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以揭示人体中枢系统调节下肢动作以适应疲劳积累的机制.方法:11例男性跑者接受恒定速度跑疲劳干预,并全程采集干预过程时其下肢肌电数据.运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不同干预时刻受试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等分析指标.结果:①在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方面,在整个跑步疲劳干预过程中,共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主导人体下肢关节活动,每位受试者平均会从中随机调动4-5类肌肉协同元参与跑步活动,且随着疲劳积累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②在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峰值激活用时在33%、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③在肌肉相对权重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半腱肌的相对权重在33%、67%、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2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在33%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4的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在67%时刻显著降低(P<0.05),但在100%时刻显著回升(P<0.05).结论: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中枢系统会调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以适应疲劳累积,降低下肢损伤风险.该调控过程具体表现:稳定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减少早期支撑阶段的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动态调节跑步早期支撑阶段的股直肌与半腱肌,中期摆动阶段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制定及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制定一套提高力量耐力的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方法:依据歼击机飞行员实战化训练的抗荷体能需求,研究制定出一套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并将HP抗荷动作的呼吸方式融入各训练项目动作中。训练项目主要包括杠铃深蹲、屈腿硬拉、杠铃卧推、斜板卷腹、坐蹬以及呼吸肌训练。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按照制定的抗荷体能训练方案进行12周训练,每周3 d,隔日训练;每个动作训练4组,训练强度按照"中-高-中-较高"、"中-较高-高-较高"的训练模式实施。测试受试者训练前后抗荷体能相关指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训练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评价抗荷体能训练方案的效果。 结果: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受试者的杠铃深蹲、屈腿硬拉、杠铃卧推的1次重复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1 RM)及10 RM均明显提高( t=6.382~16.767, P<0.01),3个训练项目的10 RM分别平均提高了51.5%、27.6%、46.0%;1 RM分别平均提高了57.7%、34.0%、45.2%。训练后双腿负重加倍的条件下斜板卷腹抬腿次数平均增加69.9%( t=7.508, P<0.01);腹肌耐受时间相等时,训练后能够耐受的负重是训练前的2倍。训练后双下肢蹬力力量耐力平均提高188.7% ( t=8.213, P<0.01)。训练后呼吸肌最大呼气压力(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与最大吸气压力(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分别平均提高了42.4%和19.7% ( t=7.361、4.119, P<0.01);呼吸肌力量耐力平均提高了270.0%( t=7.800, P<0.01)。 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可有效提升与抗荷能力密切相关主要肌群的力量与耐力,对于提升抗荷体能水平效果明显,为进一步在我军歼击机飞行员中试用验证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系统化家庭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系统化家庭干预(由家长实施的早期介入丹佛模式,P-ESDM)对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IHRASD)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筛查方法对合肥市1~2岁婴幼儿进行发育筛查,筛出的阳性儿童实行转诊-评估-P-ESDM指导-随访-早期干预效果评估等。共识别出1~2岁IHRASD 110例,对其中符合研究条件并自愿参加的63例分为P-ESDM干预组(31例)和无P-ESDM组(32例),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12个月均进行评估。P-ESDM干预组父母接受1 h/周,共12周的P-ESDM家庭干预课程培训;无P-ESDM组的家长不愿接受家庭干预课程培训。结果:与无P-ESDM组相比,P-ESDM干预组父亲大专学历以上较多(71.0%比43.8%, χ2=7.315, P=0.026),母亲高中/中专及以上者有出现统计学意义的趋势(83.9%比65.6%, χ2=5.264, P=0.072)。干预3个月,P-ESDM干预组异常行为量表(ABC)得分下降[29.0(20.0,45.0)分比48.0(33.0,50.0)分, Z=-2.298, P=0.022],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得分升高[10.0(9.0,10.0)分比9.0(8.0,10.0)分, Z=-2.045, P=0.041],Gesell评估5个能区发育商均无明显改善[适应性能区(83.86±18.03)分比(75.34±10.49)分, t=1.734, P=0.090;大运动能区(90.24±10.79)分比(85.20±8.97)分, t=1.595, P=0.118;精细动作能区(85.18±14.99)分比(83.41 ± 9.28)分, t=0.429, P=0.670;语言能区(59.28±15.01)分比(51.09±9.37)分, t=1.981, P=0.054;个人-社会能区(67.13±14.86)分比(63.50±7.85)分, t=0.908, P=0.369]。12个月后,P-ESDM干预组ABC量表得分下降[20.0(12.0,33.0)分比45.0(32.3,52.8)分, Z=-3.783, P=0.000],SM量表得分升高[10.0(9.0,10.0)分比9.0(8.3,10.0)分, Z=-2.974, P=0.003],Gesell评估适应性能区[(80.83±17.20)分比(72.34 ± 13.18)分, t=2.203, P=0.031]、语言能区[(68.96±19.93)分比(53.42±14.88)分, t=3.515, P=0.001]和个人-社会能区发育商数[(71.87±17.30)分比(62.18±13.91)分, t=2.454, P=0.017]均升高。 结论:早期筛查、诊断,及时进行P-ESDM干预可改善1~2岁IHRASD的发育结局,干预12个月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跟进式护理在腕管综合征康复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跟进式护理在腕管综合征康复过程中的疗效。方法:以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松解术,术后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行跟进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麻痛数值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生活自理能力、睡眠质量;手的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肌电图检测、握力测定;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 d NRS疼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 NRS疼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手部握力改善提高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跟进式护理能促进腕管综合征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泸州及周边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泸州及周边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复锻炼现状,为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自制脑卒中偏瘫家庭康复锻炼调查表,以电话回访为主要调查方式,对162例出院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情况及恢复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康复锻炼者占70.37%;自我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度评价为很好者占11.11%,较好者占34.58%,一般者占35.18%,没有进展者占19.13%;单次康复锻炼时间≤10 min占22.81%,单日累计康复锻炼时间≤40 min者占36.04%;每周康复锻炼≤4 d者占36.84%;完全按照专业指导进行康复锻炼者仅占3.51%,完全按照自己方式锻炼者高达62.28%;以行走方式进行康复锻炼患者占48.19%;家庭康复锻炼执行与照顾者的相关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度与出院时瘫痪肢体功能状态、每次锻炼时间、锻炼自觉性呈显著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泸州及周边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锻炼需求欲强,执行率高,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自我满意度不高,康复锻炼缺乏专业指导,动作不规范或不正确,需要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和监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预期性姿势调整在脑卒中步态康复中的应用及脑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步行等动作开始前的姿势控制调整称之为预期性姿势调整,而脑卒中患者在步态启动前,由于脑损伤导致的异常预期性姿势控制模式可能会激活本不该被激活的肌肉,从而诱发异常步态。目前临床常见的步态训练更多注重患者行走时的下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支撑摆动相比值等参数,而鲜有针对步行前预期性姿势控制的临床干预。本文将针对步态启动前预期性姿势调整的相关概念、机制假说、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以促进临床医师更多关注和利用预期性姿势调整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探讨一种有创机械通气中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估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有创机械通气中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简便测算方法。方法:2020年9月东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60岁男性患者,因颅脑、胸部外伤出现呼吸衰竭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出现呼气不完全现象。以该患者的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该患者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以呼气开始时刻作为T 0,以吸气动作启动(出现吸气力量)前时刻作为T 1,以吸气驱动使呼气流量变为0时刻(吸气力量持续)作为T 2;以T 1时刻作为开始点,按照T 1前段患者自然呼气曲线的形态演变趋势进行后续描记,直至呼气流量为0,此时为T 3。根据时相,以呼气转吸气时刻(T 1)的肺泡内压作为PEEPi 1;以呼气流量降至0时刻(T 2),并假设取消吸气努力时的假想肺泡内压作为PEEPi 2;T 3时刻的肺泡内压等于呼吸机设定的呼气末正压(PEEP)。设T 0至T 1的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 1,T 0至T 2的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 2,T 0至T 3的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 3。给予患者镇静后,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选择约1/3的潮气量,应用吸气暂停法测量患者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值。根据顺应性计算公式"C=ΔV/ΔP"(ΔV为某一时间段肺泡容积的变化,ΔP为同一时间段肺泡内压的变化)计算PEEPi 1和PEEPi 2。该估测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1 0391736.1)。 结果:① PEEPi 1:根据公式"C=ΔV/ΔP",从T 1至T 3的呼气容积变化幅度为"S 3-S 1",肺泡内压下降幅度为"PEEPi 1-PEEP",所以,C=(S 3-S 1)/(PEEPi 1-PEEP),即PEEPi 1=PEEP+(S 3-S 1)/C。② PEEPi 2:根据公式"C=ΔV/ΔP",从T 2至T 3的呼气容积变化幅度为"S 3-S 2",肺泡内压下降幅度为"PEEPi 2-PEEP",所以,C=(S 3-S 2)/(PEEPi 2-PEEP),即PEEPi 2=PEEP+(S 3-S 2)/C。 结论:对于呼气不完全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理论上可以通过呼气流量-时间曲线延伸法来实时估测动态PEEP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3岁中重度烧伤患儿140例。将在伤后3~14 d于清创换药过程中采用以护士为中心的疼痛管理模式、使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行镇痛镇静的42例患儿纳入氧化亚氮组(选择首次使用前述技术的换药过程进行后续研究),其中男23例、女19例;将从换药过程中未进行镇痛镇静处理的98例患儿中分层随机抽样后得到的42例患儿纳入非氧化亚氮组(任选1次换药过程进行后续研究),其中男24例、女18例。分别采用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度、哭闹和可安慰性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估患儿换药前30 min(以下简称换药前)、清创后即刻、换药结束后30 min(以下简称换药后)的疼痛强度和镇静程度。换药后,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换药医师及患儿监护人对患儿换药过程中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记录换药时长和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记录换药前、中、后患儿心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 2)和换药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2组患儿换药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清创后即刻疼痛强度评分为(2.5±0.7)分,明显低于非氧化亚氮组的(7.6±1.0)分( t=-26.69,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清创后即刻镇静程度评分为(1.83±0.38)分,明显高于非氧化亚氮组的(1.21±0.42)分( t=7.15, P<0.05)。换药后,氧化亚氮组换药医师和患儿监护人对患儿换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氧化亚氮组( t值分别为10.53、2.24,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换药时长明显短于非氧化亚氮组( t=-5.33, P<0.05),2组患儿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换药中心率明显低于非氧化亚氮组( t=-12.40, P<0.05),SpO 2明显高于非氧化亚氮组( t=5.98, P<0.05)。换药过程中,氧化亚氮组2例患儿出现恶心,1例患儿出现欣快表现;非氧化亚氮组所有患儿心率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结论: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过程中,采用以护士为中心的疼痛管理模式,规范使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疼痛和镇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ambert-Eaton综合征的电生理诊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Lambert-Eaton综合征(LEMS)是一种少见的免疫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其电生理改变非常具有特异性,表现为所检测运动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均明显降低,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呈现L型的递减模式,高频RNS明显递增或者易化后波幅明显增加,单纤维肌电图可见jitter明显增宽和阻滞。但LEMS疾病早期,CMAP波幅正常或者轻度降低,高频刺激递增不明显,仅出现低频递减,很容易漏诊LEMS而误诊为重症肌无力,这种情况下要定期复查各电生理指标,临床上尽早确诊,减少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专家观点《鼻咽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收集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医疗单位的1 096份专业人员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专家包括耳鼻咽喉科、鼻颅底外科、头颈肿瘤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内容包括原位复发鼻咽癌的外科治疗、初治鼻咽癌的外科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遗症的外科治疗、复发区域淋巴结的外科治疗以及特殊病理类型鼻咽癌的外科治疗。论著《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通过回顾分析15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伴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积极修复面神经。并提出软骨肉瘤术后有复发风险,患者应接受长期随访。论著《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与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复合剂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均是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复合硬化剂,但对于较大体积的病变,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治愈率更高且治疗次数更少。论著《行手术为主导治疗模式的456例下咽癌疗效分析》总结456例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发下咽癌患者资料,认为通过对下咽癌的术前评估、手术切除与修复方式的改进、主动的咽后淋巴清扫及第二原发癌的全程干预,可提高下咽癌的疗效。论著《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罕见、病死率高,感染性休克、降钙素原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增高、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是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尽早切开引流与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论著《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初步研究》发现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发生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可能与咽喉反流的发生发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嗅觉和味觉障碍的发病率和预后:35 566份中国多中心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得出,①女性、有吸烟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②接种4针疫苗、有饮酒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不容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味觉功能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自发改善,但短期内未能恢复至原有水平,少数可能长期存在;④男性、接种2针和3针疫苗、无吸烟史、无持续的伴随症状、既往有头面部外伤史以及有鼻腔口腔健康问题的患者更易恢复嗅觉味觉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联合听觉监测技术在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发现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监测,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蜗神经解剖及听力保留率。短篇论著《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初步经验》认为采用悬吊法进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为部分经选择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国外研究进展《中、美、德三国突发性聋诊疗指南的解读与分析》指出三国关于突发性聋的分型和治疗存在差异,文章对三国指南的最新版本进行解读和比较,为国内同仁进一步修订指南和开展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