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种原位肝移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型或复合杂合型患者血清胆固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同种原位肝移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型或复合杂合型患者血清胆固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进入罕见病数据库并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型(HoFH)或复合杂合型(cHeFH)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降脂治疗方式、血脂水平及基因检测结果数据,分别计算出生时、移植时、移植后1年和2年的年龄身高Z评分(HAZ)、年龄体重Z评分(WAZ),并采用 t检验评估肝移植术前后血脂水平及生长发育Z评分变化。 结果:本研究纳入HoFH或cHeFH患者5例,其中,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10岁(6~2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24~33个月)。在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前进行了可耐受最大剂量降脂药物治疗和低盐低脂饮食方案至少3个月后,总胆固醇(TC)平均水平较未治疗前下降27%,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水平下降21%。肝移植后1个月TC及LDL-C平均水平分别下降了68%和76%,肝移植术后24个月的LDL-C水平已从术前未经任何干预的(17.1±1.6)mmol/L下降至(3.0±0.7)mmol/L,并保持稳定。与肝移植术前未干预相比,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在进行最大药物剂量及低盐低脂饮食控制后降低[(1.88±0.27)mmol/L比(1.12±0.55)mmol/L, P=0.031],同期HDL-C水平也明显下降[(1.95±0.49)mmol/L比(0.95±0.30)mmol/L, P=0.006],而TG及HDL-C在肝移植术后共随访24个月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患者术后未再进行任何降脂治疗。术后1年及2年WAZ和HAZ与中国同年龄阶段儿童标准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表现。 结论:早期同种原位肝移植对极高LDL-C水平的HoFH或cHeFH患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粒TACE联合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伴Ⅱ、Ⅲ型门静脉癌栓安全性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肝动脉化疗栓塞(GSMs-TACE)联合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肝癌合并Ⅱ、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GSMs-TACE联合肝移植的7例肝癌伴Ⅱ或Ⅲ型癌栓受者。术后结合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生存时间综合评估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中位随访24个月,受者术前平均行介入的次数为1.5次,术后无胆瘘、腹腔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动脉狭窄、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所有受者GSMs-TACE术后肿瘤及癌栓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例受者GSMs-TACE术后甲胎蛋白较术前下降,7例受者异常凝血酶原较术前下降。7例受者目前均存活,1年存活率为100%,1年无瘤生存率为71.4%。2例受者出现肺转移,复发时间分别为4个月与10个月。结论:GSMs-TACE联合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受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逆灌注法对大鼠移植肝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逆灌注法对移植肝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灌注对照组(IPR组)和逆灌注实验组(RETR组),各60只,分别行正灌注、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术,分别于再灌注后1、2、6 h检测大鼠血清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质量;选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开腹后检测上述指标,上述动物实验于2个月内完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SOD水平上,IPR组和RETR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722, P<0.05),IPR组在1、2、6 h[(3.49±1.55)、(3.08±1.88)、(2.24±1.20) U/mg蛋白]均显著低于RETR组[(5.06±1.63)、(4.60±1.15)、(3.57±1.37) U/mg蛋白, t=-2.197、-2.182、-2.311,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水平上,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876, P<0.05),IPR组在1、2、6 h[(125.84±50.57)、(158.36±70.92)、(264.60±93.56) nmol/mg蛋白]都要显著高于RETR组[(70.71±40.30)、(80.12±27.86)、(153.26±99.71) nmol/mg蛋白, t=2.696、3.247、2.575,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NF-α水平上,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858, P<0.05),IPR组在1、2、6 h[(156.91±83.88)、(625.37±317.44)、(1420.24±680.60) ng/L]都要显著高于RETR组[(93.44±38.70)、(337.62±248.84)、(885.95±401.22) ng/L, t=2.173、2.256、2.139,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MGB1水平上,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042, P<0.05),IPR组在1、2 h[(2 402.93±103.71)、(2 521.26±274.52) ng/L] HMGB1水平显著高于RETR组[(1 982.58±134.66)、(2 168.19±139.71) ng/L, t=-7.821、-3.625,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逆灌注法能减少移植大鼠术后的氧化应激分子和炎性因子的释放,起到保护移植肝肝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移植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下降与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 2)是否与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相关。 方法:回顾性收集83例行经典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48 h内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并分析组间基础资料、术中etCO 2下降率[ΔetCO 2(%)]及术后肌酐值等差异。 结果:8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48 h内AKI发生率为56.6%(47/83)。AKI组男性患者占比更多( P=0.003),AKI组患者的无肝期ΔetCO 2(%)高于非AKI患者[(0.26±0.08)% vs (0.22±0.07)%, P=0.024]。两组无肝前期、夹闭IVC时、新肝期ΔetC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KI组术后第7天肌酐值显著高于非AKI组[68.7(55.4,92.6)μmol/L vs 52.7(44.1,69.3)μmol/L, P<0.001],3个月随访时AKI组43例(91.5%)患者的肌酐恢复正常。 结论:肝移植术中无肝期ΔetCO 2(%)下降幅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术中循环的剧烈波动,可能与术后48 h内发生AKI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39例肝细胞癌行肝移植后肺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99例,女40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23~73岁。339例病人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226例和验证集113例。病人均行经典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观察指标:(1)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随访情况。(3)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分析。(4)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肺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肺转移率和绘制肺转移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评价。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误差。 结果:(1)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随访情况:训练集226例病人与验证集11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训练集病人随访时间为5.2~6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3个月;验证集病人随访时间为4.3~6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4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时间,训练集病人中21.24%(48/226)发生肺转移,发生肺转移中位时间为8.5个月;验证集病人中19.47%(22/113)发生肺转移,发生肺转移中位时间为7.8个月。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术后肺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4, P>0.05)。(3)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甲胎蛋白、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术后治疗是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65,3.413,1.140,3.791,2.524,2.053,1.833,95%可信区间为0.263~0.822,1.740~6.695,1.091~1.191,1.763~8.154,1.903~3.349,1.047~4.027,1.038~3.238,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长径、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462,1.076,2.170,95%可信区间为0.253~0.843,1.013~1.143,1.545~3.048, P<0.05)。(4)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C-index为0.810,95%可信区间为0.758~0.863;在验证集C-index为0.802,95%可信区间为0.723~0.881,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训练集中,6个月、1年、2年列线图预测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95%可信区间为0.725~0.905)、0.863(95%可信区间为0.809~0.917)、0.835(95%可信区间为0.771~0.900)。验证集中,6个月、1年、2年列线图预测模型ROC的AUC分别为0.873(95%可信区间为0.801~0.945)、0.858(95%可信区间为0.760~0.956)、0.841(95%可信区间为0.737~0.945)。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模型公式=33.300 06+(-33.300 06)×年龄(≤50岁=0,>50岁=1)+2.857 14×肿瘤长径(cm)+31.585 71×血管侵犯(M0=0,M1=1,M2=2,肉眼癌栓=3)。模型风险评分最佳阈值为77.5分,风险评分≥77.5分为高危组,风险评分<77.5分为低危组。训练集中,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6个月、1年、2年肝移植后肺转移率分别为16.7%、39.2%、46.4%和1.4%、4.1%、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86, P<0.05)。验证集中,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6个月、1年、2年肝移植后肺转移率分别为17.6%、29.0%、39.5%和0、3.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29, P<0.05)。 结论:年龄、肿瘤长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评分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预后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of Liver Disease,MELD)、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等不同预后评估评分系统对于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of liver disease,ESLD)肝移植受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接受原位肝移植手术125例ESLD受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及术后5年内的生存状况。利用ROC曲线来评估5种评估评分系统对术后短期(术后3个月)和长期预后(术后5年)的预测能力,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并通过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截断值上、下的生存率的差异分析用Log-rank检验检验。结果:125例受者肝移植术后5年存活率为69.6%(87/125),病死率为30.4%(38/125);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为12.8%(16/125)。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ALBI评分及NLR预测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787、0.767、0.875、0.801、0.837,预测长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744、0.817、0.778、0.815,De Long法检验显示MELD-Na评分预测短期预后的能力与其余4种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预测长期预后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MELD、MELD-Na评分对应的肝移植术后3个月和5年的截断值分别为20.09比16.44和23.63比17.79,以此截断值区分的3个月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9%比50.0%、86.5%比45.1%和99.3%比55.6%、93.9%比42.4%,各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MELD-Na评分对肝移植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CTP、MELD评分、ALBI评分、NLR,但在长期预后预测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受者术前MELD/MELD-Na评分升高者,术后病死率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D-1抑制剂联合TKIs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后实施肝移植的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后实施肝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晚期肝细胞癌实施肝移植的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7.5±4.3)岁。分析移植前肿瘤分期、PD-1抑制剂使用情况、移植时PD-1抑制剂停用时长,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并发症等情况。门诊复查随访肿瘤复发、无瘤生存情况等。结果:6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移植前接受了PD-1抑制剂联合TKIs治疗,其中4例肿瘤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C期或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2例为BCLC-B期或CNLC-Ⅱb期。6例患者使用PD-1抑制剂1~20个周期,平均5.5个周期,停用PD-1抑制剂至肝移植时间间隔12~45 d,平均19.5 d。6例患者经PD-1抑制剂联合TKIs治疗后达到肝移植标准,均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无急性排斥反应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范围8.2~27.3个月,中位时间11.9个月。随访结束时无患者死亡,2例肿瘤复发。4例患者无肿瘤复发,无瘤生存期2.9~27.3个月,平均10.9个月。结论:肝移植前使用PD-1抑制剂联合TKIs治疗有可能使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获益,并且不会增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移植治疗儿童毒蕈中毒并多脏器衰竭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道1例应用肝移植治疗毒蕈中毒并多脏器衰竭的儿童病例,探讨应用肝移植技术治疗儿童毒蕈中毒的手术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常规治疗不理想情况下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治疗,并进行文献复习,评估肝移植治疗儿童毒蕈中毒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患儿,男,2岁,术前Child-pugh分级C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周黄疸消退,肝酶下降,凝血功能明显好转,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存在脑萎缩及脑室扩张,术后规律随访2年,患儿智力运动等各项发育指标明显落后于健康同龄儿。结论:毒蕈中毒导致暴发性肝衰竭是儿童接受肝移植治疗的适应证,同种原位肝移植治疗是治疗毒蕈中毒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改善患儿肝功能、代谢紊乱、凝血功能等指标,但毒蕈中毒所致神经系统损伤是不可逆的,肝移植技术治愈了患儿的肝衰竭,但仍遗留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辅助性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辅助性肝移植是一种保留受者全部或部分肝脏的特殊移植术式,其可分为异位辅助性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存在对供肝体积需求小,免疫排斥反应小、自体肝脏功能恢复后可以停用抗排斥药等优势,在临床上如能常规开展能极大缓解供肝来源不足的问题,使许多肝病患者获益。本文根据文献报道系统阐述辅助性肝移植术式发展和改进历程,以及不同术式优缺点,为临床上开展辅助性肝移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