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香精油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芳香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9月1日纳入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芳香疗法缓解疲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篇,共计43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13例,对照组222例。采用StataMP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均数差( SMD)值为-0.94,95%可信区间(95% CI)-1.71~-0.18,2组合并效应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42, P<0.05);以精油品种为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薰衣草和柑橘精油混合组 SMD值为-1.89,95% CI-3.22~-0.57,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80, P<0.05);以精油计量为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滴组 SMD值为-1.65,95% CI-2.65~-0.65,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23, P<0.05);以干预时间为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8周组 SMD值为-1.23,95% CI-1.77~-0.70,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4.51, P<0.05)。 结论:芳香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水平,且芳香疗法对疲乏的积极作用与精油的种类、剂量、干预时间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文献的青风藤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制订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研究制订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中草药国际标准已成为中药国际化和标准化的新热点,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为制定中草药标准提供了国际平台。青风藤作为疗效确切且在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应用的传统中药材,也应通过制订国际标准的形式在全球层面建立统一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标准。现有文献研究显示,青风藤存在较多别名,品种混淆与掺伪问题较严重。以青藤碱为主的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通过分析中国、日本、韩国及欧洲药典发现,中国、欧洲药典均以青藤碱作为青风藤的质量控制指标;日本、韩国药典对青风藤的质控要求较为相似,但韩国药典更偏重对安全性的要求。建议收集青风藤全球贸易数据和样本进行质量与安全性研究来制订青风藤ISO国际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本院中药饮片质量不合格因素展开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质量控制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86批次质量筛查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从药物炮制过程、生产地、管理等方面入手调查,分析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再结合相关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本院中药饮片库中药饮片质量不合格原因为采收时间不合理6批次,品种不合要求10批次、中药饮片验收不合理10批次、炮制方法不合理36批次、辅料不达标4批次、养护储存不合理10批次、采购管理混乱10批次.结论 本院中药饮片质量不合格原因主要体现在采收、采购管理、验收、炮制、辅料、养护储存等方面,针对中药材与中药饮片需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形成规范化质量控制体系,进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莱文斯坦距离的易混淆药品目录自动生成算法及软件实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一种高效的易混淆药品目录自动生成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易混淆药品目录管理系统,以此提升对易混淆药品目录的管理效率.方法 本研究以莱文斯坦距离算法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易混淆药品组的自动识别机制以及相似性阈值筛选方法,进而构建易混淆药品目录自动生成算法.在系统开发层面,本研究采用Visual Basic.NET作为编程语言,结合SQL Server 2008 R2 Express数据库管理平台,设计开发易混淆药品目录管理系统.结果 相似性阈值δ是易混淆药品目录自动生成算法的关键参数,随着δ的逐渐增大,易混淆药品的总数逐渐减少,而易混淆药品组数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药品的通用名或品种名构建易混淆药品目录,对应的相似性阈值可取0.75和0.83.此外,本课题组开发的易混淆药品目录管理系统将原本耗时约1周的目录建立时间缩短至不到1 h,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易混淆药品目录自动生成算法高效快速,为易混淆药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发的易混淆药品目录管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目录建立和维护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对易混淆药品目录的管理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无患子雄性不育品种'琦蕊'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转录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探究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雄性不育品种'琦蕊'雄花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解析无患子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观察雄花花药不同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利用RNA-Seq技术分别对小孢子母细胞时期(T1)、四分体时期(T2)、单核小孢子时期(T3)的雄花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筛选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琦蕊'绒毡层和内层细胞的持续膨大与增殖使得药室结构混乱,药室空间不足,最终导致无可育花粉产生.内源激素测定发现,茉莉酸水平在'琦蕊'雄花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3 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到 2 990 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T2_vs_T1 中 722 个(516 个上调,206 个下调),T3_vs_T2 中 1 741 个(765个上调,976 个下调).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DEGs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分裂、花粉壁合成、激素信号转导等方面,共鉴定到 32 个花粉发育相关DEGs、27 个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DEGs.随机选取 9 个DEGs进行RT-qPCR分析,结果与RNA-Seq数据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绒毡层细胞持续增殖和内层细胞延迟退化不断挤压小孢子是导致无患子'琦蕊'雄性不育发生的主要原因,物质代谢、细胞分裂、激素水平、花粉发育等相关基因在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中药石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8/17
中药石斛基原复杂,其主流品种有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05 年版石斛项下增加了"及其近似种"的描述,难以确定具体物种,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正本清源.对石斛属的起源进行本草考证,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的本草起源进行梳理,为不同石斛属药材的应用提供参考.霍山石斛是最早作为中药石斛应用的品种,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等方法为《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录霍山石斛提供了技术支撑;铁皮石斛应为石斛药材中应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品种,其主要为浙江、云南、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丹霞地貌上生长的种群,应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保护;D.nobile在历代文献中的中文名称混乱,应明确将其作为金钗石斛的拉丁学名.枫斗是我国名贵中药和传统保健品,起源于霍山石斛.古代名医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川石斛的用法各有特色,建议厘清品种来源、功效,加强现代研究,在修订《中国药典》时将其各自单列,充分发挥中药石斛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中药常山的本草考证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探究中药常山的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标准现状,为其质量控制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与典籍文献,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常山的名称、基原、产地、炮制方法及质量评价进行梳理.结果:中药常山在东汉时期使用恒山之名,唐代改名为常山,唐代所描述的常山应为芸香科植物臭常山,宋代后逐渐演化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其产地分布较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长江流域及南部均有生长;常山易混淆品种有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细叶小檗等;常山主要包括生物碱、香豆素类、甾体类等成分;现代药理证实常山具有抗疟、催吐、解热、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结论:本文通过对中药常山的本草考证和研究现状综述,为常山的质量标准完善、进一步合理地开发利用常山资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林下参与园参性状鉴别、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差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7
林下参与园参是人参交易市场上最主要的两类品种,但二者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市场上二者鱼目混杂,外观形态鉴别最为简便但可靠性并不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公开报道的林下参和园参的研究进行对比,从性状鉴别技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系统对比其形态、显微、无损鉴别等主要特征的差异,以期为林下参与园参的质量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中药石膏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石膏的名称、基原、产地与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石膏药材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历代本草皆以石膏为正名,别名较多.命名有的与石膏的外观性状有关如"细石",有的与其质地有关如"软石膏".经考证历史上存在将方解石、长石、理石、寒水石、玄精石等作石膏使用的情况.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厘清了石膏及易混淆品种之间的异同,并分析考证了湖北应城石膏的道地性,品质评价多以"色白、块大、质松、纵断面纤维状、具绢丝样光泽、无夹层、无杂石者为佳.石膏全年可采,一般于冬季采挖,炮制方法主要有:水飞、煅、炒、煨、煮、炙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金头蜈蚣的本草考证及真伪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蜈蚣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性、品质评价、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真伪鉴别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蜈蚣药材的鉴别研究、炮制加工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蜈蚣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考证,历代医家所用蜈蚣的主流基原均以红头红足蜈蚣(金头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作为优质蜈蚣药材的评价标准.蜈蚣资源分布广泛,主要产区为湖北、江苏、浙江,其中湖北产蜈蚣是市场上蜈蚣药材的主要来源.蜈蚣的采收加工通常在春夏二季,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历代炮制方法主要"随病法制",现代炮制方法以火炙为主.蜈蚣药材因其地域及品种原因长期存在混用、伪用现象,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可弥补传统药材鉴别方面的不足.基于考证,建议选取金头蜈蚣为基原,对蜈蚣药材及其复方进行研究与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