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和以双侧距状沟为种子点功能连接观察早盲青少年静息态功能MRI改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利用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研究早盲青少年静息态下的大脑半球间及选定种子点与全脑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资料与方法 招募2015年6-8月广州市盲人学校的早盲青少年23例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视力青少年志愿者21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颅脑静息态功能MRI扫描,计算并比较两组VMHC值.以VMHC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作为种子区,计算并比较其与全脑所有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结果 与正常视力青少年志愿者相比,早盲青少年组双侧距状沟为peak点的枕叶视觉皮层和双侧小脑半球、右侧颞下回VMHC显著减低(FDR校正,P<0.05).早盲青少年组双侧距状沟(VMHC显著减低脑区)与右侧楔叶及右侧中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而双侧距状沟与右侧小脑半球Crus1功能连接增强(FDR校正,P<0.05).结论 早盲青少年以初级视觉皮质为主的双侧视觉皮层半球间及其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出现异常,提示初级视觉中枢与其他感知觉皮层的协调功能异常,可能与视觉缺失引起的脑结构与功能重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丘脑-皮质谷氨酸与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谷氨酸与丘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8只,6~8周龄,体重15~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4):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14、21 d(T 1~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潜伏期。T 3时植入EEG记录电极到视觉皮层,T 4时监测6 h EEG的变化,计算非快动眼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 3时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丝电极植入到丘脑腹后核(VP)和初级体感皮层(S1),T 4时采集VP和S1场电位,计算各波功率百分比,同时评价VP和S1局部场电位的相干性。T 4时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丘脑和皮质各脑区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T 1~5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潜伏期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觉醒时间百分比升高,VP区δ波功率百分比降低,VP和S1区α波功率百分比升高,VP-S1场电位的相干性在δ波(1~4 Hz)及α波(8~14 Hz)的频率范围内均增加,丘脑和皮质谷氨酸、谷氨酰胺及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升高( 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可能与丘脑-皮质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神经元电活动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丘脑痛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接受hrTMS治疗的丘脑梗死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刺激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健侧次级感觉皮层(S2)治疗组(S2组, n=21)与干预健侧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 n=20)。分别于治疗前、伪刺激治疗后第1周末及有效刺激治疗后第1、2、3周末时,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McGill问卷评分,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诱发电位N100波幅,同时观察治疗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第3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5.35±0.54)分 vs.(4.86±0.74)分、(3.55±0.69)分 vs.(3.14±0.57)分、(5.50±0.69)分 vs.(5.00±0.78)分、(2.20±0.42)分 vs.(1.81±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M1组患者的N100波幅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N100波幅明显升高(3.00±0.65 vs. 3.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2组患者治疗周期内均无癫痫发作、头皮烧灼等不良反应发生,且头痛、耳鸣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rTMS刺激健侧S2区或M1区均可有效改善丘脑痛患者的短期疼痛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刺激S2区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闪光刺激对幼鼠学习记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40 Hz、70 Hz频率闪光刺激对幼鼠的学习记忆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方法:27只SPF级19~21日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tr组)、40 Hz闪光刺激组(40 Hz组)、70 Hz闪光刺激组(70 Hz组),每组9只。对照组大鼠不给予闪光刺激,40 Hz组与70 Hz组大鼠分别给予40 Hz和70 Hz的闪光刺激(1.5 h/d),连续刺激39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自主探究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形态;运用电生理技术采集大鼠的视觉皮层区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用于验证闪光刺激诱发的神经振荡同步化效应。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和Tamhane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1)40 Hz与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以有效引起健康幼鼠初级视觉皮层区神经振荡同步化。(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阶段中,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1.326, P>0.05)。逃避潜伏期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039, P>0.05),时间主效应显著( F=40.025,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幼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2.029, P>0.079),时间主效应显著( F=32.052, 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390,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显著缩短。Morris水迷宫实验第6天,3组幼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11,0.802,均 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8.935,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3.80(2.25,6.93)m]明显长于40 Hz组[0.80(0.72,1.46)m, P<0.05)]。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11.050,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3.20(2.43,8.30)]明显高于40 Hz组[0.95(0.37,1.06), P<0.05]。(3)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幼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均排列整齐紧密,周围间质均未见水肿,均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能会促进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大脑皮层灰质结构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体素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IXT)大脑皮层灰质体积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与临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IXT患者15例作为斜视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3.5±5.2)岁。并选取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人,女性7人,年龄(27.0±7.5)岁。所有受试者进行斜视度和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行磁共振扫描获得大脑三维高分辨率图像数据,进一步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MATLAB软件中SPM工具包分析两组图像差异,选取了脑灰质体积分析中显示出结构异常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域(ROI),通过MarsBaR软件计算ROI灰质体素与该受试者全脑灰质体素平均值的比值,分析该比值与斜视度数和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常用对数(lgTS)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分布、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斜视度数和立体视功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相较于对照组,斜视组患者灰质体素减少的脑区有大脑半球内侧面楔叶(减少89体素值)、左侧舌回(减少176体素),左侧枕中回V3区(减少30体素)、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减少192体素)、左侧海马旁回灰质(减少20体素),双侧丘脑后外侧核(左侧和右侧分别减少100和40体素)体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灰质体素增加的脑区有双侧基底神经节壳核(左侧和右侧分别增加60和76体素)、左侧前扣带区(增加36体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根据组水平分析得到两组受试者存在结构差异的10个脑区作为ROI。灰质体积比值与外斜视度数呈负相关(均 P<0.05)的ROI为左侧楔叶( r=-0.670)、左侧枕中回V3区( r=-0.610)和左侧舌回( r=-0.684);灰质体积比值与lgTS呈负相关(均 P<0.05)的ROI有左侧楔叶( r=-0.568)和右侧中央前回( r=-0.563)。 结论:IXT患者的初级视皮层V1和V2区之间的水平连接区域灰质体积减小;斜视程度严重者舌回和背侧视觉通路V3区的灰质体积降低明显,立体视功能受损越严重者额叶中央前回(BA6区)的灰质体积越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与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之间的差异,以推断VM发病可能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0例VM患者作为试验组(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3岁),26例MwoA患者作为对照组(男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5岁)。收集全部患者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病程、发作频率等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MIDAS)资料。VM患者同时还接受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头晕VAS及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estibular Disorder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VADL)评估。所有患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以双侧顶叶岛盖2(Parietal opercular 2,OP2)和双侧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为感兴趣区,计算OP2及V1与全脑其他区域的功能连接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针对显著差异脑区,提取试验组患者每例被试功能连接z值,将功能连接z值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M组和MwoA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病程、发作频率及MoCA、HAMA、HAMD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VM患者头痛VAS、HIT-6及MIDAS评分显著低于MwoA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和MwoA患者相比,VM患者左侧OP2与双侧楔前叶、左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右侧OP2与左侧丘脑、右侧前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 P值均<0.05(错误发现率校正)。相关分析发现,左侧OP2与左侧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与VM患者眩晕障碍程度(DHI评分)显著正相关( P=0.007, r=0.480),右侧OP2与左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与VM患者的病程显著正相关( P=0.015, r=0.439)。 结论:V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VM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与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及其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方法:将20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小鼠经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1、2、3周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和体质量,并于造模后4周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评估糖尿病模型建立情况。造模后4周,采用视网膜电图(ERG)分别记录小鼠暗适应下光刺激强度分别为0.01、3.0 cd·s/m 2的ERG反应,并于明适应10 min后记录光强度为3.0 cd·s/m 2的ERG反应评估小鼠视网膜功能;采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测小鼠的眼底表现;采用视觉水迷宫检测小鼠光栅辨别截止频率以评估小鼠的视觉功能;采用在体电生理技术检测小鼠初级视觉皮层(V1)神经元的空间频率调谐曲线并统计神经元的最大发放强度、自发放强度、最优空间频率、截止频率、带宽等以评估小鼠的神经元功能。 结果:糖尿病组10只小鼠均造模成功。造模后4周,糖尿病组小鼠暗适应光强度为0.01 cd·s/m 2的b波振幅、光强度为3.0 cd·s/m 2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明适应10 min后光强度为3.0 cd·s/m 2的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眼底超广角成像检查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明显血管改变;视觉水迷宫检测小鼠光栅辨别能力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小鼠截止频率为(0.45±0.06)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58±0.05)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0, P<0.05);在体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觉皮层V1区的神经元最大发放强度为4.29(2.60,8.33)spikes/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10(4.34,11.6)spikes/s,最优空间频率、截止空间频率、带宽分别为0.03(0.02,0.05)、0.07(0.05,0.12)和0.14(0.07,0.22)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41(0.03,0.05)、0.10(0.07,0.14)和0.14(0.10,0.26)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9、-3.22、-3.19、-2.19,均 P<0.05)。 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管病变尚未出现时视觉功能即可出现异常,这种功能异常与视觉皮层V1区的神经元功能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多脑区免疫机制及治疗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D)不同脑区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各脑区的免疫机制,以预测潜在的治疗中药.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得AD的样本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对各脑区最相关的模块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获得核心基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对差异基因进行免疫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IBERSORT算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模式,通过Coremine Medical筛选治疗AD的潜在中药.结果 大脑的内嗅皮层(EC)区有3 280个差异基因、海马体(HIP)区有1591个差异基因、内侧颞回(MTG)区有3 995个差异基因、后扣带(PC)区有2 056个差异基因、额上回(SFG)区有907个差异基因、初级视觉皮层(VCX)区有1480个差异基.其中EC与VCX区与blue模块相关性高、HIP与PC区与turquoise模块相关性高、MTG、SFG别与绿色和黄色模块相关性高.PPI网络显示EC区有4个Hub基因,HIP区有13个Hub基因,MTG区有4个Hub基因,PC区有9个Hub基因,SFG区有17个Hub基因,VCX区有13个Hub基因.不同脑区富集有不同免疫通路的模块.通过基因映射到姜黄为治疗AD的潜在中药,其映射到EP300、PPARG、CCND1、GSK3B、BCL2、EGFR、KDR、MYC和IL1B等基因上.结论 AD患者在不同脑区表现出多样化的免疫途径,这种差异与AD发病机制紧密相连.姜黄有望作为治疗AD的潜在中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静息态fMRI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百分比波动振幅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百分比波动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PerAF)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诊断的PACG患者31例.同期,3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被纳入对照组.对每个受试者进行全脑rs-fMRI扫描,以收集PerAF信号.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组内和组间PerAF数据.结果 与HC组相比,PACG患者组在左侧额上回背外侧(t=-3.9421,P<0.001)、眶部(t=-3.4619,P<0.001),左侧眶部额中回(t=-3.6709,P<0.001),右侧额中回(t=-3.8257,P<0.001),右侧额下回三角部(t=-3.6708,t=-4.0375,P<0.001);左侧缘上回(t=-3.9570,P<0.001)、顶下缘角回(t=-3.8230,t=-3.8730,P<0.001),右侧顶上回(t=-4.4581,P<0.001)、中央后回(t=-3.7825,P<0.001),中央旁小叶(r=-4.0816,P<0.001);右侧颞中回(t=-3.8402,P<0.001);左侧舌回(t=-3.5758,P<0.001);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t=-3.4718,P<0.001)、补充运动区(t=-3.7209,P<0.001)以及右侧小脑下部7b区(t=-3.9479,P<0.001)的PerAF均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结论 PACG患者在多个大脑区域存在异常的PerAF值,涉及与视觉、情绪和认知调节相关的初级和高级视觉皮层和大脑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TrkB受体依赖的PV神经元调控小鼠视觉方位辨别能力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B(tyrosine receptor kinase B,TrkB)信号通路在调控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兴奋与抑制平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揭示了其通过增加兴奋性传递效率来调控皮层兴奋性水平的机制,却并未阐明TrkB受体如何通过抑制系统来调控兴奋与抑制平衡,进而影响视觉皮层功能.为了探讨TrkB信号通路如何特异性地调控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元——PV 神经元进而对小鼠视觉皮层功能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病毒特异性地降低V1 区的PV神经元上TrkB受体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手段记录初级视皮层抑制性与兴奋性神经元功能变化,通过行为学实验测试小鼠的方位辨别能力改变.结果表明,初级视觉皮层中的 PV抑制性神经元上的 TrkB受体表达减少会显著增加兴奋性神经元的反应强度,减弱抑制性神经元与兴奋性神经元的方位辨别能力,增加二者的信噪比,但是小鼠个体水平的方位辨别能力出现下降.这些结果说明,TrkB 信号通路并非单纯通过增加靶向 PV 神经元的兴奋性传递来调控PV神经元的功能,其对神经元信噪比的影响也并非由于抑制系统的增强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