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个体外受精周期仅获得≤2个低评分卵裂期胚胎的处置方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周期仅获得≤2个4细胞或5细胞Ⅲ级低评分卵裂期胚胎新鲜移植或囊胚培养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东省生殖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且单个取卵周期配成≤2个4/5细胞Ⅲ级胚胎且无其它胚胎的患者共185个周期,根据取卵后第3天(D3)患者意愿分为移植组(n=72)、养囊组(n=113),观察两组有效胚胎利用率、当次取卵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结果:养囊组可用囊胚形成率为3.9%,208个低级别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共形成8枚可用囊胚,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75.0%,移植周期活产率为50.0%;移植组妊娠率为19.4%,有效胚胎利用率(12.5%)高于养囊组(2.9%),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19.4%)及累积活产率(11.1%)均高于养囊组(5.3%、2.7%)(均P<0.05).结论:4/5细胞低评分胚胎成囊率低下,但是一旦形成囊胚妊娠率较高;若患者无其它胚胎可选择且有强烈移植意愿,可在充分知情同意下进行新鲜移植,可获得一定妊娠率,但是此类胚胎新鲜移植仍需慎重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辅助生殖技术中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secondary sex ratio,S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出生的7020例单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的母亲年龄、授精方式、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期别等因素对单胎新生儿性别的影响。结果:在7020例新生儿中,男婴3730例,女婴3290例,总SSR为113∶100。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方式出生新生儿SSR明显高于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方式(121∶100比95∶100, P<0.001),其他因素对出生新生儿SSR无显著影响。分层分析中,在IVF组和ICSI组间除了母亲年龄≥35岁组、囊胚期胚胎移植组的IVF和ICSI出生的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组的IVF出生新生儿的SSR都高于ICSI(<35岁组: P<0.001;新鲜胚胎组: P=0.001;冻融胚胎组: P=0.003;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P<0.001)。在IVF组内和ICSI组内分析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SS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OR=0.792,95% CI=0.712~0.881,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影响有统计学意义(a OR=0.793,95% CI=0.713~0.883, P<0.001)。 结论:授精方式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出生单胎SSR的因素,IVF较ICSI可提高SSR比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与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发病率、临床特点、诊疗策略及再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10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实施IVF-ET后发生C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继发不孕合并瘢痕子宫(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史)、经IVF-ET助孕后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共1 441例,其中CSP患者占比1.94%(28/1 441)。CSP患者年龄(34±3)岁,有人工流产史患者占50.0%(14/28)。卵裂胚移植、囊胚移植后CSP发病率分别为1.74%、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08, P=0.523)。新鲜周期移植、解冻周期移植后CSP发病率分别为1.77%、2.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 2=0.372, P=0.542)。CSP诊断时平均孕龄为(47±6)d。根据早孕期影像学检查分型,1例CSP-Ⅰ型患者采取期待治疗,妊娠至晚孕期活产;2例宫内妊娠合并CSP患者采取经阴道选择性减胎术,宫内妊娠至晚孕期活产;1例CSP-Ⅲ型患者行腹腔镜妊娠组织清除+子宫修补术,24例CSP-Ⅰ型或Ⅱ型患者行宫腔镜妊娠组织清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5例患者在CSP治疗后经再次胚胎移植助孕并获临床妊娠,均为正常宫内妊娠并足月活产。 结论: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经IVF-ET助孕者,早孕期应行彩色超声检查明确有无CSP发生。CSP治疗应个体化实施,严格选择的CSP-Ⅰ型患者有期待治疗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中单胚胎移植(single embryo transfer,SET)妊娠结局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行SET共2734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时机的不同,分为第3日(day 3,D3)移植组(D3组)、第4日(day 4,D4)移植组(D4组)、第5日(day 5,D5)移植组(D5组)、第6日(day 6,D6)移植组(D6组)。分析对比患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移植时机、不同胚胎评分的SET临床妊娠情况。结果:SET周期总临床妊娠率为39.8%(1098/2734),总活产率为30.5%(842/2734)。D3组、D4组、D5组、D6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3.3%(264/793)、36.4%(142/390)、52.5%(492/937)、32.6%(200/614),活产率为25.6%(203/793)、30.5%(119/390)、40.9%(383/937)、22.3%(137/61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D3组形态学评分8-细胞I级、7-细胞I级、8-细胞II级的胚胎总临床妊娠率[41.7%(207/496)]和总活产率[32.1%(159/496)]均高于其他非优质卵裂期胚胎[19.2%(57/297), P<0.001;14.8%(441/297), P<0.001];D4组发生融合(融合期及早期囊胚)的胚胎的临床妊娠率[40.4%(134/332)]和活产率[34.0%(113/332)]均高于未发生融合的胚胎[13.8%(8/58), P<0.001;10.3%(113/332), P=0.001];对于发育缓慢的囊胚,将其培养至D6囊胚移植和在D5移植2期囊胚的临床妊娠率[32.6%(200/614)比30.6%(22/72)]和活产率[22.3%(137/614)比27.8%(20/7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选择D5优质囊胚和D4融合期以上的桑椹胚进行单胚胎移植能在获得最佳妊娠结局的同时降低多胎妊娠发生率;对于整体D5发育缓慢的胚胎,继续培养至D6完全扩张囊胚再行移植,可能是一种改善妊娠结局的策略;对于卵裂期胚胎,采用8-细胞I级、7-细胞I级和8-细胞II级的优质胚胎移植标准更能确保D3单胚胎移植的成功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比较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中hCG扳机与双扳机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卵巢储备功能正常人群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扳机与双扳机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IVF-ET助孕的239例患者资料,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正常,采用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根据扳机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重组hCG(recombinant hCG,rhCG)250 μg( n=143);B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0.2 mg联合hCG 2 000 U进行双扳机( n=96)。比较两组患者卵母细胞及胚胎发育情况、妊娠结局等。 结果:两组成熟卵率、正常受精率、第3天胚胎形成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的中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为1.40%(2/143),高于B组[0(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鲜及解冻胚胎移植周期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双扳机与hCG扳机比较,卵母细胞、胚胎质量、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双扳机似乎有减少OHSS发生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表型、致病基因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表型、精子形态特征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就诊的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采集外周血进行遗传学检测,全外显子测序挖掘致病基因,并对精液常规、精子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联合人工卵子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治疗。选取同日取卵的行常规ICSI周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时差动态监测系统监测发育全程动态参数,分析2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效率、发育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治疗结局。结果: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4例,对照组9例。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均合并精子活力低下、精子DNA碎片率升高,精子形态及顶体荧光染色均显示头部呈小圆形伴顶体区缺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圆头精子头部顶体完全缺失且多见核质松散、空泡化等异常,颈部线粒体鞘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鞭毛轴丝“9+2”结构多见异常。4例患者中1例为 DPY19L2基因纯合缺失,1例为 DPY19L2基因新发纯合移码变异。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受精率、双原核受精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第6天囊胚形成率、第6天优质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胚胎发育早期时间参数第二极体释放时间、原核消失时间,2至6-细胞各时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胚胎分裂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完全性圆头精子症患者中,2例新鲜胚胎移植各活产健康男婴1名,2例解冻周期移植活产健康男婴、女婴各1名。 结论: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异常表型特征明显,ICSI联合AOA是有效的辅助生殖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周期冻融单囊胚移植前口服雌激素时间不影响单胎子代出生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中,孕酮应用前口服雌激素时间对单胎子代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行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助孕,全胚冷冻第一次行FET周期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分析单囊胚移植且分娩单胎子代周期。根据孕酮转化子宫内膜前口服雌激素时间,将所有FET周期分为四组:≤12 d( n=306)、13~15 d( n=620)、16~18 d( n=471)和≥19 d( n=275)。主要观察指标为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发生率。 结果:共纳入1 672个单囊胚移植且单胎分娩FET周期。四组间SGA的发生率分别为7.8%(24/306)、4.8%(30/620)、5.7%(27/471)和7.6%(21/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4)。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酮应用前雌激素使用时间不影响单胎子代SGA的发生率(以≤12 d为参照,13~15 d:a OR=1.37,95% CI:0.70~2.70, P=0.361;16~18 d:a OR=0.74,95% CI:0.40~1.36, P=0.336;≥19 d:a OR=0.81,95% CI:0.44~1.49, P=0.501)。四组间新生儿早产率( P=0.204)、低出生体质量( P=0.582)、巨大儿( P=0.201)和LGA( P=0.335)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人工周期FET中,孕酮应用前口服雌激素时间不影响单囊胚移植单胎子代出生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囊卵巢综合征对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单胎出生婴儿体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出生婴儿体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并有单胎活产的50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不孕原因分为PCOS组( n=1095)和非PCOS组(记为对照组, n=3992),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出生婴儿体质量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婴儿出生体质量的因素。 结果:第3日(day 3,D3)胚胎移植PCOS组临床妊娠率[69.0%(1248/1808)]、种植率[49.0%(1742/3555)]均高于对照组[59.1%(5661/9572)、42.0%(7577/18 040),均 P<0.001],而活产率[37.0%(670/1810)]低于对照组[49.0%(4697/9585), P<0.001]。第5日(day 5,D5)囊胚移植PCOS组种植率[63.1%(500/793)]、活产率[54.0%(425/787)]高于对照组[59.0%(1066/1806), P=0.042;48.0%(876/1825), P=0.013]。D5囊胚移植PCOS组婴儿出生体质量[(3 459.76±527.11)g]、超重儿比例[14.35%(61/425)]高于对照组[(3 391.61±521.38)g, P=0.028;8.22%(72/876), P<0.001]和D3胚胎移植PCOS组[(3 389.24±555.06)g, P=0.018;9.25%(62/670), P=0.009],但低体质量儿比例[2.35%(10/425)]低于D5囊胚移植对照组[4.91%(43/876), P=0.029]和D3胚胎移植PCOS组[4.78%(32/670), P=0.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方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影响D5囊胚移植的出生婴儿体质量( OR=1.12,95% CI=0.052~0.175, P<0.001);移植胚胎的发育时间影响PCOS患者的出生婴儿体质量( OR=1.52,95% CI=0.019~0.819, P=0.040)。 结论:PCOS患者D5囊胚移植可获得更高的活产率和更低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对PCOS患者建议新鲜周期进行囊胚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波塞冬标准的卵巢低反应人群胚胎非整倍体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波塞冬标准分析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人群的胚胎非整倍体率,探究卵巢储备评估指标对卵子质量的预测价值。方法: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生殖遗传科行胚胎移植前非整倍体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助孕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年龄和卵巢储备水平参照波塞冬标准分为POR 1组,即非高龄非预期POR组[年龄<35岁,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1.2 μg/L,获卵数≤9枚,258个周期];POR 2组,即高龄非预期POR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枚,397个周期);POR 3组,即非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 枚,99个周期);POR 4组,即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 枚,377个周期)。以年龄为匹配因素,选取卵巢储备及卵巢反应均正常女性设立非POR组作为对照(非POR 1组、非POR 2组、非POR 3组和非POR 4组,AMH≥1.2 μg/L,获卵数>9枚)。根据各组样本量差异,对非高龄组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POR 1组比非POR 1组;POR 3组比非POR 3组),高龄组进行1∶1 PSM(POR 2组比非POR 2组;POR 4组比非POR 4组)。胚胎整倍体率和非整倍体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获卵数、MⅡ(成熟卵子)数、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数、检测囊胚数、胚胎整倍体数、非整倍体数、嵌合体胚胎数/率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POR 1~4组的获卵数[7.0(6.0,9.0)枚、7.0(5.0,8.0)枚、6.0(4.0,9.0)枚和5.0(3.0,7.0)枚]和检测囊胚数[3.0(2.0,4.0)枚、2.0(1.0,3.0)枚、3.0(2.0,4.0)枚和2.0(1.0,3.0)枚]均显著少于同龄非POR 1~4组[获卵数:16.0(13.0,20.0)枚、14.0(11.0,17.0)枚、16.0(13.0,20.0)枚、13.0(11.0,17.0)枚,均 P<0.001;检测囊胚数:4.0(3.0,6.0)枚、3.0(2.0,5.0)枚、4.0(3.0,6.0)枚、3.0(2.0,5.0)枚,均 P<0.001]。非POR 4组在校正重复取卵周期、PGT-A指征、促排卵方案和促性腺激素用量后,POR 4组胚胎非整倍体率显著高于非POR 4组( OR=1.252,95% CI:1.053~1.488, P=0.011),POR 1组、2组、3组患者与相应的非POR 1、2、3组相比,胚胎非整倍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龄(≥35岁)女性卵巢储备异常降低不仅减少了获卵数,而且因影响卵子质量进而导致胚胎整倍体率下降、非整倍体率上升;而非高龄(<35岁)女性卵巢储备降低主要影响获卵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3日4~5-细胞I~III级胚胎囊胚培养的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第3日(D3)4~5-细胞I、II及III级胚胎(4/I~5/III)囊胚的形成及移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采用IVF-ET助孕患者共88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4/I~5/III组间囊胚形成差异;根据囊胚移植周期中D3卵裂胚的情况,将4/I~5/III胚胎来源的164个囊胚移植周期设为A组,247个优质胚胎来源的囊胚移植周期设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结局并分析4/I~5/III组间不同细胞数和评级对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4/I组的优质囊胚率(5.6%)高于4/II组(1.8%)( P=0.003)及4/III组(0.6%)( P<0.001);5/I组优质囊胚率(8.3%)分别高于4/II组、4/III组及5/III组(1.6%)( P均<0.001);5/II组优质囊胚率(8.4%)高于4/III组( P<0.001)。A组与B组在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质囊胚比、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及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D3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B组( P<0.001);A组平均移植周期次数高于B组( P=0.034);4-细胞和5-细胞来源的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6%和50.0%,流产率分别为15.2%和26.8%;I+II级与III级胚胎来源的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6%和41.2%,流产率分别为22.4%和21.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4/I~5/III来源的囊胚能够获得与优质卵裂胚来源囊胚相近的临床结局;在4/I~5/III组间,细胞数和评级不会影响其囊胚的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但5-细胞胚胎的囊胚形成率高于4-细胞胚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