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联合其他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艾司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较氯胺酮的麻醉镇痛效果更好.艾司氯胺酮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因其起效较快、代谢迅速,在麻醉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艾司氯胺酮不仅可单独应用于短效麻醉操作中,还可与多种麻醉药物联合应用,为各类临床手术及门诊检查的麻醉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方式对胸腔镜肺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静脉推注和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2023年1月至6月择期行胸腔镜肺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艾司氯胺酮1组(EK1组,气管插管后予以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2组(EK2组,气管插管后以0.125 mg·kg-1·h-1的速度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2 h);对照组(C组,不给予艾司氯胺酮),各30例.三组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双腔气管插管后,超声引导下行手术切口肋间神经阻滞.术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4分时,给予地佐辛静脉注射补救镇痛,单次剂量5 mg.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NR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比较三组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间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EK1组、EK2组)在各时间点的NRS评分低于C组(P<0.05).EK1组、EK2组、C组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分别为2、3、13例.艾司氯胺酮组(EK1组、EK2组)的补救镇痛率、地佐辛用量均低于C组(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晚于C组(P<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单次静脉推注和持续静脉泵注均可达到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目的,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术前单次静脉注射较持续静脉泵注操作简便,且无苏醒延迟的顾虑,更推荐用于胸腔镜肺手术的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体内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致幻作用的化合物,通过影响单胺能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滥用该类物质后,会产生刺激和致幻作用并伴头痛、头晕、焦虑、失眠、呕吐、胸痛、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损害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药理毒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成为法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已有的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过程、样品处理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钾离子通道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当前抗抑郁药的治疗机制主要是以增加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单胺递质的浓度为主,但其存在抗抑郁响应率低、不良反应严重等缺点.因此,抑郁症治疗仍未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钾离子通道开放剂或拮抗剂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该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钾离子通道中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双孔钾离子通道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进展,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起效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并且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明显缓解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单胺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该文将从以上几个系统分别总结氯胺酮抗抑郁的药理学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列腺癌患者神经微环境潜在磁共振成像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全球男性中患病最多、致死率第二高的癌症.PCa神经微环境与肿瘤进展、手术根治程度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神经微环境中的神经密度(neural density,ND)、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以及神经内分泌特征(neuroendocrine features,NEF)与TMPRSS2 ERG基因、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核因子κB,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等的表达密切相关.挖掘与该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相关的影像标志物可以早期识别PCa神经微环境从而影响临床诊疗方案.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可以识别PNI及NEF的潜在影像标志物.基于磁粒子成像技术(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MPI)、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图像分类模型可以进行神经可视化.新兴神经影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神经突定向扩散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以及基于吩噁嗪的近红外荧光团的设计合成与神经成像技术,在显示及预测ND、PNI、NEF也蕴含着独特的价值.本文就PCa患者神经微环境潜在影像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PCa神经微环境的神经生理机制,为后续诊疗过程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联合DKI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病理完全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加权成像联合扩散峰度成像(DK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早期病理完全反应的预测效能.方法:本研究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乳腺癌后接受新辅助化疗且在治疗前行DKI和APT加权成像检查的72例患者.搜集并记录每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信息.测量病灶的平均峰度系数(MK)、平均扩散系数(MD)和非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根据Miller Payne分级系统评估患者对NAC的反应,定义Miller Payne 5级为病理完全反应(pCR),Miller Payne 1~4级为非pCR(non-pC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pCR组与non-pCR组之间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结果)及影像学定量参数间的差异,随后对P值小于0.05的变量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单独或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pCR组肿瘤最大径(MRI图像测量)明显小于non-pCR组(P=0.006)MD值高于non-pCR组(P=0.008),MTRasym(3.5 ppm)值低于non-pCR组(P=0.006);联合模型的AUC为0.799,与各项单一参数AU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59~2.168,P=0.0302~0.0395).结论:DKI和APT衍生参数及肿瘤最大径对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病理完全反应具有重要价值,且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聚乙烯亚胺修饰磁性纳米粒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非甾体抗炎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扰乱生态系统环境,而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3O4 纳米粒子(Fe3O4-NH2).随后,通过室温下水溶液中的席夫碱反应,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乙烯亚胺(PEI)成功地接枝到Fe3O4 纳米粒子上,合成了一种可回收的PEI接枝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PEI)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NSAIDs的检测.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Fe3O4@PEI的组成特性,并对影响NSAIDs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Fe3O4@PEI对 4种NSAIDs具有高吸附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环境水样中的酮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和托芬那酸 4种NSAIDs进行定量分析,在 1~50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 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 85.6%~107.8%,日内精密度均小于 7.8%(n=6),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5%(n=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一内标定量核磁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多糖抗原中荚膜多糖、C-多糖和磷含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炎糖疫苗在预防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和脑膜炎等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荚膜多糖、C-多糖和磷含量是疫苗研发和生产中多糖抗原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研究发展了基于单一内标物六甲基磷酰三胺(hexamethylphosphoramide,HMPA)的定量1H NMR和31P NMR法,实现 6A,6B,18C,19A,19F及 23F型肺炎链球菌多糖抗原中荚膜多糖、C-多糖和磷含量的同步测定.利用内参物比较法,探究了多糖溶解性质对定量核磁测定的影响,发现定量1H NMR的测定结果受到多糖水溶液黏度和浓度的影响.发现高黏度多糖在 3~15 mg/mL,低黏度多糖在 5-25 mg/mL是最适检测液浓度范围.该"一内标三定量"NMR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特异性和准确度,为肺炎链球菌疫苗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