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原花青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原花青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30只,8~10周龄,体质量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原花青素组(S+PC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原花青素组(I/R+PC组)和肠缺血再灌注+原花青素+衣霉素组(I/R+PC+TM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C组、I/R+PC组、I/R+PC+TM组缺血前1周每天灌胃给予原花青素100 mg/kg,S组和I/R组连续7 d给予等量生理盐水;I/R+PC+TM组于缺血前24 h腹腔注射内质网应激激动剂衣霉素1 mg/kg。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Chiu评分;采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以及cleaved caspase-3、Bax、Bcl-2的表达水平,计算Bcl-2/Bax比值。 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小肠组织Chui评分、DAO水平和AI升高,GRP78、CHOP、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Bcl-2 /Bax比值降低( P<0.05),小肠组织发生病理学损伤,S+PC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相比,I/R+PC组小肠组织Chui评分、DAO水平和AI降低,GRP78、CHOP、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Bcl-2 /Bax比值升高( 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与I/R+PC组相比,I/R+PC+TM组小肠组织Chui评分、DAO水平和AI升高,GRP78、CHOP、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Bcl-2 /Bax比值降低( 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 结论:原花青素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花青素C1可有效抑制过氧化氢刺激所致的成骨细胞衰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C1(PCC1)对成骨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刺激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成骨细胞活性,选取活性抑制率约为50%的浓度用于诱导MC3T3细胞衰老。依据不同处理措施,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衰老组和PCC1组。正常组加入完全培养基,衰老组加入含1 μmol/L H 2O 2的完全培养基,PCC1组加入含1 μmol/L H 2O 2和5 μmol/L PCC1的完全培养基。CCK-8用于检测成骨细胞活性。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用于检测经不同处理后MC3T3细胞中衰老相关基因p53、p16INK4a、p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3的表达。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成骨细胞β-半乳糖苷酶阳性表达。两组之间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PCC1可以显著抑制过氧化氢刺激而所致的细胞活性降低,衰老组细胞活性降低显著程度低于PCC1组[(44.54±2.38)%比(30.45±2.84)%, t=7.60, P<0.05]; RT-qPCR结果显示,衰老组中p53、p16INK4a、p21、MMP-3、MMP-13等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53(2.00±0.06比1.00±0.02, t=28.13, P<0.05),p16INK4a(1.65±0.07比1.00±0.01, t=16.01, P<0.05),p21(2.58±0.14比1.00±0.01, t=19.05, P<0.05),MMP-3(2.52±0.13比1.00±0.02, t=19.16, P<0.05),MMP-13(1.83±0.06比1.00±0.02, t=21.75, P<0.05)];衰老组中相关基因表达显著高于PCC1组[p53(1.35±0.10比1.00±0.02, t=9.47, P<0.05),p16INK4a(1.18±0.05比1.00±0.01, t=9.62, P<0.05),p21(1.56±0.11比1.00±0.01, t=9.83, P<0.05),MMP-3(1.66±0.07比1.00±0.02, t=9.74, P<0.05),MMP-13(1.35±0.07比1.00±0.02, t=8.85,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衰老组衰老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高于PCC1组[p53(1.35±0.02比1.65±0.07, t=9.22, P<0.05),p16INK4a(0.80±0.02比0.39±0.05, t=12.55, P<0.05),p21(1.48±0.08比0.85±0.03, t=13.28, P<0.05),MMP-3(0.41±0.01比0.57±0.02, t=10.19, P<0.05)];PCC1组衰老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衰老组[p53(1.38±0.05比1.65±0.07, t=7.40, P<0.05),p16INK4a(0.53±0.04比0.80±0.02, t=11.64, P<0.05),p21(1.14±0.12比1.48±0.08, t=3.98, P<0.05),MMP-3(0.43±0.02比0.57±0.02, t=7.87, 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示,PCC1组相较于衰老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显著减少。 结论:原花青素C1可以减缓成骨细胞衰老,提高成骨细胞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花青素B2促进老龄小鼠骨折损伤愈合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B2对老龄小鼠骨折损伤后愈合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老龄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未行骨折处理)、模型组(Model组,构建骨折模型)、低浓度原花青素B2组(PCB2-L组,小鼠构建骨折模型术后灌胃1 mg/ml的原花青素B2)和高浓度原花青素B2组(PCB2-H组,小鼠构建骨折模型术后开始灌胃10 mg/ml的原花青素B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骨钙素(BG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浓度;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测各组小鼠骨痂中骨小梁数量、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变化;生物力学检测各组小鼠骨痂的生物力学强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小鼠可聚蛋白多糖(Aggrecan)、X型胶原α1链(Col10a)、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钙蛋白(OCN)和骨桥蛋白(OPN)基因表达。应用SPSS 18.1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行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 结果:Model组老龄小鼠术后7、14、21 d血清中BGP和BALP浓度均显著低于Sham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235、7.482、12.276、20.388、15.221、8.912,均 P<0.05)。PCB2-H组老龄小鼠骨折损伤后7、14、21 d BGP和BALP浓度均显著高于PCB2-L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235、7.482、12.276、20.388、15.221、8.912,均 P<0.05)。PCB2-H组老龄小鼠骨折损伤后骨小梁数量和力学强度高于PCB2-L组小鼠[(6.59±1.51)个比(5.23±1.18)个、3.56±0.29比2.83±0.27],骨痂最大长度[(2.11±0.19) mm比(2.74±0.26) mm]和最小长度[(1.86±0.12) mm比(1.99±0.15) mm]均显著低于PCB2-L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238、14.009、10.562、13.682,均 P<0.05)。PCB2-H组老龄小鼠骨折损伤后Aggrecan和Col10a基因mRNA表达低于PCB2-L组小鼠(0.58±0.07比0.83±0.18、0.43±0.05比0.74±0.16),BMP-2、OCN和OPN基因mRNA表达高于PCB2-L组小鼠(2.78±0.18比1.93±0.11、3.24±0.21比1.88±0.12、2.86±0.17比1.9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11、10.932、9.209、13.477、15.761, P<0.05)。 结论:原花青素B2可促进老龄小鼠骨折损伤后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ggrecan、Col10a、BMP-2、OCN和OPN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一测多评法多成分定量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评价不同产地肉桂品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同步检测肉桂中14个成分含量的方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肉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HPLC,以原儿茶酸为内参,建立13个待测成分香豆酸、香豆素、肉桂醇、桂皮酸、邻甲氧基肉桂酸、桂皮醛、邻甲氧基肉桂醛、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C1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含量,采用外标法对一测多评法(QAMS)进行验证,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熵权TOPSIS对肉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外标法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要求;以原儿茶酸为内参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在不同试验条件下耐用性良好,各成分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与QAMS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前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312%,桂皮醛、邻甲氧基肉桂醛、原花青素B2和对羟基苯甲酸对肉桂品质影响较大;熵权TOPSIS结果显示,16批肉桂的Pi值为0.147 2~0.768 1,不同产地肉桂的品质差异较大,其中广西产地肉桂整体质量最好,其次为广东和云南产地样品,福建产地样品相对较差.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QAMS多成分定量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可用于肉桂品质的综合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UPLC/Q-TOF-MS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秋海棠属5种药材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综合评价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的质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18(2.1 mm × 100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流速0.2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以MSE方式进行采集,建立秋海棠属5种药材UPLC/Q-TOF-MS特征图谱,并对它们各自共有峰进行确认和归属,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药材各自的共有特征峰分别为15、13、12、12、15个,且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秋海棠属5种药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柔毛秋海棠与其他4种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显著,秋海棠与中华秋海棠药材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小,掌裂叶秋海棠与长柄秋海棠药材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小;还筛选出对该5种药材区分贡献显著的8个化学标志物,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葫芦素D或其同分异构体、葫芦素D葡萄糖苷和葫芦素B为潜在鉴别特征性化学标志物,原花青素B1、儿茶素和芦丁为潜在含量差异性化学标志物.结论:该方法直观、准确地反映了此5种药材的整体质量及化学成分差异情况,并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秋海棠属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和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整体质量评价和控制及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白菜种子cDNA酵母文库的构建及BrTTG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通过构建白菜种子的cDNA文库,筛选WDR 40 蛋白TRANSPARENT TESTA GLABRA 1(TTG1)的互作蛋白,探究TTG1 参与MBW三元复合体调控种皮原花青素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棕籽白菜自交系'B147'的种子为材料,提取总RNA并建立cDNA文库,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诱饵载体pGBKT7-TTG1 并进行酵母双杂交筛库.[结果]酵母文库库容为1.2×107 CFU,文库滴度是 5.0×107 CFU/mL,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 1000 bp,诱饵载体在酵母中无自激活活性.通过构建的诱饵载体pGBKT7-TTG1 与构建的cDNA文库杂交,共获得了 38 个阳性互作蛋白,功能预测显示其中一个蛋白注释为MYB转录因子,注释为MYB7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含有R2R3-MYB型抑制子保守基序C1 和C2,推测该基因为白菜中参与种皮颜色形成的R2R3-MYB型抑制子,暗示着白菜中可能存在不同MYB转录因子参与的调控网络,影响着原花青素的形成.[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白菜种子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获得了 38 个TTG1 阳性互作蛋白,首次挖掘到了可能影响白菜种皮颜色原花青素形成的R2R3-MYB型抑制子MYB73,为后期探究白菜种皮原花青素的调控网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质谱法联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侗药"马镫艾"的抗炎功效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阐明侗药"马镫艾"(Madeng'ai,MDA)根部水提物抑制炎症的潜在药效物质及机制.方法 首先采用质谱技术对MDA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再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数据库和Omim、Disgenet及Genecards数据库分别筛选出疾病和药物靶点,取交集后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通过软件Cytoscape 3.9.1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筛选出核心组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在体外研究MDA水提物对几种典型炎症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通路.结果 质谱法在MDA水提物中一共鉴定出了 29种化合物,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委陵菜酸、鞣花酸、原花青素C1、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1.通过数据库检索并去重后共获得104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其中TNF-α、IL-6、AKT1及ALB等可能是其核心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一共获取到761个条目,其中与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共600条,涉及到细胞组分的共52条,涉及到分子功能的共109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60条相关信号通路,其中包含NF-κB、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PS组)TNF-α、IL-6、IL-1 β及CCL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p38、ERK及JN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LPS)组相比,MDA处理组TNF-α、IL-6、IL-1β及CCL2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p38、ERK及JN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本研究预测了侗药MDA水提物具备多种抗炎活性成分,并且可通过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低聚原花青素对百草枯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低聚原花青素(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OPC)对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的预防保护作用,并探讨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动物分为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Q染毒组(10只,经腹腔注射PQ 100 mg/kg),PQ和OPC联合染毒组(PQ+OPC组,10只,小鼠首先腹腔注射OPC 100 mg/kg,1h后一次性注射PQ 100mg/kg)和OPC组(10只,腹腔一次性注射OPC 100 mg/kg).收集外周血及肺组织样本,检测OPC对PQ诱导的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OPC对PQ诱导的NF-κB通路和核Nrf2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Q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OS水平和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PQ+OPC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OS水平及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Q组比较,PQ+OPC组肺组织ROS水平和MDA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Q组肺组织中IκBα磷酸化水平及NF-κB p65亚基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Q组比较,PQ+OPC组肺组织中IκBα磷酸化及p65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OPC组肺组织中HO-1及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Q组中HO-1及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Q组比较,PQ+OPC组肺组织中HO-1及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调控NF-κB和Nrf2通路信号,减轻PQ诱导的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秀丽莓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秀丽莓(Rubus amabilis Focke)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阐明秀丽莓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水提取、柱色谱法以及结晶法对秀丽莓干燥茎进行分离纯化,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LC/MS-IT-TOF)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SunFireTM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甲醇(A)-0.5%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为质谱离子源,同时采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化合物的多级质谱数据.结果 从秀丽莓干燥茎中分离出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8-三甲氧基-6-羟基(口山)酮、2α,3α,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齐墩果酸、(+)-儿茶素及(-)-表儿茶素.根据高分辨质谱结果和MS/MS碎片信息,结合对照品质谱信息及相关文献,共鉴定推断出27个化合物,其中1个(口山)酮: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个单萜:7-epiphlomiol;5个二萜类:对映-贝壳杉-16-烯-9-醇、对映-16β,17-二羟基-贝壳杉-19-羧酸、对映-贝壳杉-3α(β),16β,17-三醇、甜茶苷、甜茶单糖苷;9个三萜类:2α,3β,23α-三羟基-乌苏-12,18-二烯-28-酸、2α,3β,23α-三羟基-乌苏-12,19-二烯-28-酸、19α-羟基熊果酸、2 α,19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α-羟基乌苏酸、2α,3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β,16α,22α,28-四羟基齐墩果-12-烯、3β,16α,22α,23,28-五羟基齐墩果-12-烯及萎陵菜酸;11个黄酮类:原花青素B1 ~ B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及8,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结论 化合物1,2,8-三甲氧基-6-羟基(口山)酮为蔷薇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儿茶素与(-)-表儿茶素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秀丽莓中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花青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动物脂代谢、总胆汁酸、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原花青素(PC)对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脂代谢、血总胆汁酸(TBA)、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及病理组织学影响.方法 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取成年雄性长爪沙鼠经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l周后,建AS动物模型,按体质量分为基础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25 mg/kg PC)、中剂量组(100 mg/kg PC)、高剂量组(150 mg/kg PC)、阳性对照组(非诺倍特80 mg/kg)6组,基础对照组饲以普通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饲以高脂饲料喂养,分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4周;1周后,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按700 000 U/kgVD3剂量灌胃3d.实验期末,经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TC、TG、HDL-C、LDL-C、TBA;并计算AI;循环酶法试剂盒测粪TBA排出量;步夹心ELISA测LCAT活性与Ox-LDL,解剖处死长爪沙鼠,留肝脏、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TC、TG、LDL-C、血TBA、Ox-LDL均下降,LCAT活性、粪TBA排出量均上升,除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AI与模型对照组比均降低并有差异;与模型对照组比,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各时间段体质量无差异;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肝体比指数均降低并有差异;PC具有明显的拮抗高脂饮食对长爪沙鼠肝脏的损伤,进而减轻肝细胞的肿胀、变性等等病变程度的作用.结论 PC能调节AS脂代谢、TBA及LCAT活性,改善主动脉内膜和中膜钙化、脂变程度,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