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神牡安神胶囊改善失眠的潜在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神牡安神胶囊治疗神经衰弱引起失眠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QE-Orbitrap-MS并结合文献,对神牡安神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查阅对神牡安神胶囊的潜在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及补充;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潜在靶点;搜索OMIM、GeneCards及TTD数据库获取失眠症相关靶点;使用Venny软件收集成分靶点-疾病靶点交集,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借助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进一步建立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的失眠小鼠模型,通过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考察神牡安神胶囊改善失眠动物模型睡眠的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水平,考察神牡安神胶囊改善睡眠的可能机制.结果 通过与数据库对比、文献分析以及质谱裂解规律解析,从神牡安神胶囊样品中鉴定出40个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出122个候选成分和917个预测靶点,与失眠共同靶点185个,关键靶点主要涉及TP53、EP300、HDAC1、TNF、APP等;KEGG富集分析预测神牡安神胶囊主要通过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信号通路(pathways of neurodegeneration-multiple diseases)、多巴胺能突触信号通路(dopaminergic synapse)、帕金森病信号通路(Parkinson disease)及5-羟色胺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serotonergic synapse)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失眠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神牡安神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1);小鼠血清中5-HT的含量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初步明确了神牡安神胶囊的化学组成及其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的作用机制,其改善小鼠失眠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脑内抑制性单胺类神经递质,增加中枢对睡眠中枢的控制而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6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6,SIRT6)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作用和机制,以及肝星状细胞在SIRT6沉默后其下游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模型组(造模2、4、8、12周,n=24),采用腹腔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每周2次,持续12周.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肝损伤;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脏α-SMA、SIRT6、第9位赖氨酸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 histone H3 at Lys9,H3K9ac)、第56位赖氨酸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 histone H3 at Lys56,H3K56ac)、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18蛋白的表达.将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T6,HSC-T6)进行SIRT6基因沉默,分为NC siRNA组和SIRT6 siRNA组.Western blot检测SIRT6、H3K9ac和H3K56ac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和Masson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病理变化逐渐加重,胶原纤维沉积逐渐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均显示,在8和12周模型组中肝脏α-SMA表达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Cl4造模后各组小鼠肝脏中SIRT6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肝纤维化的加重逐渐降低;同时模型组小鼠肝脏H3K9ac、H3K56ac、IL-1β和IL-18表达水平在8、12周时明显升高(P<0.05);SIRT6沉默后,与NC siRNA组比较,SIRT6 siRNA组中的H3K9ac和H3K56ac显著增加(P<0.05).结论:SIRT6缺乏通过H3K9ac和H3K56ac的异常增多使得IL-1β和IL-18的表达升高,加剧炎症反应而促进肝纤维化进程,提示SIRT6的表达异常参与了肝纤维化进程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三叉神经痛中西医病因病机、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分析,系统性梳理与总结现有动物模型情况,以期构建吻合度更高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PubMed等数据库,查阅相关三叉神经痛的动物模型文献,对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常见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模型复制对象、模型复制方法、中西医临床表现吻合度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是"眶下神经损伤"手术模型,该模型在病理表现上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次,"青霉素注射"化学诱导模型在诱发急性疼痛样反应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光化学诱导模型则能够有效避免手术造模过程中紧致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论 当前中西医结合的造模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未来应加强开发更多与中医症候证型紧密相关的动物模型,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绿色荧光裸小鼠髓源巨噬细胞的极化培养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 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 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RNA-499通过调节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轴改善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499(miR-499)调节α型和β型肌球蛋白重链(α-MHC、β-MHC)基因轴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MD)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PBS组)、脂多糖(LPS)致SMD模型组(LPS组)、miR-499激动剂预处理组(agomir+LPS组)和miR-499抑制剂预处理组(antagomir+LPS组),每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SMD大鼠模型;PBS组腹腔注射等量PBS。两个预处理组分别于制模前连续3 d经尾静脉注射agomir 30 mg/kg或antagomir 80 mg/kg,每日1次;PBS组和LPS组不给予预处理。注射LPS 5 h后检测超声心动图,并记录相关指标;在注射LPS 6 h后取左心房血和心肌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血浆和心肌组织中miR-499的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α-MHC、β-MHC的蛋白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浆心力衰竭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与PBS组比较,LPS刺激后大鼠出现精神萎靡,血浆和心肌组织中miR-499表达下调,且心肌组织中α-MHC表达显著下调、β-MHC表达显著上调,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和心率(HR)分别下降了49.1%、59.2%、48.8%、39.4%、15.9%,且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表明LPS能诱导大鼠心功能障碍。与LPS组相比,给予agomir预处理过表达miR-499后,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鼠心功能改善,表现为LVEF、LVFS显著升高〔LVEF:0.662±0.020比0.323±0.024,LVFS:(36.16±1.43)%比(20.20±1.32)%,均 P<0.01〕;同时大鼠心肌组织中β-MHC/α-MHC失调被逆转,β-MHC蛋白表达显著下调(β-MHC/GAPDH:0.74±0.04比2.97±0.34, P<0.01),α-MHC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α-MHC/GAPDH:1.59±0.05比0.74±0.14, P<0.01),且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ng/L:114.49±6.85比334.13±4.36, P<0.01)。而给予antagomir预处理抑制miR-499表达后,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鼠心功能被显著抑制,表现为LVEF、LVFS较LPS组显著下降〔LVEF:0.297±0.021比0.323±0.024,LVFS:(19.38±1.52)%比(21.20±1.32)%,均 P<0.01〕;同时大鼠心肌组织中α-MHC蛋白表达显著下调(α-MHC/GAPDH:0.63±0.03比0.74±0.14, P<0.01),β-MHC蛋白表达显著上调(β-MHC/GAPDH:3.03±0.47比2.97±0.34, P<0.01),且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ng/L:373.91±4.23比334.13±4.36, P<0.05)。 结论:miR-499能通过调节SMD大鼠心肌组织中α-MHC、β-MHC的表达水平,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功能障碍;靶向调节miR-499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SMD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5例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到2020年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5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4例,中位年龄54岁。非生发中心(GCB)型占74.1%(126/170)。177例接受含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诱导化疗,9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59例(30.4%),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112例(57.7%)。83例接受化疗后巩固性或挽救性放疗,仅14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分析病理类型、化疗、利妥昔单抗、放疗及放疗模式、ASCT等影响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4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5.6%和44.2%。GCB亚型、含HD-MTX化疗、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缓解情况、接受放疗是OS或PFS的有利预后因素,其中后三项还是独立预后因素。诱导化疗后,CR患者的巩固放疗未改善生存,PR/SD患者的挽救放疗则显著改善OS和PFS( P值均<0.01)。化疗后巩固ASCT对比巩固放疗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颅内原发DLBCL的非GCB亚型与预后不良有关,含HD-MTX诱导化疗结合利妥昔单抗可进一步改善生存。放射治疗仍是重要治疗手段,而ASCT的实际应用并不充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循环外泌体中炎症相关蛋白S100A8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外泌体、微囊泡(MV)、血浆和玻璃体中炎症相关蛋白S100A8的表达,并于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进行验证,初步探讨其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基础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共计73名纳入研究。其中,采集血浆32名,收集玻璃体液41名,并据此分为血浆样本研究队列和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将受试者分为未发生眼底改变的单纯糖尿病组(DM组)、非增生型DR组(NP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中对照组为黄斑前膜或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液。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和M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分析仪、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和M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S100A8质量浓度。18只健康雄性Brown Norway大鼠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只9只。糖尿病组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5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S100A8的表达情况。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血浆中成功分离得到具有各自特征的外泌体和MV。PDR组患者血浆外泌体和玻璃体S100A8浓度均高于NPDR组、DM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0.020、0.002、0.002, P<0.000、<0.000 )。血浆样本队列研究4个组受试者血浆、血浆MV的S100A8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83、0.015 , P=0.836、0.99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S100A8蛋白。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100A8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8, P=0.001 )。 结论:循环外泌体中S100A8蛋白水平随2型糖尿病患者DR严重程度明显增高。S100A8可能是DR炎症环境的影响因素,是潜在的抗炎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四氯化碳(CCl 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Cl 4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用HE和Masson三色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的SHP2蛋白及mRNA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成功构建CCl 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造模时的延长,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的SHP2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HP2阳性表达的细胞逐渐增多( P < 0.05)。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造模第2、4、6周及第8周不同时间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SHP2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 < 0.05),并随着肝纤维化的加重逐渐增高( P < 0.05)。 结论:CCl 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SHP2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25I粒子抑制肝癌移植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 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 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 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7, 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 3和(602.10±75.98)mm 3( t=7.122, 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60, 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80、6.414、10.890、12.250, P<0.05)。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对其周围诱导膜血管化及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骨水泥和最适配比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ES-PMMA)在兔胫骨缺损周围应用产生诱导膜组织内部血管化程度以及与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方法:挑选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不处理,B组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C组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处植入PMMA骨水泥,D组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处植入ES-PMMA骨水泥。在术后4、6、8周3个时间点分别取出C、D组骨缺损处诱导膜组织,B组取胫骨缺损处临近结缔组织,A组取与胫骨最近的正常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样本血管密集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3种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收集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和数据。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4周时D组样本血管数量最多,且明显高于其余3组;6周时D组与C组血管密集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8周时D组样本血管数量最多,且明显高于其余3组。D组与C组比较在8周时微血管数量下降幅度不明显;IHC结果显示,4周时D组VEGF、FGF、CD31 3种蛋白表达程度均高于其余3组;6周时D组与C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明显高于A、B两组;8周时D组3种蛋白表达程度高于其余3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周时D组VEGF(2.975±0.101)、FGF(2.461±0.147)、CD31(2.461±0.147)相对含量与B组(1.350±0.033、1.423±0.137、1.350±0.136)、C组(1.831±0.063、1.873±0.265、1.921±0.1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18.200、58.149、24.788, P<0.05);6周时D组VEGF(2.562±0.217)、FGF(2.767±0.274)、CD31(2.432±0.122)相对含量与C组(2.459±0.236、2.719±0.283、2.399±0.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331、0.001、0.045, P>0.05);8周时D组VEGF(2.780±0.165)、FGF(1.841±0.144)、CD31(2.776±0.141)相对含量与B组(1.044±0.022、0.956±0.034、1.044±0.021)、C组(1.044±0.021、1.431±0.044、1.697±0.1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9.478、125.483、78.046, P<0.05)。 结论:通过ES-PMMA组和PMMA组对比,我们发现ES-PMMA骨水泥在诱导膜早期阶段有促进诱导膜内血管形成的作用,在晚期阶段有维持诱导膜血管化水平以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证明ES-PMMA骨水泥比传统骨水泥在诱导膜形成早期和晚期阶段均有很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