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疮抗凝物比值、D-二聚体、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对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狼疮抗凝物(LA)比值、D-二聚体(D-D)、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以浙江省荣军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以下肢深静脉造影为金标准,确诊DVT患者82例为观察组,非DVT患者26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A比值、D-D及sEPCR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sEPCR水平与LA比值、D-D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浆sEPCR、LA比值、D-D水平对DVT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sEPCR水平、LA比值、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43.30 ± 11.28)μg/L比(112.56 ± 14.62)μg/L、1.51 ± 0.24比1.22 ± 0.18、(1 013.00 ± 319.54)μg/L比(425.17 ± 100.3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sEPCR水平与LA比值、D-D水平均呈正相关( r=0.280, P=0.011; r=0.563, P<0.001),LA比值与D-D水平也呈正相关( r=0.741, P<0.001)。D-D诊断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截断值569.43 μg/L时诊断DVT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7.80%、87.69%;LA比值诊断DVT AUC最小,为0.912,截断值1.23时灵敏度、特异度为87.80%、91.25%;sEPCR + LA比值+ DD诊断DVT灵敏度为95.12%,特异度为95.00%。 结论:LA比值、D-D联合sEPCR对DVT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凝血酶时间自动检测失败原因与应对措施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失败原因,并结合临床制定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21年1至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部21 359份TT检测血液样本中检测失败的样本233份,其中男132例,女101例,年龄73(66,79)岁。根据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显示凝固曲线及检测失败错误代码,结合患者临床信息、样本性状、用药情况等原因进行检测失败原因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选取2021年7至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部96份TT检测失败的脂血样本作为验证样本,男56例,女40例,年龄72(65,79)岁;分别采用凝固曲线人工判读法、磁珠法、高速离心后再检测3种方法获得TT结果,比较3种方法检测TT结果的差异。结果:233份TT检测失败样本占总样本数的1.1%(233/21 359);其中脂血样本占41.2%(96/233),肝素干扰样本占23.2%(54/233),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样本占22.3%(52/233),样本存在微小凝块或血浆量不足现象占13.3%(31/233)。仪器所示凝固曲线报警信息分类:基线期吸光度变化值增大(SD>2 mAbs)样本占32.6%(76/233),二阶导数无峰值样本占30.5%(71/233),反应过程吸光度变化值(基线期与平台期吸光度差值)<35 mAbs样本占25.8%(60/233),起始点过低及无法找到起始点样本占8.6%(20/233),无凝固曲线样本占2.6%(6/233)。233份样本中,依据反应原理及标准凝固曲线图形可以进行人工判读样本占55.8%(130/233)。96份因脂血导致凝固法检测失败的样本中,78份样本量充足,可进行磁珠法检测。高速离心后再测法、凝固曲线人工判读法与磁珠法检测TT结果分别为14.10(14.80,13.38)、14.30(14.99,13.60)、15.65(17.25,14.65)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78份脂血样本磁珠法检测结果与凝固曲线人工判读法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 r=0.99, P=0.001)。 结论: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凝固法)检测TT失败的样本可通过凝固曲线与报警信息分析失败原因;对于脂血样本可通过人工判读、高速离心后再测或磁珠法获得TT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关系:Sonoclot分析仪监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关系。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200例行亲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的病历资料,术后1周内由床旁超声多普勒观察术后早期血栓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缺血再灌注后1 h 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ACT用于术后早期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ELD评分、肝脏冷缺血时间和再灌注1 h时ACT是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ACT诊断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92(0.934~0.983),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0.2%,最佳截断值为228.5 s。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ACT是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ACT≥228.5 s可减少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采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评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 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 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 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 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 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 2=3.06, 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 2=0.35, 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 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 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 2=4.513, 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 HR分别为1.023(95 %CI:0.834~1.256)和0.948(95 %CI:0.773~1.164)。 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弹力图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新生儿DIC并住院治疗的49例患儿,纳入DIC组( n=49)。选择同期本院临床表现与DIC相似,但不符合新生儿DIC诊断的50例患儿,纳入非DIC组( n=50)。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的凝血功能正常的5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 n=50)。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组新生儿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水平,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3组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与新生儿DIC发生的关系,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年KT第009号),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DIC组、非DIC组和对照组患儿PT、APTT、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R值、K值、α角、MA值和血小板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60.79、40.00、15.30、62.92、431.29、38.19、95.85、54.54、95.60, P<0.001);DIC组患儿的上述各指标分别与非DIC组(LSD- t=4.28、9.17、3.36、35.80、3.48、2.39、12.49、17.48、82.96, P<0.001)和对照组(LSD- t=4.55、19.70、3.55、39.90、6.56、3.20、20.36、19.80、120.07, P<0.001)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T、APTT、D二聚体水平、R值、K值与新生儿DI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r=0.513, P<0.001; r=0.321, P<0.001; r=0.561, P<0.001; r=0.608, P<0.001; r=0.237, P=0.018);FIB水平、α角、MA值、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DIC发生呈负相关关系( r=-0.458, P<0.001; r=-0.436, P<0.001; r=-0.431, P<0.001; r=-0.625, P<0.001)。③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ROC-AUC最高,为0.919(95% CI:0.874~0.963),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最佳临界值为7.5 min,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7.4%,约登指数为0.7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新生儿DIC的敏感度最高(85.7%),ROC-AUC为0.892(95% CI:0.836~0.947),其最佳临界值为2 mg/L,特异度为62.0%,约登指数为0.477。 结论:TEG对新生儿DIC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辅助手段,而二者结合则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对新生儿DIC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对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病情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Sonoclot分析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对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凝血功能监测、病情评估及输血预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同时进行了Sonoclot分析、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常规凝血试验、肝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并进行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APACHE Ⅱ)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95例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APACHE Ⅱ和MELD评分数值,将受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对比分析Sonoclot分析参数在各组中的水平。按有无输血,将纳入研究的95例受者分为输血组(31例)和未输血组(64例),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进行输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激活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比值、国际化标准比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呈正相关( r=0.279 1, P=0.006 2; r=0.280 2, P=0.006 5; r=0.3, P=0.003 5; r=0.642 8, P<0.000 1; r=0.452 8, P<0.000 1; r=0.377 6, P=0.002; r=0.349 6, P=0.000 6; r=0.271 4, P=0.018 3),与血小板计数、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凝固角(α角)呈负相关( r=-0.339 1, P=0.000 8; r=-0.573 3, P<0.000 1; r=-0.656 3, P<0.000 1; r=-0.632 6, P<0.000 1)。凝血速率(clot rate,CR)与MA、CI、α角、ALT呈正相关( r=0.466 8, P=0.000 6; r=0.482 7, P=0.000 4; r=0.514 8, P=0.000 1; r=0.229 2, P=0.027 1),与R值、K值呈负相关( r=-0.366 9, P=0.010 3; r=-0.356 9, P=0.011 0)。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值与血小板计数、MA、CI、α角、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 r=0.481 9, P<0.000 1; r=0.630 7, P<0.000 1; r=0.623 5, P<0.000 1; r=0.593 0, P<0.000 1; r=0.223 1, P=0.032 5),与R值、K值呈负相关( r=-0.421 5, P=0.002 8; r=-0.530 7, P<0.000 1)。CR值与APACHE Ⅱ评分呈负相关( r=-0.212 3, P=0.038 9),ACT值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 r=0.244, P=0.04)。将肝移植受者按评分系统分组后分析发现,ACT在APACHE Ⅱ和MELD评分低、中、高危组中均依次升高,而PF值均逐渐降低。CR只在MELD评分分组中逐渐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T是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 OR=1.010,95% CI:1.000~1.019, 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ACT、CR、P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检测指标可以获得最大ROC曲线下面积(0.896)。 结论: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Sonoclot分析与TEG、常规凝血试验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凝血功能检测的补充手段;与肝功能检测结果、肝脏评分等也存在关联,对临床早期评估肝移植受者病情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Hb和Hct检测对预测围手术期肝移植受者是否需要输血和预备血液制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载雷西莫特微泡增效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及协同刺激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载雷西莫特(R848)脂质微泡(R848-MBs),观察其增强超声成像和增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效果,并评估其协同HIFU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能力。方法:通过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制备R848-MBs,并检测其基本表征和安全性,考察HIFU辐照R848-MBs体外控释药物作用及其体内药物代谢和生物分布情况;观察R848-MBs增强体内外超声成像效果;将6只EMT6荷瘤小鼠随机分为HIFU组和R848-MBs+HIFU组,每组3只,通过评估消融前后小鼠肿瘤区域的造影平均声强变化、肿瘤区域辐照后即刻超声图像灰度值变化和肿瘤TTC染色、肿瘤HE染色观察其凝固性坏死情况,验证R848-MBs增效HIFU消融的效果;然后将45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ree R848组、HIFU组、Blank-MBs+HIFU组、R848-MBs+HIFU组,每组9只,治疗后第3 d随机取各组中3只小鼠处死,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细胞表面CRT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脾脏成熟DC比例和脾脏CD8 +T细胞比例以评估R848-MBs协同HIFU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能力,通过测量剩余各组小鼠( n=6)的肿瘤体积、观察并绘制生存曲线以评估各组治疗效果。 结果:成功制备了安全性良好的载药脂质微泡R848-MBs,微泡浓度为2.58×10 9/ml,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呈球形空泡,粒径为 (1.72±0.11)μm,表面电位为(-10.16±0.73)mV,经HIFU(90 W,3 s)辐照后药物累计释放率高达 (84.81±1.58)%,体内血浆中R848浓度迅速下降,治疗后24 h R848-MBs+HIFU组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R848组 ( P<0.01);体内外R848-MBs在造影模式下超声显像明显增强;同时,载药微泡还能显著增效HIFU消融效果,R848MBs+HIFU组小鼠消融前后肿瘤区域的造影平均声强变化大于R848组 ( P<0.05),HIFU联合R848-MBs组即刻超声灰度值变化(46.34±3.21)显著大于单纯HIFU组(10.6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00 1),肿瘤HE染色、TTC染色可观察到凝固性坏死;体内疗效结果显示R848MBs+HIFU组具有最强的治疗效果,R848-MBs联合HIFU治疗相较于静脉注射游离R848治疗可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 ( P<0.01)。此外,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结果显示R848-MBs联合HIFU组肿瘤组织表面CRT表达水平上升,肿瘤引流淋巴结 [(58.53±1.04)%]显著高于单纯HIFU组[(37.56±2.13)%, P<0.001],脾成熟DC比例[(70.65±1.91)%]显著高于单纯HIFU组[(36.46±3.89)%, P<0.001],脾CD8 +T细胞比例[(27.46±3.04)%]明显高于单纯HIFU组[(18.69±0.29)%, P<0.01]。 结论:载药脂质微泡R848-MBs不仅能被HIFU控释,还能增效HIFU消融,并具有良好的协同刺激肿瘤特异性免疫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个纤维蛋白原γ链Gln195Arg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家系分析。采集先证者家系成员(3代7人)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g)的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浆Fg三条肽链的相对分子量。对Fg的 FGA、 FGB和 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采用纤维蛋白原凝固率测定、纤维蛋白聚集曲线和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蛋白凝块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 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爬虫酶时间(RT)延长;Fg︰Ag(1.6 g/L)轻度降低,Fg︰C(0.7 g/L)明显降低。其父亲和祖母APTT和PT正常,TT和RT延长;Fg︰Ag(分别为2.0 g/L和2.2 g/L)正常,Fg︰C(分别为1.0 g/L和1.1 g/L)明显降低。家系其他成员各项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 FGG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A4774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Fg γ链Gln195Arg杂合错义突变;其父亲和祖母亦为Gln195Arg杂合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祖母血浆Fg均无异常条带出现。先证者血浆的Fg凝固率为49.3%,健康对照者为98.9%;凝血酶或爬虫酶诱导的聚集曲线严重受损;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先证者纤维蛋白凝块的纤丝直径增大( P<0.001),纤丝密度减小、排列稀疏。 结论:Fg γ链Gln195Ar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g功能受损,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弹力图联合常规凝血检测对电烧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检测(CCT)对电烧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2月—2024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8例电烧伤患者和118例热力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4例、女22例,年龄(38±14)岁。按照伤情将患者分成电烧伤组(128例)与热力烧伤组(11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8 h内的TIC发生情况、CCT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TEG检测指标(凝血反应时间、K值、凝固角、最大血栓振幅、综合凝血指数、最大振幅后30 min振幅衰减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CCT和TEG诊断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TIC的一致性。绘制CCT、TEG及TEG联合CCT诊断12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TI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约登指数及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入院8 h内,电烧伤组患者确诊TIC的比例为19.5%(25/128),显著高于热力烧伤组的10.2%(12/118), χ2=4.21, P<0.05。与热力烧伤组相比,电烧伤组患者入院8 h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 t=-2.32, P<0.05),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 Z值分别为-2.11、-4.16, t=4.69, P<0.05),凝血反应时间显著缩短( t=-2.51, P<0.05),最大血栓振幅显著增大( t=2.50, P<0.05),最大振幅后30 min振幅衰减率显著升高( t=2.10, P<0.05);2组患者其余CCT指标和TEG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T和TEG诊断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TIC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63, P<0.05)。TEG联合CCT、TEG、CCT诊断12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TI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AUC分别为0.92、0.84、0.77(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6~0.97、0.71~0.97、0.71~0.97),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86、0.57、0.65,此时的特异度分别为93.7%、83.2%、88.2%,敏感度分别为92.3%、87.5%、76.5%。 结论: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处于凝血系统高凝和纤维溶解系统亢进状态,TEG联合CCT可提高电烧伤患者TIC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