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矢车菊根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欧矢车菊根的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phase,HPL 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分析,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WondaSil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欧矢车菊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确定化学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使用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 15批欧矢车菊根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绿原酸(11号峰)、咖啡酸(13号峰)、异绿原酸A(19号峰).建立了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含量测定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601~0.983;HCA将15批欧矢车菊根分为2类;PCA得到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260%;OPLS-DA表明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是影响欧矢车菊根药材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快速筛选出欧矢车菊根药材的差异性特征成分,为欧矢车菊根药材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的猕猴桃根配方颗粒量值传递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HPLC法建立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指标成分含量。以标准汤剂中出膏率、儿茶素含量及特征图谱为基准,研究配方颗粒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收集15批猕猴桃根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出膏率。建立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特征峰,对特征峰进行归属。测定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中儿茶素含量,计算转移率。以出膏率、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数、儿茶素含量及转移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其量值传递规律。结果:15批猕猴桃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在3.9%~6.3%范围内;特征图谱标定了6个特征峰,指认峰2为原儿茶酸、峰4为儿茶素;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均检测出6个特征峰,且相对保留时间均在规定范围内;猕猴桃根饮片中儿茶素含量为0.4%~1.4%,猕猴桃根配方颗粒中儿茶素含量为3.8%~4.9%;其饮片-标准汤剂转移率为13.6%~38.3%,饮片-配方颗粒转移率为15.5%~21.2%。结论:猕猴桃根饮片、标准汤剂及成品颗粒之间的质量传递具有较好的移行性,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表明猕猴桃根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UNC13D及MYO5A基因突变的成年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UNC13D及MYO5A基因突变的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022年1月28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例UNC13D及MYO5A基因突变的成年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其近亲属的基因图谱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最终诊断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经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2004方案化疗2次,与其胞哥HLA配型为半相合,考虑其胞哥携带噬血相关基因,不宜选做供者,无其他适合亲缘供者。遂转外院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电话随访未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结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基因突变为其诊断的金标准,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存在双基因遗传模式,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紊乱与遗传因素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自动勾画头颈部危及器官方法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勾画模型,用于勾画头颈部危及器官(OARs),并与基于图谱方法的Smart segmentation勾画软件进行比较。方法:自动勾画模型由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和勾画模型组成。分类模型将CT图像从头脚方向分为6个分类,将每个OARs对应分类的CT图像输入勾画模型进行分割勾画。自动勾画模型使用150例病例训练模型,Smart segmentation使用相同的150例病例组成图谱库,两者同时对20例测试集进行勾画。使用相似度系数(DSC)和豪斯多夫距离(HD)评估2种方法勾画准确性,同时记录两种方法勾画花费时间。根据数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分别使用配对 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自动勾画模型的DSC和HD结果如下:脑干为0.88和4.41 mm、左眼球为0.89和2.00 mm、右眼球为0.89和2.12 mm、左视神经为0.70和3.00 mm、右视神经为0.80和2.24 mm、左颞叶为0.81和7.98 mm、右颞叶为0.84和8.82 mm、下颌骨为0.89和5.57 mm、左腮腺为0.70和11.92 mm和右腮腺为0.77和11.27 mm。除腮腺外,自动勾画模型勾画结果均优于Smart segmentatio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15~7.915, Z=-1.352~-3.921, P<0.05)。同时,自动勾画模型速度比Smart segmentation提高了51.28%。 结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自动勾画头颈部OARs的模型,得到较准确结果,勾画精度和速度均优于Smart segmentation软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特征聚类的多Atlas分割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基于聚类的多Atlas分割方法对正常组织感兴趣区分割的改善,以达到更好的危及器官的勾画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年浙江省肿瘤医院已完成治疗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的CT图像作为Atlas图谱库。按照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外轮廓)的体积特征参数作为测度,利用k均值聚类(k-means)算法将Atlas图谱库划分成若干子集。将待分割图像匹配到相对应的图谱库中进行多Atlas分割。使用相似性系数(DSC)对分割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以30例患者作为测试组,比较了不同聚类方法所生成的子图谱库对图像分割结果的改进。相较于一般多Atlas分割,聚类多Atlas分割方法能显著提高膀胱(DSC为0.83±0.09∶0.69±0.15, P<0.001和直肠(DSC为0.7±0.07∶0.56±0.16, P<0.001)的分割准确性,但左、右双侧股骨头(0.92±0.04、0.91±0.02)和骨髓(0.91±0.0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聚类多Atlas分割方法平均分割时间短于一般多Atlas分割方法(2.7∶6.3 min)。 结论:聚类多Atlas分割方法不但会减少与待分割图像配准的Atlas图像个数,而且预期能提高分割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标准汤剂的鹅不食草HPLC特征图谱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鹅不食草HPLC特征图谱检测方法,对其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的相关性进行评价,为鹅不食草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鹅不食草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特征图谱,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确定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结果:鹅不食草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特征图谱与各自的对照图谱相似度较高;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中均呈现14个特征峰,指认出11个特征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标准汤剂与中间体、配方颗粒更为接近;OPLS-DA筛选得到6个VIP值大于1的差异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稳定、准确,专属性强,通过对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特征图谱相关性的研究,可为鹅不食草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密蒙花标准汤剂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2种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密蒙花标准汤剂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和蒙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17批密蒙花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利用相似度和聚类分析法对17批密蒙花标准汤剂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照品对比对标准汤剂色谱峰进行归属;采用HPLC法测定密蒙花标准汤剂中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和蒙花苷含量。结果:密蒙花标准汤剂共呈现11个指纹峰,归属其中6个指纹峰;17批样品相似度为0.972~0.999,17批次标准汤剂聚类分为2类;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对伪品结香花标准汤剂进行有效鉴别;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四川和湖北产地密蒙花饮片制备的标准汤剂中,毛蕊花糖苷和蒙花苷含量较高,且稳定。结论:该方法可全面评价密蒙花标准汤剂质量,为其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9成员A在肝细胞癌的预后价值及其对肿瘤免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C型凝集素9家族A成员(CLEC9A)在肝癌中的作用。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数据库的泛癌转录组数据及临床数据,明确CLEC9A在泛癌中的差异表达,继而Kaplan-Meier分析CLEC9A的表达与泛癌的总生存期和疾病特异生存期的关系,并分析CLEC9A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验证CLEC9A在肝癌免疫微环境的作用。结果:基于配对与非配对的泛癌及正常样本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CLEC9A表达水平[0.183(0.069~0.338),0.187(0.076~0.405)]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中CLEC9A表达水平[0.343(0.242~0.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高表达CLEC9A的肝癌患者预后比低表达CLEC9A的肝癌患者较好,具有较低的临床分期,总体生存期[风险比( HR)=0.61, P<0.05]和疾病特异生存期( HR=0.54, P<0.05)均显著长于低表达CLEC9A的肝癌患者;CLEC9A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丰度正相关,高表达CLEC9A的肝癌患者CD8 +T细胞(28.310±3.855比17.328±2.573)和Th1细胞(5.470±1.548比1.261±0.521)浸润较低表达CLEC9A的肝癌患者显著( t=2.370、2.577, P<0.05)。 结论:CLEC9A可能通过调节肝癌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参与肝癌的进展,有望成为肝癌诊治过程中预测患者预后的参考标准和新型治疗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运用QCC提升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配置精准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消毒供应中心针对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手术器械配备过多的现象,运用品管圈(QCC)管理提升配包精准率,提高手供工作效率。方法:2018年7~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骨关节外科和器械商多方联合开展QCC活动。回顾分析2018年1~6月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产生的管理问题,制定的整改方案有:培训和考核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识别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并制成器械图谱作为工作指引;规范医生通知器械商手术信息的方式;规范器械商按手术信息准确配置。结果: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手术器械配置精准率由改善前的10.42%上升到改善后的96.72%,较活动前提升了86.30%,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 χ2检验,以 P<0.0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标率146.62%。并在多方合作下促成了器械商配备备用包,应急情况得到保障,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结论:对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管理采用QCC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提升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配置精准率,致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效率和骨科医生的手术效率均有提高,规范了器械商对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的配置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应用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免疫治疗是进展期胃癌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随着胃癌的综合治疗进入分子时代,胃癌相关的临床研究中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正在积极开展并有不错的结果。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型中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和EB病毒阳性型胃癌患者均是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错配修复功能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肿瘤往往具有高突变表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较多。EB病毒阳性型胃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对免疫治疗反应佳,预后较好。胃癌免疫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体液因子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群落,影响肿瘤进展和生存。本文主要就胃癌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应用现状展开综述,探讨其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以期开发更多的联合评估模式精准指导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