,有助于定量评价心肌缺血后组织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刺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刺治疗各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可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眩晕等症状,改善脑部供血。针刺位置方面,主要有分经辨证取穴思路,即依据传统经络诊察法中的循法和按法,辨别病经予以针刺治疗;或按部位取穴,包括基于经络理论的近远端、基于全息理论针刺手足部相应位置,或基于解剖学结构按神经支配区域或肌纤维走行等取穴思路。针刺方法主要有温通针法、短刺法、快刺法等。除毫针外,还会应用浮针、长针、电针等特殊针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颈动脉弹性变化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一级亲属颈动脉弹性功能。方法:连续入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行诊疗的T2DM患者一级亲属90例为家族史阳性者纳入研究。根据父母糖尿病史将其分为3组:父亲家族史阳性(F)组31例、母亲家族史阳性(M)组31例和父母家族史阳性(B)组28例。另同期选择30例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相匹配且父母均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病史及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息血管内-中膜厚度测量(RIMT)和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径变化值(Dist)、血管收缩期管径(Diam)、硬度指数(HC)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比较各组间上述参数差异。结果:①四组间颈动脉Dia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家族史阳性组颈动脉参数IMT、PWV、HC升高,Dist降低(均 P<0.05);③家族史阳性组之间两两比较:B组的颈动脉IMT、PWV、HC高于F、M组,Dist低于F、M组(均 P<0.05);M组的颈动脉PWV、HC高于F组,Dist低于F组(均 P<0.05),而组间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家族史阳性组的颈动脉僵硬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B组的颈动脉弹性下降最明显,M组次之,F组减低程度最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六经病欲解时”辨证思路在脐针疗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揭示了人体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时”为纲领,提出一个昼夜循环共十二时辰,六经各有“当旺之时”。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治疗中常用的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密切相关,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作或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疾病,若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运用该疗法,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可获佳效。太阳病欲解时可用麻黄三针,少阳病欲解时用青龙三针,阳明病欲解时用白虎三针,太阴病欲解时用真武三针,厥阴病欲解时用厥阴三针,少阴病欲解时用少阴三针。附鼻鼽、郁证、潮热汗出、干燥综合征、失眠等6个病案并加以分析,介绍“六经病欲解时”临床辨证思路指导下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中原位骨瓣联合不同黏膜瓣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ETA)手术中,采用原位骨瓣(ISBF)联合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PNSF)与游离中鼻甲黏膜瓣(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EETA手术并采用ISBF联合PNSF或FMTMF颅底重建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于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鞍区薄层CT扫描,应用全息三维影像模型/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性结构三维重建,测量观察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变化。根据术中采用的黏膜瓣类型,将患者分为ISBF+PNSF组(简称PNSF组, n=62)与ISBF+FMTMF组(简称FMTMF组, n=44)。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节点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以及术后2年该比值>90%的患者占比。 结果:106例患者的颅底重建术均顺利完成。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NSF组和FMTMF组患者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均呈增长趋势( F=588.62, P<0.001);但两组患者比较,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0, P=0.659);PNSF组与FMTMF组比较,术后2年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90%患者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7%(29/62)对比50.00%(22/44), χ2=0.11, P=0.743]。 结论:EETA手术中采用ISBF联合PNSF与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均良好,两种黏膜瓣均能保证ISBF的存活、生长及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钩定位针联合全息影像在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四钩定位针联合全息影像在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部战区总医院在2023年10—12月采用四钩定位针联合全息影像引导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8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44.5±12.0)岁。肿瘤位于左侧6例,右侧2例;肿瘤最大径为(23.2±8.1)mm,均为T 1a期。R.E.N.A.L.评分(9.0±1.4)分。术前血肌酐(73.1±14.7)μmol/L。术前在CT引导下用四钩定位针穿刺定位于完全内生型肾肿瘤边缘,术中在四钩定位针及全息影像引导下精准剜除肿瘤。分析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切缘阳性率、住院时间、病理结果、术后肾功能等。 结果:8例患者均在全息影像及四钩定位针引导下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无改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或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为(117.0±14.5) min,热缺血时间(20.2±5.1) min,术中出血量(75.0±17.3) ml,住院时间(9.5±1.3)d,术后1周血肌酐(73.2±14.8)μmol/L,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52)。所有患者均未输血。8例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切缘均阴性。 结论:对于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四钩定位针联合全息影像引导有助于术者快速定位肿瘤,精准剜除肿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息影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试验组患者行全息影像技术辅助开颅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7 d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2 h复查头颅CT均无瘤腔高密度影,术后72 h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试验组17例肿瘤全切除,3例为大部分切除;对照组16例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试验组1例术后左下肢肌力Ⅱ级,出院时恢复至Ⅴ-级。对照组2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出院时恢复至Ⅴ级。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Karnofsky评分为60、70、80、90、100分的患者分别为1、5、8、6、0例和0、4、9、6、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Karnofsky评分为50、60、70、80、90、100分的患者分别为1、0、0、7、9、3例和0、3、6、4、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8)。试验组手术前后Karnofsk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1)。试验组患者家属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患者术前分别为8、9、2、1例,术后分别为9、9、2、0例;对照组患者家属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患者术前分别为3、4、8、4例,术后分别为2、5、9、4例。试验组术前焦虑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试验组患者术后焦虑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全息影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术前可以辅助制订精准的手术方案;术中可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解剖关系,减少手术副损伤并可减少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舌针疗法是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及全息学说形成的一种“微针系统”外治法,作用于舌体,可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改善舌咽功能、安全性高、简便快捷等优势,临床常与康复训练、中药疗法或其他针法联合应用,多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