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及血压变异性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医证型及24h血压变异性(BPV)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收集2023年5月—9月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平均真实变异性(ARV)评估患者的BPV,计算24hARV.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分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24hARV、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等.以MACE为结局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24hARV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AM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和寒凝心脉.与痰瘀互结组、气滞血瘀组相比,气虚血瘀组、气阴两虚组的MACE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24h收缩压ARV和舒张压ARV与A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是AMI患者的主要证型,虚证AMI患者更易发生MAC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87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患者基线血清中的H-FABP浓度。根据H-FABP水平三分位数值分为低H-FABP组(H-FABP≤4.04 ng/ml, n=292)、中H-FABP组(H-FABP 4.04~7.02 ng/ml, n=292)和高H-FABP组(H-FABP≥7.02 ng/ml, n=293),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此外,根据患者心衰是否为冠心病所引起分为缺血性心衰和非缺血性心衰亚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H-FABP独立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基线H-FABP对心衰的预后价值。 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H-FABP呈正相关(β=0.012、0.238、0.001、0.345、0.063, P均<0.05),女性、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钠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H-FABP呈负相关(β=-0.184、-0.006、-0.016、-0.034、-0.006, P均<0.05)。共有119例(13.6%)患者出现失访,在随访931(412~1 185)d时,246例(32.5%)患者发生了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log 2H-FABP)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 HR=1.39,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对心衰患者3个月、1年及2年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69及0.71),对应的基线H-FABP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85、6.54和6.54 ng/ml。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在基础模型和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H-FABP可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P<0.001)。H-FABP分别以6.54 ng/ml(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及其水平三分位数作为截断值分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log 2H-FABP)是缺血性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 HR=1.74, P<0.001),也是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 HR=1.28, P=0.027)。 结论:年龄、性别、冠心病、血红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钠、eGFR、尿酸及NT-proBNP与H-FABP相关。基线H-FABP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基础模型和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H-FABP可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雷达图在CCU病区老年患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雷达图在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病区老年患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并于CCU病房内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风险评估干预,观察组通过绘制雷达图进行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者C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长、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结果:干预期间,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CCU治疗时间和住院总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态度、病房管理、技术水平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针对CCU病区老年患者应用雷达图进行风险管理可有效控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预后康复进程,该方案总体护理质量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使用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Ⅳ分析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信息,记录患者合并症、疾病评分、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有创操作和药物使用情况。参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KDIGO)指南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逻辑回归算法分析入院后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推算出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患者474例,其中训练集331例、验证集143例。参照KDIGO指南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训练集分为急性肾损伤组159例(48%)和非急性肾损伤组172例(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t=2.61, P=0.009)、冠心病(χ 2=2.08, P=0.038)、心力衰竭(χ 2=2.60, P=0.009)、血红蛋白( t=1.89, P=0.059)、血小板( t=1.81, P=0.070)、尿素氮( t=2.83, P=0.005)、血肌酐( t=3.65, P<0.001)、血钠( t=2.55, P=0.011)、血糖( t=2.52, P=0.012)、阴离子间隙( t=3.44, P=0.001)、舒张压( t=2.72, P=0.007)、平均动脉压( t=2.16, P=0.03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t=3.69, P<0.001)、简化急性生理功能评分Ⅱ( t=2.95, P=0.003)以及呋塞米(χ 2=2.03, P=0.042)、万古霉素(χ 2=1.70, P=0.089)、血管活性药物(χ 2=3.74, P<0.001)以及有创机械通气(χ 2=4.81, P<0.001)的使用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3, P<0.001)、冠心病( OR=2.05, P=0.069)、血红蛋白( OR=0.88, P=0.050)、血肌酐( OR=1.37, P=0.009)、血钠( OR=1.07, P=0.026)、阴离子间隙( OR=1.09, P=0.028)以及血管活性药物( OR=3.83, P=0.018)和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 OR=6.56, P<0.001)是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由上述8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9,列线图的校准曲线接近理想的对角线。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的净效益显著。 结论: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较高,年龄、冠心病、血红蛋白、血肌酐、血钠、阴离子间隙、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合风险因素,构建相应预测模型可早期预测和及时管理合并严重基础疾病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水泥入血致心脏破裂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年龄85岁,身高172 cm,体质量64 kg,因"间断胸闷2 d"入本院急诊科诊治,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主诉持续性胸闷,无创BP 100~110/60~70 mmHg(1 mmHg=0.133 kPa),HR 70~80次/min。患者高血压10余年,长期规律口服硝苯地平,血压控制可;3 d前于本院脊柱外科行L 1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者无异常,骨水泥术后平片可见椎旁条形高密度影(见图1)。心内科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破裂"收治入院。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于冠心病监护病房继续抗心衰治疗,患者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胸部CT及肺动脉造影提示: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未见明显栓塞现象,前纵膈、心包积血/积液,右心室条形高密度影;心脏超声提示:心包腔大量积液并引流出血性心包积液。1 d后,患者症状加剧,意识减退,BP难以维持(无创BP 65/ 34 mmHg,HR 114次/min),心包引流量约1 200 ml,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BP,初始时静脉输注多巴胺5 μg·kg -1·min -1,效果不佳,遂加用去甲肾上腺素0.1 μg·kg -1·min -1,有创BP维持100~110/65~75 mmHg、HR 100~120次/min。多学科会诊后考虑右心室内异物所致心肌穿孔。立即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异物取出并心脏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体质量指数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肺移植术中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的高体质量指数(BMI,>25 kg/m 2)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的ECMO相关结局。 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9至2020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术中接受ECMO支持的IPF患者。收集患者术前指标,如人口学指标、合并症、动脉血气、实验室指标;术中指标,如肺叶减容、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失血量和输血量;入ICU即刻指标,如血气分析和实验室指标;ECMO相关结局,如ECMO模式、ECMO支持时间、ECMO相关并发症(置管处出血、导管内血栓、下肢缺血);以及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30 d生存率。根据BMI将患者分为3组,体质量偏轻组(BMI<18.5 kg/m 2)、体质量正常组(BMI 18.5~24.9 kg/m 2)、体质量超重组(BMI≥25.0 kg/m 2)。主要对患者在ICU期间的ECMO相关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共纳入114例肺移植术中接受ECMO支持的IPF患者,其中体质量偏轻组23例,体质量正常组63例,体质量超重组28例。与体质量偏轻和体质量正常的患者相比,体质量超重的患者术前多患有高血压(46.4%比8.7%、23.8%, P<0.01)和冠心病(32.1%比4.3%、20.6%, P<0.05),符合国际指南对于肥胖的共识;其余临床资料(术前、术中、ICU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在ECMO相关结局方面,体质量偏轻组、体质量正常组、体质量超重组ECMO模式〔静脉-静脉(V-V)模式:78.3%、77.8%、78.6%,静脉-动脉(V-A)模式:21.7%、22.2%、21.4%〕、ECMO支持时间(h:61.70±20.03、44.57±5.76、41.77±7.26)、ECMO相关并发症(置管处出血:4.3%、7.9%、14.3%,导管内血栓:8.7%、12.7%、17.9%,下肢缺血:8.7%、12.7%、14.3%)、ICU住院时间(d:11±3、7±1、9±1)、机械通气时间〔d:2(2,11)、2(2,6)、3(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组30 d累积生存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 χ2=0.919, P=0.632)。 结论:接受肺移植的IPF患者并不会因为BMI过高而出现ECMO相关结局的恶化和不良的早期预后,BMI作为单一参数也不应成为IPF患者在肺移植手术中应用ECMO的禁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的459例成年脓毒症患者。根据入住ICU后24 h内首次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后7 d内AKI的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影响。结果:纳入的459例脓毒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81例,占17.6%;发生AKI的患者共127例,占27.7%,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9例(49/81,60.5%),非高尿酸血症组78例(78/378,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2.954, P<0.01);在校正了性别、伴发疾病(糖尿病和冠心病)、入住ICU当天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入住ICU前后1周内使用利尿剂、有创机械通气、基础肾功能、血清乳酸、降钙素原水平等影响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091,95% CI:2.768~9.362, 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尿酸值每升高1 mg/dL,发生AKI的风险增高28.4%( OR=1.284,95% CI:1.165~1.414, P<0.01)。 结论:AKI是ICU脓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天津市天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3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ARDS分为非ARDS组(156例)和ARDS组(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酗酒史、体温、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肺感染、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氧合指数(PaO 2/FiO 2)、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脑钠肽(BNP)、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酗酒史、体温、WBC、Hb、PLT、PT、APTT、FIB、PCT、BNP、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RR、MAP、肺感染、D-二聚体、PaO 2/FiO 2、Lac、ALB、BUN、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R增快、低MAP、肺感染、高Lac、高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RR:优势比( OR)=1.167,95%可信区间(95% CI)为1.019~1.336;MAP: OR=0.962,95% CI为0.932~0.994;肺感染: OR=0.428,95% CI为0.189~0.966;Lac: OR=1.684,95% CI为1.036~2.735;APACHEⅡ评分: OR=1.577,95% CI为1.202~2.067;均 P<0.05〕。以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脓毒症并发ARDS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准确度为81.62%,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89.10%),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AUC为0.866(95% CI为0.819~0.914)。 结论:RR增快、低MAP、肺感染、高Lac和高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风险列线图模型可能对预测脓毒症患者并发ARDS的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传统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十病区住院诊断为多支病变冠心病行CABG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CABG(MICS)组和传统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中出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血流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旁路血管的平均血流量(MI)和搏动指数(PI)。结果:共纳入444例患者,男351例,女93例,年龄(62.0±8.9)岁。MICS组179例,传统CABG组265例。与传统CABG组比较,MICS组女性比例较低[10.1%(18/179)比28.3%(75/265), P<0.001],年龄较小[(60.7±9.3)岁比(62.8±8.5)岁, P=0.017),其他临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CS组与传统CABG组患者旁路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0.74)支比(3.28±0.86)支, P=0.234],但MICS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CABG组长[(5.10±1.09)h比(4.33±0.86)h, P<0.001]。与CABG组比较,MIC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00(200,700)ml比700(600,900)ml, P<0.001]、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00(200,400)ml比400(250,500)ml, P<0.001]均较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5.0(12.0,17.0)h比16.5(12.5,19.0)h, P<0.001]、术后ICU停留时间[18.0(15.0,20.0)h比20.0(16.0,23.0)h, P<0.001]、总住院时间[(12.6±2.7)d比(14.5±3.9)d, P<0.001]均较短。两组患者术后各旁路血管MI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再次开胸、切口感染、脑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传统CABG比较,MICS是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益的治疗选择,围手术期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联体双向转诊冠心病心脏骤停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该文报道1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病因考虑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首诊基层医院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条件,通过医联体途径紧急上转至上级医院,绕行急诊、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直接到达导管室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后转回CCU继续抢救。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下转回原基层医院继续进行心脏康复。双向转诊接力治疗92 d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并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