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预测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提升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预测方法.方法:以某产后康复仪为例,先将研发过程分解为若干步骤并准确统计各步骤的相关成本经济信息;再利用三点估算法对各步骤的基本数据进行初步计算得到随机变量,使用Crystal Ball软件进行蒙特卡洛仿真,将这些变量值生成大量的随机样本并反复运行10万次;最后通过Crystal Ball软件集中统计分析得出最终项目总成本的概率分布.结果:通过该方法可以概率分布的方式得出预测值并给出预测结果的置信区间和统计参数,可实现90%~95%概率下的总成本预测,预测值与预算成本无明显差异,预测精度较高.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精度,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预测完工总成本值,预测结果满足研发成本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云平台的构建(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平台,探索构建一个安全规范、科学严谨的消化内镜数据库,为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针对12种常见消化道疾病,参考相关指南规范,讨论确定消化内镜图像数据的采集与标注标准;研发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数据在线采集与标注软件;采用国内市场保有量>5%的内镜设备,对参与图像采集与标注的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内镜操作医师统一进行数据标注讲解训练。自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前瞻性、连续性采集、标注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9家医疗中心的内镜检查数据;经数据优化、脱敏、泛化后上传至服务器,经文件同步、数据处理和专家审核,构建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规范化采集与标注数据库,即云平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定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标注标准;研发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在线采集与标注软件;成功构建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库,数据库中标注病灶43 010个,其中,早期食管癌病灶2 906个,早期胃癌2 912个,早期结直肠癌2 397个,结直肠息肉9 773个(腺瘤性息肉5 539个,非腺瘤性息肉1 161个,未定性息肉3 073个),标注图像40 353张,标注检查数量11 289例次。结论: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云平台采用统一标准和采集标注软件,保证了内镜数据的安全性、规范性,为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标准化采集、标注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和第三方数据监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型医疗设备课程中应用虚拟仿真教学仪器的思路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科院校大型医疗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存在学生动手操作设备的机会少、教学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都处在病源环境中、CT与DR等设备存在辐射危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相关课程可利用虚拟仿真教学仪器的实体结构、操控系统及功能软件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并设置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探索性实验。这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工科""新医科"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层卫生人员对移动医疗的采纳和感知效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基层卫生人员对移动医疗的采纳现状和感知效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信息化减负、增效、赋能提供策略建议。方法:于2019年7月,对来自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91位不同岗位的职工,就"移动医疗的采纳和感知效用"话题进行深入访谈;利用Nvivo11质性研究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编目,采用响应率、普及率、列联表描述感知效用的分布。结果:调研地基层卫生人员广泛采纳移动医疗,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应用和便携医疗设备;感知效用正、负效用的响应率分别为78.97%和21.03%,排名前五的感知效用为工作创新、工作效率提升、网络效用、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超载,累积响应率为73.80%;各岗位感知效用有统计学差异,管理和公共卫生人员的普及率更高。结论:目前调研地基层移动医疗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正向集成阶段过渡;创新和提效的初代效用已经显现,网络效应、资源配置、临床决策支持等高阶效用值得期待;同时要警惕移动医疗的双刃剑,理性对待发展中的技术超载、技术投资、信息鸿沟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涡静脉扩张模式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不同涡静脉扩张模式患眼脉络膜厚度(ChT)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23年4~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80例89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7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28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名26只眼,女性1名2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等9个分区的ChT。横断面(en-face)OCTA模式观察脉络膜中大血管层上下涡静脉解剖和功能吻合情况。依据en-face图像脉络膜中大血管层显示的涡静脉扩张差异,将CSC组患眼再分为上优势型组、对称型组、下优势型组,分别为36、35、18只眼。两组间比较采用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黄斑中心凹区及不同区域ChT均增厚,其中中心凹差异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5、5.018、2.902、4.667、7.276、3.307、3.868、4.795、2.583, P<0.05)。与对照组ChT比较,上优势型组颞下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0,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07、5.163、2.526、4.310、6.285、2.656、3.812、2.173, P<0.05)。对称型组中心凹区及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8、5.554、3.457、5.314、7.256、3.507、5.584、6.019、2.994, P<0.05)。下优势型组颞上、鼻上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50、1.465,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78、4.168、5.244、2.783、5.040、3.432、2.095, P<0.05)。 结论:En-face超广角OCTA上涡静脉扩张分布与ChT呈对应关系,CSC患眼脉络膜引流的首选途径可能是上优势型涡静脉引流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下液与脉络膜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收,将患眼分为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分别为14、17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流密度、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单位面积(每1 mm 2)平均脉络膜血管体积(mCVV)、单位面积(每1 mm 2)平均脉络膜基质体积(mCSV)。对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之间的比较,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相关因素。 结果:基线时,非完全吸收组患眼颞上区域CT( Z=2.859, P=0.004)、mCVV( t=2.514, P=0.018)、mCSV( Z=2.958, P=0.003)显著高于完全吸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比较,末次随访时,完全吸收组涡静脉不对称百分比显著下降( χ2=6.000, P=0.014),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鼻下区域CVI( t=-4.125、 t=-3.247、 Z=-3.213、 t=-2.994、 t=-3.417、 t=-3.733、 t=-3.795, P=0.001、0.006、0.001、0.010、0.005、0.003、0.002)、9个分区mCVV( t=-2.959、 t=-2.537、 t=-2.235、 t=-3.260、 t=-3.022、 t=-2.796、 t=-2.747、 Z=-2.107、 t=-2.935, P=0.011、0.025、0.044、0.006、0.010、0.015、0.017、0.035、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脉络膜血流变化区域较局限,末次随访时上方区域CT反而显著升高( t=2.272, 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颞上区域CT可能是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81,95%可信区间0.965~0.997, P=0.021)。 结论:SMF吸收过程中,CSC的脉络膜血流变化包括脉络膜中大血管层的血管和血流成分显著减少,局部CT可能出现代偿性增加。基线颞上区域CT是影响SMF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程医疗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预防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远程医疗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预防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以识别远程医疗的主要形式、内容要素和应用效果,为医务工作者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6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3篇。结果显示,远程医疗的主要形式包括网络通信软件、应用程序、便携式电子设备、网站平台和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的内容主要涉及健康教育、数据监测、同伴支持、个性化方案和心理引导。远程医疗的结局指标为生理指标、疾病管理指标、运动指标、饮食指标、体验指标和心理指标。结论:网络通信软件和应用程序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远程医疗的主要形式,多要素、全方位的远程医疗服务能够增强患者应用体验,远程医疗效果已初步显现,但需要经过长期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省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特征,以及器械使用时长与不良事件风险率的关系,为完善我国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资料来源于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数据。采用R软件分析不良事件的分布、发生原因和严重程度,建立不良事件风险率(Y)和发生不良事件时间点(X)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35 254起不良事件,其中3 059起事件为严重伤害。上报不良事件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上海市(8 006起),最少的是海南省(4起);各级医院上报的不良事件居多,为34 056起(96.60%)。发生不良事件较多的器械为呼吸机(688起)、监护仪(4 623起)、输液泵(1 079起)、注射泵(1 995起)、医用电子加速器(529起)和婴儿培养箱(513起)。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当0.00%≤ X<14.14%时,不良事件风险率随器械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14.14%≤ X<100%时,不良事件风险率则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我国不同省份上报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数量参差不齐,上报单位以医院为主;不同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与产品本身关联强度不同;医疗器械使用时长对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率的影响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慧医院建设背景下的医学装备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医学装备管理现状,某院探索将5G+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医学装备智慧化管理。通过智能感知终端实现医学装备使用地点、使用过程与使用效率等真实数据的动态获取,并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测与分析,同时开发医学装备动态管理软件、医疗设备实时定位软件、空间环境质量监测软件等应用。实现医学装备配置、运行和绩效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实现基于数字孪生体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行资源保障协同管理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SHEL模型的救护车引发医疗损害责任的风险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救护车管理过程中的医疗损害责任风险因素,为加强救护车管理,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裁判文书网2013—2022年发布的,由救护车管理不当导致患者损害的裁判文书作为样本。基于SHEL模型中对软件、硬件、环境和人件4个要素的设定,采用文本分析法,运用NVivo 12.0软件按照"主范畴-次范畴-风险行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文书136份,最终确定软件、硬件、环境、人件4个主范畴,院前急救管理者的职业意识及能力、医护人员的职业意识、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能力、车载装备等11个次范畴,以及30种风险行为。对风险行为进行编码共获得187个参考点,参考点数相对较多的风险行为包括院前急救管理者未派车(45个),车内设备不完善、故障或无备用设备(20个),医护人员在车内未采取救治措施(18个),未派遣随车医护人员或担架员(14个),未配备足够药物(14个),以及驾驶员因急刹等导致患者或医疗仪器跌落(6个)等。结论:救护车配备不足、急救系统人力资源短缺、急救车内设备及药物配备不够完善、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存在问题等是我国救护车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建议扩充急救人才队伍,提升急救能力;合理配备救护车辆,完善急救网络建设;制定药品设备清单,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多方协调,提高送诊效率,以进一步降低风险概率,确保急救质量,提升院前急救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